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准确定位 找准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突破口

(决策咨询57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5-10-09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多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中一些深层次问题的显现,通过启动消费市场来拉动经济增长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农村市场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低水平徘徊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改观。统计数据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市场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呈逐步下降之势,湖南省农村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35%下降到2004年的26.2%,2005年1-8月又下降到25.7%,呈现出典型的单边下降之势。

    一、农村市场难以启动的原因分析

    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增长持续低于城市市场,对整个零售市场的发展是不利的。那么怎样来看待农村消费品市场的这种状况,关键是要找到影响农村消费品市场发育的因素。从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零售市场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有经济方面的,也有非经济方面的,如消费习惯等。因此,必须从多方面着手进行分析,才能找准影响农村消费品零售市场的真实原因。从总体上讲,影响农村消费品零售市场的主要因素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经济发展规律

    站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角度来看,农村在经济领域退居次要地位是历史的必然,相对应地,也决定了农村零售市场处于城市市场的支配之下。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活动中心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向更高层次转移,由以涉猎为主过渡到以农业为主,进而转移到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为主体,这种经济领域的进化过程决定了农村经济由强势逐步转化为弱势,进而成为城市经济的“后勤”。反映在地域上,经济领域的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由农村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包括劳动力、各种资源等,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以前,这种集聚不会停止,其结果是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人口和农业产出比重不断下降,城市成为经济中心。消费品零售市场也适用于这条规律,特别是随着城镇的扩大以及乡村人口向城镇的大量转移,农村消费品零售市场日趋萎缩就成必然之势。统计数据显示,湖南省乡村人口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82.45%下降到2004年的64.5%,乡村人口数呈逐年下降之势,并且这种速度逐步扩大,下降速度由1996年-2000年的0.97%扩大到2000-2004年的1.61%,而第一产业占湖南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0年37.5%下降到2004年的20.6%。一般来说,人口流动与消费品零售额规模有着非常高的相关关系,利用湖南省1990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城镇化率两指标数值建立相关线性模型,其结果显示,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就增加22亿元,而这部分零售额都在城镇体现,反映在农村市场是净减少,从1990年到2004年,湖南省城镇化率提高了17.95个百分点,体现在零售市场,就是农村市场的商品消费主体减少了17.95%,如果再考虑农村外出务工人口的大量增加,就不难理解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现实问题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市场的萎缩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2、农村商品购买力

    商品零售市场从规模上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购买力的高低,增长速度取决于购买力的增长速度,农村居民的购买力决定了农村消费品零售市场的走向。站在农村居民购买力的角度,就目前来讲,农村市场没有足够的购买力作支撑。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在第一轮的改革中,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得到释放,国家的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政策也向农民倾斜,乡镇企业实现超常规发展,使农民得到了巨大的实惠,反映在零售市场上是零售额的持续增长。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农村相对地被忽视了,而该时期农副产品出现相对过剩,收购价格持续下滑,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乡镇企业也由于管理、市场等方面的原因,从“摇钱树”的圣坛上跌落下来,农村经济出现停滞不前的状况,农民的购买力水平始终在低水平徘徊。统计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省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除1993-1996年外,其余年份均呈下降态势,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比较普遍,收入增长大大慢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03年,湖南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为5141.3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以农村居民为1)逐步上升,由1997年的2.56、1998年的2.63、 2000年的2.83扩大到2001年的2.9、2002年的2.94、2003年的3.03;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139.15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35.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51.9%,比城镇居民高16个百分点。2004年来,国家十分重视“三农”问题,不仅通过提高粮食收购价格鼓励农民种植粮食,而且直接补贴种粮款,并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并没有缩小的迹象,仅仅是差距扩大的势头有所减缓,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扩大到3.0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35.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扩大到54.1%。2005年上半年,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以及粮食、生猪等价格回落的影响,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持续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表明农村居民购买力占全部购买力的比重呈逐步下滑之势,这是农村消费品市场长期滞后于整个市场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农民贫富差距拉大,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全省有60%左右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在平均水平以下,正是这些居主体地位的大多数农户的收入水平偏低,导致农村购买力疲软,有效需求不足,而农村市场中比较活跃的部分,即真正有需求,又有购买能力的只是少数,从而抑制了农村居民总体的消费需求增长。

