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湖南市场消费价格节节走高
(决策咨询01期)
2003年,湖南与全国一样,经济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加上“非典”的考验、严重的旱涝灾害和国际市场粮食、石油、钢材涨价的影响,湖南市场消费价格开始节节走高。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4%,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6%,市场物价走出了前几年连续下降的局面。
一、市场物价变动的主要特点
(一)市场物价呈现大面积、台阶式走高态势
1、市场物价全面上涨。市场物价全面上涨表现在:一是各种价格全面上涨。全年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6%,加上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商品各流通环节价格呈全面上涨局面;二是消费领域价格主要商品价格上涨。居民消费价格八大类中,呈现“四涨四降”态势,改变了近几年来多数类别下降局面,尤其是粮、油、肉、菜、果等价格上涨,带动了整个食品类价格由跌转涨且涨幅较大。
2、物价上涨既是地区性上涨也是全国性上涨。2003年,湖南省调查的14个市州居民消费价格全面上涨,其中娄底上涨3.7%,邵阳上涨3.3%,张家界上涨2.2%,岳阳、衡阳上涨2%,自治州上涨1.8%,湘潭上涨1.7%,永州上涨1.6%,怀化上涨1.5%,株洲上涨1.3%,郴州、益阳上涨1.1%,长沙上涨0.9%,常德上涨0.8%。物价上涨更是全国性的上涨,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31个计算价格指数的省、市、自治区全部上涨。
3、各月价格节节走高。2003年,全省价格先后受菜价、药价、油价、肉价、粮价上涨影响,致使居民消费价格在各月中节节走高,价格上涨幅度最低2月份也上涨1%,最高11月份上涨达到4.5%。全省商品零售价格在连续下降五年后今年第一次开始上涨,年中虽然有过短时间、小幅度的下降,但在下半年的后几个月里,零售价格大幅度回升,上涨的速度甚至超过了居民消费价格上涨速度,12月份商品零售价格上涨达到3.2%,为全年各月最高涨幅,比10月份高2.3个百分点,超过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涨幅0.7个百分点。
(二)食品价格呈大幅度上涨态势
2003年,全省食品价格上涨5.8%,影响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是粮食、油脂、肉食、鲜菜、鲜果和部分食用的工业消费品。
1、粮食、油脂价格是影响价格上涨的最基本因素。2003年,全省粮食价格上涨3.4%,油脂类价格上涨13.7%。虽然全年粮食价格上涨幅度不太大,粮食价格上涨对总体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却很大。前三个季度,粮食价格上涨幅度维持在1-2%之间,价格总水平也保持稳中有涨态势,从10月份开始,粮食价格开始大幅度上涨,10月份上涨3.1%,11月份上涨10.6%,12月份上涨13.5%,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迅速由2.5%提高到4.1%。食用植物油价格全年保持上涨态势,从年中开始,市场价格开始飚升,与上年同月比,7-12月份涨幅分别为13.7%、18.2%、16.5%、21.1%、34.7%、31.5%,其中11月份因油脂价格上涨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0.8个百分点。
2、肉食价格上涨对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影响大。肉食价格上涨主要体现在猪肉和牛肉价格上涨,2003年,全省猪肉价格上涨12.8%,牛肉价格上涨22.6%。猪肉价格从下半年开始直线上涨,如长沙市统肉价格由每公斤11元上涨到14元。与上年同月比,7-12月份全省猪肉价格涨幅分别为10.4%、17.2%、17.4%、19.2%、31.6%、28%。11月份,仅因猪肉价格上涨影响全省价格总水平上涨1.6个百分点。
3、鲜菜、鲜果价格受气候因素影响波动较大。2003年,鲜菜、鲜果价格因气候因素影响强劲上涨,全省鲜菜价格上涨20.4%,鲜果价格上涨14.2%。鲜菜价格受上半年低温阴雨气候的影响,3月份和4月份鲜菜价格上涨达到50%,下半年鲜菜价格总体比较平稳,基本保持在10-15%的上涨水平。与此相反,鲜果价格上半年总体水平平稳,但从年中开始大幅度上涨,8-10月份上涨幅度分别为58.1%、31.1%、22.7%。
4、部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价格下半年开始上涨。受豆类价格上涨影响,2003年豆制品价格上涨7.1%,其中12月份上涨20.5%;植物油制品价格上涨15%,其中12月份上涨19.7%;12月份,畜肉制品上涨5.3%,禽制品上涨2.7%,蛋制品上涨10.6%。烟酒价格也在上涨,据郴州市调查,11月份芙蓉王烟每包价格与上月比上涨2%,精品白沙涨6%;52度普通五粮液从每瓶286元涨至368元,上涨28.7%,其他名酒如茅台、水井坊等的价格也有类似幅度的上涨;常德市烟草类部分价格上涨,如:精品白沙、云烟、芙蓉王等价格分别为每包8.5元、8.5元、24元,分别比上月上涨6.3%、6.0%、7.8%。
(三)工业消费品价格降幅趋缓
2003年,工业消费品价格有涨有降,如居住类价格由2002年下降0.7%转为上涨3.1%。受消费品市场供大于求的影响,工业消费品价格总体水平仍然呈现下降态势,但价格降势趋缓。从几个类别来看: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2.8%,比上年降幅少0.3个百分点;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2%,比上年降幅少0.3个百分点;文娱用耐用消费品及服务价格下降4.8%,比上年降幅少2.7个百分点。从几个具体商品来看:彩色电视机价格下降7.4%,比上年降幅少3.2个百分点;电脑价格下降2%,比上年降幅少2.9个百分点;洗衣机价格下降4.9%,比上年降幅少1.1个百分点;电冰箱价格下降2.1%,比上年降幅少0.5个百分点;摩托车价格下降2.6%,比上年降幅少5.5个百分点;汽车价格下降2%,比上年降幅少5.3个百分点。
(四)翘尾巴因素消失后服务项目价格上涨力度减弱
2003年,湖南省部分城市出台了居民生活用水调价项目,全省电价实行城乡同网同价等价格调整措施,但与上年出台提高医疗收费价格、调整有线电视收费价格、开征污水处理费等诸多措施相比,2003年服务项目价格调整数量减少、调整力度减弱,因而,2003年服务项目价格上涨主要受2002年翘尾巴因素影响较大,新涨价因素较小。全年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3%,但从分月的情况来看,呈现前高后低态势。前八个月服务项目价格上涨幅度在4-5%之间波动,9月份为上涨3.5%,四季度在翘尾巴因素消失后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与上年同期持平。重要的收费项目如学杂托幼费上半年上涨3.5%,下半年上涨1.4%;旅游及外出类除前两个月稍有上涨外,其余各月均呈降势,且降幅较大,全年旅游及外出价格下降4.8%。
