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从主要经济指标排位变化看2007年湖南经济发展的成绩与不足

(决策咨询04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8-04-10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湖南人民紧紧抓住新一轮经济增长期的良好机遇,充分利用较好的宏观环境,切实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作,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构建和谐湖南,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但湖南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喜人

    (一)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总量和速度实现进位。全省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达到9145亿元,居全国第12位,比上年前移1位;在中部六省中仍居第3位。GDP增速为14.4%,比上年加快2.2个百分点,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最高增幅,快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3位,比上年前移9位;在中部六省中居第2位,比上年前移3位。从三次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 4.6%,居全国第14位,比上年前移5位;在中部六省中居第3位,比上年前移3位。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8.6%,居全国第9位,比上年前移8位;在中部六省中居第2位,比上年前移1位。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4.4%,居全国第11位,比上年前移10位;在中部六省中居第2位,比上年前移1位。从全年进度完成情况看,呈现平稳运行的特点。一季度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3.5%,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均增长14.2%,全年增长14.4%,各季度增速差幅较小。

    (二)企业增效,财政增收,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工业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59.56亿元,增长7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25.87%,比上年提高39.8个百分点。全省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119.31亿元,增长25.2%,比上年加快5.6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03.18亿元,在中部六省中居第2位,比上年前移1位;增长26.2%,比上年加快5.3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仍居第5位。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93.54元,在中部六省中居第1位;增长17.0%,在中部六省中居第2位,比上年前移4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04.26元,在中部六省中居第3位;增长15.2%,在中部六省中居第3位,比上年前移3位。

    (三)新型工业化成效显著,发展方式出现积极变化。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55.97亿元,居全国第14位,比上年前移1位,在中部六省中仍居第4位;增长24.3%,比上年加快4.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8位,比上年前移5位,在中部六省中仍居第3位。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853.74亿元,增长51.7%,比上年加快32.3个百分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40.77亿元,增长40.7%,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达11.8%,拉动经济增长1.44个百分点。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4.43%,比上年多下降1.04个百分点;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7.99%。

    (四)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面貌得到改善。农业生产稳定发展。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落实,粮食生产首次实现连续四年增产,全省粮食总产量2910.1万吨,在中部六省中居第2位,比上年前移1位;增长 0.3%,在中部六省中居第5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545.38亿元,增长19.3%。农林水事务财政支出117.01亿元,增长39.4%。全省建成县到乡镇公路2348公里,建成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28727公里,农村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帮助115.64万人解决了听广播、看电视的问题,促进了城乡信息资源共享。全省新增1139个自然村通电话,实现了乡乡通宽带网。新建农村沼气池15.66万口。帮助162.15万人解决了饮水困难及不安全问题。

    (五)三大需求持续旺盛,拉动经济增长趋向协调。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94.52亿元,增长32.4%。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749.14亿元,居全国第14位,比上年前移1位,在中部六省中仍居第4位;增长34.6%,居全国第7位,比上年前移10位;在中部六省中居第3位,比上年前移3位。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6.49亿元,仍居全国第12位、中部六省第3位;增长18.4%,为1996年以来的最高增幅,仍居全国第9位、中部六省第3位。全省进出口总额96.9亿美元,居全国第19位;增长31.8%,居全国第11位,比上年前移8位。其中,出口65.23亿美元,居全国第18位,增长28.1%,居全国第19位。

    二、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

    2007年,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富民强省迈出新步伐,但经济社会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努力加以解决。

    (一)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难度大。从湖南三次产业结构来看,还存在一产业偏大、二产业偏弱、三产业偏小的问题。2007年湖南三次产业结构为17.6∶42.7∶39.7,一产业比重比全国高5.9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比全国低6.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居中部首位,第二产业居中部末位。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工业经济结构的重型化趋势仍很突出,高耗能行业增速依然较快。重工业发展比轻工业快,重工业比重偏大且呈扩大趋势,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增长比轻工业快5.9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为67.5%,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工业行业主要集中在高能耗部门,2007年湖南六大主要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41.7%,比上年增加1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利润147.29亿元,比上年增长62.6%,占规模工业利润的比重为32.1%。

    (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节能降耗任务重。湖南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初始阶段,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2007年湖南增量资本产出率(即每增加一元GDP需要的投资量)为2.6,高于发达地区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9.2%,低于发达地区的水平。湖南重化工业比重高,能耗水平较高,并且能源消费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以原煤、原油和电力等常规能源消费为主。2007年统计快报显示,全省原煤消费占规模工业能源消费合计的52.1%,原油和电力分别占10.5%和9.1%;清洁能源消费所占比重低,液化天然气消费仅占规模工业能源消费合计的0.6%。高耗能行业投资增幅较快,2007年,全省钢铁、有色、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均在30 %以上。

