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湖南“三农”形势简要分析
(决策咨询52期)
今年以来,湖南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新的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加大“少取多予”的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使全省农村经济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的好势头。上半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分别完成总产值713.09亿元、增加值387.01亿元,均较上年同期增长5%。总量居全国第8位,增幅列全国第14位。但在总体形势良好的大格局下,“三农”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难点,尚需寻求新的政策对策。
一、2005年全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形势
继2004年大幅度止跌回升后,今年全省粮食生产继续增产,但增幅趋稳。据全省各地初步汇总统计,今年早稻总产量达183.08亿斤,比上年增长7.6%。从构成总产量的因素分析看,今年粮食增产的原因在于农民继续扩大播种面积。今年在党中央、国务院新的一号文件精神下,“两减免三补贴”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下文有专门分析),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继续得鼓励。全省早稻播种面积达到2351.51万亩,比上年扩大8.1%。目前,中稻播种面积也较去年稳中有升,预计晚稻播种面积也大致保持稳定。预计全年稻谷播种总面积可达6230万亩上下,比上年扩大约4%左右。但从稻谷单产看,由于去冬今春以来,湖南省气候变化较异常,特别是进入5月份以来,绝大多数地区长时间连续阴雨,给早稻的生长和病虫害防治带来了不利。据安仁县龙海镇一农户反映,他遭受虫害的几丘田里几乎蔸蔸有虫,有的一株有十几条虫。赫山区山区乡镇有20%—30%的早稻病虫害发生严重。因此,不少地区早稻单产较去年减产。全省初步统计早稻单产为389公斤,较上年下降约0.5%。
综合考虑后几个月的相关因素,初步预计,2005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可达580亿斤上下,比上年增长3.6%左右,其中:稻谷总产量可达510亿斤上下,约增长4.4%。尽管明显低于上年分别增长15%和18.2%的幅度,但仍将历史上的又一个丰收年份。
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今年以来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农业的收入增幅明显回落。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1695.05元,同比增加257.67元,增长17.9%。其中:一季度增幅为18.6%;二季度增幅为17.1%。扣除税费支出、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费,农民人均现金纯收入达1229.75元,同比增加105.31元,增长9.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3%。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5%以上。
分收入来源看,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增长变化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工资性收入增长仍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但增收幅度有回落。上半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617.23元,同比增加70.45元,增长12.9%,增幅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在工资性收入中,外出从业收入373.87元,增加43.51元,增长13.2%;在本乡内劳务收入209.09元,增加27.33元,增长15%;在非企业组织中得到的收入则减少1.1%。二是畜牧业生产成为增收的大亮点,渔业、林业收入也大幅提高,而农业收入增幅则大回落。上半年,农民家庭经营的一产业现金收入人均604.72元,同比增加107.98元,增长21.7%。其中农业收入188.51元,只增长6.8%,增幅下降46.4个百分点,而林业收入23.84元,则增长1.42倍,牧业收入352.77元,增长21.8%,渔业收入39.61元,增长90.2%,增幅分别提高133个、11.1个和85.6个百分点。三是二、三产业的发展继续推动农民快速增收。上半年,农民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现金收入人均为292.18元,同比增加39.08元,增长15.4%,增幅提高10.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收入42.58元,增长8.6%;运输、邮电业收入77.91元,增长71.4%;服务业收入28.25元,增长25.1%,文教卫生业收入7.61元,增长86.9%,其他行业收入12.48元,增长16.4%。四是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加,增幅提高。在非生产性收入中,上半年农民得到的利息、租金、土地征用补偿等财产性收入人均27.25元,同比增加6.02元,增长28.4%,增幅提高12.4个百分点。农民得到的亲友赠送、救济金、补贴等转移性收入人均153.66元,同比增加34.14元,增长28.6%,增幅提高20.4个百分点。在转移性收入中,农民因政策因素得到的退耕还林补贴、粮食补贴等收入人均13.15元,同比增加1.48元,增长12.7 %。
二、当前粮食价格下跌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农业及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2004年,农产品价格全面回升,尤其是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扬,对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突出的作用。进入2005年以来,尽管仍有不少农产品,如水产品、蔬菜的价格稳中有升,但上升幅度明显减缓。上半年全省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为106.7%,这意味着全省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总水平仍较上年同期上涨了6.7 %,有利于进一步拉动农民出售产品增收,但与上年同期上涨29.7%的幅度相比,下降了23个百分点。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粮食价格已经出现了先涨后跌的势头,以谷物(原粮)生产价格指数为例,一季度较上年同期上升了12.5个百分点,二季度则开始缓慢走低,同比下降了0.2个百分点。从农村集贸市场价格调查看,进入5月下旬以来,粮价跌幅有加快之势,6月下旬籼稻和籼米价格分别为每公斤1.45元和2.51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74%和0.71%,比5月下旬分别下降1.76%和2.41%。7月份继续走低。到8月份,籼稻和籼米价格已分别降为每公斤1.41元和2.45元,较上年同月分别下降5.7%和4.75%。一些地方的早稻已跌破最低收购价。
