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农村投资力度 加速农村小康进程
(决策咨询09期)
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经济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一部分,尽管其相对比例下降,但随着全面小康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投资规模日益增大,投资主体和投资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如何进一步加大农村投资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已成为各级领导关心的热点和重点。
一、现状及特点
随着湖南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和政策措施的逐步到位,湖南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在"九五"期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十五"计划头三年继续呈现稳定增长态势。2001-2003年湖南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46.96亿元,年均增长7.32%,其中,2003年355亿元,增长6.3%。从近几年湖南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看,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向多渠道、多层次、多领域、多元化发展的良好局面。其显著特点是:
(一)投资主体发生了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投资的主体一直是居住在农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2000年以前农户投资的比例在70%以上,非农户投资比重不到30%,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全面小康建设工作的启动,各级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非农户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呈加快增长态势。2001-2003年湖南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53.84亿元,年均增长21.43%,比"九五"时期平均增速快9.3个百分点。非农户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逐年提高。2003年湖南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4.8亿元,占整个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49.2%,而1999年这个比重为29.3%,四年上升了19.9个百分点(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农户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到2003年,非农户投资达到农村固定资产总投资的近一半,并且呈逐年增加的态势。
(二)投资来源趋向多渠道
多年以来,湖南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来源主要是农户、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自筹资金,国家投资、国内贷款和利用外资很少。2001-2003年湖南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中自筹资金达892.8亿元,年均增长10.5%,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为85.3%,比2000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自筹资金仍是湖南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其中民间投资作为农村投资的主力军,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1-2003年湖南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达743.8亿元,年均增长4.8%,占总投资的比重为71.0%,民间投资比重由1999年的59.9%上升到2003年的72.9%,民间投资成为湖南投资的主力军。
(三)投资方向呈现多元化
1、房屋投资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2001-2003年湖南农村建房累计投资534.4亿元,占全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51.0%。其中农户建房累计投资达426.42亿元,占农户投资总额的比重为71.9%,非农户建房累计投资108.0亿元,占非农户投资总额的23.8%;住宅投资占房屋投资的80.3%。,近年来农户在购、建房物中更加注重质量和规格,造价提高,装修投入加大,部分农村居民还积极向小城镇聚集,在小城镇建造或购买了商品房,搬进楼房。农户和企业的剩余投资主要集中在设备购置方面,而行政事业单位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等公共事业方面。
2、非农产业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投向。2001-2003年湖南农村在非农产业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29.0亿元,年均增长18.2%,比"九五"时期平均增速加快10.1个百分点,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为88.7%,比"九五"时期提高2.4个百分点。可见,非农产业是湖南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投向。
3、非集体企业投资增长迅猛。从投资企业经济类型看,2001-2003年农村集体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06亿元,年均增长6.2%;个体私营企业74.53亿元,年均增长55.2%;股份合作企业58.13亿元,年均增长56.2%;其他经济类型的联合企业20.78亿元,年均增长1倍多。
(四)投资效果逐步显现
1、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几年来,湖南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3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885.87亿元,比上年增长3.6%。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9.1%,第二产业为38.7%,分别比上年下降0.4和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42.2%,提高了1.7个百分点。农村第三产业也由传统的批零贸易、餐饮、交通运输业等向房地产、批发市场、仓储及厂房租赁、旅游服务、通信业等领域发展。
2、投资带动了农民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2003年湖南居民人均纯收入2533元,比上年增加135元,增长5.6%,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7%。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2139.15元,比上年增加70.41元,增长3.4%,恩格尔系数为51.9%,下降了0.6%个百分点。湖南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5.09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3.1%,其中楼房面积比上年增长7.1%,钢筋混凝土房屋面积增长8.3%。
3、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近几年来,湖南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农村投资环境、农民生活环境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2002年湖南农村通电、通邮、通电话、通公路及通自来水的村比重分别为99.6%、96.4%、93.6%、95.6%和27.5%。2003年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60.7万处,投入资金43亿元,完成土石方6.51亿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7平方公里。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2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1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2664.72万千瓦,增长6.7%。完成造林面积40.9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比上年提高0.54个百分点。
4、农村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近几年来,湖南农村小城镇建设取得新进展,到2002年,全省小城镇已达1094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46.5 %。平均每个小城镇建成镇区面积2.87平方公里,绿化面积0.52平方公里,集贸市场1.6个,自来水普及率63.9 %,生活用燃气普及率40.1%,有线电视入户率70.8%,硬化道路0.043平方公里,人均住房面积28.0平方米。镇区内道路、电力、通讯、给排水设施、文化小区、中心广场、卫生院等生活设施均达到了较高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不够配套。政策是经济发展的"方向盘"。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的行为必然受到经济政策变化的影响。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出台了各种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但由于政策缺乏连续性,配套措施落实力度不够,投资者得到的实惠不多,影响了投资的增加。
