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现状及发展
(决策咨询56期)
湖南省城市化水平较低。2003年,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为33.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个百分点。城市化是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湖南省“三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已经成为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全省上下的重要战略任务。湖南省13个地级市是推进全省城市化进程的核心力量,在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了主导作用。2003年,全省13个地级市市区GDP为1899亿元,占全省的40.98%;人均GDP为1436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087元。随着湖南省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加速推进,把较多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由相对分散过渡到相对集聚,是湖南省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加速推进城市化,有利于湖南省缩小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生产力,扩大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弥合湖南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
本文从湖南省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出发,利用反映2003年全省13个地级市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数据,计算出各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表一),并对全省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全省城市分布的地域结构出发,针对城市化发展指数的地域差异,提出发展优化设想。
一、湖南省城市化发展水平分析
我们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湖南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得出聚类谱系图(图1)。这样,我们可以把湖南省13个地级市城市化发展水平分为四类。
第一类: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对高度化的城市,这一类城市只有长沙。2003年,长沙的城市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为1.5859,位居全省第一,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5859(全省平均水平为1),并比第二位的株洲高出0.3653,在全省遥遥领先。长沙的四项城市化指标子系统指数也显著优于其他城市。这表明:首先,长沙的区位条件良好,作为省会城市,是全省的人口、产业、科技、资金和信息的致密区,能够形成强大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其次,长沙市对于省内城市,甚至周边省份城市能够产生较强的回波效应,在全省其它城市的城市化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第三,长沙历来为全省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在城市化发展自我累积机制的作用下,城市化存量优势显著;第四,长沙在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转变、人口职业的转变和素质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基本协调,相得益彰。
第二类: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包括株洲、湘潭和衡阳。三个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指数分别为1.2206、1.1725、1.0700,都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三市皆为区域性重要中心城市,交通便捷,是全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较为发达,产业结构的非农化水平较高,大大增强了产业的外向性水平和经济活动的强度。其产生的效应有三:一是促进了农村人口的非农化,三市的人口状况指数都高于1.15,在城市化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二是带动了城市环境的改善,三市的人居环境指数都高于1.00,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表明政府有余力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城市化的质量;三是引导了市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市民可较好的享受城市良好的医疗、便捷的交通、发达的信息等服务。
第三类:城市化发展水平中等的城市,包括岳阳、郴州、常德、娄底和怀化。这类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指数在0.9左右,基本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居于中等水平位置。其中,郴州、岳阳和怀化分别扼湖南省南、北、西三大门,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便于同周边省份进行经济技术交流,经济发展比较活跃。娄底位于全省的地域中心,是新建的工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城市化环境指数较高,为1.5147,居于全省第二位。不过,尽管该市工业发展水平较高,但是这对于农村人口的非农化作用不显著,加上城市人口基数低,造成城市化人口状况指数仅为0.6910,为全省最低。人口状况指数的严重滞后是该市城市化水平不高的症结所在。常德的四项指数都在1.00以下,主要原因在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经济外向度不高,城市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第四类:城市化发展水平偏低的城市,包括张家界、益阳、邵阳和永州。这些城市的城市化发展综合指数都在0.77以下,显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此类城市的城市化发展基本特征是:经济发展指数和人居环境指数过低,表明缺乏较强的经济规模,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城市环境改造。