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当前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决策咨询63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4-12-30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2004年,省委省政府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大对农业投入和扶持力度,加快推进“三化”进程,突出优势产业发展,我省经济在新一轮增长周期的高平台上运行,经济效益为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

 

    一、宏观调控下的湖南经济发展

 

    2004年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年。本次调控的重点非常明确:一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二是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针对中国经济并未出现全面过热的实际情况,中央没有简单地采取全面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而是始终体现了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冷热兼治的要求。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带领全省人民真抓实干,各项工作成绩斐然。全省经济在宏观调控中保持平稳快速健康发展,预计全年GDP增长12.0%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2004年4月份以来,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直呈回落态势,一、二、三季度分别为39.1%、34.4%、29.3%;1—11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15亿元,增长27%。重点抑制的三个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回落,1—11月,钢铁行业投资64.39亿元,同比增长28.8%,增幅比上年回落166.9个百分点;电解铝行业投资3.12亿元,下降55.6%,比上年回落680.8个百分点;水泥行业投资14.1亿元,增长121.4%,比上年回落21.5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2004年1—11月,农业、交通、卫生、环保投资分别增长9.3%、28.9%、70%和100%。特别是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严格保护耕地,全省划定基本农田5040万亩,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7604万亩,粮食总产量为562亿斤,增长15%,扭转了自1999年以来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连续5年下滑的局面,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为近几年最好的一年。

 

    ——金融运行平稳,对重点行业的支持力度加大。2004年11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320.71亿元,同比增长12.4%。在增幅略有减少的情况下,采取有保有压的信贷措施,优化贷款结构,加大了对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1—11月新增短期农业贷款105亿元,同比多增16.9亿元;新增农副产品收购贷款8.1亿元,同比多增28亿元;新增中期流动资金贷款18亿元,同比多增10.5亿元。

在一年的发展中有下列特点:

 

    第一、经济效益在大力推进三化进程中明显提高

 

    ——三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预计2004年十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75%,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全省60家重点龙头企业,建立基地100多个,带动农户450多万户,发展各种种养协会6000多个。我省农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预计2004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35.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预计一点一线地区实现GDP3381.12亿元,增长13%,其中长株潭实现GDP1867.15亿元,占全省总量的33.5%,增长13.9%。

 

    ——经济效益明显提升。2004年1—11月,全省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8.44%,同比提高19.21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41.27亿元,增长56.7%;实现利税403.62亿元,增长31.7%。特别是全省“十大标志性工程”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2.3亿元,大幅增长54.3%,占全省规模工业的44.1%。1—11月,全省财政总收入551.04亿元,完成预算的107.3%,增长26.6%,同比提高9.6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5%,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左右。

 

    第二、经济发展活力在加快改革开放中继续增强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成长。据初步测算,2004年1—11月,全省大口径范围的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3379.44亿元,占全省GDP比重的67.2%,比2003年提高1.8个百分点;小口径范围的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2352.5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6.8%,比2003年提高0.8个百分点。预计全年非国有投资1105亿元,占总投资的57%,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增强。2004年1-11月,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4.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9%,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8%,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029.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8%;县及县以下零售额825.58亿元,增长12.7%。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0%左右。

 

    ——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2004年1-11月,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48.45亿美元,其中出口27.3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4.3%和43.8%,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7.8个和8.1个百分点。1-11月,全省外商直接投资新批企业555家,同比增长21.7%;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3.34亿美元,同比增长49.4%,高于全国平均增幅27.4个百分点。

 

    第三、经济社会在坚持统筹兼顾中保持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湘西地区发展加快。2004年,湘西地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和措施,逐步启动各个开发项目,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质量效益提高。前三个季度GDP增速分别为9.5%、10.1%和10.2%,呈稳步上升态势;预计全年GDP达644.23亿元,增长10.6%,比上年快1.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74.34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为183.66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达286.23亿元,增长10.7%。

 

    ——认真做好8件实事,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省上下认真落实省政府向全省人民承诺的八件实事,就业形势继续好转,再就业资金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各项社会保障工作逐步健全,46项考核项目全面完成。

 

    ——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促进循环经济发展。2004年,全省水环境质量略有好转,空气质量基本稳定,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状况有所改善,每万元GDP能耗预计为1.89吨标准煤,比2003年下降9.6%。2004年全省新增污水日处理量50.7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将达到38%以上,同比提高11.2个百分点以上;新增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2500吨/日,无害化处理率将达到30%以上,同比上升5.8个百分点以上。

 