展望全年,由于2004年粮食增产较多,目前粮食库存增加和市场供给相对充足,特别是今年粮食生产预期向好的共同作用,粮价趋稳回落是必然的。虽然近期粮价下降有加速之势,但粮食价格总体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上运行,特别是由于有国家最低保护收购价托底,粮食价格下跌的空间也十分有限,预计今后几个月价格也将保持平稳为主,小幅振荡回升为辅的趋势。总的评价,今年价格拉动收入增长的作用仍然存在,但正在减弱。如:上半年,经测算,因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总水平上涨6.7%,导致农民人均出售农产品收入增加43.69元,但同一因素带来的农民收入增加数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2.6%。
另一方面,影响农民生产投入成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却在持续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着“两减免三补贴”的效果。据统计,全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在去年涨幅突破两位数的基础上,今年头七个月持续以13%~15%的幅度上涨,1-7月份累计上涨了14.7%。其中,最突出的是化肥上涨20.1%,农用种子上涨了20.8%,产品畜上涨了21.1%。其他还有饲料、役畜、农用机油等等涨幅都突破或接近10%。
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而粮食价格目前稳中有降,必然导致粮食生产效益下滑。据省农调队反映,赫山区兰溪镇稠木垸村村民徐克香给算了一笔账:一亩田种植两季稻谷,按目前的生资价格计算,肥料要多付出50元,农药多付出6元,秧盘多付出13元,地膜、种子、柴油要多付出17元,租赁收割机、机耕犁多付出15元。每亩田增加101元的生产费用,剔除免征的37元农业税,由于生资价格上涨今年种粮每亩要比去年少收64元。
三、“两减免三补贴”等农业政策落实情况及完善建议
近两年来,中央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之大是多年来不曾有过的,“两减免三补贴”政策使农民直接受益颇多。去年全省对农民减免农业税 10.91亿元,下发粮食直补资金4.34亿元、良种补贴5.98亿元、农机补贴910万元,相当于为农民人均减负增入39.17元。今年以来,政策支持农业的力度继续增强,预计全年全省对农民下发的粮食直补资金、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全免农业税等可为农民人均减负增收52.3元,比上年的39.2元多增13.1元,增长33.4%。
分项目看,今年的减免和补贴情况是:一是今年农业税全部免征,全省免征农业税13.6亿元,全年农民人均可减负25元左右。二是良种补贴根据早、中、晚稻的实际播种面积维持上年每亩10元、15元、7元的标准。三是粮食直补由上年每亩11元提高到今年的13元,且凡是种植了一季当地主要粮食作物的都有补贴。四是全省农机补贴由上年的91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五是对种粮农户的补贴实行信息化发放,补贴资金以存折方式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使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失。六是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全省共下拨“两免一补”经费3.22亿元,其中免费教科书约有175万学生受益,免杂费约有78万学生受益。
值得关注的是,政策减免和直补力度已经不小,进一步加大的空间将越来越受到政府财政收入水平的限制,对农民收入直接增加所能发挥的作用有所递减。特别是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影响,“两减免三补贴”政策的效果在相当程度上遭到抵消。一些农民说:政府是免了农业税,发了粮食补贴,但农资涨价又把这些钱收回去了。
四、对农业和农村政策的设想和建议
去年以来,随着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和贯彻实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已经突破了连续多年的徘徊局面,但要建立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还应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相关政策,建议抓住以下几个方面去寻求新的政策举措:
1、继续加大农业保护力度,努力扩大政策保护面。在WTO农业多边协议框架下,政府对农业补贴可以实行不会对产出结构和农产品市场发生直接的扭曲性作用的“绿箱”政策,如政府对科技、水利、环保、农业科研、病虫害控制、培训、推广和农业服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资。也可以实行对产出结构和农产品市场造成直接明显的扭曲性影响的“黄箱”政策,如对粮食等农产品提供的价格、出口或其他形式补贴,这类补贴又称为保护性补贴。包括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农业投入品补贴、农产品营销贷款补贴、休耕补贴等。我国政府最终承诺的“黄箱补贴”数额相当于农业生产总值的8.5%,近年来政府尽管给了农民一些补贴,但是与我们向WTO承诺8.5%的生产总值上限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政府对科技、水利、环保、农业科研、病虫害控制、培训、推广和农业服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资比重不大,财政拨给这些部门的经费主要是用于养人,农业科研、环保、水利、农技推广、病虫害控制、劳动力培训和农业服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如许多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需要政府增加收入,统一组织维修等。特别是面对原油、能源等上游产品的涨价,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大幅上涨,国家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生产补贴的力度,以保护农民利益。