此外,益阳的人口状况指数在该市各项指数中较高,这是由于城市人口基数大的缘故,市区人口达128万,仅次于长沙和常德;不过,该市的经济发展指数全省最低,为0.5815,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的结果。因此,益阳的城市化发展缺乏雄厚的经济支撑,是一种“超前城市化”。邵阳的第三产业发展较快,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指数和人均拥有图书馆藏书指数分别为0.5635和0.62,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但是对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作用不明显。张家界的生活方式指数为0.9642,在该市各项指数中较高,并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这与该市大力发展旅游业、同外界交流比较广泛对市民的生活影响比较深刻密切相关。永州的城市化发展综合指数全省最低,只有0.6985,单项指数中也只有人口状况指数较高,同样是城市人口基数相对较大的缘故。
二、湖南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1.城市化总体水平不高,以中低层次为主
2003年,在湖南省13个地级市中,城市化发展综合指数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仅有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和岳阳等5个城市,约为全省地级市总数的1/3;其他8个地级市城市化发展综合指数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市化发展 水平处于中低层次,约为全省地级市总数的2/3,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主体部分(图2)。在聚类谱系图上表现为,处于中低层次城市化的聚类距离远比较高城市化的小。这表明:①城市化的拉力作用不强。作为城市经济结构主体的工业和第三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没有相应的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②城市等级体系不完整。大城市偏少,中小城市偏多,未能充分体现规模效益,经济实力和综合效益较低。③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城市化转型失调。湖南省城市经济增长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型的过程中,没有全面带动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和社会结构同步转变,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和社会进步缺乏协调性。
2.城市化发展空间结构不均衡,区域差异对比强烈
在湖南东线,城市化发展水平由中部向南、向北呈阶梯状递减分布。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长沙、株洲、湘潭和衡阳位于湖南东线中部,由此向南、向北是处于中等水平的郴州和岳阳。在中线和西线,处于中低水平城市化的城市相间分布。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城市不是出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湖南西线,而是中线邻近沿海省份的永州;西线的怀化城市化水平却高于中线和西线其他所有城市,成为湖南中西线城市化的“一极”,与东线的长沙遥相呼应。此外,东线的城市化发展平均指数为1.1681,西线为0.8694,中线为0.7937,显然,中线出现“城市化凹陷”,东线和中线的城市化发展对比强烈。可见,湖南省城市化发展空间结构不均衡,这与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的东高西低的阶梯走向基本一致,但不完全吻合。不难发现,城市化发展具有适度超前性。处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地区的城市,城市化发展水平也有可能相对较高。
3.城市化稳步推进,城市化发展水平处于中低层次的城市发展较快
在上年的基础上,湖南省城市化继续稳步推进,13个地级市的城市化平均发展速度为108.84%,城市化发展水平都保持增长势头。但是,各类城市的城市化推进速度并不平衡(图3)。城市化发展水平处于中低层次的张家界、永州、益阳和邵阳能挖掘潜能,奋起直追,发展较快,城市化速度都在10.0%以上,明显高于全省平均发展速度。其中,张家界努力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提高了对外开放的水平,并且注重利用对外交流频繁的有利条件,促进市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该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增长指数分别达1.6011、1.3189,增长速度为全省最快,使得该市城市化发展速度比全省平均速度快23.33%,成为全省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长沙、湘潭、衡阳和株洲等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发展速度较慢,平均速度仅为5.87%。邵阳、怀化和常德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尽管高于湘潭、衡阳和株洲,但低于全省平均速度,仍然偏慢,不利于全省城市的协调发展。总的来看,城市化发展水平处于中低层次的多数城市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城市化自发性较强,推进速度较快;处于中高层次的城市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基本走向成熟。
4.城市化内部成分发展水平不一,结构性差异凸现
如前所述,城市化发展涉及到经济发展、人口状况、生活方式和人居环境等方面。各城市的发展基础和时空发展环境千差万别,因而获得较好发展条件的城市化内部成分会得到优先发展;反之,则发展缓慢。这就造成城市化内部成分发展水平不一,显现出各城市的城市化发展相对优势和相对劣势。经过对各城市化子系统发展指数在城市之间、城市内部结构中的权衡,我们得出各城市的城市化发展的相对优势和相对劣势结构状况(表三)。长沙、株洲和湘潭的四项指数在全省都占有相对优势。衡阳在人口状况和生活方式指数中具有相对优势,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指数在城市内部结构中表现相对劣势。岳阳在经济发展、人口状况和生活方式指数中具有相对优势,人居环境指数在城市内部结构中表现一般。郴州在经济发展指数中具有相对优势,人口状况、生活方式和人居环境指数在城市内部结构中表现一般。怀化、娄底的各项指数在相对优势、一般状况和相对劣势均有分布。常德、邵阳、永州、张家界和益阳的各项指数缺乏在全省城市中的相对优势。
三、湖南省城市化发展地域空间结构优化
