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打造区域品牌 长株潭加速嬗变

——辉煌的“十五”系列分析报告之五

(决策咨询50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5-09-01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十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全面实施一体化的各项重大战略决策,充分发挥长株潭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和交通枢纽作用,全力打造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增长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经济持续景气、快速发展,辐射能力增强;环境美化,城市品位提高,树立了国内国际新形象;搭建完善的经济脉络,加快五个网络规划重大项目建设,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培育市场主体,突出产业集聚,企业竞争力增强;“商圈”形成和壮大,市场持续兴旺;优化资源配置,扩充实力,为湖南在中部崛起提供了区域示范,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全力打造区域品牌,经济持续景气、快速发展,辐射能力增强

    为把长株潭建设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谋求在全国、全球经济体系中获得发展空间,省委省政府抓住“中部崛起”的发展机遇,加快推进“三化”进程,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突出重点,集聚产业,扩大开放,等等政策的出台为长株潭的全面嬗变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促进了经济的持续景气、快速发展。2001-2004年长株潭三市生产总值6157.83亿元,占全省的33.2%,年均增长12.6%,比全省年均增长速度高2.7个百分点;2005年上半年,GDP总值1005.85亿元,占全省的35.5%,增速达13.7%,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7%,拉动全省GDP增长5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9257元增加到2004年的15591元。根据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的分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45美元以下为低收入国家,545-2200美元为中下收入国家,2200-5999美元为中上收入国家,6000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按照当前1美元对人民币8.11元汇率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5591元人民币相当于1922美元,说明按照国际标准长株潭地区已达到中等收入水平。资料显示:长株潭人口密集,达1267万人,占全省的18.9%;经济繁荣,生产总值占全省的1/3;投资效益提高,2001-2004年三市财政收入430.85亿元,占全省的42.0%;2005年上半年三市财政收入70.99亿元,占全省的36.5%,是“十五”以来湖南省发展水平最高、经济最活跃、投资效益最好的地区,对全省经济形成巨大的辐射。在湖南境内沿京广铁路南下,如珍珠般串起的岳阳、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郴州6个城市,也成为了三湘大地上最具活力的经济走廊,而长株潭就是这一串珍珠最靓的中心,是湖南经济发展的引擎,正牵引着湖南经济驶入快速发展轨道。

    二、拓城通路,增绿添景,树立了长株潭国内国际新形象

    曾几何时,偌大的长沙城,竟找不到一条完全贯通的道路。落后的道路,与城市扩容、人口增长交织碰撞,使城市建设陷入了困顿。2000年3月,随着几声巨响,五一路沿线拆迁全面开始,同时拉开了“长株潭大变样”的序幕。几个月后,一条现代都市型的五一大道彻底取代了原来的五一路。五一路的改扩建,拓宽的不仅是一条路,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思维。大家深知:要打造区域品牌,首要的是要树立长株潭国内国际新形象。几年来,长株潭全面构筑规划体系,拓城通路,增绿添景,着力提升城市品位。

    (一)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档次,塑造城市形象。“十五”以来,长株潭在加快旧城改造的同时,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001-2004年,长株潭地区累计投入资金2545.5亿元,占全省投资的4成多,其中2004年完成933亿元,比上年增长35.4%。以湘江为轴心,重点美化了融山、水、洲、城为一体的自然风光;加快了城市扩容提质,改善市容市貌和城市交通,突出了城区拓展、路网建设、棚户区改造、环境绿化、道路亮化等。主要新建扩建了长沙五一大道、雨花大道、潇湘大道、湘江大道、长沙蔡锷南路、解放路、芙蓉路、黄兴北路、劳动路、韶山路、株洲快速环道、湘潭湘江三桥、湘潭东山北路等,一条又一条康庄大道在人们的脚下延伸,“一年一个样,五年大变样”,一张庞大而完备的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形成,长株潭的市内交通实现了质的飞跃。2003年底,人均拥有城市道路长沙10.48平方米、株洲7.45平方米、湘潭7.31平方米,分别比2000年增长56.9%、22.6%、43.3%。为了扮靓长株潭,三市增绿添景,美化了湘江生态经济带沿江景观道路工程,建成了长沙“五一”绿化广场、芙蓉路中央广场、火车站东绿化广场、株洲炎帝广场等,供水、燃气、道路、照明、排污、垃圾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文教医疗、商业服务、休闲娱乐等场地显著增加。2003年底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长沙6.51平方米、株洲5.00平方米、湘潭5.83平方米。从阡陌交通到通衢大道,从芜杂荒地到美丽园林,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个越来越靓的长株潭新城。