    3、零售市场运行规律及消费品市场环境

    零售市场的发展,一个最基本的特点是需要有一定的人流量作保证,消费者相对集中是零售市场发展的基本条件。就这一点来讲,城市无疑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商业街或商业区的建立一般都优先考虑消费者的方便程度,以保证客流量。反观农村地区,居住相对分散和凌乱,难以形成经济中心,特别是在相对较为落后的地方,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还比较低,自给自足仍然是生产生活的主要方面,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低,市场只是其生产生活的补充。

    站在农村市场环境的角度来看,农村市场的购物环境、消费环境等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体现在商品供应领域,客观地讲,目前还不具备支撑农村市场发展的基本条件。整个农村消费品零售市场自供销社工业品下乡体系解体以来,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商品供应体系,农村的买难问题在许多地方并没有得到解决。对于农村居民来讲,购买大件商品和价值相对较高的商品,一般都会选择到城市购买,这主要是基于在城市购买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以及对当地商家的不信任,这使得本来就不够充足的农村购买力大量地流入城市,造成农村市场的“贫血”。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商品生产企业一般都以城市为依托来组织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向市场推出的商品更多的是适合城市,而适合农村消费者的商品很少,这也是造成农村市场发育不健全的一个重要原因。体现在消费环境上,农村市场销售网络建设不健全,缺少规模大、信誉高、制度健全、管理措施到位的商业企业,以及农村市场监管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造成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农村市场,农村市场商品质量没有保障,消费者对农村市场没有信任感,市场的发展自然不健康了。

    二、正确定位农村市场,选择合适的发展途径

    商品零售市场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除了受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外,还受地域、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爱好等方面的影响。零售市场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健康地发展农村市场,如果单纯地从市场本身出发,不可能真正达到目的。应该看到,农村市场是整个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不具有主导地位,但其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市场的健康发展,对启动内需促进经济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也体现我国“三农”政策的落实。从上述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促进农村市场的发展,其切入点是提高农村居民的购买力水平和完善农村市场商品供应体系。

    1、给农村市场以准确的定位

    严格意义上讲,湖南乃至全国,农村零售市场的发展空间很小,至少到目前为止,还不具备大发展的条件。近几年来,农村商品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总体上来讲,小农经济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自给自足仍然是广大农村居民的主要生活方式,这就决定了农村零售市场的发展方向主要是满足农村居民的一般生活需要,更多的是满足吃、穿、日用品的需要。也就是说,对农村零售市场的定位要与整个市场结合起来,与城市市场一并来考虑。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经济中心转移到城市是经济规律所决定的,商品零售市场也不例外,按照市场的发展规律,农村市场只能作为市场结构的一部分而存在,而市场的中心只能在城市,农村市场仅仅是这个市场的补充。这样定位就为农村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就是满足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按照农村的特点来发展农村市场,而不赋予农村市场特殊的经济使命,也不以市场的繁荣程度来界定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2、努力提高农村居民购买力水平

    启动农村市场,提高农村居民购买力是关键。应该看到,长期以来,农民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湖南省作为粮食和生猪生产大省,在商品短缺时期,农民为保证城市食品供应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甚至这种牺牲是以农民饿肚子为代价的,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政府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城市,工作思路也以城市为主体,农民的利益曾一度被忽视,农产品流通政策也是以稳定城市物价为出发点,农产品价格下降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关心,而一旦农产品价格有所上升,控制价格上升马上成为一项主要工作,完全可以这样讲,我国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广大农民,特别是象湖南省这样的农业大省的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要提高农民购买力,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出发,在不同的层面都能听到代表农民的声音,并以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待遇对待农民。

