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机遇 科学发展 湖南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____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之二
(决策咨询13期)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这是新世纪加快湖南省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抉择。三年来,在国家宏观调控方针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湖南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坚持科学发展观,因势利导,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大力拓宽出口渠道,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改善,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一、湖南新型工业化出现新进展
(一)工业生产高位运行
工业生产总量和发展速度是反映新型工业化水平最直接最直观的指标。2002-2004年,湖南省工业生产总量呈现大幅上升之势,增长速度均在两位数,有力地推动了湖南省工业化沿着快车道前行。3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1440.80亿元、1452.86亿元、1781.14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0%、12.7%、15.9%。其中,规模工业对湖南省工业化的贡献特别突出。2002-2004年,全省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709.23亿元、886.52亿元、1198.1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1%、20.7%、24.1%。
(二)人均GDP较快增长
人均GDP是生产率水平高低的反映,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前提,也是新型工业化成果的直接反映。2002-2004年,湖南省GDP分别达到4340.94亿元、4638.73亿元和5612.2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0%、9.6%和12.0%;人均GDP分别达6565元、7554元和9117元,分别比上年增加511元、989元和1563元。3年间,湖南省经济一直处于较快发展的状态,人均GDP年年增长,虽然目前湖南省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但为早日突破这一阶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 产业结构有所优化
新型工业化进程是产业不断重组和升级的过程。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技术进步和竞争水平的提高,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阶段。2002年来,湖南省在抓产业结构上下了一番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湖南省一、二、三次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2002年为19.5:40.0:40.5;2003年为19.1:38.7:42.2;2004年为20.6 :39.5 :39.9。2002-2004年,湖南省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3.2%、31.4%和31.7%,均保持在30%以上。可以看出,湖南省产业结构总趋势是朝优发展的。
(四)信息化有了长足发展
信息化在工业化发展中有着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湖南省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善了产业的技术状态和管理水平,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2002-2003年,湖南省信息化水平由28.6%发展到30.8%,发展速度较快,大大推进了湖南省新型工业化进程。
(五)工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逐年攀高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是综合衡量工业经济效益各个方面的一种特殊相对数,是反映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总量指标。 2002-2004年,湖南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110.18%提高到了149.76%,3年内提高近40个百分点。
2、工业投资力度逐年加大
工业投资是促进湖南省产业结构转换,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2002-2004年,湖南省工业投资额分别为275.09亿元、376.50亿元和 571.1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的比重由20.3%提高到了28.8%,提高了8.5个百分点。
3、高新技术产值逐年提高
高新技术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是湖南省发挥后发优势,完成从劳动密集比较优势到资本和技术型比较优势转换的关键。2002-2004年湖南省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分别为750亿元、956亿元和1243.9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5.1%提高到23.6%,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六) 非农产业人口比重逐年提高
非农产业人口比重逐年提高,反映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随着湖南省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湖南省就业结构也随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非农产业人口比重逐年提高, 2002年为44.2%,2003年为46.9%,2004年为48.9%,2004年比2002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
(七)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工业化与城镇化是相互促进、伴随发展的。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二、三产业发展加快,比重相对提高。3年中,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有力地促进了湖南省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2004年,湖南省城镇人口达到2377.68万人,比2002年增加256.56万人;全省城镇化率达35.5%,比2002年提高3.5个百分点。
