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重点工程建设的新变化
____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之六
(决策咨询17期)
"十五"以来,湖南省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机遇,千方百计扩大投入,加强重点工程建设。这些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既分布在城市,也分布在乡村;既分布在农业和工业,也分布在社会发展等领域。通过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国民经济发展和城乡面貌改善带来了新的变化。
一、构筑投资主体新格局
"十五"以来,省重点建设项目加快了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民营资本、社会资本、法人资本和境外国外资本开始向重点项目挺进,重点项目中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的局面有所改变。如总投资8.6亿元的长潭西高速公路全部为外商独资,总投资22.7亿元的醴潭高速公路85%的资金来源于股份制企业,湘潭四大桥也采用融资方式进行建设。
随着重点项目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加快了湖南投融资体制改革进程,固定资产投资外向度明显提高,投资增长的内生机制逐步形成。从资金来源看,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2001-2003年,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分别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6%、17%、2.9%、62%和11.5%。尤其是"内联外引"工作进一步加强,外来资金总量急剧扩大,比重迅速上升。2004年湖南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2亿美元,增长39.3%;引进省外境内资金510.5亿元,增长52.2%,利用内外资总量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0%以上。从经济类型看,非国有投资迅猛发展。"十五"以来,非国有投资增速一直超过国有投资,年递增23.2%,增幅比国有投资高出13个百分点;非国有投资总量从2002年开始超过国有投资,2004年非国有与国有投资之比达到57.3:42.7,标志着湖南投资增长由国有经济主导转向非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在非国有投资中,股份制经济快速崛起,年递增77.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00年的4.7%提高到2004年的24.8%,投资总量逐步赶超集体、个体投资,取得非国有投资的龙头地位。
二、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
"十五"期间,全省共筛选358个项目作为重大建设项目或重大预备项目,总投资规模达4583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规模的六成以上。2001-2004年,年均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40个,累计完成投资1310亿元,年递增1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0%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稳定增长。"十五"前4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04.8亿元,总量超过福建,跃居全国第12位,年递增16.8%。投资率在2001年首次突破30%,一直维持在30%-35%的合理区间,2004年达到35.3%。
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001-2004年,投资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0%左右,比"九五"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拉动GDP增长4-5个百分点。特别是一大批工业化重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如郴州方舟化工集团扩建20万吨/年复合肥工程、LG曙光增资扩建工程、中国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航空发动机转包生产线、湘潭钢铁公司转炉工程、湘潭电化集团公司2万吨/年无汞碱电池专用电解二氧化锰、常德恒安纸业有限公司二期工程、株洲硬质合金厂高性能精密可转位刀片及刀具配套生产线、株洲冶炼厂铅烧结烟气综合治理、岳阳巴陵公司8万吨/年双氧水装置建设、岳阳纸业集团有限公司年产12万吨系列胶印书刊纸工程、长丰汽车长沙基地、星马汽车、长沙经阁高档铝型材、双峰海螺水泥、HEG电子玻壳、衡阳特变电工等项目,加快了产业优化升级,扶持了一大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为湖南省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有利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统筹经济社会新发展
省重点项目主要分布在农林水利、电力、交通、信息网络、城市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和社会发展等领域,成为支撑投资增长与结构调整的主力军,成为统筹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
一是统筹产业协调发展。2001-2003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151亿元、1162亿元和2810.5亿元,三者之比由"九五"时期的4.2:23.6:72.2演变为3.7:28.2:68.1,产业投资进一步协调。在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明显加强,重点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和以"十大"标志性工程为重点的重大项目投资,三年完成投资1120.53亿元,年递增32.8%,比全社会投资增幅高出19.3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九五"时期的21.9%提高到27.2%。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43.4%,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九五"的8.1%上升到12.6%。在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一直保持旺盛势头,2001-2003年完成投资494.68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了近1倍,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2000年的7%提高到2003年的14.8%。根据中央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和五个统筹发展的精神,加强了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公共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和公检法司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方面的投资。2001-2003年社会发展完成投资239.1亿元,年递增21.4%,比"九五"时期提高了4.1个百分点。建成投产一大批社会发展项目,如长沙市就投资30多亿元,建设了一大批体育场馆,成功地举办了全国第五届城市运动会;建设了湖南日报社新闻大厦、长沙晚报社报业中心,改扩建了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校舍。新建各类学校建筑面积226.44万平方米,新增医院、疗养院(所)病床10594张,新建公共图书馆1.44万平方米、藏书量157万册。建成投产一大批国家粮食储备库,如长沙霞凝粮库、幸福桥粮库、祁东白地粮库、新化县粮库、龙山县粮库等,新增粮食储备能力8亿公斤。2004年全省组织建设的48个105项重点建设项目,实际完成投资423亿元,同比增长29.4%。 其中工业及高新技术16个20项,农业水利项目2个7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4个5项,交通项目6个19项,能源项目9个19项,信息传输项目1个5项,物流及市场项目2个5项,社会发展项目8个25项,各个产业投资协调发展。