    除了以上特点外,2004年经济建设在宏观调控下的优良表现,还体现在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增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自觉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2004年宏观调控的成功归结为科学发展观的成功,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统一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更好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工作,是完全正确的。宏观调控可以也应该与深化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是本轮宏观调控的又一重大收获。中央对经济发展中多次出现投资盲目扩张和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的问题洞若观火,深知根本原因是体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善,增长方式粗放。这些问题的解决单靠经济调控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改革入手,从根本上消除体制性、机制性弊端,建立长效机制。因此,在进行本轮宏观调控的同时,坚持标本兼治,大力推进了多项重大改革。宏观调控措施和体制改革一开始就是密切配合,相得益彰的。例如,在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既运用财政政策加大了对农民的各种补贴,又在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了逐步取消农业税的改革措施。而且,及时扩大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范围,从体制上为发展农业提供资金保障。特别是在粮食供求出现新情况的背景下,5月底果断出台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接着,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重要时刻,7月中旬又果断出台了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此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等多项改革举措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一个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一个投资体制改革,基本精神都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要求相比,当前取得的成效还是阶段性的。经济运行中一些矛盾虽有缓解,但基础还不稳固,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

 

    ——巩固农业特别是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好形势。2004年虽然出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局面,但农业基础仍比较薄弱。当年的粮食产需关系仍然偏紧,粮食品种的结构矛盾还比较突出。2004年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因素对2005年的拉动作用可能有所减弱,农民进一步增收的难度还很大,需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支持力度。

 

    ——2005年国家将实行财政和货币“双稳健”政策,我省国债建设投资规模将会进一步压缩。同时,国家继续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因此,我省资金供给可能趋于紧张。

 

    此外,物价问题、国际金融环境问题、煤电油运全面紧张和国际油价高位运行等,也将对未来的形势带来不确定的影响。

 

    二、把握当前经济形势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1、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中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也就是“双稳”。就货币政策而言,经济升温对资金的需求和国际金融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增高导致境外资金敲打国门,居民不愿再过多持有美元;央行不得不在外汇市场买入所有愿意用1∶8.27出售的美元,并发行央行票据充抵外汇占款带来的基础货币膨胀;外资及对冲资金虎视眈眈,热钱继续涌入,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猛涨。国家利用利率工具进行宏观调控,但利率上调并没能实质性减少货币流通量,原因是估计有1000亿以上的资金在银行体系外搞“体外循环”。这样,货币政策的执行处于两难处境,核心是人民币汇率如何调整。如果不调,继续执行现在的1∶8.27的“盯住”美元的政策,则人民币明显低估,升值压力将更加巨大(2004年不到一年外汇储备就增加了1100多亿美元,已经不堪重负);如果调少了,这种升值预期也难以解除;如果调得过多,又会导致外资套利后抽逃,对中国经济发展形成冲击,并且影响中国商品的国际市场,中央在2004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两条措施:一条是加强对国际游资进入中国的监控与管理;一条是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过去几年,积极财政政策何时淡出一直为人关注。从1998年至2003年,6年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0亿元,随之而来的是,近三年来赤字规模连续突破3000亿元。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的研究报告认为,财政部门执意要坚守实施了6年之久的积极财政政策阵地,是各种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因素束缚了财政部门的手脚。实际上,早在5月27日,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就提出财政政策应从“积极”转为“中性”。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是“稳健”的财政政策。这种宏观经济政策是相对于扩张性和紧缩性政策而言的,是一种有松有紧、松紧适度的政策。实质上,是要“双防”,既要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滋长,又要预防通货紧缩趋势的重现。

 

    不过可以肯定,以货币政策为主的市场手段将成为今后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的研究认为,10月29日的加息,意味着宏观调控开始从“行政管制主导”转向市场化的参数调节的信号。对人民币利率调整问题,海外分析师大多认为,中国仍将在一个持续的通道上缓慢加息。

 

    2、能源制约和国际油价暴涨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能耗翻一番的代价实现GDP翻两番,但总体上是以高耗能实现的增长。我国GDP约占世界的4%,但原煤消耗占世界的31%、水泥占40%、钢材占27%。我国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因此,能源不足将是制约我国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央在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解决思路是:建立节能型经济和节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努力开发煤炭资源;扩大对外开放,多方位开辟石油外购渠道。

 