(八)财政税收空间逐步拉大
工业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财政收入增加代表着综合国力增强。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为湖南省财政税收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3年来,湖南省工业创税一年比一年高,对财政支持很大。2002-2004年全省独立核算规模工业对全省财政总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为46.9%、47.9%和48.4%。
二、湖南新型工业化过程呈现新特点
(一)龙头行业引领快跑
2004年,规模工业增加值排在前十位的是烟草、钢铁、电力、化工、有色、建材、交通运输设备、农副食品加工、专用设备制造、石油加工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831.41亿元,比2002年增加374.25亿元;占规模工业的69.4%,比2002年高出4.9个百分点。这十大行业犹如龙头,昂首引领湖南工业阔步前行。
(二)新兴行业增添亮色
近年来兴起的医药制造业和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新兴行业,如雨后春笋,迅速成长,已成为湖南工业新亮点,对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起着积极作用。2004年分别完成增加值23.57亿元和19.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0%和31.8%,分别比2002年提高3.3个百分点和 11.5个百分点。
(三)"标志性工程"挑起大梁
省委、省政府按照握紧拳头保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一改过去散而不集中的做法,从全省各类企业中,选择国内同行业中具有一定规模优势,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骨干企业,传统产业中最具优势和潜力的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中最有成长性项目的企业,重点建设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生物制约、精细化工等十大标志性工程。实践证明,"十大标志性工程"是代表湖南工业的实力、主体和发展方向,在推动湖南省工业化进程中发挥骨干支撑作用。 2004年,"十大标志性工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91.17亿元,比2002年增加155.10亿元,增长28.8%,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个百分点。
(四)区域经济、园区经济争奇斗艳
长株潭地区是湖南省工业的金三角, "一点一线"地区是湖南省的优势区、精华带,在加速湖南省工业化进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2004年长株潭地区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454.44亿元,比2002年增加174.58亿元,占全省规模工业的37.9%,同比增长24.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拉动规模工业增长8.6个百分点,贡献率达35.7%。"一点一线"地区完成增加值809.92亿元,比2002年增加339.47亿元,占规模工业的67.6%,同比增长24.4%,拉动全省规模工业增长16.4个百分点。
各市州工业园区发展迅速,在推动本地以及全省的工业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如长沙"两区六园" 2004年完成增加值91.7亿元,同比增长36.9%,拉动长沙地区规模工业增长12.5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8.3%。
(五)出口高速增长
2004年,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湖南工业抓住机遇,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出口大幅提高,全年规模工业共实现出口交货值222.71亿元,同比增长46.1%,比2002年提高26.6个百分点,为近3年来最高增幅。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湘钢、涟钢等一些大企业产品出口均比上年大幅度增加。
三、影响湖南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一)能运紧张是湖南工业化进程中的绊脚石
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必然带动能源消费的大幅增长。近两年来,湖南省煤、电等主要能源一直供应紧张,加之运力也跟不上,致使湖南工业化放缓了脚步。
1、煤炭缺口较大
2004年湖南省煤炭消耗量为5000万吨,而湖南省只能保证3500万吨的供应量,有1500万吨的缺口。与湖南省工业发展旺盛,对煤炭需求大幅度增加的势头不相适应。
2、电供矛盾突出
2004年全省电力最大缺口为300万千瓦,电量总缺口达20亿千瓦时,同比增加66.7%。湖南省发电量增长跟不上工业用电量增长, 2004年全省发电量比上年增长13.9%,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增长24.7%,比发电量增幅高10.8个百分点。许多企业常因电力不足,拉闸限电而停产。
3、运力跟不上
随着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运输需求急速增加,尤其是2004年受"治超"影响,使得全省铁路运输更加紧张,请求车满足率不足40%。12月份,长沙铁路总公司运输装车请求车数每天已达4028.84车,而实际只能发1766.52车,缺口达56.2%。
(二)结构欠优、新的增长点欠缺抑制湖南工业持续快速发展
1、高耗能行业比重较大
长期以来,湖南省工业走的是高增长高耗能的路子。2004年,在增加值总量排名前10位的行业中,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4大高耗能行业共完成增加值348.91亿元,占十大行业总量的42%。
2、烟草等支柱行业发展受限
2004年,烟草行业完成增加值166.62亿元,占全省的13.9%,同比增长26.1%,对推动湖南省工业发展立下不小功劳。但从长远看,全国烟草业通过这一轮"洗牌"后,市场已基本被分割完毕,对于这种国家严格控制的行业其今后增长空间是有限的。另外,电力行业由于电源结构的不合理,增长也很不稳定。
3、高新技术行业与消费热点行业未成气候
医药制造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行业2004年增长迅速,全年增加值分别增长26.0%和31.8%。但这两个行业全年仅完成工业增加值42.63亿元,占全省比重不到4%,很难起到带动作用。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汽车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消费热点,从湖南省汽车行业看,2004年全省共有汽车制造企业172个,共完成增加值35.45亿元,占全省比重不到3%,同比增长仅15.6%,跟全国其他省份比较缺乏竞争力。
(三)工业投资有限,难以激发湖南工业内力全盘释放