    (二)加快住宅建设,美化人居环境,长株潭旧貌换新颜。“十五”以来,长株潭三市多方筹措资金,房地产业发展迅速,住宅建设速度加快,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与湖湘特有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2002-2004年,长株潭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58.54亿元,年均增长45.7%。在国有及其它投资中,完成住宅投资331.65亿元,年均增长45.8%;竣工住宅面积1836.91万平方米,年均增长21.3%。2004年,长株潭地区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18.34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1.25平方米。住宅建设的快速发展,改善了居家环境,完善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俯瞰长株潭,各色屋顶参差错落,景致俊秀,建筑恢宏;近看长株潭老房子旧貌换新颜,新建筑耀眼迷人。有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仅长沙12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就达600多幢,50米以上的有200多栋,还有不少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最高的达190米,现代化大都市的气派逐步凸现。建筑与建筑之间,少了克隆的影子,多了个性的张扬,城市的特征愈加鲜明。

    三、搭建完善的经济脉络,“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取得阶段性成果,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

    基础设施是城市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要快速发展,就必须完善与周边城市进行经济交流和融合的平台。“十五”以来,长株潭三市加大投入,抓紧建设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2001-2004年国有及其它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完成479.30亿元,占全省基础设施投资的28.%。三市围绕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和环境同治这一目标,加快了五个网络规划的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搭建起完善的经济脉络。  

    (一)交通方面:长株潭地区航空、航运、高速公路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建成。京株高速长临段和上瑞高速潭邵段建成通车,长株潭地区与乡邻城市全部实现了高速公路连接。三市主动对接,正在向城市一体化主干道的方向发展。长沙积极向南拓展,省政府新机关大院南迁,芙蓉路、韶山路、火星大道三条南北主干道全线南拓,极大地缩短了三市的空间距离,起自长潭高速雨花互通,终点为黄花机场新跑道西侧的“省门第一路”——长沙机场高速路通车;长潭高速公路路面改建全线竣工。湘潭在河东沿江开辟新城区,向北发展,建成区面积扩大。重点建设了北二环线、丝绸南路、芙蓉西路、富洲路等城市主干道。株洲河西的天台—粟雨组团正在积极向湘潭方向发展,粟雨工业区基本完成都市园区主干道粟雨区与城区主干道的对接。水运方面,长沙霞凝新港一期工程已正式建成投产,建成了4个千吨级泊位,结束了长沙港没有千吨级泊位的历史。长株潭轻轨建设、公交线路开通的前期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二)电力方面:重点加快了长株潭受端电源建设,加强了220千伏及以上主干电网结构,改建了长株潭城乡电网。建成了三市500千伏环网、220千伏双环网络构架;株洲电厂二期3#机、4#机组2003年已并网发电;湘潭电厂二期60万千瓦扩建工程正在进行紧张施工;华电长沙电厂60万千瓦机组工程奠基,标志着长沙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唯一没有电厂的历史终告结束。

    (三)金融方面:覆盖长株潭地区、功能完善、技术领先的金融网络已开通,城市电子支付与结算网络系统已投入运行。三市人民币居民储蓄基本上实现通存通兑,票据清算变异地为同城,电子联行异地转账实现当日通,银行卡实现异地跨行联网通用,贷款信息实现联网查询和信息共享。长株潭地区各宾馆、酒店、商场布放的POS机,可受理各家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和储蓄卡,三市自动柜员机(ATM)实现了联网通用,持卡人可在三市范围内任何一家银行的ATM上存取款和查询余额。2004年,三市大同城票据交换业务增加,银行卡跨行异地消费增长,金融一体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四)信息方面:各通信公司已在长株潭地区建成了技术先进、覆盖面宽、信息资源丰富、业务种类齐全,安全、高效、快捷的立体传输网络。省政府和三市政府网络、电子政务、城乡综合地理信息系统、企业信息化等全面推进。湖南联通取消了长株潭地区CDMA手机用户的长途、漫游费,两地通话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同时进一步加快了移动GSM7B扩容工程、电信1168工程、广播电视光纤传输网二级干线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五)环保方面:株冶铅烟气治理、湘钢高炉废水治理、湘潭电化废水治理、株洲霞湾污水处理厂、长沙第一污水处理厂扩建、星沙污水处理厂、长沙垃圾卫生填埋场、南天农药废水治理、湖铁铬渣治理等项目相继建成。长株潭天然气城市管网工程进度加快,2005年3月长沙南区大部分市民已率先用上了天然气。

