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湖南对外经济发展回顾及2009年展望
(决策咨询06期)
一、2008年湖南对外经济发展回顾
2008年,湖南紧紧抓住产业转移、中部崛起、国际经济大调整等历史性机遇,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实现了对外经济的较快发展。
(一)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
2008年,湖南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达125.66亿美元,增长29.7%,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84.10亿美元,增长29.1%;进口41.56亿美元,增长31.2%,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8个百分点和12.6个百分点。
1、私营企业进出口额超过国有企业。2008年,私营企业进出口额首次超过国有企业,进出口额达52.41亿美元,增长45.5%,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8.85亿美元,增长46.4%;进口13.56亿美元,增长43.0%。国有企业进出口额51.31亿美元,增长22.3%,其中,出口32.32亿美元,增长19.4%;进口18.99亿美元,增长27.6%。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19.34亿美元,增长15.9%,占全省的15.4%。其中,出口10.51亿美元,增长10.5%;进口8.83亿美元,增长23.1%。
2、机电产品已成为湖南出口的主要产品。2008年,机电产品出口25.36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0.2%;增长50.0%,增幅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成为湖南出口的主打产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工具出口额分别为4.37亿美元、8.82亿美元、5.21亿美元和5.74亿美元,分别增长38.2%、90.2%、15.1%和48.9%。
3、市场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受金融危机及关税政策调整的影响,2008年湖南主要进出口市场呈现新的格局。与美国、韩国、澳大利亚贸易迅猛增长。其中与美国进出口额13.40亿美元,增长47.6 %;与韩国进出口额9.67亿美元,增长68.5%;与澳大利亚进出口额8.26亿美元,增长78.8%。与东盟双边贸易以出口为主,钢材、农产品、汽车等主要商品出口额大幅上扬,进出口额8.49亿美元,增长29.2%。由于从日本进口的机电产品快速增长,因而与日本的进出口额仍达10.65亿美元,增长15.8%。与欧盟贸易增速大幅减缓,进出口24.85亿美元,增长20.3%,比上年下滑34.2个百分点。
(二)利用外资保持较快增长
2008年,湖南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切实加强协调服务,不断优化外资结构,实际利用外资保持较快增长,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5%。
1、工业利用外资快速增长。2008年,第一产业新批利用外资项目43个,比上年增长10.3%;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4%,占全省的5.4%。第二产业新批项目396个,下降21.3%;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9.11亿美元,增长50.9%。其中,工业项目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8.37亿美元,增长53.1%,占全省的70.8%。工业利用外资项目中,制造业项目358个,占全省新批外商投资项目的69.3%,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5.63亿美元,增长63.7%,占全省的64.0%,占工业领域使用外资总额的90.3%。
2、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引资比重上升。2008年,全省实际使用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11个,比上年增长48.0%;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0.09亿美元,增长39.3%,占全省的50.2%。
3、港澳台投资保持强势增长。2008年,亚洲国家和地区来湘实际投资30.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0%,占全省总额的76.8%。其中,香港24.61亿美元,增长56.4%;台湾省3.90亿美元,增长5.2%;澳门0.89亿美元,增长2.3倍。来湘投资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香港、台湾地区、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国、卢森堡、意大利、澳门、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
(三)内联引资成果丰硕
2008年,湖南新签内资项目1686个,新开工项目2255个,新投产项目2585个;实施内联合作项目3976个,合同资金4999.74亿元,实际到位1230.17亿元,比上年增长16.9%。
1、项目规模扩大,大项目支撑作用明显。2008年,湖南内联合作项目平均到资规模3094万元,比上年增加623万元,增长25.2%。全年新签合同引资规模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381个,亿元以上项目184个。全年到位5000万元以上项目547个,比上年增长35.7%;亿元以上项目180个,项目平均规模9.16亿元,增长20.2% 。目前,全省累计引进中央企业、国内500强、民营200强企业共120多家。
2、引资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引资势头强劲。一、二、三产业到位资金分别占全省总额的3.8%、63.2%、33.0%。引资结构不断优化,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去年上升了2.2个百分点, "二、三、一"发展格局更加明显。全省引进工业项目2533个,到位资金741.93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占总额60.3%。其中制造业引资595.5亿元,增长35.6%。汽车制造、工程机械、电子通讯、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行业引资合作势头良好,大大加速了湖南新型工业化进程。
