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种田来势好 存在问题待解决
(决策咨询20期)
为了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湖南省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最近省企调队赴常德、郴州、邵阳、衡阳等地开展了一次专题调查,结果表明: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宣传、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支持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广大农民深受鼓舞,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呈现出六大良好的趋势,但也存在六大影响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困难与问题。
一、粮食生产呈现出六大良好趋势
(一)粮食面积呈现了增加的趋势。主产区常德市计划种植粮食775万亩,比上年增加61.6万亩,增长8.6%;其中水稻633万亩,增加56.3万亩,增长8.9%。据该市农业局对102户农户的抽样调查,今年户均种植面积为10.32亩,比上年增加0.32亩,增长3.2%。邵阳市的隆回县种植水稻80万亩,增长17.5%,其中该县南岳庙乡种植早稻1.35万亩,增加1.93倍。
(二)备耕备种呈现了提前的趋势。由于粮价上涨,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上农资价格上涨,农民的备耕备种时间普遍提前,多的提前1个月,少的也提前了20天。常德市农业局抽样调查的102户农户,90%的已备齐化肥、农药和农膜,购买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7.4吨、170公斤、9.6公斤。该市鼎城区芦山乡毛坪岭村有272户农户,今年申请小额贷款用于准备春耕生产的有60余户,金额80多万元,而去年同期分别只有28户、20多万元。
(三)弃种或抛荒的耕地呈现了抢种的趋势。前几年,由于种粮不赚钱,农村土地转租甚至抛荒的现象比较严重;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落实和粮价的逐步回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得以提高,出现了多年少见的耕地抢种现象,过去转租或抛荒的耕地已收回或重新开垦为良田,甚至一些河洲、路边的荒地也被农民积极开垦,在外打工的农民也纷纷返乡种田。邵阳市去年抛荒耕地近10万亩,今年将全部复垦种粮食;隆回县南岳庙乡去年抛荒耕地2000亩,今年已复垦种粮食。常德市石门桥乡二港桥村,有耕地面积2359亩,2002年抛荒了800亩,占了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以上;2003年抛荒250亩,到目前已全部复垦。永州市宁远县全县有3.2万名在广东打工的农民返乡种粮,该县荒塘瑶族乡象村洞村1047人,去年有246人到广东打工,今年128名打工仔回村种粮。
(四)粮食种植结构呈现优化的趋势。为提高粮食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各地正积极加大水稻优质稻的开发力度,狠抓以品种为核心的高产技术的推广,农民种植优质稻的意识也大大增强。各粮食主产区决定调整粮食内部结构,走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的路子。依托粮食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优质稻米(重点是中高档优质稻、优质杂交稻),做强优势产业。常德市优质水稻面积占水稻全部种植面积的50.1%,达320万亩,其中中档稻213万亩,高档稻107万亩。邵阳市隆回县优质稻面积70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87.5%,其中高中挡优质稻面积扩大到50万亩,比上年增加10万亩,增长12.5%。全县80万亩水稻基本实现了良种化。种粮大户肖凌,在今年配合该县农业局推广50万亩高中档优质稻的基础上,自己还开办公司,租赁水田1300亩,而且连租三年,全部种植优质水稻,以提高规模效益。并计划再增加投资1000万元,建成年产优质精米3万吨的生产、加工、销售企业。
(五)粮食生产呈现了订单化的趋势。今年以来,各地把订单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头戏来唱,积极组织力量为农产品销售“找婆家”。通过营造环境引订单,鼓励龙头企业签订单,引导农民跑订单,发展种养大户找订单等方式,创造了发展订单农业的良好格局。隆平高科郴州市种业公司与农户签订了2.8万亩杂交稻制种协议,并为农民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服务,并按品种实行保护价收购,仅这一项,就将为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邵阳市隆回县种粮大户肖凌协助县农业局,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落实订单农业5万亩。常德市鼎城区蒿子港镇有12000亩土地,今年与益泸大米厂按每担80元的价格,签订了生产种植优质稻的协议。
(六)部门支农呈现了强化的趋势。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增值,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建立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各级党委、政府都强化了支农意识,多方帮助农民减负增收。如各级党委、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干部深入农村宣传一号文件精神,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制订了降低农业税和农业附加、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40%对粮农进行直接补贴、对水稻种植实行良种补贴、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等政策和措施;农技部门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依靠科技帮助农民增收;农业、粮食部门,打破地域、部门观念,在基地建设和产销衔接上做好文章,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业,依靠龙头企业带动粮农增收;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积极筹措资金,积极发放农业贷款特别是小额贷款;供销社积极引进化肥、农药、种子、农膜,支持农民搞好春耕生产;工商、物价、农资、农业等部门,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加强对化肥、农药等农资和种子的出厂和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依靠法律法规,重点查处经营假冒伪劣农资、种子等方面的违法行为,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等等。
二、影响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六大困难与问题
在农民积极性提高,粮食生产出现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影响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困难与问题,具体表现为“六难”:
(一)农资价格上涨农民增收难。今年以来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湖南省农资价格急剧上涨。一季度,岳阳市农资销售价格比去年同期平均上涨15%,其中尿素、钾肥分别上涨20%和26%,农药上涨16%。其中:甲胺磷上涨30%以上;郴州市各品种化肥价格皆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尿素上涨14.3%、复混肥上涨6%、碳酸氢钾上涨27.8%。邵阳市隆回县尿素、复合肥分别上涨30%和35%,农药、农膜、农用柴油涨幅均超过25%。据测算,由于农资价格上涨,每亩农田种植成本将增加40-50元,将粮农从省里定下的每亩11元的粮食直接补贴、10-15元的良种补贴及减低农业税3个百分点、附加降0.6个百分点中所获得的好处抵消了相当一部分,增加了投入成本,势必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二)支农小额贷款真正到位难。目前,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终身追偿制,造成呆账的要追究领导责任,因此对农村小额贷款的发放慎之又慎,造成小额信贷不能及时到位和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农户缺资金的情况比较普遍。种粮大县---常德市澧县计划小额信贷1.2亿元,目前只发放3000万元。安乡县对131户农户调查,缺乏资金的有103户,占总户数的78.6%;其中有29户没有一点资金,且无力自身解决。