近年来,湖南省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用于工业投资不断增加,2004年工业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提高到28.8%,但离省委省政府预定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距离,说明湖南省工业积累能力不强,融资渠道不宽,投资主体结构欠优,将严重制约湖南工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四)部分企业人才紧缺,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目前,湖南省部分企业出现人才紧缺现象。主要表现为专业技术人才、优秀管理人才、市场开发人才和创新人才比较紧缺。如三一重工、远大空调等企业为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难而感到头痛。人才紧缺,势必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势必影响到全省工业化进程。
四、几点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发展战略
一要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占领一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高点,形成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尽快使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新的成长链;二要通过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特别是要加快我国制造业的优化升级步伐;三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在政务、商务和国民经济其他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形成良性互动。
(二)开源节能,缓解瓶颈制约
开源节能,是适应国家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需要,是适应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从湖南实际出发,缓解当前能源紧张问题的需要。因此,湖南省要想方设法开源节能,加快电源建设,在大力发展火电的同时,积极拓展核力发电的新路,立足于核能、太阳能、风能、空气热能和地下热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加大湖南省矿产资源的勘探投入,摸清后备煤炭基地的资源家底,加大煤炭基础建设的力度。树立节约能源人人有责的观念, 加大节能产品的研发力度,努力推广应用节能产品;强制性淘汰高能耗、污染严重的行业和落后设备,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同时要作好能源的合理调配工作。首先,要保证省内重点企业生产特别是电厂的电煤供应,及时调度省内主要电煤供应单位和主力电厂的电煤发运、到货和消耗情况。其次,要积极争取广铁集团对湖南省电煤等重要物资的运输的支持,尽量多调度些车皮参与运输。第三,要降低省内电煤供应重点煤矿用电价格,鼓励煤炭企业向电厂发运电煤,对采取超发的火电企业应该给予适当的奖励,提高火电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三)加快结构调整,重点抓好制造业
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是湖南省加快工业化步伐的当务之急。在推进结构调整过程中,湖南省要重点抓好制造业。因为,制造业在我国经济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经济发展还要靠制造业来牵引。在过去的20多年中,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虽然有一定的起伏,但基本维持在40%左右;财政收入一半来自制造业;制造业吸收了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一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制造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出口一直维持在80%以上,创造了3/4的外汇收入。湖南省新型工业化进程比全国落后3-4年,工业总量在全国处中间水平,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速度缓慢,盈利基础非常薄弱。加入WTO,面对国际市场竞争,要想加快工业发展步伐,必须抓好制造业,加快结构调整。对于湖南省近期和中长期都具有竞争优势的有色、电子、建材等行业,要充分发挥其竞争力和比较优势,优化结构,推动产业重组,使行业内大企业尽快做强做大;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使大企业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对于近期受一定冲击,优势不明显,但中长期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可在某些领域重点突破的冶金、机械行业,应加快与跨国公司合作,寻找发展空间,加快产业技术进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竞争力不强,没有发展潜力的行业,要收缩战线,加大产业调整和援助政策力度,确保产业退出过程有序和安全。
(四)加大工业投资,增强工业内力
湖南省工业内部结构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而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转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我们要加大工业投资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加强吸引外资和民间投资力度,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吸引民间资金参与竞争性行业特别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项目的投入,增强湖南省工业的活力和发展后劲,促进工业快速、高质量发展。
(五)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开发战略
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进程,关键在人才。湖南省要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下,有效地实施人才资源开发战略。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培养一批创新型、开拓型、复合型人才;二是借助市场手段,用好人,用活人,发挥人才的最大潜能,防止人才浪费;三是优化环境,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此来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供稿:工交处
执笔:罗 骁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