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四大亮点

——辉煌的“十五”系列分析报告之三

(决策咨询48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5-08-31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十五”前期,湖南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机遇,千方百计扩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十五”后期,湖南省紧密结合湖南实际,在宏观调控中寻求发展空间,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避免国民经济大起大落,确保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总的来看,“十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呈现以下新特点:

    一、投资主导经济增长

    2001年至2005年7月,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91.58亿元,已完成“十五”投资计划目标(7300亿元)的99.9%,超额完成计划已成定局。其中“十五”前四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04.8亿元,总量超过福建,跃居全国第12位。投资增速基本稳定,前四年年递增16.8%,比“十五”计划速度高出5.8个百分点。投资率在2001年首次突破30%,一直维持在30%—35%的合理区间。预计“十五”期间全社会投资8465亿元,年递增17.2%,分别高出计划目标1165亿元和6.2个百分点。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001—2004年,投资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0%左右,比“九五”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拉动GDP增长4—5个百分点。特别是在后期的宏观调控阶段,湖南固定资产投资坚持“有保有压”,增幅基本稳定,波动幅度分别比“八五”、“九五”时期低8.8和10.8个百分点,确保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1—2004年GDP分别增长9%、9%、9.6%和12%。

    二、产业与社会发展投资加强

    “十五”期间,湖南省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紧紧围绕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产业投资。2001—2004年,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205亿元、1847亿元和4053亿元,三者之比由“九五”时期的4.2:23.6:72.2演变为3.4:30.2:66.4,第二产业投资明显加强。在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成为亮点,重点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和以“十大”标志性工程为重点的重大项目投资,四年完成工业投资1744.59亿元,年递增30.5%,比全社会投资增幅高出13.7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九五”时期的21.9%提高到28.6%。今年1-7月,工业投资继续加强。其中城镇工业投资369.9亿元,增长40.7%。在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一直保持旺盛势头,2001—2004年完成投资867.45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了2.4倍,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2000年的7%提高到2004年的18.8%。今年1-7月完成投资218亿元,增长32.9%。

    另外,根据中央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和五个统筹发展的精神,加强了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公共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和公检法司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资。2001—2004年社会发展完成投资363.87亿元,年递增23.2%,比“九五”时期提高了5.9个百分点。

    三、内生增长机制逐步形成

    “十五”期间,湖南投资外向度明显提高,投资增长的内生机制逐步形成。从资金来源看,多元化趋势明显,2001—2004年,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分别占全部投资的5.8%、16%、2.8%、62.5%和12.9%。尤其是“内联外引”工作加强,外来资金总量急剧扩大,比重迅速上升,2004年湖南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引进省外境内资金分别为14.2亿美元和510.5亿元, 分别增长39.3%和52.2%,利用内外资总量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30%以上。今年上半年,湖南新签订合同外资15.84亿美元,增长39.9%,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8.52亿美元,增长17.1%,比去年同期加快7.6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非国有投资迅猛发展。“十五”以来,非国有投资增速一直超过国有投资,年递增23.2%,比国有投资高出13个百分点;非国有投资总量从2002年开始超过国有投资,2004年两者之比达到57.3:42.7,今年1-7月非国有投资比重上升到60.7%,比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标志着湖南投资增长由国有主导转向非国有占主导地位。在非国有投资中,股份制经济快速崛起,年递增77.3%,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2000年的4.7%提高到2004年的24.8%,投资总量逐步赶超集体、个体投资,取得非国有投资的龙头地位。

    四、重大项目有力支撑

     “十五”期间,湖南省共筛选了358个项目作为重大建设项目或重大预备项目,投资总规模达4583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规模的六成以上。这些项目主要分布在农林水利、电力、交通、信息网络、城市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和社会发展等领域,成为支撑投资增长与结构调整的主力军。2001—2004年,每年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40个以上,累计完成投资1310亿元,年递增16%;2004年在建的上10亿元的投资项目就达55个,投资总规模为1602.3亿元。今年1-7月,全省61个在建的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35.7亿元,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22.5%。“十五”前四年建成投产重大项目近百个,其中建成投产一大批产业化项目,如郴州方舟化工集团扩建20万吨/年复合肥工程、LG曙光增资扩建工程、常德恒安纸业有限公司二期工程、岳阳纸业集团有限公司年产12万吨系列胶印书刊纸工程、星马汽车、双峰海螺水泥、HEG电子玻壳一期、衡阳特变电工等,加快了产业优化升级,扶持了一大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建成投产一大批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如洛湛铁路、潭邵、临长、耒宜、衡枣高速公路,邵阳市自来水工程西水东调工程、常德市自来水公司第四水厂,郴州金亚山河电站、鲤鱼江电厂、近尾洲水电站、白云电站,湘潭市湘江三大桥、湘阴县湘江大桥等,新增自来水日供水能力145万吨,发电机装机容量275万千瓦,11万伏及以上输变电线路4622公里,新建城市道路574公里,城市防洪堤362公里,新建公路353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55.27公里,通车总里程突破千公里,进入全国10强。建成投产一大批社会发展项目,增强了社会发展后劲。如长沙市就投资30多亿元,建设了一大批体育场馆,成功地举办了全国第五届城市运动会;建设了湖南日报社新闻大厦、长沙晚报社报业中心,改扩建了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校舍。新建各类学校建筑面积336.16万平方米,新增医院、疗养院(所)病床17810张,新建公共图书馆3.61万平方米,藏书量160万册。建成投产一大批国家粮食储备库,如长沙霞凝粮库、幸福桥粮库、祁东白地粮库、新化县粮库、龙山县粮库等,新增粮食储备能力8亿公斤。