二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十五"以来,湖南省通过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加大了国家资金对农村的投入力度,重点对农村电网、乡村公路、水利设施、退耕还林、沼气池、乡镇卫生院、敬老院和农村人口饮水工程等项目进行了投资建设。2004年,全省投入资金51.93亿元,开工各类水利工程60.33万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67.05平方公里,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2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3千公顷。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2.3亿元,帮助21.2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或越过低收入线。投入资金0.53亿元,建设饮水解困工程2171个,帮助24.67万人解决了饮水困难。投资1.23亿元,建成337所乡镇敬老院;投资11.04亿元,建成通村公路7424.8公里,通达行政村1636个。新建农村沼气池30.45万个,完成141所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建设,帮助1.18万贫困农户解决了住房问题。
四、建设城乡新面貌
"十五"期间,湖南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被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4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71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8%。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大大加强,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
一是水利防洪能力增强。开工建设了一批防洪骨干工程和水源工程,重点加强了洞庭湖治理、长江大堤加固、湘资沅澧四水治理、病险水库整治、城市防洪堤、湖区平垸行洪、库区移民建镇等工程建设。其中皂市水库投资总规模高达30多亿元,长江干堤加固工程达20多亿元,常德江北防洪圈工程达近10亿元。4年全省累计完成水利投资120.59亿元,年均投资30多亿元, 2003年底城市防洪堤长度达761.27公里,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
二是城市品位得到提升。2001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资金400.74亿元,重点加强旧城改造、城市道路、城市扩容、城市绿化建设,大部分城市面貌呈现出"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
--市内交通明显改善。扩建了长沙五一大道、解放路、芙蓉路、劳动西路、湘潭东山北路、邵阳资江南路、益阳秀峰路等;新建了长沙蔡锷南路、雨花大道、株洲快速环道、湘潭湘江三桥、岳阳大道、益阳资江三桥等,投资近20亿元建设了湘江生态经济带沿江景观道路工程。2003年底,城市道路长度为5368.9公里,城市道路面积7980.8万平方米,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13.3%和65.7%;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7.5标台。城市出租业发展迅速,2003年城市出租车总数达2.27万辆,比2000年增长16.4%,"打的"已成为普通老百姓出行的一个重要辅助方法。
--绿化面积迅速扩大。建成了长沙"五一"绿化广场、芙蓉路中央广场、株洲炎帝广场、岳阳南湖广场、郴州人民广场、永州潇湘广场等。2003年末,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8827公顷,公共绿地面积5116.29公顷,分别比2000年增长27.3%和45.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0.05%,比2000年提高1.72个百分点。2004年,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34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0.24平方米。
--城市环境得到改善。开工建设了吉首市台儿冲垃圾处理场一期工程、娄底市城市卫生垃圾填埋场、株洲市南郊垃圾场、永州市坦塘垃圾处理场等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和长沙市第一污水处理厂、长沙星沙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浏阳市污水处理厂、湘潭市河西污水处理厂、岳阳市污水处理厂、益阳市团洲污水处理厂、吉首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永州向家亭污水处理厂和常德市江北城区污水净化工程等污水处理项目,城市环境明显改善。2004年末,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38.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2.5%,分别比2003年提高11.29和8.33个百分点。
三是运输能力得到提高。4年累计完成交通投资560.37亿元,重点加强了高速公路、铁路复线及电气化建设、县乡公路改造和洞庭湖区畅通工程建设。2004年,全社会货物周转量1565.99亿吨公里, 旅客周转量982.53亿人公里,分别比2003年增长17.1%和20.2%。
--铁路:重点建设了焦柳铁路石门北至怀化段电气化改造、浙赣铁路电气化提速、娄邵既有线改造、洛湛铁路(益阳-娄底-永州段)等,洛湛铁路永州以南湖南段和武广高速客运专线即将动工建设。2003年,湖南铁路营业里程2977.2公里,位居全国第9位。
--公路:2001年以来,建成了潭耒、耒宜、临长、潭邵、衡枣和机场高速等高速公路,形成了省会长沙到株洲、湘潭、益阳、常德、衡阳、郴州、岳阳、娄底、邵阳等9个城市的高速公路网。另外,还有衡大、邵怀、常张、常吉、怀新、衡炎、长潭西、醴潭等高速公路正在抓紧建设。2003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85233公里,位居全国第5位,其中高速公路1218公里,位居全国第9位。2004年,全省筹措通乡通村公路建设资金39.68亿元,完成新建与改造通乡公路4933.9公里,建成通村公路7424.8公里,全省99%以上的乡镇和88%的行政村都已通了公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洞庭湖畅通工程抓紧实施,华容注滋口大桥和澧县毛家岔大桥建成通车,沅江赤山大桥和南县麻河口大桥开工建设,
--航运:重点建设了株洲航电枢纽和常德至鲇鱼口航运工程,建设或建成了长沙霞凝港、长沙金港码头和衡山、常德、沅江、南县5个千吨级泊位,通江达海能力明显增强。2003年,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1551公里,在全国仅落后江苏、广东,居第3位。
四是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迅速。4年累计完成邮电通信投资199.23亿元,重点加强了城乡电话网络扩容改造、移动电话网络升级和互联网络建设,建成了湖南信息高速公路传输交换平台为主体的18个通讯网络,形成了以长沙为中心,覆盖全省,联结国内外的门类齐全、适度超前的邮电基础通信网络体系,形成了以电信、移动、联通、网通、铁通等为首的竞争格局,促进了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2004年邮电业务总量256.98亿元,增长20.8%;年末全省固定电话用户数1081.56万户,比上年净增127.9万户,电话普及率为31.5%,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022.87万户,净增231.19万户,电话普及率为15.3%,提高3.4个百分点。
五是电力供应大大增加。4年累计完成电力投资401.02亿元,重点加强了主电厂建设和城乡电网改造,开工建设了株洲电厂二期、益阳电厂、宋家洲水电站、洪江水电站、碗米坡水电站、凤滩电厂扩机、长沙望城电厂、长沙望城县黑麋峰抽水蓄能电站、岳阳华能电厂二期、石门电厂二期、湘潭电厂二期、华润电力B厂、金竹山电厂等主电源项目。建成了近尾州水电站、碗米坡水电站、耒阳电厂二期、鲤鱼江电厂等,4年新增发电机组容量281.14万千瓦,新增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1181.81万千伏安。2004年全省发电量605.18 亿千瓦时,比2003年增长16.8%。
承办:核算处
执笔:向延华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