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世界经济稳步发展
(决策咨询05期)
由于科技泡沫破灭,9.11恐怖袭击后地缘政治局势日趋紧张,造成过去数年内全球经济急剧滑坡,2002年已经缓慢复苏,尽管2003年世界经济面临诸多不利因素或不确定因素,但仍继续增长,世界贸易缓慢回升,全球贸易战愈演愈烈,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与上年基本持平,国际股市、汇率、利率出现较大波动,价格水平低位运行。英国《经济学家》发表文章称,按照JP摩根的统计,2003年第三季度世界经济增长率折合年率高达5%,为近20年来最高增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3年9月预计,2003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2%,较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世界银行预测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3.1%,较上年加快0.1个百分点(见表一、图一)。
一、总体概况
从经济运行过程看,美国经济呈现慢、快、慢的增长态势,美国2003年第一、第二季度分别为2.0%和3.1%,第三季度高达8.2%,第四季度为4.0%,全年增长速度达到3.1%,较上年加快0.9个百分比点。日本第一、二季度和三季度分别增长0.6%、1.0%和0.6%,预计全年GDP的名义增长率为0.5%,扣除物价变动影响的实际增长率将为1.8%。欧元区第一季度为零增长,二季度为负增长(-0.1%),第三季度增长0.4%,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率为0.3%。(见表二,图二)。
美国第三季度的高增长幅度,是1984年第一季度增长9%以来,美国经济单季增长的最大幅度。尤其是在经历了两年衰退和疲软的折腾后,如此的增长速度终于让美国人松了一口气。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出现高增长率,从根本上讲,有两个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一是联邦基金利率降到了45年来的最低水平。以格林斯潘为首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为促进美国经济尽快复苏,自2001年以来连续13次降息,从最高时的6.5%降到了1%,随后又多次保持利率不变,而且还一再声称低利率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低利率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促进了个人消费,也激活了企业投资。老百姓抓住良机,争着抢着买房、买车。二是布什政府的“大减税”促进了投资和消费,今年7月开始的退税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美国经济三季度出现四个亮点:第一,企业投资彻底摆脱了两年来“畏首畏尾”的局面,首次出现了“实实在在的增长”。企业的非住房固定投资增幅达14%,高于原先估计的11.1%。其中用于设备和软件等反面的投资猛升了18.4%。企业税后利润猛增10.6%,不仅与第二季度下降5%形成明显对照,而且是1992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高记录,企业利润大增可增强企业的信心,也预示着未来持续的扩张。期盼已久的企业投资复苏也加快了速度,三季度企业支出上升了14%,几乎是二季度的两倍;第二,美国消费支出大幅增长。消费支出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左右,因此对美国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三季度个人消费支出增长了6.4%,比前两个季度的2.0%和3.8%增幅要高很多。耐用消费品的支出上升了26.5%,非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支出增长了7.6%;第三,住房市场的火爆对美国经济的复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7、8月份美国建筑业支出均增长0.2%,第三季度住房开支增长22.7%;第四,消费者信心指数在11月份继续上升,且升幅远远超出市场预期。从10月份的81.7%上升至11月份的91.7%,为去年9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在构成消费者信心指数的细项指标中,代表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看法的现状指数从10月份的67上升到80.1,代表消费者对今后几个月经济前景看法的预期指数从91.5上升到99.4。
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报告显示,2003年12月份美国个人消费开支上升0.4%,用于汽车、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的开支上升了1.8%,高于11月份1%的升幅;用于服务的开支连续第二个月上升0.4%。建筑开支比11月份增长0.4%,创月度历史最好水平。12月份个人收入上升了0.2%。由于开支增速快于收入,12月份美国的个人储蓄率由11月份的1.5%下降到了1.3%,为一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见表三)。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改善,日本经济出现明显的复苏迹象。与此同时,日本经济仍然存在通货紧缩、银行不良债权规模庞大、个人消费增长基础薄弱等诸多问题,日本各经济指标增速相对较慢,复苏之路依然坎坷。日本经济好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矿业生产持续增长。