二、对2003年物价上涨形势的判断
(一)“物价已经出现上涨趋势”是对2003年物价上涨形势的基本判断
2003年物价与前几年比较具有明显的特点。一是物价全面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房地产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出现了全面回升的格局。二是物价持续上涨。湖南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趋势已经持续了15个月。虽然有的商品价格仍在下降,但总体来看,“物价已经出现上涨趋势”应该是一种基本判断。
(二)2003年的物价上涨是主要农产品价格恢复性上涨、重要的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国际市场价格上涨三轮推动的结果
1、主要农产品价格恢复性上涨推动消费价格上涨。从湖南省对几个重要农产品主产县的粮食、生猪收购价格监测情况来看,粮食和生猪收购价格比2002年上涨7.5%,其中粮食价格上涨5.9%,生猪价格上涨14.5%,其中11月份粮食价格上涨14.9%,生猪价格上涨49.4%,粮价回升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引起了油脂、禽、蛋价格的全面上升。经测算,由于农产品价格上升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个百分点,是拉动市场价格总水平回升的最重要因素。
2、重要的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推动消费价格上涨。湖南省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投资需求拉动强烈。目前全省各地投资和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快速增长的好势头。投资需求拉动导致重要的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进而推动消费价格上涨。2003年,湖南省炼钢价格上涨28.4%,尤其在年末上涨更大,12月份炼钢价格上涨46.8%,水泥等产品价格上涨14.1%。
3、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带动消费价格上涨。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进口大幅度增加,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对我国价格带来直接影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美国农业部的分析报告,2002年全球谷物总产量比上年减少3.2%,为近5年来最低,年末库存比上年同期下降19%,库存消费比下降6个百分点;2002/2003年度全球棉花产量为1920万吨,减少11%,而总消费增长4.4%,期末库存跌至1994/1995年度以来最低水平; 2002/2003年度,全球植物油产量将达到9328万吨,同比增长4.4%,而消费量将达到9399万吨,同比增长6.1%,期末库存662万吨,同比下降 21%。国际市场农产品供求发生变化,造成近年来国际农产品出现较大波动,对国内农产品价格形成冲击。原油需求量大增,导致国际原油价格急剧上升,国内原油出厂价格随之大幅度上涨,并由此带动了与石油相关的化工等产品出厂价格的上涨,直接拉动了工业品价格的回升。2003年,湖南省精炼石油制造出厂价格上涨4.3%,带动了汽油、柴油、煤油以及合成材料、化学纤维等下游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其中,汽油、柴油商品零售价格分别上涨了10.7%和13%。
(三)此轮物价上涨的基础较为牢固,决定了2004年物价仍将持续小幅上涨
其主要理由:一是经济增长步入新一轮周期,各种投资、消费热点频现。在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基本建设投资持续大幅度增长;在消费中,汽车、住房、电信产品消费成为持续热点,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已经到来。因此,投资和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必将改善市场供求关系,进而可能促成经济适度增长与价格适当上涨良性循环的产生。二是2003年翘尾巴因素影响较大。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处在11月份,对2003年价格总水平影响相对较小,只影响到最后两个月,但农产品价格上涨对2004年翘尾巴因素影响较大,如果农产品价格仍然保持目前水平,则农产品价格上涨对2004年前10个月份产生翘尾巴因素影响,初步测算,湖南省翘尾巴因素影响2004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在2%以上。三是国际市场价格推动国内价格上涨。随着关税的降低,进口配额的减少,预计2004年我国进口增长仍会保持在较高水平,国际经济的逐步复苏,国际物价回升对我国物价水平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如1月份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再度上涨也将影响国内市场相关产品价格再度上涨。根据国际经合组织发表的《2003年-2008年农业展望》报告预测,今后5年世界农产品价格还将上升,也必将继续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
总的判断,如果国内外市场不发生大的变化,如果没有大的调价措施出台,2004年湖南的物价仍将以一定惯性持续上涨,但上涨幅度不会很大,初步预测2004年湖南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4%。
三、2003物价上涨引发的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目前,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是一种恢复性的上涨,对农民增收产生正面影响。但农产品价格上涨后必将带来一些相关的问题,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进行相关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
(一)对低收入家庭生活保障应当引起重视
粮、油、肉、菜是居民生活消费的必需品,消费弹性系数小,2003年价格上涨大的恰恰是这些商品。这些商品涨价,对收入水平已经有很大提高的大部分家庭是能够承受的,大部分居民对涨价心态的反映是较积极和较稳定的。但对于广大农村贫困人口、城镇下岗职工、离退休职工以及其它低收入群体来说,这是他们基本的、必需消费部分,粮油肉菜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对他们来说损失是最大的。政府和有关部门不仅要关注价格总水平变化情况,也要关注物价变化对居民特别是低收入阶层的实际影响,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生活保障。
