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湖南对外经济回顾与2005年展望
(决策咨询10期)
2004年,对外经济适逢诸多历史机遇:《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即CEPA于200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于6月3日在广州签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进入实施阶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效应不断释放,世界性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湖南不失时机地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全方位推进“开放带动”战略,对外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对外经济回顾
2004年,湖南省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时代潮流,主动融入10+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9+2(泛珠三角),充分利用入世积极效应,抓住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有利时机,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
(一)对外经济快速增长
2004年,湖南的进出口贸易、招商引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投资取得明显成效,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攀升。
1、外贸进出口高速增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据海关统计,2004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50亿美元大关,达54.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5%,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9.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0.98亿美元,增长44.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9个百分点;进口23.4亿美元,增长47.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2个百分点。实现贸易顺差7.58亿美元,增长36.2%。
对主要出口市场的贸易大幅增长。2004年,向亚洲、北美和欧盟三大传统市场出口27.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0%,占全省出口份额的88.9%,其中对香港出口5.36亿美元,对东盟出口2.53亿美元,分别增长41.0%和42.4%,远高于上年增长水平;对美国、日本、韩国和荷兰出口增幅均在48%以上。对中东、拉丁美洲、非洲、印度等新兴市场进出口也有较大幅度增长。
加工贸易进出口快速增长。2004年,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4.7%,其中出口增长61.4%,进口增长70.1%,均高于全省平均增幅,且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有所上升。一般贸易仍是主要贸易方式,全年一般贸易进出口47.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6%,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86.8%。
主要进出口商品均保持高速增长。出口商品中,附加值高的产品和传统大宗商品增势良好。2004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40.7%和32.3%;农产品出口增长24.0%。钢材、未锻造的锰、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烟花爆竹、家用陶瓷器皿、鲜冻猪肉等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幅均在13%以上,其中钢材和未锻造的锰均成倍增长,鲜冻猪肉增长90.4%。进口商品中,为发展生产需要的初级产品及资源性矿产品进口增长快,全年初级产品进口8.6亿美元,增长1.9倍,其中铁矿砂及其精矿、纸浆、初级形状的塑料、印刷、装订机械及零件、大豆和饲料用鱼粉均成倍增长,汽车和汽车底盘增幅近六成。
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拉动湖南外贸出口增长的重要引擎,国有企业依然居于外贸出口主导地位。2004年,私营企业比上年增长1.3倍,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50.8%,分别拉动全省出口增长16.7和7.9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出口17.1亿美元,增长28.7%,仍占据全省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
市州外贸出口对全省出口增长的贡献大。2004年,有9个市的出口增幅在47%以上,高于全省出口平均增长水平;出口过亿元的地区由上年的3个增加到6个,即长沙、株洲、湘潭、郴州、湘西自治州和衡阳,6市州出口额共计27.16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87.7%。
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这一吸引外资的利好因素驱动下,国际资本由沿海地区转向内地抢滩湖南。2004年,湖南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三大主要指标均以两位数的幅度增长,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省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636家,比上年增长25.0%;合同外资26.07亿美元,增长94.8%;实际使用外资14.18亿美元,增长39.3%;合同外资和实际使用外资的增幅分别高于全国61.4个百分点和25.9个百分点,为近五年来首次跃居中部地区第1位。世界著名跨国企业来湘投资日益增多,目前已有3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湘投资落户。大企业带来了大项目,支撑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2004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项目中,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65个,合同外资金额达12.61亿美元,占全省合同外资的48.4%;实际到位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31个,实际使用外资额5.4亿美元,占全省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38.1%。
外资来源呈现多元化架构。在以亚洲为投资主体框架下,北美和欧盟积极扩张湖南国际资本市场,2004年亚洲各国和地区在湘实际投资10.46亿美元,占据全省73.8%的份额;CEPA实施后,湖南省主要外资来源地—香港加快来湘投资步伐,2004年香港在湘新签订合同外资16.01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6.94亿美元,占全省合同外资和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比重均比上年有所提高。澳门亦不断扩大在湘投资规模,全年实际到位外资6367万美元,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北美和欧盟积极发展对湘投资,全年实际投资分别为1.8亿美元和1.35亿美元,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在湘实际投资列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香港、美国、中国台湾省、澳门、加拿大、英国、马来西亚、韩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意大利。