(二)投资结构不够合理。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但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投向第一产业。2003年湖南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仅有10.42%投向第一产业,比2000年下降了4.9个百分点。
(三)资金来源渠道窄。在湖南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八成以上的资金都是自筹资金,实际利用外资只占农村投资总额的1.45%,吸收省外投资者投资也不近人意,这既反映出湖南农村投资在吸收外来资金的差距,也体现湖南在有些政策方面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不利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进一步加快增长。
(四)乡镇集体企业投资构成呈下降趋势。由于受客观经济形势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等因素影响,投资规模骤然下降。乡镇集体企业投资已由2000年的35.3%,下降到2003年20.3%。虽然农村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较快,个体私营企业投资由2000年的10.5%,上升至2003年的17.5%,但由于其规模较小,新兴产业、高科技行业发展较慢,企业的技术装备、产品的科技含量、市场竞争能力还不高,而且在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劣势也很明显。因此,保持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难度不小。
(五)投资需求约束加大。一是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投资者的风险意识进一步强化,风险约束加大。二是市场环境变化较快,使农民介入营利的投资项目难度加大。三是教育费、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强化了农民的储蓄意识,对投资增长也产生了一定的约束。
(六)地域分布不平衡。经济较发达的长、株、潭三市2003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农村总投资的比重达31.4%,而经济较落后的湖南西部邵阳、张家界、怀化和湘西自治州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农村总投资的比重仅有11.5%。因此,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还任重道远。
(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偏低。尽管近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但增幅远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2002年和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分别为12.0%和1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比同期GDP快3个和5.2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2002年和2003年分别为8.0%和6.3%,均低于同期GDP的增速。而由于东部、湘北等经济发达地区农户建房投资阶段性高潮已过,建房处于萎缩状态,农户建房投资增速减缓,农户投资在多年连续增长的情况下,2003年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尴尬局面。
三、扩大湖南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为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
一是制定有利于本地区发展的政策,市、区县、乡镇要加大对农村投资力度,在农业产业化、科技兴农、设施农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和乡镇企业、村镇建设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扶持政策。二是要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投入为主体,吸引和调动更多的银行贷款、外资和社会资金,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三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拓展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及时为农民提供政策、市场、科技、信息、法律等服务。目前,我省农村投资环境与加快中部省的发展要求尚存差距,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投资法规,保护投资者利益,强化服务意识,简化审批程序和手续;同时职能部门要主动为投资者排忧解难,对建设项目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实行全过程服务,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四是保持投资及相关政策的连续性,投资政策及行政法律法规的突然改变都可能使投资者蒙受损失,挫伤投资者的信心,从而造成投资决策短期化和投资行为短期化。因此,各项政策的出台,要着眼于根本和长远,慎重决策,尽可能地减少政策波动对投资者的影响。同时,新政策的颁布和实施要有个预警阶段,以便投资者及早做出调整。
(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一直是制约湖南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近年来,湖南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基础设施差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仍然较大。因此,要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提高在投资中的比例,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建设标准还应适度超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应广泛吸引民间资金和外资参与,以扩大资金来源,解决当前湖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不足,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的问题。
(三)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投资效益
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发展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品种、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加大对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投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三是正确引导农户增加生产投入,带动农民收入持续、高速增长。从2002年农户投资看,其中70.5%的资金用于住宅建设,用于生产性的投资占29.5%。因此,正确引导农户增加生产投入,也是提高农民收入重要举措。
(四)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步伐
农村工业化要求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也是21世纪农村经济、农村投资的重要增长点。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是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提高文化品位的关键所在。利用小城镇在区位、设施、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吸引农民到小城镇务工经商,吸引工商企业、技术、资金向小城镇转移,吸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到小城镇落户,使小城镇成为区域性的资源配置中心,生产中心和人才聚集中心。
(五)促进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企业制度创新,不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一是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制度和运行机制,扶持和鼓励企业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经济联合、重组,引导企业加快向工业园区集中发展,使全市乡镇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有较大提高。二是加快发展个体私营企业经济,把个体私营经济放到战略位置,使其上档次,上水平。三是把发展新兴技术产业落实到优势企业、骨干项目和重点产品上,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一批乡镇企业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
(六)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人多地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是制约湖南农业稳步发展的隐患,需要切实重视这一基础产业,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尤其是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为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有效的保障。
(七)积极鼓励民间投资
应进一步拓宽建设资金筹集渠道,加大市场化运作步伐,继续鼓励民间投资,促进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的转变;同时,国家可以从农村投资的某些项目中退出,给民间资金、民营资本让出投资空间,以实现盘活国家资金和民间资金的双赢局面。
承办:农调队
执笔:陈立恒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