(三)信息滞后农民计划种植难。目前种殖市场信息鱼龙混杂,一些带有虚假性和欺骗性的信息到处传播,农民很难得到准确的种植信息、技术信息、购销信息、价格信息,而近几年粮食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产、运、销环节基本脱节,农民难以做到计划种植,加上“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不够牢固,信誉度差,形势好时,种植户不愿将粮食卖给公司;形势不好时,公司又变相不愿收购农户的产品,造成农民亏本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作用发挥难。农村机构改革后,农业技术人员奇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够健全,农民难以得到较好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许多乡镇农技站除经营化肥、农药、种子外,在农业新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引进、种殖诀窍传授、病虫害防治预报等方面都存在服务跟不上的问题。
(五)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粮食生产保安难。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粮食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对农业的投入不足,造成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农业机械陈旧落后,农业基础设施严久失修(大部分还是六、七十年代修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下降,影响农业生产的长治久安。如邵阳市的粮食主产县——武岗市反映,目前该市有效灌溉面积为381.4万亩,比1985年减少了14.6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75.4万亩,少了5.6万亩;山塘堰坝25.96万处,泥沙淤积的占60%;灌溉渠道相当部分阻塞废弃不能通水,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冲击,部分地方又回到了靠天吃饭的时代。
(六)土地流转受阻集约化经营难。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面积的逐步减少,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日益突出,但现有的土地承包责任制规定土地一经承包,30—50年不变,造成一些农户人口减少,耕地面积也未减少;相反,一些农户人口增加,想多种一些也不可能。土地流转十分困难。这就造成湖南省的粮食生产,长期以来都处于零星的、小规模的自由发展状态,农民也缺乏做大养殖规模产业的观念、资金 、技术和有利环境。这种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方式,制约着土地的集约经营和社会化大生产,不利于产生规模效益和促进科技进步。众多的劳动力固守在狭小的土地上,就业空间十分有限,形成大批剩余劳动力,农民增收受到制约。
三、促进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的意见及建议
(一)实行政策倾斜,多渠道扩大投入。一是要在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降低直至取消农业税,实行粮贴直补和良种补贴的基础上,按照《农业法》的要求,确保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二是要加大金融系统对农村的投入力度,让劳动力、资金、土地、科技在农村优化组合,特别是要在符合国家政策的条件下,加大农业小额信贷投放的力度,解决农民资金困难的问题。三是要积极盘活民间闲散资金,引导社会公众到农村投资。
(二)健全科技推广体系,搞好农业信息技术服务。要大力推广现有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实用技术,搞好病虫害综合防治,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要解决制约农业发展“信息失灵、销路不畅”的瓶颈,抓好农业生产信息量网络、农业科技信息量网络、农产品市场营销信息量网络等三大信息网络工程的建设,使农业生产能够与市场对接,提高农业抗御风险的能力。
(三)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工作。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离不开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因此,要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切实加强中低产田的改造和农村水、电、路、桥、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扶持纯农业户、低收入户等“弱势群体”,为农村的全面发展铺平道路。
(四)建立合理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要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引入市场,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效地实现人和土地的有机结合,把农业从家庭分散经营转向适度规模经营。政府在搞好土地有效流转中,一要坚持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性和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二要因地制宜,选择灵活多变的土地流转方式。三要加强对土地流转的有效监督和规范管理,使土地流转顺利、健康有序地进行 。
(五)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要针对目前农村不少地方基础教育和农业技术发展不快,文盲、半文盲比例大,新的文盲、半文盲又在不断地产生,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很难适应现代生产要求的现状,把提高劳动力素质作为长远的战略任务来抓,增加教育投入,促进“普九”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同时,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教育和劳动力的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的文化和科技素质。
(六)创造良好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要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制定劳务经济发展的鼓励性政策措施,减少各种就业准入的限制条件,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政府对进城民工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等服务和管理费用,要列入财政预算,统一安排。要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全面、准确、有效的信息,避免盲目流动;要帮助其协调好税费上缴、土地代耕、代管等问题。
(七)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工商、物价、农资、农业等部门,要针对农资市场放开后,经营渠道繁多,价格比较混乱,违法现象比较严重,管理比较困难的情况,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督和管理。要强化农业行政执法,形成治理合力,协调一致的加强对化肥、农药等农资和种子的出厂和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依靠法律法规,重点查处经营假冒伪劣农资、种子等方面的违法行为,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承办:企调队
执笔:廖伟雄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