外商投资方式愈益趋向独资,投资领域有新突破。2004年,全省新批外商独资企业项目个数、合同外资和实际使用外资额占全省比重分别为56.4%、67.4%和70.1%,远高于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企业的比重。全国第一家商业领域外资股份制企业—家润多商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湘组建成立、湖南新五丰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南长丰汽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标志着湖南省外商投资形式突破旧格局而向多样化发展。
外商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2004年,全省制造业实际引进外资6亿美元,房地产业实际引进外资3.22亿美元,分别占全省总额的42.3%和22.7%,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一点一线”地区已成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聚集地。2004年,“一点一线”地区实际吸引外资10.93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77.1%,其中长株潭地区实际引进外资7.29亿美元,占据全省51.4%的份额。
3、内联引资增势强劲。2004年,湖南省充分利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对接“长三角”,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全方位开展资本、管理、技术、信息、体制方面的合作,内联引资获得长足发展。全年共实施与兄弟省市合作项目4014个,合同引进省外境内资金1543.4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10.53亿元,比上年增长52.2%。与“泛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合作项目有3277个,实际到位资金397.3亿元,增长58.6%,占全省到位内资总额的比重达77.8%;其中吸引广东实际投资达193.23亿元,增长53.7%,占全省总额的三分之一强;浙江和上海实际到位资金增幅均在5成以上。“一点一线”地区引资增势强劲,全年实际引进内资363.66亿元,增长42.6%,占全省总额的71.2%。投资产业结构呈二、三、一型,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第一产业比重略有下降,制造业成为省外境内企业投资热点,全年制造业实际引进内资180.34亿元,增长71.9%,占全省总额的35.3%。
4、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持续增长。一是新签合同额和实现营业额大幅增长。2004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新签合同额6.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7.1%;完成营业额4.62亿美元,增长19.8%。二是外经队伍进一步壮大。2004年,全省有4家企业新获外经合作经营权,至此湖南省已有61家企业获得外经合作经营权。三是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领域逐步拓宽。目前,湖南省国外经济技术合作的范围已发展到全球7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和国境内四大市场,承包工程项目主要涉及房屋建筑、电力工业及交通运输建设等行业。四是对外劳务输出取得新突破。全年外派劳务6503人,比上年增加1476人,增长29.4%。年末在外劳务人数突破万人大关,达到1.3万人,增长44.3%。劳务输出市场不断扩大,在巩固沙特阿拉伯、越南、约旦、日本等市场的同时,2004年新进入了加拿大、喀麦隆、印度、马来西亚、乌干达、沙特等市场。劳务输出工种主要为厨师、缝纫工、制鞋工和生产管理人员等。
5、境外投资方兴未艾。2004年,湖南省实施“走出去”战略步伐加快,境外投资发展势头喜人。全年新批境外投资企业14家,比上年增加3家;合同投资总额成倍增长,达到创纪录的4317.92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为3268.71万美元,增长1.6倍,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为75.7%;外方投资1049.21万美元,占24.3%。从国别看,新批的境外投资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澳大利亚、肯尼亚、英国、加拿大、俄罗斯、南非等国也有湖南省企业涉足。从投资方式看,中方独资企业6家,中外合资企业8家,占比重为43∶57。从行业上看,主要涉及餐饮业、机械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业、服装加工业以及酿酒、医疗保健、饲料生产等行业。自2000年以来,至2004年底止累计,湖南省获国家批准的境外投资企业已有41家,农业、轻工、纺织、家电、化工、食品加工等工业已具备相当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湖南省对外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横向来看,与全国及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发展进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少,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任重道远。
1、对外经济规模小,外向度较低。与全国对比,2004年,湖南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0.5%,其中出口亦仅占全国的0.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仅占全国的2.3%;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仅占全国的2.1%;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仅占全国的0.8%;境外投资在全国所占比重也很微弱。与沿海发达地区比较,湖南进出口总额仅及广东的1.5%、江苏的3.2%、浙江的6.4%和山东的9.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仅及广东的14.2%、江苏的15.8%、山东的16.4%。与中部地区相比,湖南进出口总额低于湖北与河南;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也低于江西与湖北。外贸依存度2004年湖南为8.0%,远低于全国的70.0%的平均水平,也未达到中部六省的平均水平,远远低于江苏的91.2%、广东的84.3%、福建的65.0%和浙江的62.7%。