    四、培育市场主体,突出产业集聚,企业竞争力提高

    产业是立城之本、兴市之基,正是产业的发展和推动,城市的规模效益和实现规模扩张才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保障。为此,“十五”以来,省委省政府把产业一体化作为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重中之重来抓,培育市场主体,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扩大产业优势。

    (一)组建企业集团,市场主体壮大。长株潭三市国有企业相对集中,国有工业比重大,是一个老工业基地。“十五”以来,湖南省始终抓住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重组不放,积极争取国家对长株潭老工业基地进行整体调整改造推进,培育了一批基本适应市场经济的有一定活力的企业。同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三市企业跨市并购重组,组建企业集团。以长丰集团、北汽福田等企业为核心的汽车工业产业集群,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企业为核心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以乐金飞利浦曙光、湘计算机等企业为核心的显示器件和计算机及网络产品产业集群,以九芝堂、株洲千金药业、浏阳生物医药园为核心的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株洲电力机车厂、湘潭电机为核心的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产业集群,以湘钢、长铜等为核心的精品钢材制造集群,以株冶、株硬等为核心的有色深加工集群等,已成为了长株潭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二)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到2004年,长株潭地区拥有大中型企业188家,占全省的35.7%。2002-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080.33亿元,年均增长20.5%;实现利润169.04亿元,增长32.2%。其中: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4.44亿元,增长24.5%,占全省规模工业的37.9%,拉动规模工业增长8.6个百分点,贡献率达35.7%;全年实现利润75.01亿元,对全省规模工业利润的贡献率达40.7%,同比增长43.4%。长株潭地区园区经济发达,有各类园区26个,其中国家级园区3个,区内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是中部地区经济园区最密集的区域之一,集中了湖南省65%的大中型企业,90%以上产值过亿的高新技术企业。2004年长株潭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93.54亿元,比2000年增加461.11亿元,增长1.4倍;2005年上半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99.6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8%。

    (三)扩大产业优势,企业竞争力提高。长株潭是湖南工业布局相对集中的地区,已形成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具有一定经济技术基础和规模的工业结构体系,初步形成了部分工业支柱产业与特色产品。从工业布局来看,长沙主要以电子信息、机械、食品为支柱,株洲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有色冶金、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为支柱,湘潭则以黑色冶金、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为主体。有关专家根据联合国工发组织推荐使用的结构相似系数计算,长沙与株洲结构相似系数为0.409,长沙与湘潭、株洲与湘潭的结构相似系数分别为0.248和0.245,总体来看结构相似程度较低,产业各具优势,互补性增强。从国际国内需求来看,长株潭与沿海及特区发达地区相比,具备广阔的城乡经济腹地和有利条件,劳动力成本较低;与广大的区域内的中小城市和农村经济腹地比,长株潭的适用工业技术优势和产品差异优势明显。有专家分析,对比武汉城市圈和郑州中原城市圈,长株潭靠近珠三角经济圈,是支撑沿海、沿江开放地区的后方基地和促进内地开发的先导城市。随着湖南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协作,长株潭在接受粤港产业的梯度转移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十五”以来,长株潭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态势良好,出现了一些高关联的企业:长沙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的工程机械迅速崛起,三一重工进入国内工程机械三甲之列;长沙长丰汽车、北汽福田、三湘客车及湘潭九华轿车生产基地发展前景看好。一些机械、电子、冶金、食品、轻纺等工业中间产品和制成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赢得了一定的竞争力。