3、区域合作全面发展。湖南充分利用"沪洽周"、"湖南经洽会暨第二届湘商大会"等活动平台,加强区域合作。全年与泛珠三角地区实施合作项目2380个,合同引资2406.0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645.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与长三角地区实施合作项目684个,合同引资913.8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18.92亿元,增长12.2%;与省部合作、对接央企,引进北京地区资金148.21亿元,增长48.2%。引进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实际投资分别占76.0%、14.5%、8.0%和1.5%,分别增长16.6%、26.6%、5.7%和7.7%。
(四)对外经济合作创历史新高
2008年,湖南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24.75亿美元,实现营业额10.5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3%和12.3%。
1、对外承包工程大项目增多。2008年,湖南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金额1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7%;完成营业额5.77亿美元,增长44.4%。新签合同中合同金额5000万美元及以上项目5个,金额12.13亿美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79.3%。
2、对外劳务合作保持稳定增长。2008年,湖南对外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额8.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6.9%;完成营业额5.71亿美元,增长37.3%;派出各类劳务人员2.53万人,年未在外劳务人员4.10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6.6%和53.5%。外派劳务人员主要从事机械加工、纺织服装、工程建筑、服务、电子等职业;主要分布在香港、澳门、台湾、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阿联酋、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美国(主要在关岛)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3、企业境外投资领域拓宽。2008年,全省新批境外投资企业61家,总投资额4.79亿美元,中方投资 2.04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41.0%。境外投资实际发生额4.70亿美元,同比增长62.0%,排全国第3位。61家新批境外投资企业中长沙6家,邵阳21家,湘潭5家,株洲3家,衡阳、常德、郴州各2家,岳阳、永州、湘西自治州各1家,省直企业17家。迄今湖南省共有境外企业206家,合同投资额累计12.12亿美元,中方合同投资额累计6.74亿美元。主要涉及工业、农业、机械工程、矿产、新材料生产等行业;分布在越南、泰国、香港、老挝、美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和地区。
二、2009年湖南对外经济展望
展望2009,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继续,并有不断向实体经济扩散的迹象,这种影响何时消除或减弱,世界经济发展的信心何时恢复,暂时难以确定。在这种经济大环境中,湖南对外经济只要用好国家保稳定、促发展的有关政策,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升级,发挥产业优势,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就能实现湖南对外经济的稳步发展。预计2009年湖南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幅可望达到12%,外贸进出口增幅达到15%。
(一)有利因素分析
1、国家刺激出口、鼓励进口的一系列政策,有利于湖南外贸的平稳发展
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扶持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支持产业优化升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先后调整了纺织服装、劳动密集型产品及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调整了部分商品的进出口关税。2009年,国家将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降税承诺,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国家关税总水平为9.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为15.2%,工业品平均税率为8.9%。这些政策的实施,将有利于湖南农产品及农资的进出口;有利于湖南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设备和零配件的进出口;有利于湖南经济持续发展所需能源原材料的进出口。
2、各项相关产业扶持政策的出台,有力地支撑了外资外贸需求的扩张
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政策措施,湖南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空间和潜力很大。随着"中部崛起"、"泛珠合作"的进一步实施和"一化三基"、"富民强省"、"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以及省委省政府坚持长期、全面、互利的开放政策,湖南将不断拓展国际市场,优化进出口结构,扩大重大关键设备、先进技术、资源性产品、原材料产品进口,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快对外经济的发展。
3、金融危机正是湖南利用外资、加快结构调整、进位争先的机遇期