2、开放领域窄,层次较低。除商业零售、特许经营异军突起外,基础设施、物流业、教科文领域、中介服务机构尤其是高端服务领域和高科技领域等利用外资比重仍然很小。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仍是对外经济的短腿,“走出去”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出口产品的层次和附加值总体水平低,低端产品所占比重过高,深加工与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小,高端产品出口比重低,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目前湖南省初级产品出口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工业制品出口比重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与全国差距悬殊。贸易方式单一,加工贸易薄弱。2004年湖南省加工贸易出口仅占全省的10.1%,远低于全国55.3%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广东的76.0%和江苏的65.0%。
3、主体不强,结构不优,引资项目出口能力较弱。一是引资的主载体不强。开发区应是引资的主载体,但湖南省除了部分重点开发区和特色园区有所建树外,多数开发区现状不能令人满意,制约了开发区作为引资载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即使发展态势较好的开发区,与发达地区的开发区相比也有很大差距,2003年,湖南省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实际引进外商直接投资2.21亿美元,仅及江苏省昆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12.01亿美元)的18.4%。二是引资的微观载体不强。企业是引资的微观主载体,湖南国有企业改革滞后,很不适应以“强强联合”为重要特征的国际资本新一轮投资和并购浪潮。民营企业除少数已形成规模外,多数规模小,科技实力、产品品牌和管理素质都难以与国际资本相匹配。境外客商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数量仍很少,引进的强势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为数不多,入湘的世界500强企业仅占全国的6.4%。引进国内外的高新技术项目、具有产业链式的重大项目不多,缺乏产业发展的龙头项目。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速虽较快,但所占比重低,2004年仅占全省出口的16.3%,低于全国的57.1%,更低于江苏的74.5%、广东的63.5%和福建的62.7%。缺乏旗舰式出口企业,目前全省出口过亿美元的仅有湘潭钢铁集团、湖南粮油进出口公司和株洲冶炼集团有限责任公司3家企业,进入全国200强的出口企业尚无1家。
此外,在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规范程度、法治环境、人文环境、体制机制以及观念、诚信意识和服务意识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与对外经济的大发展、大跨越很不相适应。
二、2005年展望
2005年,预计全球经济将继续走好,跨国投资依然活跃,国际市场需求保持旺盛,全国经济整体走势良好;但各种矛盾和制约因素也较多。
(一)有利因素分析
1、全球经济形势趋好,有利于对外经贸发展。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但仍保持较快增长,增长比率可能达到4.3%,仍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美国、日本、欧元区经济增长率也可望保持在3%左右。世界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将促使国际资本流动更趋活跃,国际投资将继续回升;国际市场需求趋于旺盛,全球贸易量可望增长7.2%。世界经济和投资、贸易的增长客观上有利于扩大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规模。
2、全球企业投资者信心指数增强,投资热情高涨,对中国投资偏好不减。全球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一份最新的(FDI)信心指数调查显示,全球各大企业集团的总裁有69%对全球经济的预期更加乐观,这自2000年以来还是第一次,总裁们表示正面临自2000年以来最好的商业环境,企业投资者认为,宏观经济和政治风险已经减弱,同时在世界领先的新兴市场中,他们发现了更大的利润空间和更低的风险系数,这些都将推进未来的外国直接投资信心指数。因此,企业投资者表现出更高的投资热情。全球的总裁们认为中国在市场容量、出口便利性、政府优惠政策、成本结构、基础设施和宏观经济形势方面具有优势;中国是世界领先的制造商和增长最快的消费品市场;中国更适合制造业和装配线投资;中国已经稳居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之首。无疑这将有利于中国乃至湖南快速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3、入世积极效应将进一步释放,区域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按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外商投资领域将进一步拓宽,进入门槛进一步降低,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环境将进一步得到改善。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CEPA协议深入实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步入实质性阶段,都将对湖南省扩大贸易、引进资本、技术和人才,承接产业转移等带来巨大的机遇。
4、中国对外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FDI)将呈增长态势。据国家统计局专家预计,今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1100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可能超过62%。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总量中有60%要加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中,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加工基地。同时中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也将随着中国GDP总量的增加逐步上升,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量将十分可观。中国在世界经济循环中“催化剂”的作用日益凸显。作为“中部崛起”之一的湖南将在全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的总体态势中受益。
5、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快。随着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发达国家将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和拓展市场。与此同时,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日益加快,也开始把工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加工环节向内地转移。湖南由于区位、劳动力成本、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将成为“两个转移”的优先辐射地区。
6、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通过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实施,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步入新一轮的稳定增长周期,将在一定程度上对湖南省扩大招商引资产生积极影响。
7、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后劲较足。2004年湖南省合同外资高速增长,增幅将近一倍。由于合同外资的滞后性,除一部分在当年到位外,相当一部分要在次年到位,从而推进今年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
