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好”字优先 “转”字为重 积极探索湖南经济发展新方式

(决策咨询01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8-04-07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相比较富民强省的诸多目标要求,湖南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还面临一定压力。因此,研究和分析湖南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所处的阶段和面临的压力,对于推动湖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湖南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分析

    1、经济增速加快,总量不断扩大,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增强

    从经济总量观察,初步核算,2007年湖南GDP9145亿元,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的62.2倍;从人均水平看,继2004年湖南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大关后,2006年超过1500美元,2007年达到1894美元,经济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从增长速度观察,在经历了前期不规则波动之后,从2000年开始,湖南经济保持了年均10.8%的增长速度,经济运行步入一个明显的上升通道。这其间,经济发展经历了两个明显的提速阶段,即2004年比2003年增速加快2.5个百分点,2007年增速比2006年加快2.2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湖南经济增长协调性增强,突出表现在各区域共同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在打造“长株潭”龙头和“一点一线”优势经济增长带的同时,2004年全面启动了大湘西开发战略,加快了大湘西开发步伐;2006年,省委书记张春贤同志在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加快“3+5”城市群建设,描绘了湖南经济版图。2007年,作为湖南优势地区的“长株潭”和“一点一线”地区经济,分别增长15.7%和15.2%;“3+5”地区增长15.3%;经济基础薄弱的“大湘西”也加快了发展步伐,增长速度达到13.3%,增速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大湘西地区与长株潭地区GDP增长速度差,由2003年的3.4个百分点缩小到2007年的2.4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非农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一是工业占GDP比重稳步提高,第二、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拉动作用明显。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和库兹涅茨研究,现代经济具有产业结构不断趋向高级化的基本规律,即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明显下降趋势,结构重心将逐步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湖南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结构调整也在逐步印证这一规律。从统计数据看,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00年为30.8%, 2007年达到36.7%,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则相应地由43.8%提高到49.6%。从产业结构看,第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稳步提高,由2000年的77.9%提高到2007年的82.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88.9%上升到94.2%,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作用凸显。

    二是产业结构内部高度化特征开始显现。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有较大程度提高。2007年,全省共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40.76亿元,比上年增长40.7%,是2000年的6.02倍,年均增长29.2%,全省基本形成以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技术四大高新领域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另一方面是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推力加大。2007年,全省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1413.39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增速超过第三产业增速1.1个百分点。

    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加大,经济准集约型增长特征初露端倪

    科技经费投入稳步增长。2007年全省地方财政支出中科技拨款17.91亿元,比上年增长19.2%,是2002年的1.6倍。重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2003-2007年,全省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4771项。其中,86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获奖成果居全国前列。2007年,湖南专利申请量11233件,比上年增长近10%。其中,创新含量最高的发明专利占32.67%,全年专利授权量5687件,累计专利申请和授权量排名全国第十。近三年来,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GDP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8.7%、9.73%和11.78%,拉动全省经济增长分别为1.04、1.13和1.44个百分点,表明科技进步对湖南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经济准集约型增长特征初露端倪。

    二、湖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压力分析

    当前,湖南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面临三大压力:

    第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面临资源环境承载压力

    由于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湖南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据投入产出资料测算,1997-2002年间,湖南GDP总量由2849.27亿元上升到4151.54亿元,增长1.45倍, 而同期各产品部门对燃油类能源、钢材、水泥、电力和水资源的消耗却分别增长了1.78倍、2.04倍、1.32倍、3.19倍和2.32倍,各部门对资源消耗的增长快于经济总量的增长。从投资结构看,2007年全省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化工、建材、有色等高耗能行业投资分别增长44.4%、68.2%和95.6%,高耗能行业投资增幅较快,加大了后续经济结构调整难度。从耕地和矿产资源耗减情况看,2000年以来,湖南耕地面积年均减少2万多公顷;同时地质专家预测,湖南几种主要优势矿产的可供程度不断下降,丰富的资源储备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从环境污染看,据测算,2006年全省每生产1亿元GDP需排放30多万吨废水,每生产1亿元工业增加值需排放270多吨粉尘、140多吨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物排放强度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水和大气环境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第二,重视投资拉动但面临投入大效益低的压力

    一方面是投资率不断攀升。1978年到2000年,湖南投资率多数年份在30%以下。2000年以后,投资率呈不断上升之势,年均上升约2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由2000年的23.1%上升到50%以上,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的作用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是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益却呈下降趋势。这一结论,可通过分析投资效果系数来证明。数据显示,1980年到1990年间,湖南投资效果系数起伏和波动频率较大,最高年份的1985年达到1.7163,最低年份的1989年为0.3349。1991年起,投资效果系数连续爬高,到1994年达到0.8769,但整个九十年代,湖南平均投资效果系数只有0.5083。从2000年开始,湖南省经济开始步入新的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投资率连年攀升,但投资效果系数却出现了下滑。2000年至2006年,只有2003年、2004年有所回升,期间平均投资效果系数仅为0.3177,表明投资效果减弱。

    第三,自主创新要求面临投入不足人才缺乏压力

    尽管湖南省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2.53万人,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46%的人具有中、高级职称,但全省从事创新活动的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只占全国的2.65%,中部六省的15.5%,在全国和中部仅列第15位和第3位。说明湖南尚处于技术引进与应用的较低层次。

    创新能力不强直接带来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后劲乏力。虽然“十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年均提高了1.77个百分点,但2004年以来年均只提高1.15个百分点,比重提升呈疲软态势。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产业效益也出现下滑势头,每100元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实现的利税从2000年的15.26元下降到2007年的11.62元,下降23.9%。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只有31.1%,这一数据,虽然比2000年的30.3%有所提高,但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率的提高幅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表明高新技术的产出效益空间没有得到足够挖掘。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分析

    要加快湖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们认为,着力点必须放在加大“四个力度”上。

    第一,加大政策的引导力度 

    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全过程,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这其中,要注意抓好两个政策引导,一是从先“污”后“治”向又“防”又“治”转变。特别是要结合技术进步和企业科学管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在产品设计、原料获取、生产制造、销售使用、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严格执行环保法规和标准,推动湖南省产业发展模式从先污染后治理型向全过程预防型转变。二是注意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调节作用,通过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第二,加大政府职能的转变力度 

    政府应从经济活动主角转为公共服务主角,真正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政府对产业的管制,要由管项目、管投资甚至管品种为主的“经济性管制”,转向管安全、管环保、管节能、管技术标准为主的“社会性管制”。要特别重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推动政府行政方式创新,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第三,加大科技创新的推动力度

    要加快培育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优化创新环境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中间,要力争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政府对重点领域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到位,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加快建立一批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并在此基础上,融入自主创新成分,从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二是国民的素质教育到位,通过控制人口数量,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有效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三是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到位,通过发挥用人机制和流动机制的作用,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实现人力资源的市场化合理配置。

    第四,加大优化结构的调整力度

    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路径有三条: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推进城镇化进程。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重点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三是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要把协调结构关系与提高结构水平有机结合,使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不断优化。要下决心优化第二产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企业,借助信息化等高技术跨越或缩短重化工业阶段。这其中,要特别注意遏制部分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把优化投资结构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低消耗、轻污染、高科技含量而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业,加大高能耗、重污染行业的结构调整与污染治理力度,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按照“两型”社会要求,谋划湖南的产业布局。



                                                          承 办:核算处
                                                          执 笔:刘国湘 李绍文 唐双全 肖首雄 周猛
                                                          核 稿:赵敬明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