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潜质 探索新路 不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发展
(决策咨询05期)
保持湖南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关键在新型工业化,而新型工业化的推进,离不开信息化程度高、科技含量大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和推动。近年来,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但仍存在与新型工业化要求不相适应的高端服务不足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需求状况和发展潜质进行分析,并探索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新思路。
一、湖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最具活力、增长较快的产业
“十五”以来,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年均增长13.3 %,2007年增长15.1%,高于同期GDP增速0.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6.6%。分行业看,发展最快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同比增长29.5%;其次是租赁商务服务业,增长22.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物流业、金融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稳步发展,同比分别增长21.0 %、10.2%、8.5%和6%。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日益壮大,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
2007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13.39亿元,占GDP的15.5 %,比2000年提高0.9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的38.9 %,比2000年提高3.6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2007年生产性服务业中规模最大的是物流业,增加值为723.66亿元,占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为51.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增加值分别为285.55亿元、211.74亿元,104.25亿元和63.37亿元,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占比分别为20.2%、15%、7.4%、4.5%;农林牧渔服务业规模最小,增加值为24.82亿元,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比重仅1.7%。
(三)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新兴行业比重不断上升
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带动了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迅猛发展。1990年,全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占生产服务业的比重只有3.1%,2000年提高到13.2%,2006年为19.4%,2007年达到了20.2%;商务服务业也是迅速发展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2007年湖南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达7.4%。
(四)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份额持续上升
2007年末,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为458.38万人,比2005年增加62.07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1.8%,比2005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物流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从业人员分别为285.09万人、33.88万人、21.04万人、84.26万人,7.34万人和26.77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62.2%、 7.4%、4.6 %、18.4 %、1.6 %和5.8%。
(五)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2007年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生产服务业投资 615.58亿元,占整个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6.4%,增长31.7%,其中金融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和批发业的城镇以上投资增速较快,分别达到109.8%、94.4%和60.1%。
二、湖南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状况分析
(一)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制造业服务
根据投入产出资料测算,湖南第二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比重最大,为53.19%;其次是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分别为37.61%和8.92%。工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比重为43.27%,其中制造业为39.13%,采掘业2.18%,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1.96%。
(二)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仍集中在传统产业
湖南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主要集中在物流业,其比重高达66.55%;其次为金融业,为22.11%。而制造业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中间需求较低,比重分别为4.76%、4.53%和1.81%。制造业对批发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等传统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比重大,而对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比重偏小,反映出湖南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消耗层次偏低,生产的社会化、信息化程度不高,生产性服务业高端服务不足。
(三)制造业内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差异较大
从制造业内部看,传统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仍占绝大多数。其中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比重较高,分别达到17.6%、16.21%、12.0%和11.19%,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很大一部分中间需求被这些行业所使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比重较低,分别只有3.11%、3.73%、0.82%和2.76%。
三、湖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潜质分析
通过构建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湖南生产性服务业受其他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以及其发展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各产业尤其是工业对第一产业所提供的原材料和第二产业所提供的工业品的直接消耗越来越少,更多的依赖服务业所提供的专业化服务,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非实物增值服务越来越多。
(一)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三次产业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呈快速上升趋势,表明各产业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需求增长较快,其感应度系数为1.938779,超过社会平均水平,其他产业的发展对该行业的需求较大;其影响力系数稳定增长,说明该行业对经济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
(二)金融业:二、三产业对金融业的需求增长较快,金融业的感应度系数在上升,大于1,表明其他产业的发展对金融业的需求增加,且超过社会平均水平,其他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业提供支撑;金融业影响力系数上升,金融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增强。
(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三次产业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直接消耗快速上升,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上升,反映其他产业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需求上升,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力也在增强。
(四)物流业:一、二产业对物流业的直接消耗上升,三产业对物流业的直接消耗下降。物流业感应度系数大于1,且较高,超过社会平均水平,表明其他产业的发展对该产业的需求较大,其发展将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
(五)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一产业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下降,二、三产业对其直接消耗系数上升,二、三产业对其需求增加。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皆小于1,且较低,表明其在湖南经济中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六)农林牧渔服务业:对农林牧渔服务业的消耗主要集中在一产业,第二、三产业对其消耗较少,一产业对农林牧渔服务业的消耗上升较快,说明农林牧渔服务业对农、林、牧、渔业的服务与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农林牧渔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皆小于1,且较低,表明农林牧渔服务业对整个经济的推动和影响力不大。
四、加速湖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取向
从国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历史看,生产性服务业能否健康发展,取决于其是否有一个有利的政策环境,是否有一个完善的产业发展链条,是否具备齐全的基础设施网络,是否拥有厚实的创新人才队伍储备。从湖南的现实情况分析,尽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出台了完整的产业发展指导性意见,通过多年努力,湖南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新型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也拥有了一支不可小视的创新发展人才队伍。但不容否认,湖南的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湖南的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尚缺乏一种有效的区域分工协作机制,加上经济的总量规模不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我们认为,要促进湖南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在认真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现有政策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通过产业细化拆分,培育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性意见》落实到位。与此同时,要加快对垄断性行业的改革步伐,降低进入门槛,拓宽准入范围,通过丰富所有制结构,强化竞争机制在产业发展中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合理运用经济杠杆,通过设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筛选部分影响大、带动作用强、具有示范效应的服务业重点项目予以贴息或补助,重点扶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湖南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发展。
(二)加强产业关联,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机制
在分工和专业化机制的作用下,生产性服务从制造业内部分立出来,通过外包方式演变为专门的产业形态,这既是工业发展高级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湖南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环节。由于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为制造业服务,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制造业内部对生产性服务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布局必须围绕制造业的发展规划来构建。在操作层面,必须坚持“主辅分离”的指导原则,引导和推动制造业通过管理创新再造业务流程,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以核心竞争优势整合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在制造业外围,要有针对性地吸引关联性服务企业的进入,通过“无缝对接”,变单纯的制造业集聚为集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聚;要鼓励规模大、服务好、信誉高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化、大型化、组织化,把湖南生产性服务企业做大做强。
(三)加强区域协调,优化产业布局
一是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步伐,引导制造业向城市周边集中布局,依托制造业集聚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二是依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明确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其中,长沙市要注意发挥其在金融、物流、科研、商务等方面的核心能级作用,释放好带头和辐射效应,其他地级城市要利用产业垂直分工和产业链的延伸性,承接产业扩散效应带来的发展机遇,形成城市间融合配套、错位分工、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三是对服务业布局要有整体规划,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抑制片面的地方利益冲动,消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从规划布局开始,引导生产性服务业走上健康良性轨道。
(四)集聚人才,鼓励创新,注意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
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和智力密集型行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是支撑,人才是根本。所以,必须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建设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和增加科技投入,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鼓励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管理网络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开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要的基础技术;支持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信息和营销渠道,通过与地方优势资源的有效嫁接,形成知名品牌,有效提升湖南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
供稿:核算处
执笔:张 晴 邓 樱
核稿:贺 震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