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2003年湖南省畜牧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

(决策咨询08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4-03-03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2003年,湖南省各地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养殖业结构调整,依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草食动物和名优品种养殖,克服非典及气候灾害的影响,全年畜牧业生产呈现出持续稳定发展的势头。

一、发展态势

    2003
年全省肉类总产量达到561.78万吨,比上年增长3.7%;其中猪肉456.88万吨、牛肉17.80万吨、羊肉11.21万吨、禽肉74.1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9%10.1%10.7%6.4%。禽蛋产量达到85.81万吨,比上年增长4.0%。奶类产量突破5万吨大关,达到5.25万吨,比上年增长51.4%。猪、牛、羊、禽出栏分别达到6921.45万头、168.23万头、722.22万只和52275.76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3.3%11.2%9.8%5.8%;猪、牛、禽存栏分别达到3924.10万头、536.33万头和27693.08万羽,分别比上年增长2.0%3.6%4.6%。羊存栏为588.37万只,比上年减少2.5%

    2003
年上半年湖南省大部分畜禽产品市场价格延续了2002年下半年的低迷状态,特别是猪肉、牛肉、活鸡价格在三、四月份跌至近年来的最低点,六月份来势汹猛的非典疫情进一步影响了畜牧产品的价格,全省畜禽产品生产和销售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入夏后,湖南省湘中南地区又遭受大面积、长时间的干旱,部分地区发生人畜饮水困难,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因旱灾死亡大牲畜就在10万头以上,造成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


    非典和旱灾的双重困难下,湖南省农业生产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全省各地迎难而上,在认真做好抗击非典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生产管理,强化质量意识,积极开展对外宣传,疏导销售渠道,扩大外销增量。在龙头企业受非典影响的最困难时期,各级政府积极组织协调解决流动资金的不足,以缓燃眉之急;在市场猪肉价格长期低迷不振的情况下,长沙宁乡等地强力推进商品猪三元化的优质生猪生产,通过优质实现优价,稳定生猪生产。在肉鸡、鸡蛋生产效益不佳的时候,常德等地一些养殖大户通过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机制,实行利益共享,风险独担的方式,确保农户利益。以上办法的实行,使湖南省畜牧业生产在大灾之年保持旺盛的发展态势,主要畜禽产品产量全面增加,产品产量再次刷新历史纪录。总体看生产形势主要呈以下三个特征:

    (一)
 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各级政府为畜牧业生产保驾护航,为湖南省畜牧业在大灾之年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

    近年来,湖南省各地在政策、资金上不断加大对畜牧业生产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在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中,都把畜牧业的发展作为重要战略措施,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和鼓励、奖励方法。长沙、邵阳、常德、永州、娄底等市相继出台了畜牧业产、加、销的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如长沙市长沙县对每个奶牛户给予一定的补贴,每头奶牛政府补助
6000元,农户只要出4000元。常德市通过加大外引力度,加快引资、引智、引种、引商的步伐,借助外力,推动五个百万亩工程和十大龙型产业向纵深发展,确立肉牛产业、肉羊产业、乳品产业、家禽产业、珍珠产业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柱产业地位。邵阳市围绕建成江南最大的奶制品基地,在政府引导下以南山、黄金牧场为龙头开发建设草食牲畜基地100万亩,等等。这些具体措施的落实促进了湖南省畜牧业生产水平的快速提高。

    同时,由于各地加大了对奶业生产的扶持力度,特别是邵阳、长沙、常德牛奶产业的全面启动,不仅促进了奶业加工企业的发展,带动居民饮食结构的变化,也引起国内知名品牌奶业加工企业对湖南奶源的重视。全省牛奶产量达到
5.25万吨,比上年增长51.4%,成为近年增幅最高、发展最快的畜产品。

    (二)
 新型的畜牧业生产组织形式不断出现,传统的庭院饲养向多层次、多形式的规模饲养和小区养殖发展,加快了生产方式变革

    湖南省北有洞庭湖,南有湘南广袤的草场。瞄准这一优势,省委、省政府去年出台了全省《养殖业发展规划》、《草食动物发展意见》等文件,将养殖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大力扶持。由于单家独户搞养殖增收难,湖南省各地立足本地资源,积极探索养殖业发展的新模式。如在平湖区,以村、组为单位,开发高效水面,涌现出乌鳢、鳜鱼、河蟹等
30多种名优水产养殖片;丘陵山区,新建扩建草食牲畜养殖小区,分山头建立家禽养殖基地。在基地小区,普及畜禽良种,推广科学养殖方法,防疫免疫覆盖率达100%,规模效益凸显。目前,湖南省畜禽渔业养殖小区、规模专业户的数目已发展到30多万个,生猪、牛羊、蛋禽、水产规模养殖的比重均超过30%。

    养殖小区是湖南省畜牧业发展新阶段的产物,是养殖户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和畜牧业的特点探索出的畜牧业发展的新形式。养殖小区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规模饲养,推广普及畜牧兽医应用技术,促进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养殖效益,减少养殖风险;同时便于开拓畜产品市场,催生各类营销、服务组织。另一方面有利于吸纳农民闲散资金,增加农民生产性投入,刺激农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并对保护和治理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具有建设性的意义。发展养殖小区已成为畜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增加农民收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环境改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
龙头企业规模扩张加快,带动能力增强,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畜牧业经济效益提高,对增加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加大