    一是突出体制创新,实现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当前首要的工作是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工作,从政策上取消不利于农民发展的种种政策限制,如改革户籍管理体制,取消户口出生地制度,实行就业居住地管理制度,取消在聘用职工时对农民工的歧视政策,逐步使农民在平等竞争条件下争取工作机会,实现同工同酬,使农民同样享有公共服务和基本福利,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从资源和人才两方面推进城乡交流,积极推进农村人口城市化,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的市场化交融,适时调整农村就业政策,积极扩展农民就业空间,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的收入来源渠道。

    二是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加快农产品品质的更新改良进程,提高农产品的优质品率,增加有效供给,实现农产品的价值,逐步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培育市场,搞活农产品的流通,改善农产品的贸易条件,包括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加工增值等,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头等大事来抓。要积极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农产品的变现能力。

    三是建立农民长效增收体系。以贯彻落实中央两个“1号文件”为契机,在解决“三农”当前问题的前提下,着重制定确保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冲破思想误区,在不违背中央政策的条件下,研究制定土地使用权转让条例,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自愿买卖,切实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生产程度,借以改变小农经济状况;进一步落实粮食收购政策,建立政府储备制度,通过市场调节和政府的适时介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卖粮难问题,同时要广泛地引入合同定购制度,在生猪、棉花等大宗农产品收购环节上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和文化教育活动,切实解决农民进城后的生存问题,为农民真正进入城市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此外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全面推行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切实解决特困农民子女上学问题,免除其全部学杂费;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积极推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在大力资助办好乡镇卫生院的同时,还要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类似过去“赤脚医生”性质的流动“医院”或其他形式的农村医疗点,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同时要本着农民个人和政府各分担部分费用的原则建立农民医疗保险制度,彻底改变农民得了大病就意味着“等死”或变得一贫如洗的状况。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全面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要想办法解决部分农村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电网老旧、电视信号微弱、人畜饮水质量差、产品维修不便与售后服务跟不上等问题,财政政策要向农村地区倾斜,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的投入,下大力气减轻农民在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的负担,使农村的需求潜力尽快得到释放。

    3、切实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农村市场环境问题是困扰消费市场正常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正是因为消费环境不好,才导致农村购买力大量地流入城市市场。前面已经提到,针对农村市场的商品供应体系在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没有得到重视,以致有效的商品供应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有组织的商品流通企业(包括供销社系统)基本上淡出了农村消费品供应领域,农村商品市场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的发展。况且在工业消费品生产领域,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较为普遍,整个市场商品是根据城市消费特点而设计和制造,适合农村特点的消费品不多,某种程度上讲,农村的买难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针对这一问题,应坚持以农村集镇为中心来发展农村流通业,引导信誉好、实力雄厚的商业企业特别是连锁企业到农村集镇开设网点,并根据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爱好组织适合的商品,同时要积极地将有关商品信息反馈给商品生产企业,保证适销对路的商品供应农村市场。湖南省步步高、家润多等省内连锁企业正处于发展时期,市场扩张的愿望很迫切,可以引导他们向农村中心集镇发展,通过他们提升农村市场档次,改善农村购物环境。与此同时,湖南省很多地方有“赶圩”的习惯,可以利用此机会组织商家走向农村,在赶圩日建立“流动商店”,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来活跃农村消费品市场,确保价廉物美的商品供应,促进农村集镇的商品市场发展,达到以集镇带动整个农村市场的良性发展。此外,要将农村市场监控纳入整个市场监控的范围,从制度和实施层次解决农村市场的无序状况,坚决打击针对农村市场的制假贩假行为,杜绝部分商家向农村倾销过期或质次商品,维护农村市场的正常秩序,为农民提供一个“干净”的市场。

承办:贸外处
执笔:陈智勇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