    能源方面另一个问题是国际原油价格的暴涨。2004年10月份,OPEC(欧佩克)月平均油价为45.37美元/桶,与上年底的29.44美元/桶相比,上涨54.1%;英国北海布伦特油价为49.74美元/桶,与上年的29.82美元/桶相比,上涨66.8%。2004年的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创下了20年以来最高水平,而且在较长的时间内居高不下。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在9月初至11月初这2个月内均保持在50美元/桶以上这一较高的水平。其原因,有地缘政治和个案事件的影响以及世界经济回升、需求增加等,但更主要的是由于国际垄断资本的炒作。因为全球原油产能略大于消费量的基本格局并没有发生重大改变。根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近期公布的原油期货持仓报告,对冲基金的交易量已占到世界原油市场的60-70%。原油的背后是美元。当前国际原油交易都是以美元标价和结算的。原油价格的暴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美元币值的下跌。因此,对原油价格的过分炒作不仅有可能使之演变为第四次世界石油危机,而且可能动摇美元的地位,引发国际金融体系的巨大震荡。由此带来的破坏性严重后果,决不只是哪一个国家,而是全球性的。但我国对原油进口的依赖度现在较高,这一轮国际油价上涨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减少我国的贸易盈余,进而影响经济增长;二是加大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三是导致有关行业生产成本的上升,进而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相对有限,且不足以从根本上影响到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实现。这是由于:一是我国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充足的外汇储备足以支付石油进口。二是我国国内石油市场开放度有限,尤其是成品油定价权掌握在政府手中,可以通过适当把握调价的幅度和节奏来减缓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国内的影响。三是虽然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每年约有36%左右的缺口依赖进口,但是我国每年有1.7亿吨的自产能力。四是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的价格水平的影响也不会很大。由于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难以将生产成本的增加部分转嫁到最终消费品价格上去,因此对消费者影响不会太大。

 

    还有一个就是当前我省电力供应紧张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煤炭供应紧张是最主要的矛盾。造成煤炭供应紧张,价格上涨有多种原因:一是湖南省工业发展势头旺盛,特别是电力、冶金、石化、建材等煤耗行业生产、投资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对煤炭需求大幅度增加。二是国际市场煤炭价格急速上涨。据悉目前煤炭现货市场的价格比年初已上涨30%,推动了国内市场价格上扬。三是全国市场货源供应偏紧。煤炭工业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我国“六五”、“七五”、“八五”新开工煤矿建设规模都在1.2亿到1.5亿吨左右,但“九五”期间减少到3370万吨,导致“十五”前三年煤矿投产规模过小,产量增长有限。近年来全国取缔关闭非法小煤窑,使小煤窑的产量不断萎缩。四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连续发生重大煤矿安全事故,地方煤矿停产整顿,煤炭产量减少。五是用电需求急增以及水电不足,使火力发电迅速增长,导致电煤需求持续增加,全国各地大批新增的火力发电厂和新增的发电机组使电煤供不应求,而电煤供应吃紧造成煤炭资源持续短缺。六是湖南省主要煤矿产量偏低。湘潭市谭家山煤矿年生产能力只有50-60万吨;而大唐湘潭发电有限责任公司1-11月底就耗煤近130万吨,可见湖南省工业煤依赖外省供应的程度还很高。

 

    3、物价变动问题。目前,我国已经跨入了人均GDP1000美元的重要关口;我省人均GDP即将突破1000美元,进入了经济快速增长阶段,2004年我省GDP增幅将达到12%左右;而我省物价在经历了六年通货紧缩以后,从2002年4季度起,由下降转为上涨、由缓慢上涨转为较大幅度的上涨。预计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左右,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左右,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8.2%左右。

 

    虽然2004年价格涨幅创近几年来新高,但我们认为依然温和可控。第一、通过核心价格指数(Core-CPI)衡量,目前通货膨胀并没有出问题。核心价格指数,也称核心CPI,是从消费物价指数(CPI)中剔除不完全受或者说不太受货币影响的部分商品的价格指数。很多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很关心并计算核心价格指数,美联储的格林斯潘高度重视使用核心价格指数进行决策。根据我们的计算,湖南前11个月核心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5%,涨幅较低。第二、从1994年到2000年,我省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上涨15.3%、19%、7.7%、2.8%、0.2%、0.5%和1.4%,2001—2002年分别下降0.9%、0.5%,2003年上涨2.4%,2004年的涨幅大大低于1994和1995年的水平,也低于1996年的水平。第三、目前价格走势开始放缓。11月份,我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分别比10月份回落1.68、0.69和1.69个百分点。

 

    2004年我省物价高于全国,但主要是食品类价格上涨,上游工业产品价格上涨的波及效果尚不是很明显。2005年我省居民消费价格因成本推动,仍可能继续上涨。而这种成本推动型的上涨往往可控度不高,应当予以密切关注。要注意物价进一步上涨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同时要防止价格的大起大落。

 

执笔:马  勇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