    五、豪强布阵,店铺林立,长株潭“商圈”发展迅速

    “十五”以来,随着长株潭一体化的推进,商业流通发展迅速,商贾云集,商贸发达,原已形成的商圈正在做大做强,新的商圈在迅速形成和发展。

    (一)豪强布阵,“商圈”迅速形成和壮大。长株潭作为全省的商业贸易中心,不仅聚集了象家润多、步步高、心连心等一批本土连锁超市,而且吸引了新一佳、国美、苏宁等一批大型商业企业,还引进了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国际商业巨头。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长株潭商圈“东西成线、点式南移”,并呈现强劲辐射。长沙形成了长沙五一广场商圈、火车站商圈、袁家岭商圈、伍家岭商圈、荣湾镇商圈、东塘商圈、候家塘商圈、红星广场商圈等商业中心;如:长沙五一广场黄金商业圈,分布着平和堂、春天百货、王府井商业广场、锦绣广场、东汉名店、万代广场、新大新广场、黄兴路商业步行街等数十家购物中心,几乎占了长沙市大型商场的半壁江山。株洲以芦淞市场商圈为中心,现拥有各类专业市场42家,营业总面积40多万平方米,市场从业人员逾6万人,年成交额达百亿元,每年向国家提供税收高达亿元,产品辐射21个省市300多个县市。2004年长株潭地区限额以上连锁门店达585家,占全省14个市州的75.6%。大多数商家引入国际流行理念,构筑全新的零售经营模式,全面实施计算机系统管理,对经营活动进行全程支持,实现及时数据联网,确保资讯的快速传递,与供货商、顾客共享信息资源。

    (二)构筑全新消费高地,市场持续兴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多,消费支出也随之增长。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长株潭地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34.78元,比2000年增长38.8%,其中:人均消费性支出8225.16元,比2000年增长24.3%。2005年上半年,长株潭地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18.35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2%,其中:人均消费性支出4225.36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1%。消费的增长带动市场的兴旺, 2001-2004年,长株潭地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8.6亿元,年均增长13.4%,占全省的37.1%;2005年1-7月完成431.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6%,增幅提高3.1个百分点,占全省的38.8%。长株潭成了新的消费高地,全国糖酒会、煤炭交易会、农产品博览会近几年成了长沙的常客。会展不仅提高了长株潭的知名度,还直接拉动了酒店业、旅游业、餐饮业的消费增长。长株潭酒店如雨后春笋,华天、通程、神农、金源、国际会展中心、佳程等等,初到此地的游客,不免惊讶长株潭酒店的数量之众,档次之高。目前,长株潭居民消费领域扩大,消费结构由实物性消费向服务性消费扩张,人们越来越注重身体保健,追求高层次的生活享受,教育、娱乐、旅游费用增加,小轿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居民家庭。

    六、敞开大门,吸引投资,对外开放新格局逐步形成

    扩大开放,积极吸引境外投资,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是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渠道。“十五”以来,长株潭借助“珠洽会”等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不断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创新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了大招商的局面,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优化招商环境,逐步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十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发展,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世界500强知名企业,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环保业、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走出去”“请进来”步伐,提高机电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份额,扩大出口规模,大力整治投资环境,全面清理和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办事程序,营造规范、高效、文明和法治的投资软环境,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长沙市还建立了“外商居住小区”、“外商医疗保健中心”、“外商子女就读学校”等,岳麓山庄、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麓山国际小学等首批授牌单位,基本解决了常年在长生活的600多名外商居住、就医和子女就读的问题。这标志着长沙市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外商生活区。同时三市进一步优化环境、创新思路和机制,变过去的“全面招商”、“招商引资”为“产业招商”、“招商选资”和“特色招商”,一个崭新的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格局逐步形成。

    (二)敞开大门吸引外资,外商投资增多,进出口高速增长。2001-2004年,长株潭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2.58亿美元,年均增长29.5%,占全省的47.6%;2005年1-7月实际利用外资直接投资5.2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4.7%,占全省的53.9%。通过广泛的外引内联,与许多海外知名企业、跨国公司实现了合资合作,外资来源呈现多元化架构,由主要集中在亚洲等国逐步向欧美等发达地区开拓,香港、美国、中国台湾省、澳门、加拿大、英国、马来西亚、韩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意大利等成为了在长株潭实际投资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如:长沙引进了沃尔玛、可口可乐、韩国HEG玻壳等项目,株洲引进了加拿大普惠、德国西门子等项目,湘潭引进了德国梅塞尔公司项目等。 外贸进出口也高速增长。2001-2004年,长株潭地区进出口总额达110.81亿美元,年均增长14.7%,占全省的74.8%;2005年1-7月进出口总额22.6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9%,占全省的65.7%。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湘钢等一些大企业积极寻求国外市场,产品出口近年来大幅增加。