8、经贸洽谈活动硕果累累,为新一年对外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04年中国湖南(欧洲)投资洽谈活动周、中国湖南投资贸易洽谈会、“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高交会、湘洽会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等经贸洽谈活动共签订合同外资34.03亿美元,合同引进省外境内资金601.95亿美元,出口贸易合同2.92亿美元,境外投资总额2600万美元,这些签约项目若能落实,必将支撑今年对外经济的发展。
(二)不利因素分析
1、国际竞争加剧,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及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跨国投资在关注中国的同时,也开始更多的选择在印度、东南亚、巴西、墨西哥等新兴市场投资,而这些国家的产品与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趋同,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强化,从今年开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已进入“后过渡期”,市场进一步开放,部分国家频频采取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严重影响湖南省出口。2004年,湖南省企业出口遭退货价值408.15万美元,比上年大幅增加;国外对华反倾销调查涉及湖南省企业的案件有9起,远多于往年的3、4起,其中欧盟对华铸铁井盖反倾销调查案涉及湖南省10家企业,涉案金额达2400万美元,为湖南省有史以来遭遇的涉案金额最大的反倾销调查案;国外对华反补贴调查涉及湖南省企业的案件有2起,首开国外反补贴调查的先河;湖南省企业参与发起的对进口产品反倾销调查案有4起,创历史之最。显然湖南省已进入对外贸易摩擦多发期,不利于湖南省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在目前人民币升值压力下,成本优势将受到削弱,外商投资的积极性将受到一定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利用方式以及结构调整等,都将是下一步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应该重新审视的问题。
2、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连带的负面效应。国家在土地、信贷、出口、产业、城建等方面的政策变化,使要素供需矛盾进一步突出,客观上对扩大利用外资和进出口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石油价格波动,美联储调整利率,对世界经济和国际投资、贸易影响大。石油价格是决定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析,石油价格每提高5美元,将在1年后使全球经济增长率减少0.3个百分点。随着石油价格的上升,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大。随着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美联储已于2004年多次提高利率。加息不仅对美国的投资、股市、消费及美元汇价产生影响,还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直接投资、贸易产生影响。国内物价水平继续上涨的预期,石油、能源等原材料价格维持在高位水平,将带来要素成本的上升,而商品价格面临巨大压力,都是制约外资、外贸和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
4、纺织品服装出口配额管理体制终结之后面临挑战。随着今年1月1日纺织品服装出口配额取消,全球供应激增,而市场容量增长有限,价格和利润可能大幅下滑。同时,可能加剧国际竞争国内化,在湖南省纺织服装产业基础薄弱、缺乏自主品牌、竞争力不强的情况下,湖南省纺织品服装出口将面临很多新的困难。
5、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回落将影响出口。2004年湖南省出口增幅较高,主要是由于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拉动了湖南省钢材、锰、银、硅、铅等产品出口的大幅增长。预计今年这些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会出现周期性回落,将对湖南省出口的增长带来不利影响。
6、出口退税的负面影响。由于加工贸易的退税只有一般贸易的30%,加工贸易的落后地位使得湖南省外贸对出口退税的依赖性更强,受退税率调整的政策性影响也将更大。
以上分析表明,2005年对外经济总体形势看好,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展望2005年,湖南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提高利用内外资的水平和质量,扩大对外贸易的规模与效益,提高“走出去”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外经外贸对全省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提升整体经济的国际竞争力。2005年,湖南对外经济主要预期指标将呈持续稳定快速增长趋势: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亿美元,增长20%;外贸进出口总额59.8亿美元,增长10%,其中出口34.1亿美元,增长10%;国外经济合作完成营业额5.5亿美元,增长20%;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612—650亿元,增长20—27%。
为实现以上预期目标,首先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对外开放的紧迫感,牢固树立“省外即外”的涉外观。其次,应以招商引资和扩大出口为重点,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机遇,扩大开放领域,提升开放层次,强化引资主体,拓宽引资渠道,创新机制、体制和政策,着力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创建文明诚信的人文环境和公正透明的法制环境,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水平,通过招商引资扩大出口,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努力增强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把握市场准入放宽和门槛降低的有利时机,扩大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加快推进“走出去” 步伐,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以“走出去”战略带动出口增长。第三,要继续拓展和深化与国内外合作伙伴之间经贸合作关系,尤其要把握CEPA的深入实施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步入实质性阶段以及中国—东盟区域一体化步伐加快等机遇,不断提升与港澳和东盟经贸合作水平。第四,充分利用各项经贸活动平台,大力推介湖南省开放形象,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第五,发挥开发区(园)招商引资的龙头作用,引导开发区(园)加强基础设施和产业链建设,努力营造开发区(园)招商引资的“洼地”效应。第六,培育一批旗舰式外经贸企业,带动湖南产品、设备、原材料、技术和劳务出口,推动企业和产业国际化步伐。此外,在用好、用活国家政策的同时,注意规避其中的负面效应。
承办:贸外处
执笔:王忠好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