    (三)物价上涨过快,影响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质量。2007年,湖南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6%,创1997年以来的年度最高涨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六位、中部六省第一位。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价格上涨13.7%。物价过快上涨影响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加重了低收入家庭负担。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3%。由于粮油、肉禽、蔬菜等基本生活资料价格大幅上涨,2007年消费上年同样数量的油脂、粮食、畜肉及副产品、禽类产品,须多支出214.9元。2007年全省城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不降反升,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比上年提高1.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10%的低收入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53.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7.7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的扩大,说明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对城乡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直接加重了低收入居民家庭的生活负担,影响其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基础不稳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近几年来,湖南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农业基础仍较薄弱,尤其是中小型水利设施陈旧、老化现象严重,工程效益衰减,小型水利工程实灌面积仅为设计灌溉面积的60%。另外,投入严重不足。随着取消农民“两工”的政策逐步到位,以农民投入为主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被打破,新的投入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农田水利建设组织、投入等十分困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业生产仍面临来自于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

    三、确保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2008年,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战略部署,着力抓好“三个基础”,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构建和谐湖南,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充分发挥优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物质支撑。增强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改善经济结构、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和构建和谐社会,都有赖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2007年,湖南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8个百分点,差距和潜力较大。要发挥湖南在人才、科技、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相融合、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改造相结合,更加富有成效地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是要加强自主创新。要引导企业不断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自主研发具有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突破一批技术瓶颈;并广泛应用先进技术提升企业整体素质,促进科研与产业的有机结合。二是提升产业层次。要抓住机遇,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按照有保有压、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快对高能耗、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切实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三是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要提高优势产业与国际国内产业的对接能力,以优势产业为重点,力争多引进世界500强和中央企业等战略投资者。要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重点支持一批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加快发展。

    (二)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中央1号文件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主题,强调要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抓中央一号文件的落实。一是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中央继续加大支农投入力度,中央财政年初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达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增长30.3%;3 月份,再次增资252.5亿元,用于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导、农户投入相结合、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二是努力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要认真落实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切实执行国家扶持粮食、生猪、油料、奶业生产的发展政策,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要通过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加强就业信息、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

    (三)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加大投资力度,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湖南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低,出口规模小,2007年,湖南出口额仅占全国的0.5%,在中部六省中排第5位。由于受美国经济放慢的影响,今年出口不确定的因素更多。从促进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来看,出口对湖南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大,主要动力来源于投资和消费。因此,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扩大消费需求,加大投资力度,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方面,要增加居民的收入。近年来,湖南省GDP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但最终消费率从2000年的69.6%下降到2006年的 60.9%。其根本原因在于居民的收入增长有限,居民没有充足的消费实力。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释放居民的消费潜力。另一方面,要努力扩大农村消费。要把扩大农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的重点。统计显示,县及县以下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46.1%下降到2007年的42.1%。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990.72元,是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2.7倍。因此,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支持国内外大中型流通企业向小城镇延伸经营网络,努力扩大农村消费。同时,坚持“宜快则快”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要大力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继续积极组织和参加招商节会,大力包装和推介重点招商项目;加大签约项目的落实力度,千方百计提高项目的履约率。努力扩大民间投资,要大力推进基础领域的股份制改革,为非国有经济的进入创造条件。同时发挥好投资在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扩大生产和生活消费领域等方面的波及效应,促进消费需求及出口的不断扩张和较快增长,最终达到投资、消费、出口互动,共同拉动经济增长。

    (四)抓住历史机遇,加快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继去年底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3月初,又批准长株潭地区为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这对湖南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一方面要突出规划先行,创新机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经济体制改革给沿海开放地区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强大的动力。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工作中,要不断创新体制,在体制创新制度变迁中,形成内生经济增长动力。要加快编制改革和规划方案,全面启动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工作,力争在资源节约、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探索一条建设新型城市化的路子,真正把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湖南省改革创新的先导区和“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另一方面要突出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在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建设上要有实质性的明显进展。重点发展信息、生物、民用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围绕这五大产业加快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高技术产业集群。

    (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物价过快上涨。物价上涨过快危及经济安全,影响民生改善。由于冰雪灾害、去年翘尾因素等的影响,2008年1月湖南CPI为6.1%、2月为8.1%,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我们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物价过快上涨。一是要做好价格监测预警工作。密切关注粮油、肉禽蛋、液化气等重要商品市场价格和供求情况变动,及时掌握和了解市场行情,准确把握价格运行走势,提高价格调控的预见性。二是严格执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的要求,对一定规模的批发、零售企业经营的面粉、大米、花生油(调和油)、牛奶、饲料等重要商品实行调价备案工作。三是加强市场价格监督检查。依法从严查处捏造散布涨价信息、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四是及时落实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完善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特别是增加对生活困难群众和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的经济补贴。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稳定消费者的心理预期。

供稿:综研室
执笔:李跃辉
核稿:贺  震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