    七、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扩充实力,长株潭成为了湖南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重要竞争主体

    一个城市或地区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其竞争优势,城市与城市间的竞争力决定着对全球资源实现战略争夺的力度。“十五”以前,湖南省尚未形成较大规模,较强实力的城市群,没有一个像上海、广州、武汉那样的核心增长极和辐射源,导致全省经济发展难以形成整体优势和竞争力,使湖南在全国区域经济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造成湖南省人才、资金、技术等重要生产要素的外流以及省外产品的大量涌入。“十五”以来,湖南省以“长株潭一体化”为契机,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不断向长株潭聚集,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竞争特点和竞争优势,为湖南在中部崛起提供了区域示范,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扩大城市规模,引导人口聚居,加快城市化进程。“十五”以来,长株潭三市通过一体化途径,以长沙、株洲和湘潭三个大城市为核心,与三市周边县市和一批中心集镇共同组成现代化、生态化网状城市群,积极鼓励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流动,到城市落户、经商、办企业,并按城市户口进行管理。城镇人口由2000年的507.14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583.27万人,增加76万人;城市化水平从2000年的40.9%上升到46.0%,上升5.1个百分点,逐步形成了加快推进城市化的浓厚氛围。看一看长沙的城南,塔吊如林,项目如雨。奥林匹克花园、星语林名园、柠檬丽都、申奥美域、中信广场、BOBO国际广场、HC新城、香墅美地、湘中海星之都、金碧文华、中建桂苑、富景园、长沙橘郡等等,住宅地产开发正是烈日当空,热气腾腾。据预计,未来数年,将有数十万人迁居城南,这对于长株潭而言,确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在这数十万人南迁的背后,将是城市经济的南移、消费市场的南移、商家卖场的南移、商务办公的南移,是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二)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吸引经济要素的能量。城市基本的二、三产业部门的扩张是城市发展的动力。2000年,长株潭地区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3.8∶41.6∶44.6; 2001-2004年,长株潭地区第一产业完成生产总值715.59亿元,第二产业完成2671.79亿元,第三产业完成2770.4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1.6:43.4:45.0,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下降,比2000年下降2.2个百分点。表明长株潭地区产业在逐步向二、三产业扩张。一方面,城市服务和产品,能够顺利地获得市场认同并获得优厚的回报;另一方面投资机会、就业机会增多,具有吸引经济要素的较强功能和对外投资功能,长株潭已成为全省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集聚中心以及经济活动和竞争最激烈的区域。 

    (三)调整教育资源,突出技术创新,长株潭已成为全省的高等教育中心和新技术开发中心。自2000年原湖南大学、湖南财经学院、湖南计算机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新的湖南大学,原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成中南大学以来,又有一批院校得到了组合和提升。原长沙交通学院、长沙电力学院、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湖南水利水电学校为基础,组建了长沙理工大学;由湘潭工学院和湘潭师范学院合并组建成湖南科技大学;原长沙大学升格为长沙学院;株洲工学院、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上联合正在筹建湖南工业大学。到2004年长株潭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达43.87万人,占全省的68.7%,比2000年增加26.42万人,增长1.5倍。长株潭地区已成为全省的高等教育中心和新技术开发中心。这里科技力量雄厚,聚集了全省90%以上的科研人员和80%以上的科技成果,不少科研成果达到了世界水平。其中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应用居国际领先水平,铝箔轧机单辊驱动理论与应用、人类高分辨染色体技术、“试管婴儿”、银河万亿次巨型机、地洼学说、齐次可列马夫过程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央空调、磁悬浮列车、湘云鲫(鲤)、新材料等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区内有50所高等院校及众多的科研机构,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承办:科研所
执笔:贺淑贞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