2、施行特色诱动,调整产业机构。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农业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产品供求格局将发生根本变化。因此,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市场农业。一要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扬长避短,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二要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促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布局,形成优势产业带。应允许非优势区域退出种粮,让优势区域发展种粮大户,让粮农和非粮农的利益得到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保护。三要坚持市场导向。围绕市场调结构,围绕品质调结构,围绕效益调结构。四要保护生态环境。要做到农业产业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农业经济中脆弱的生态环境,在环境保护与农业结构调整之间建立起一种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实现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和谐。
3、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目前湖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数量太少,规模不大,产业链不长。湖南省农产品与加工产品产值比重为1:0.92,低于全国年均水平,只有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要建立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应紧紧抓住农产品深加工这一关键。目前湖南省还有加工率不到10%的年出栏生猪7300多万头、全国第一的湖南油茶、全国第五的油菜籽都受限于深加工能力不足,致使湖南品牌在全国难以叫响,增值链不长,影响了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提高,限制了湖南省农业传统优势地位的发挥。
实践证明,哪里有成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那里的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就比较顺利,那里的支柱产业就能长盛不衰,那里的农民收入就能较快增长。在目前农民独立闯市场的能力还相对脆弱的情况下,通过龙头企业在农民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单门独户的分散经营与健全的社会化服务结合起来,形成“订单农业”和“公司加农户”模式,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民按公司要求保质保量生产,公司按合同约定价格收购,连小家成大家,变小规模为大规模,带动种、养、加,畅通产、供、销,从而帮助农民化解市场风险,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达到“抓好一家,带动一片,富裕一方”的目的。
4、大力推动农村劳务输出,通过减少农民来致富。从湖南的资源禀赋和产出状况看,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在1000万以上,农业人均耕地不及世界平均水平三分之一,而且人均耕地资源还呈持续下降的趋势,缺乏资本这一现代经济发展必需的核心要素,劳动生产率低,种田边际成本高。所以,必须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使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当前的重点是要寻求转变突破口,找准输出切入点,实现三个结合:一是岗前培训与岗位培训相结合;二是内部消化与外向输出相结合;三是出口产品与出口劳务相结合。总之,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把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农业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也就是要通过减少农民来致富农民。
5、狠抓技术推广,提高生产效率。先进的技术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湖南省农业科技含量低,采取传统生产模式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要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把农业和农村经济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首先要在组织上把农业院校、农业科研机构、专业化农业协会和农民四个基本方面有机地沟通起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其次要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良种化、技术操作规范化、质量标准化、管理科学化的要求,在农业综合开发中不断提高对科技的投入比重,提高农业项目的科技水平,积极支持种子、种苗、种畜及防病防疫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6、建立保障机制,构建和谐环境。农民增收,同样需要良好的环境。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建设和谐农村是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条件。目前农民大病小治、小病不治、因病返贫的情况仍有发生。即使是在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地方,也存在农民看不起病的情况发生。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发挥强大的财政转移支付功能,对困难家庭分类进行适当援助和补贴。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农村养老的意义,让农民弄清它的基本模式和程序,提高农民对养老保险的认识,引导农民增强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济意识,动员广大农民自愿、积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医疗服务的管理,择优选择农村合作医疗服务机构,并加强监管力度,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通过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农村的基本的社会保障,解除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
还要加强农村综合治理,坚决打击刑事犯罪和违法行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文明新风;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扶贫帮困、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给农民增收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承办:农经队
执笔:张世平、张纯钢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