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湖南工业化亮点纷呈

——辉煌的"十五"系列分析报告之六

(决策咨询51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5-09-05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工业化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在湖南省经济发展中起着“龙头”作用。2001年11月,省委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并明确指出,工业化是关键,要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十五”期间,湖南省工业化发展出现喜人变化:由2000年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发展到2004年底的工业化中期加速阶段。从2000-2004年,全省新型工业化综合发展指数分别为42.6%、44.3%、46.5%、50.4%和53.8%,2004年比2000年提高11.2个百分点,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亮点纷呈:

    一、工业生产高位运行,主要产品快速增长

    1、工业生产高位运行

    “十五”时期,是湖南省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它极大地推动工业生产高速运行。2000-2004年,湖南省规模工业生产总量呈现大幅上升之势,增长速度均在两位数,而且逐年加快,有力地推动了湖南省工业化沿着快车道前行。2000-2004年,全省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分别547.35亿元、617.93亿元、709.23亿元、886.52亿元、1198.1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6%、13.8%、16.1%、20.7%、24.1%。

    2、重工业比重上升

    随着湖南省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轻重工业较快增长,但两者比重结构发生了新变化,规模工业中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2000年湖南省规模工业中轻重工业增加值结构为42:58,到2004年调整为35.7:64.3。

    3、大部分产品较快增长

    “十五”时期,湖南省大部分工业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尤其是最能体现工业化特征的主要产品产量增长更快。2004年,湖南省规模工业生产钢产量达804.07万吨,比2000年增长1.6倍;成品钢材产量达802.11万吨,增长1.7倍,其中线材产量达265.62万吨,增长1.7倍;发电量达605.18亿千瓦小时,增长0.7倍;汽车产量达89154辆,增长4.1倍;起重设备产量达25678吨,增长0.7倍。

    4、新产品产值增长很快

    近年来,湖南省工业企业不断加大产品技术研发力度,企业自主研发新产品能力大有提高,新产品不断涌现,新产品产值增长很快。2004年湖南省规模工业完成新产品产值325.72亿元,占规模工业的9.4%,比2000年高3个百分点。

    5、出口交货值快速增长

    湖南省工业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出口大幅提高,2004年规模工业共实现出口交货值222.71亿元,占规模工业的6.4%,比2000年提高0.7个百分点。
 
    二、工业效益形势较好,国企改革成效显著

    “十五”以来,湖南省工业注重走高效发展之路,工业效益状况良好。

    1、产销衔接良好

    “十五”以来,湖南省工业企业更趋成熟和理性,市场意识更浓,生产大都采取订单方式进行,避免过去盲目生产导致产品过剩积压,产销一直衔接良好,5年来规模工业产销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2004年规模工业实现销售产值3498.93亿元,同比增长31.8%,产销率达99.8%。

    2、实现利润与税金大幅飙升

    2004年湖南省规模工业实现利润156.51亿元,比2000年增长3.5倍;实现税金294.13亿元,比2000年增长71.6%。特别是省委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的2003年和2004年,湖南省规模工业出现“利润高增普增”的大好格局,即规模工业利润保持高速增长,且实现行业利润普遍增长的良好态势。2004年规模工业每月实现利润增幅稳定保持在55%—70%,92%以上的行业实现利润增长。

    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逐年攀高

    2000-2004年,湖南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93.5%提高到了149.8%,5年内提高56.3个百分点。2005年1-7月,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59.5%,同比提高13.5个百分点,比2004年提高9.7个百分点。

    4、亏损面与亏损额同步大幅下降

    2000-2004年,湖南省扭亏增盈工作成效显著,亏损面与亏损额同步大幅下降。2004年规模工业亏损面为16.8% ,比2000年下降19.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3.40亿元,比2000年减亏16.19亿元。

    5、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4年,全省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4.29亿元,对规模工业的贡献达41.1%,是规模工业的创利大户,比2000年增长6.4倍。国有企业扭亏增盈工作也取得实质性进展。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由2000年的48.1%下降到2004年的34.1%,下降了14个百分点;国有工业企业亏损企业亏损额由2000年的21.99亿元下降到2004年的7.56亿元,下降14.43亿元。

    三、结构调整迸发新机,工业布局趋向合理

    1、工业结构朝高加工度化发展

    “十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来抓,并且把重点放在工业结构调整上。湖南省工业结构出现板块转移,重工业中,低附加值的原材料工业板块逐渐压缩,高附加值的加工、装配工业板块不断扩张。2004年湖南省重工业中原材料工业产值占重工业的比重为53.4%,比2000年下降1.3个百分点。而湖南省重工业中加工、装配工业2004年实现产值966.6亿元,占重工业的比重为41.1%,比2000年上升1.7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7.6%,比2000年上升2.4个百分点。