(二)农产品涨价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大幅度上涨使农民收益受损应当引起重视
主要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了收益。但近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吞噬了种粮效益。进入四季度,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突然大幅上涨,其中12月份全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6.6%,为1997年以来上涨幅度最高的月份,甚至超过了居民消费和商品零售价格上涨幅度。据对湖南省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调查:9月底,尿素市场价格为每吨1170元,现在普遍在1470元以上,大企业报价已到1520元,60天时间涨了30%。此外,碳铵价格也从每吨300多元涨到400多元。钾肥则由每吨1190元涨至1400元。据对一农民调查,如果按照目前的化肥价格,种一亩早稻的化肥投入将从45元增加到60元,增长33%,这样,四分之一的早稻谷“涨价增收效益”就被化肥提价因素吞噬。化肥“一天一个价”使农资部门快进快出,不敢库存。据对湖南最大的化肥生产企业——中石化巴陵分公司调查,由于技术或业务转型、原料涨价或能源电力紧张等因素,湖南几大化肥厂不仅早已无库存,而且明年年初的生产形势也极为严峻,不排除明年2月至3月春播季节农民集中备肥时因阶段性“肥荒”促使农资价格大涨。农资大涨价一方面将抵销粮价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挫伤农民刚刚升温的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可能有假冒化肥、农药的生产,牟取暴利,进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三)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的控制和调节应当引起重视
虽然我们定性农产品价格上涨是恢复性的上涨,但不可否认目前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过大、过快。粮食、油脂、肉食价格均以两位数的幅度上涨,尤其是油脂、肉食价格上涨30%以上,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的两次严重的通货膨胀。在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大背景下,如何科学地调控市场物价,既不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也不产生通货紧缩压力,而是保持价格适度上涨趋势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中尤其要掌握好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一方面它对价格指数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它既关系到农民的利益,也关系到国内市场农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四、采取适当对策,保持物价稳定小幅上涨
物价适度上涨是好事,可以增强经济增长动力,增加企业效益,提高就业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但过高的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也会超出公众的承受能力。因此,要采取适当对策,保持物价稳定小幅上涨。
(一)要继续扩大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长,如此才能持续改善供需关系。一方面,要扩大投资增长,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都说明增加投资能够自动增加消费,因此,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步伐,吸引各种资金进行投资。另一方面更应当扩大消费需求增长。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最终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源动力。扩大消费需求除了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外,最重要的是切实提高广大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提高其消费能力。
(二)要继续加大财政、货币政策的支持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但在当前经济自主增长活力增强,民间投资活跃的情况下,财政支出结构和力度应作适当调整,国债资金除继续支持部分在建项目外,重点要向农村、就业、社会保障、科技教育、西部开发、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倾斜,特别是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加强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市贫困人口的救济补助标准。在货币政策上,要在保持货币信贷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调整信贷结构,加大货币政策对消费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住房、汽车、住房装修和其它耐用消费品以及旅游、助学等信贷支持力度,适当降低消费信贷利率水平,增加对消费领域的贴息贷款等。
(三)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要建立应急储备制度、价格监控制度,以避免价格的非正常波动。物价波动直接关系到经济主体的利益,在价格出现异常波动的非常时期,各种价格信息混乱,容易盲从,可能引起物价的大起大落,影响社会稳定。因此,要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如粮食、石油、农资建立应急储备制度,必要时应动用紧急物资储备,干预市场供求,平抑物价。另外,也应当建立这些商品的价格监控制度,以便其价格发生非正常波动时及时制定和出台相应政策和措施。如目前农资大幅涨价,损害农民利益,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有力措施平抑农资价格,同时严厉打击可能产生的假的化肥、农药的生产。
承办:城调队
执笔:彭建霞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