消费推力减弱:湖南经济发展过程值得关注的问题
(2003年第56期)
消费是经济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一国一地的经济要实现持续性的有效增长,消费才是真正的原动力。有关资料显示,近几年我省消费对经济的推动力呈明显减弱态势,特别是遭受SARS冲击的今年,这种偏向更加突出。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来看,经济推动力80%左右应来自消费,投资约占两成,而我省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比世界平均水平要低10多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的推动力日渐减弱。这种状况不改变,势必对全省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扩大消费需求既重要又紧迫。
一、消费对经济增长推动力减弱的表现特征
(一)最终消费率偏低,且呈不断下降态势
一段时期来,我省普遍存在重投资、轻消费的现象,反映在经济领域就是高积累、低消费。这种经济现象在某个特定时期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将对经济运行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并最终导致经济结构失衡、供需矛盾加剧。正是由于较长一段时间过于注重投资拉动,导致近年来我省最终消费率偏低,且呈不断下降的态势。2002年我省最终消费为2762.95亿元,虽比1990年增长了3.9倍,但最终消费率与1990年比下降了12.3个百分点,仅为63.6%(最终消费/GDP)。投资与消费是国民收入分配中此消彼长的一对矛盾,长期偏低的消费率,不仅造成即期提高居民收入的障碍,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这种不合理的分配结构,最终将制约投资拉动效应的合理释放。事实上,由于扩大消费需求能为增加有效的投资需求创造更大空间,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扩大消费需求比增加投资需求更重要。如果居民的最终消费率逐步上升,那么消费增长将明显刺激生产的增长,从而明显拉动GDP的增长,并且这种增长相对于投资拉动具有更强的刚性和持久力。
湖南近几年最终消费率变动情况
(二)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
居民消费是最终消费的主体,长期忽视消费必然带来居民收入增长缓慢,造成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近几年我省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明显落后于经济的发展,1997年以来我省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比GDP增长低3个百分点以上,其中的1997、2000年更在5个百分点以上。2002年我省居民消费水平为3013元,比上年增长6.0%,但同期GDP增长9%,两者相差达3个百分点。
湖南居民消费水平与GDP增长对比
投资和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两大助推器,但熟轻熟重,谁对经济的持续增长更有效,值得政府决策认真思量。这些年来,由于我省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拉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发挥。不重视消费,必然导致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而居民收入增长的滞后,造成了我省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呈下降趋势。1996年时,全省居民消费拉动当年GDP增长了6.7个百分点,但到了2002年,我省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3.8%,仅拉动GDP增长3个百分点,比1996年55.4%的贡献率下降了21.6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说明,什么时候人民生活改善幅度大,消费需求增长快,经济发展就好,否则经济的良性循环就会受到影响,持续均衡的增长将难以实现。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明显低于投资的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社会消费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自1996年以来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一直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2002年我省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为11.1%,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低0.9个百分点,虽然两者的差距有缩小的迹象,但这种趋势并没有逆转,相反,进入2003年,二者的增速差距不断拉大,今年1—7月份累计差幅达到了20.6个百分点。尽管今年上半年SARS危机对消费产生了较大冲击,但这样大的差距决不是一个SARA就能解释,应该说是脆弱的经济结构遭遇突发外来事件的一个演示和暴发。
湖南近几年投资与消费增长的对比
二、消费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居民收入增长趋缓,预期支出增加
1991—1995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24.2%,1996—2002年7年间年均增长仅为5.7%;而同期各阶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21.2%和7.7%。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我省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趋缓。与此同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一些原来由政府和国有企业向城镇居民提供的就业、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保障,相继转变为由居民自己全部或部分承担,而这种情况是在居民个人收入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时,人们的消费心理就发生了变化,消费行为比以前更加谨慎,一部分消费者风险意识和自我保障意识明显增强,从而使预期支出增加。这种情况下,增加储蓄就成为大多数居民的无奈选择。到2003年7月末我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高达2962.31亿元,比年初又增加了386.01亿元。由于预期消费前景不明,居民不愿消费,不敢消费,庞大的潜在消费沉淀于金融环节,成为一只无所作为的“病老虎”。