    2、长株潭、“一点一线”成工业化核心区

    湖南省工业区主要集中在长株潭、“一点一线”和工业园区。2004年长株潭地区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454.44亿元,占全省规模工业的37.9%; “一点一线”地区完成增加值809.92亿元,占规模工业的67.6%。湖南省园区经济蓬勃发展,全省共有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63家,有的市州还建立了市级工业园。这些工业园在推动当地以及全省的工业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如长沙“两区六园” 2004年完成增加值91.7亿元,比上年增长36.9%,拉动长沙地区规模工业增长12.5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8.3%。

    3、十大支柱行业引领湖南省工业阔步前行

    从工业行业集聚发展来看,湖南省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主要集中在烟草、钢铁、电力、化工、有色、建材、交通运输设备、农副食品加工、专用设备制造、石油加工等十大行业,2004年这十大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831.41亿元,占规模工业的69.4%,比2000年提高4.7个百分点。这十大行业犹如龙头,昂首引领湖南省工业阔步前行,是推动湖南省工业化的主力军。

    4、“十大标志性工程”成为骨干力量 
 
    “十大标志性工程”是从全省各类企业中,选择国内同行业中具有一定规模优势,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骨干企业,传统产业中最具优势和潜力的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中最有成长性项目的企业,重点建设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精细化工等十大标志性工程。实践证明,“十大标志性工程”是代表湖南工业的实力、主体和发展方向。 2004年,“十大标志性工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91.17亿元,占规模工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28.4%提高到2004年的32.6%,提高4.2个百分点。企业集聚的另一显著特征是大企业纷纷崛起。2001年全省产品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为231家,2004年发展到413家,增加182家;2001年没有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2004年发展到6家。烟草行业中前2家企业就集中了该行业产品销售收入的99.4%。在2005年8月21日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排出的2005中国企业500强中,湖南省龙头企业华菱钢铁集团列排行榜第95位,这也是首次有湖南企业进入前100名。 同时入围500强的还有:长沙卷烟厂(第202名)、湘火炬汽车集团(第209名)、常德卷烟厂(第219名)、中联控股集团(第456名)、三一集团(第463名)、株洲冶炼集团(第493名),均是湖南省“十大标志性工程”企业的骨干力量。

    “十五”期间,湖南省工业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仍存在企业增盈能力不高,优势资源与制造业链接不紧、优势企业数目过少、国有企业改革困难较多等问题,建议“十一五”加快工业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企业增盈能力

    湖南省工业传统产品多,技术含量、附加值低,增盈增效空间太小,难度很大。而高新技术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是湖南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要重点支持产业关联度强、能带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的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湖南省工业产品的竞争力。一是要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在已经形成一定基础和优势、具有较强关联性和带动性、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点领域实现各种有效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要瞄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加速先进技术项目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拓展全省工业的盈利空间。三是注意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突破性发展。四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走科研项目——产品——企业的滚动发展模式,提高企业增盈能力。

    二、以资源优势产业为核心,提高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联结点,发挥湖南省农业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特色轻加工工业,尤其在纺织、食品、饮料等传统行业,提高这些行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变向东部沿海输出粗加工产品的现象。要高起点地做好农产品加工业规划,利用东部地区企业受到高工资、高水电、高地价及高运输成本等压力,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转移的有利时机,发挥中部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走合作发展的道路,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联合、引进新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特色食品、精深加工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小产品、大产业的经济发展格局,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采取兼并、股份制改造、横向联合等手段,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的龙头企业集团,带动湖南农产品加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发挥有色金属资源和冶炼的优势基础上,提高有色金属深加工能力,对小冶炼继续实行关停并转,增大规模优势,依托株洲冶炼集团公司、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水口山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锡矿山闪星锑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湘铝有限责任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推进硬质合金产业链延伸,通过技术改造,提高附加值。同时加强对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优化配置和有效供给,加大科技含量高的有色金属元器件深加工产品的生产,注重对生产流程中烟气、二氧化硫等废物的综合利用及环境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依托技术与品牌,做大做强优势企业

    大企业在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更能采用先进技术,有能力消化先进技术,这些企业的技术和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能带来工业劳动生产率的稳定提高和整个工业的持续发展。因此要坚持市场导向,按照规模经济要求,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优质资产为纽带,以名牌产品为核心,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培育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国内大型企业与国外大跨国公司抗衡的能力;发挥重点产业、大型企业对新兴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组织优化的带动作用延长企业的产业链,带动上游和下游的产品发展。

    四、实现一般性行业的国有企业退出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改组的力度,通过增资扩股、股权转让等多种形式,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使一批国有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加快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大力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把国有企业所办的学校、医院等移交社会管理。

承办:工业处
执笔:李群、罗骁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