2003年11月,日本工矿业生产指数达到了98.5%,连续三个月保持增长,为2001年2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二是企业收益改善,设备投资增加。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上市的1526家公司2003年度预计税前总额将达20.75万亿日元,同比增长26.3%。企业利润增加促进了企业设备投资的增长。三季度,日本企业的设备投资比上季度增长2.8%,实现连续5个季度增长。三是企业倒闭减少,失业人口下降,家庭消费开支出现增长。日本企业信用调查机构发表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企业倒闭数量已经连续11个月减少,12月份失业率降为4.9%,工薪家庭的消费支出在11月份出现了20个月来的首次增长。但日本通货紧缩还在持续,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依然居高不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放贷心有余悸,中小企业的筹资难度不减。个人消费虽然出现回升,但消费增长主要依赖部分高收入者。工薪人员的可支配收入基本没有增加,公务员工资下降,失业和养老保险金减少,个人消费增长基础十分脆弱。另外企业设备投资的持续增长主要依赖出口主导型的汽车、电子机械类大企业投资的增加,而中小企业的设备投资却在下降。
欧元区各经济指标总体出现加快的态势。工业生产增速加快,服务业趋于好转,7、8月份服务业景气指数分别上升3个点和2个点,而1-6月份都呈下降态势;但零售业增速较慢,7、8、9、10、11月份分别为0.1%、-1.1%、0.6%、1.2%和-1.6%;建筑业开支下降,7、8月份分别下降3.1%和2.6%。11月份欧元区工业生产比上月微升0.1%,与上年同期相比升幅则达1.2%。资本货物生产仍保持增势,较10月份上升0.9%,中间产品和非耐用消费品生产也分别上升了0.5%和0.3%。11月份商业景气指数达到0.05,通货膨胀率由11月份的2.2%下降到12月份的2.0%。
二、世界贸易缓慢回升
美国贸易逆差继续扩大,日本、欧元区贸易顺差缩小。1-11月份,美国出口9281亿美元,同比增长3.9%;进口为13749亿美元,同比增长8.4%;贸易逆差4468亿美元,同比扩大18.9%。欧元区11月份共实现贸易顺差4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91亿欧元大幅下降,也低于去年10月的96亿欧元。1-11月份欧元区出口9618亿欧元,同比下降-4.0%;进口8942亿欧元,同比下降-1.0 %,实现贸易顺差676亿美元,同比缩小26.6%。1-8月份,日本出口352946亿日元,同比增长2.5%;进口293378亿日元,同比增长3.4%;贸易顺差59568亿日元,同比缩小1.6%。11月日本贸易顺差增长9.4%,出口下滑1.8%,进口则减少5.4%。
三、外国直接投资与上年基本持平
外国直接投资2000年起持续下跌,2002年下跌至6510亿美元,较上年下跌了20%,2003年开始启稳,为6530亿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2003年获得外国直接投资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6530亿美元的总额中,发达国家获得了4670亿美元,占71.5%。2003年亚太地区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有限,从2002年的950亿美元增至990亿美元。中国获得了570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其次是韩国、泰国、越南和石油丰富的阿塞拜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2003年大幅下降,从2002年的560亿美元降至420亿美元。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的外资都显著下降。2003年流向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增加了30%,从上一年的110亿美元增至140亿美元。中欧与东欧接受的外资2002年为290亿美元,2003年增至300亿美元。预计2004年外国直接投资前景看好,因为全球经济预计会强劲增长。
四、国际股市、汇率、利率出现较大波动
2003年由于受伊拉克战争和非典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全球股市几次出现波动和反复。但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复苏,企业赢利增加,美、欧股市在2003年均大幅上涨。2003年美国纽约股市三大股指全线飙升,道—琼斯指数全年上涨了25.3%,标准普尔和纳斯达克指数也分别比2002年上升了26.4%和50%。在欧洲,《欧洲时报》欧洲经济300家大公司股票指数全年上升了15%。在亚洲,日经指数全年上升了24%。拉美地区随着政治问题的解决和国际贸易的改善,股市也大幅上升,巴西和阿根廷股市上升幅度均达100%左右。世界经济在2003年的逐步复苏,不仅是人们对股市信心增强的首要依据,也是推动全球股市走高的根本原因。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逐渐恢复活力,科技股自新经济泡沫破裂后再次受到人们的追捧,也对全球股市走高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预计2004年全球股市面临的乐观因素要多于悲观因素。(见图三、四、五)。