    虽然“十五”期间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投资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投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时期,各项经济建设应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注重统筹兼顾,促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区域之间、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投资和消费协调发展;以启动社会投资、规范政府投资为重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

    第一,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投资快速增长,培育投资增长的内生机制。

    一是放宽社会投资领域。要加快落实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责任”的原则。政府仅对少数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是否关系经济安全、影响资源环境、涉及整体布局等公共性问题进行核准,其他项目均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备案制,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并依法办理相关手续。要进一步拓宽企业投资项目的融资渠道,支持各类企业以股权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和信用担保体系,形成完善的投资创业机制。

    二是强化政府投资领域管理。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投资机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要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将其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国土开发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要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程序,所有项目都要经过咨询中介机构的评估论证,重大项目要邀请专家进行评议把关,在此基础上履行严格的核准手续。政府投资工程要加强专业化管理,规范建设标准,严格概算审核,实现建设程序和资金管理的程序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是加强和改善投资宏观调控。要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全社会的投资活动。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以及行业发展规划,引导社会投资,审核重大项目。建立科学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规范重点行业的环保、安全和技术、质量标准,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建立投资风险预警和防范体系,加强对投资运行的监测分析,及时向社会发布投资调控政策、重点行业投资状况和发展趋势,减少由于投资者信息不充分造成的投资浪费。要建立健全投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不同投资主体的法律地位,规范各类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依法加强投资监管,制定系统完备的投资监管制度。

    第二,建立健全面向市场的融资机制,促进投资全面增长

    一是依靠活力,争取国家支持。重大项目的审批和资金的安排往往涉及到行业主管、投资管理、资金拨付、工程监管、设计和咨询机构等多个部门单位,工作环节又往往是交叉进行的,要加强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配合,既要积极争取项目,又要顾全大局。

    二是依靠沟通,吸引银行贷款。要强化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有关行业组织要主动与银行衔接,通报产业政策、投资重点和融资需求,开发和推荐重大项目;要定期举办“政银企座谈会”、“银企合作洽谈会”、“重大建设项目信息发布会”等多种形式,为银企合作搭建平台。

    三是依靠诚信,扩大招商引资。要规范市场,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行政环境、市场环境和体制环境,要保持引资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特别是在实施城市规划、开放投资领域、限时审批项目、信息公开等方面,要讲究诚信,建设诚信社会的体系,培育诚信企业的理念,打造诚信政府的形象。

    四是依靠政策,加大民间投资。要进一步放开准入领域的政策,树立“政府不与民争利”的思想,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争取国债、财政贴息、使用专项资金、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增资配股时,享受与国有企业平等的政策机会。允许有条件的非国有企业使用国外政府和金融组织贷款,财政可适当给予一定的信用支持。鼓励民间投资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BOT、TOT、ABS等多种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建立公共产品的市场价格机制,对于公共交通、供水、供气、垃圾和污水处理等,要逐步理顺价格,增加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大力发展和规范投资中介市场,包括咨询评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法律事务所等,为民间投资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中介服务。

    五是依靠改革,启动投资内力。除要进行投资体制改革外,还要加快企业内部改革,通过外部环境的改革和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激活企业投资的内在动力。加快湖南省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要解放思想,重点选择一批资产较好的地方国有企业,通过包装整合,引进外资、民资参与重组并购,转让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的产权、股权、债权,以盘活存量资产。抓好公司制企业的规范运作,健全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和决策、监督机制,增强企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主投资的能力。

    第三,优化投资结构,培育效益性的增长机制,促进投资与国民经济、财政收入、居民收入协调增长

    一要统筹投资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实行整体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证。要在把握湖南省情及整体和局部经济结构特点、认真总结历年投资结构调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和方法步骤,以发展潜力产品为切入点,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优质产业、优势产品、优势企业为方向,建立结构调整的相应机制。要全面推进观念、技术、金融、环境和人才机制创新,为促进投资结构调整和整个经济的协调互动,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营造结构调整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二要以增加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为目的,突出产业投资结构调整。以增量调整为重点,通过增量调整带动存量的更新、转换、提高,把率先做大做强一批有市场竞争潜力的产品作为切入点,通过项目带动投资增长,带动生产要素重新整合,带动环境改善,进而带动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的增长,逐步形成优势产品、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

    三要正确处理发挥政府职能和遵循市场规律的关系。在结构调整过程中,政府充分发挥组织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引导社会资源向市场竞争潜力大的产品配置;对调产项目企业提供资金和政策扶持,特别是对重点调产项目实行贴息入股和资本金入股,使政府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和市场机制在结构调整中的主体作用和基础性作用,以市场为依据确定潜力产品,调动企业的内在动力。

承办:投资处
执笔:向延华 鲁湘波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