(二)居民收入差距两极分化现象明显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2002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高459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以农村居民为1)为2.94:1,而2000年为2.88:1。二是城乡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拉大。2002年我省城市最高收入家庭与最低收入家庭之比高达12.11:1,而1997年仅为4.18:1, 2002年我省农村居民高收入农户的收入与低收入农户的收入之比由上年的4.3:1上升为4.45∶1。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带来农村人口与市场销售份额的不相称,68%的农村人口所购买的商品仅占全部商品零售额的27.9%,农村市场零售额的增长远低于城市,影响了消费需求的正常增长。
(三)农村地区消费环境有待完善
一是农村购物环境不理想抑制了消费。供销社在农村商业零售的主渠道地位受到冲击,销售萎缩、网点减少,连锁超市这种新型业态在农村还是空白,使得农村居民购买商品尤其是大件商品很不方便。此外,在农村,售后服务等配套措施也跟不上,不能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限制了消费。电费偏高使部分农村居民对大件商品即使买得起也用不起,而自来水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率还很低,这就影响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
(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政策障碍
目前我省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在减弱,消费不足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快速增长的瓶颈。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消费政策也应该发生相应的改变。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抑制消费型政策在向鼓励消费型政策转变过程中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受阻。因为众多抑制型消费政策的继续存在使居民消费的交易成本居高不下,人们不得不减少、推迟甚至不去消费。例如,在城镇已有一定数量的居民具备了购买小轿车的能力,但是在旧体制下形成的以“限制公用轿车”消费为主的消费政策还在发挥作用,居民买得起但用不起,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购买热情。
三、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消费需求不足,消费对经济的推动力减弱的现状,我们认为在积极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购买力水平的同时,要通过税收、财政等再分配手段改善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改善农村地区的消费环境,出台鼓励消费的政策,激发居民的消费意愿。
(一)积极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
收入是消费的最终决定因素,劳动收入是城乡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2002年我省城镇居民工薪和经营净收入占其可支配收入的81.1%,农民的劳动收入更是占其纯收入的95.5%,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劳动者就业工作,在政策上、机制上和措施上加以扶持和引导,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积极发展居民服务业,引导家务劳动社会化,特别是要注意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取消不利于农民就业的歧视政策,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二)进一步改革税收制度,从根本上减轻农民税收负担
税收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税制改革要消除歧视政策,逐步实现城乡统一的税制。针对当前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远低于城市居民的现状,农村税收改革的重点应是取消费减少税,降低农民税收实际负担,最终取消农业税,对农业实现放水养鱼。2002年我省财政收入中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这两项收入为22.77亿元,农村居民平均每人缴纳的生产税及其他税、村提留以及乡统筹为75.47元,虽比上年下降了16.2%,但无论是按起征点还是税率计算,这样的数据仍表明农民的税赋还过高,负担过重。城镇居民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800元还嫌低,而农民则人人都得纳税,有失公平原则,在近期内起码应取消农村中孩子和老人的农业税。
(三)加大对低收入阶层的收入转移支付力度,缩小贫富差距
政府应把工作重点放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社会低收入阶层的社会救济力度上。对城市居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逐步达到应保尽保,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使他们老有所养、失有所靠。只有适当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才能有效地扩大全社会消费需求。
(四)彻底清理各种抑制消费的政策,优化消费环境
要彻底清理各种抑制消费的政策,抓紧制定鼓励消费的政策。如尽快出台鼓励个人汽车消费的政策,取消对私人购买和拥有汽车的任何限制性和歧视性政策,取消对汽车消费的各种不合理限制和不合法收费,努力培育汽车市场,促进汽车私人消费增长;逐步在城镇职工中推行“带薪休假”制度,进一步带动旅游消费需求的增长。另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向农村地区倾斜,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通过改善农村流通和消费环境,大力培育农民对家用电器的消费意愿。
总之,扩大消费大有潜力,大有可为。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增加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采取得力措施鼓励和促进消费,全面扩大消费需求,一定能促进我省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承办:贸外处
执笔:唐双全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