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劳动地域分工等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地域空间重新配置。可见,作为区域主体的城市,其经济基础、发展环境和发展态势呈现出多样化。城市化发展也会在区域内部、区域之间,从空间上进行组合。因此,今后湖南省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树立科学的城市化发展观,既要注重均衡、又要突出重点,以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为主中心,其它层次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为次中心,加强主中心城市对次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结构完善、功能互补的城市化发展空间结构,促进全省城市化协调发展。
为切实提高湖南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的质量,统筹全省城乡发展,缩小区域差异,我们根据以上思路,从全省城市分布的地域结构出发,针对城市化发展指数的地域差异,按照城市化发展先进带动、优势互补和统筹发展的原则,将全省13个地级市的城市化发展划分为“一核(核心城市群)、一圈(环洞庭湖城市圈)、一带(湘西城市带)和两组团(湘南城市组团和湘中城市组团)”五个区域。核心城市群应发挥对其它城市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1.核心城市群
核心城市群包括长沙、株洲、湘潭,即长株潭城市群。这里位于湖南东线中部,区位优势显著,经济基础较好,科技发展水平较高,是全省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2003年,三市的人均GDP为22346元,高出全省平均6144元,每万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为996人,高出全省平均312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796元,高出全省平均1122元。三市城市化的目标是:提升城市化的水平、档次和质量,朝着现代城市化方向迈进,加强极化效应;发挥对全省其它区域城市化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省城市化的协调发展。目前,长株潭融城步伐日益加快,应努力解决交通阻塞严重、热岛效应突出、人居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
2.环洞庭湖城市圈
环洞庭湖城市圈由岳阳、常德、益阳等城市组成,三市分别位于东、西、南洞庭湖区中心,城市化发展处于中低层次。该区水陆交通便利,农耕发达,人口稠密,产业结构轻型化明显,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三市面积占全省的21.44%,2003年,人口为1584.54万人,却占全省的24.88%,市区GDP为512.41亿元,占全省的26.98%,财政收入为47.27亿元,占全省的21.9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57.43亿元,占全省的30.84%。该区应以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的岳阳为首位城市,一方面,把三市打造为湖区城市跨越式发展的增长极;另一方面,主动接受来自邻近的核心城市群的辐射带动效应。在城市化进程中,应重点发展轻工业,如能源、石化、建材等;可扬水利之长,发展一些高效水产业、高耗水型资源加工业和制造业,利于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需加大科技投入,实现支柱产业的战略转型,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宜突出水乡城市特色,加强防洪建设,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要从严控制和抓紧整治高污染型工业企业,保护水体环境。
3.湘西城市带
湘西城市带的主要城市包括怀化和张家界,是一个呈“哑铃状”的城市带。近年来,政府对该区的支持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区位条件大为改善,城市化发展水平有很大提高,已经作为大湘西经济圈的主体部分,纳入全省的重点发展区域。不过,该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2003年,该区的财政收入仅为12.99亿元,是全省的6.03%,市区GDP仅为96.83亿元,是全省的7.2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23元,低于全省平均851元。这里旅游、非金属矿产、林产品和水能等资源丰富,宜与湘西州联动开发,发展以商贸旅游为特色的城市经济。怀化城市化水平较高,应成为西线城市化的带动城市,发挥铁路枢纽型增长极的流通职能和边贸城市的优势,着力发展“大进大出”型商贸物流业和加工制造业,提高城市对非农业人口的容纳能力。张家界应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的优势,重点发展旅游业和相关产业,严禁布局污染型企业,走旅游带动型城市化道路。
4.湘南城市组团
湘南城市组团主要包括衡阳、郴州和永州。三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分别为较好、中等、较低,层次鲜明。2003年,该区人口为1739.82万人,占全省的25.53%,市区GDP为293.62亿元,占全省的15.46%,财政收入为47.24亿元,占全省21.94%。本区交通条件较好,是全省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旅游资源业比较丰富,且紧邻华南经济圈,出海近便,可以承接来自珠江三角洲向北转移的经济流。在城市化发展中,应以城市化水平较高的衡阳为中心带动城市,加强与珠江三角洲的经贸联系,优化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和旅游业,扩大城市的就业容量,壮大经济规模,加大城市环境建设的力度。
5.湘中城市组团
湘中城市组团的主要城市有娄底和邵阳,这里是联接东线和西线的纽带。本地矿产资源丰富,具备相对应的工业体系,工业基础较好,但工艺水平低、加工深度不够。2003年,两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6.6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74%,财政收入仅为21.09亿元占全省的9.79%。在城市化发展中,应以娄底为中心城市,以洛湛铁路开通、上瑞高速公路和太澳高速公路等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为契机,不断提高城市经济的发展层次和开放程度;建立结构合理、效益较好的加工工业体系;注重资源的加工增值,加大产品的深加工,构建加工工业产业链,形成人口非农化、人们生活的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强大拉力,走加工工业带动型的城市化道路。
承办:城调队
执笔:张松青
梁己香
欧阳鹏举
蔡红宇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