    湖南省各地积极采取扶持政策和措施,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特色突出的龙头企业传、帮、带能力增强。如:常德市提出培育十大龙型产业,在此基础上鼓励养殖大户利用返租承包带动农户,大力发展优质肉牛、肉鸡等生产。娄底涟源市成立牛业公司,采取
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实行大规模工厂化养殖。通过2002从新西兰引进安格斯纯种牛来发展优质肉牛,并与中科院联合开发胚胎分割移植高科技项目,取得了成功。该公司的建成投产,迅速带动了涟源市的肉牛开发,现已发展养牛专业村39个,专业户一千多户,年产值过亿元。其他地区各产业化龙头企业也纷纷抓住畜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时机,加速技术改造步伐,迅速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企业发展了,农民的收入也相应增加了。据统计,2003年全省养殖业总产值已突破660亿元;农民人均养殖业纯收入650元,比上年度增长一成,农民现金收入中,13直接来自养殖业。农民出售畜产品的收入增加,弥补了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的种植业收入下降部分,为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大灾之年保持增加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饲料粮供应偏紧以及禽流感疫情的发生,成为当前畜牧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饲料粮供应较为紧张。由于去年秋季湖南省多数地区出现大面积,长时间的干旱天气,造成湖南省秋粮均减产幅度较大,玉米和大豆供应紧缺。与此同时国际玉米产量也有所下降,致使湖南省饲料粮的缺口进一步扩大,饲料粮价格大幅上涨。据省农调队农产品市场价格调查:
2003年玉米年末市场价格比年初上涨26.3%;大豆上涨26.46%。与之相应的豆粕、麦麸、育肥猪配合饲料、肉蛋鸡配合饲料等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上涨。加之去年秋季湖南省农业生产受灾歉收严重,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减少,生产投入能力减弱。二是今年以来,禽流感在亚洲一些国家不断蔓延,在我国广西、广东、安徽和湖北等十个省(区、市)部分地区和湖南省武冈县个别地方先后发现了禽流感疫情。这些对湖南省畜牧业生产,尤其对家禽养殖业是一个严峻考验。

    (二)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瘦肉精等添加剂问题影响畜禽产品市场竞争力。目前湖南省部分地区畜禽水产喂养饲料中添加剂超标,影响产品质量安全,有部分县区的生猪因瘦肉精问题遭到广东等地市场的禁入,严重影响了养殖业产品的声誉和市场竞争能力。如不引起重视,将给人们身体健康和生猪生产及外销市场造成严重影响。

    (三)
龙头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带动力不强。目前湖南省的龙头企业大都处于发展的初期,规模小,产权及产品结构都很单一。龙头企业这种不大不强的局面,虽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初期阶段有重要作用,但毕竟无法带领更大范围农业和更多的农民进入国内国际大市场,无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

    (四)
 资金投入不足,规模发展缓慢。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湖南省大部分地区养殖产业发展与升级的主要原因。银行部门对养殖业贷款支持力度不大,农户发展生产资金不足。而畜牧养殖业发展投入大,周期较长,农民的资金积累又很有限,加上一些养殖大户贷款难,对畜牧业的投入相对减少,制约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三、加快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应在现有规模基础上,抓质量,抓效益,保证有效饲养,不要盲目扩大养殖规模。由于去年一些生猪主产省区遭遇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农作物减产,饲料原料供应趋紧,饲料价格下浮的空间不大。如果饲料价格持续上涨,生猪饲养投入越多,规模越大,损失也就可能越大。特别是针对当前禽流感疫情来势猛、发展快的情况,省内各地应突出防治工作重点,落实具体的防治措施。一是要阻击疫情由点向面扩散,把疫情控制在点上;二是加强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和队伍建设。三是尽快细化实施补偿和扶持政策,确保补偿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受损失的农户和企业手里,确保各项扶持政策尽快落实到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家禽养殖加工企业、种禽场和养殖大户。四是进一步加强防治工作和防疫知识的宣传,增强广大群众的防疫意识和防疫能力。

    (二)
 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产品质量,因此,一是要抓好品种改良。各级政府要将畜禽水产品的改良工作提到议事日程,要采取有效措施抓好畜、禽、鱼的品种改良工作,提高品改效益与速度,加速品种改良进程。二是抓好无公害生产。建立一批无公害养殖生产示范基地,提高畜禽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健全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全省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声誉和外销市场份额。三是加大执法力度,保障食品安全。其一是要加强行业法制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行业法律法规意识,树立依法生产经营理念。二其是要强化行业行政管理执法。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打击危害养殖业生产的违法行为,确保食品安全。

    (三)
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力。一是要抓好畜禽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省内各地应突出重点、集中项目资金,重点建设能够带动本地区畜牧养殖业的大型畜禽水产品加工企业。二是抓中介服务组织。要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鼓励发展中介组织,完善社会化服务,当前要突出抓好流通领域的中介服务组织建设,搞好流通,促进生产。三是抓产销衔接。要加强对市场的调查了解与信息服务工作,抓好生产与销售的衔接,以销定产,发展订单生产。

    (四)
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养殖业快速发展。一是资金投入。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外资投入。二是政策投入。各级政府要制定鼓励扶持政策和加强对养殖业经济发展环境治理力度,建立养殖业支撑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殖业发展调节机制,使政府的引导与民间资金投向形成合力,促进养殖业快速发展。三是要加大对养殖户小额贷款的支持力度。无论是贷款面、贷款额度、贷款归还期限,还是贷款利息等,金融部门都要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对养殖专业户给予实实在在的扶持。

 

承办:农调队
执笔:曾  勇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