近期美元汇率出现一些波动。12月8日,欧元兑美元一再刷新历史新高,纽约汇市收市时,欧元兑美元比价从前一交易日的1:1.2162升至1:1.2224,美元兑日元汇率跌至107.51日元的3年新低,美元兑瑞郎跌至七年最低,英镑兑美元升至五年高位。在12月29日德国法兰克福外汇市场上,欧元兑美元汇率首次突破1比1.25大关,创欧元面市以来新高。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利率水平一再降低。自2001年以来,美联储已经连续13次降息,并在今年6月份将利率降至195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目前联邦基金利率为1%。欧元区今年也进行了两次降息,目前欧洲央行基准利率为2%,是欧元区成立以来的最低水平。日本近年来一直实施零利率政策。
五、价格水平低位运行
美国1-12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持续低位运行,较上年同期比较大多在2.3%左右徘徊,具体从月份来看,一、二、三月份增长幅度较大,分别为2.6%、3.0%、3.0%、2.2%、2.1%、2.1%、2.1%、2.2%、2.3%、2.0%、1.8%和1.9%(见表四、图六);欧元区1-8月份分别为-0.1%、0.4%、0.6%、 0.1 %、0.0%、 0.1%、 -0.2%和0.3%;日本1-12月份(较上年同期比)分别为-0.4%、-0.2%、-0.1%、-0.1%、-0.2%、-0.4%、-0.2%、-0.3%、-0.2%、0.0%、-0.5%和-0.4%。(见表五、图七)。
六、影响世界经济复苏不利因素
世界经济在出现复苏势头之时,仍面临着消费信贷增长过快、贸易保护和世界主要国家的失业率仍保持较高水平等诸多可能威胁持续稳定增长的隐患。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消费信贷膨胀导致个人债务激增,一段时间后将最终削弱居民购买力,并威胁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相比美国,欧元区各国并无太大的债务负担,但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欧元升值。从2001年起,欧元兑美元比价已经上升40%以上,且上升势头仍然不减。从理论上讲,强势欧元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利率的下降来弥补,但是欧洲央行在此方面却行动迟缓。
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的另一潜在威胁来自日益增加的贸易保护行为。最近,美国决定对中国3种纺织品实施进口配额限制,并对中国木制家具进行反倾销调查,11月24日又初步裁定部分中国彩电存在倾销行为。此外,美国与欧盟、日本、挪威等国在钢铁贸易上发生严重纠纷,欧盟等经济体纷纷表示要对美国商品征收高达数亿美元的报复性关税。欧盟威胁对美国价值60亿美元的出口货物采取制裁,同时,挪威以及日本等国将对美国的进口产品提高关税,以此回应美国实施钢材保护措施。挪威在11月21日称,将对美国进口商品征收30%的关税,此措施的实施还将影响到美国钢管、酒、苹果及猎枪等产品的出口。挪威在2002年进口美国商品额达1221万美元。日本也将提高美国钢材产品和汽油30%的关税,同时还将提高其他一些美国进口产品5%的关税,如皮革制品和服装等。另外,在美国宣布对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进口给出限制之后,中国随即取消了赴美的采购之行,而且,中国政府也在考虑对美国的一些产品提高关税。很多经济学家表示,贸易大战对各国经济复苏都极为不利,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指出,美国政府采取的贸易措施不仅无助而且有害于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并将严重破坏全球经济的灵活性。因此应该坚决抑制贸易保护主义的扩张。《经济学家》的文章认为,美国此举是“愚蠢”的。作为继美国之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二大发动机,中国通过进口量的持续提高拉动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尤其对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美国仍将中国作为潜在威胁而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并由此导致中国经济遭受冲击,其结果将严重威胁到世界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另外世界主要国家的失业率仍保持较高水平是制约世界经济快步复苏的另一重要因素。较高失业率直接影响到个人收入乃至占整个经济三分之二的消费增长,进而制约明年经济的增长速度。2003年1-12月份美国失业率一直在5.7%至6.3%徘徊,6月份失业率为6.4%,是美国近9年来最高水平,12月份降到5.7%;欧元区失业率在8.6%-8.9%之间;日本失业率大多在5.1%至5.5%之间,但12月份却降为4.9%,为自2001年7月份以来最低水平。(见表六、七、八和图八、九、十)。
七、2004年世界经济的展望
2004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会加快,但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如:各国宏观政策的调控空间已经不大;投资需求乏力;世界通货紧缩压力仍将较大;世界主要国家的失业率仍居高不下等等,经济增速不会太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亚洲经济将在竞争中领先,拉美经济复苏将站稳脚跟,而欧元区仅略有增长,200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1%,较今年加快0.9个百分点,世界银行预测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3.9个百分点,较今年加快0.8个百分点。
承办: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执笔:刘 雁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