第一,为化解金融危机,许多国家相继采取庞大金额的经济刺激计划,全球骤然猛增出巨额资本。资本具有逐利和规避风险的特性,需要尽快找到既有效益又较安全的投资通道。相对而言,目前中国的投资环境对国际资本更具吸引力,湖南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引进更多的国际国内资本;第二,受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批大项目正面临基本生存和发展压力,急需加速转移,寻求新出路,可以抓住时机引进更多项目;第三,相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湖南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较小,所背的包袱较轻,受到的冲击偏弱,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结构政策、产业政策等调控空间较多,发展潜力很大。这些年来,湖南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稳步提升;湖南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是跨国公司和企业家躲避金融危机的极佳避风港和优先投资地。湖南完全可以抓住机遇,轻装上阵,缩小发展差距,实现进位争先,后发崛起。
(二)不利因素分析
1、全球经济衰退影响湖南外贸,出口增速明显回落
虽然湖南外贸依存度不高,2008年仅为7.7%,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已波及湖南。从2008年11月开始,湖南出口持续走低。单月出口与上年同月比,由10月份的增长29.6%,11月增长3.7%,12月增长9.8%,至2009年1月下滑至-33.4%。从主要贸易伙伴来看,与欧盟贸易所受影响最明显,对欧盟钢材、未锻造锰出口大幅减少;从企业性质来看,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速度2008年较上年下滑21.4个百分点。目前,金融危机的蔓延深度不可预知,经济复苏迹象仍不明朗,2009年世界经济将持续走弱,国际市场需求难改疲态,湖南外贸需经受严峻的考验。
2、投资需求持续走低,外商直接投资出现萎缩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湖南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个数增幅下降,合同外资储量不足,外资到位压力加大。2008年,全省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项目517个,比上年下降29.9%。新批外商直接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87个,下降5.7%;新批合同外资5000万美元及以上项目仅2个,减少50.0% ;全年合同外资45.86亿美元,仅高出实际到位外资5.8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8%。据工商部门统计,2008年全省新设立登记注册外商投资企业230户,下降38.3%,投资总额28.71亿美元,下降23.7%,注册资本16.59亿美元,下降36.9%。
3、各种因素导致全球投资者信心受挫,投资决策更为谨慎
近年来,国家有关政策调整及《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等,其叠加效应导致企业投资和经营成本快速上升。第一、前几年进入中国房地产的美元热钱,获利幅度较大,而现在外资进入房地产的限制已越来越严格,新的美元热钱进入房地产,风险增大,获利空间缩小。2008年,湖南房地产业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82亿美元,占全省的12.0%,比上年减少3.28亿美元,下降40.5%。第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依然存在。目前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1美元兑6.83元人民币左右,人民币升值使商品在原材料,供货环节上的价格较以前上涨,导致对外资吸引力下降,外商对湖南直接投资减少。第三、FDI出现撤资、减资现象,短期内面临回流压力。据统计,2008年,全省外资企业共撤资、减资3.44亿美元。目前,国际金融动荡,全球股市市值大量蒸发,跨国公司直接融资渠道遇阻,对外投资能力也大打折扣。
4、国际经济环境比较严峻,外派劳务面临挑战
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对湖南省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的影响日益显现,目前不少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上升;工程项目停工,劳务需求下降;雇主支付能力减弱,境外劳务纠纷事件日益增多,劳务人员被迫提前返回。
三、对策建议
(一) 巩固老市场,开拓新领地,力保进出口适度增长
1、开拓潜在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受金融风暴影响经济衰退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市场所受冲击相对较小,仍具有巨大潜力。2008年,湖南对新兴市场的出口迅猛增长。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出口额3.20亿美元,增长1.1倍;对韩国出口额8.58亿美元,增长1倍;对巴西出口额1.36亿美元,增长74.6%;对澳大利亚出口额1.31亿美元,增长67.3%;对越南出口额1.93亿美元,增长58.4%;对俄罗斯出口额2.20亿美元,增长51.0%;对拉丁美洲出口额4.89亿美元,增长53.3%。因此,出口企业应尽量在维持传统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国际潜在市场,通过新兴市场出口额的增长来缓和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
2、建立跟踪服务制度,营造出口优良环境
受美国次贷危机的拖累,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贸易技术设限及贸易摩擦增多。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在商品标准、技术法规和技术认证制度等方面设置了多种贸易技术壁垒,特别是各种技术认证制度差异性大,认证难度和成本费用高,正成为扩大出口的主要障碍。因此,有关部门、口岸应密切跟踪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进一步改善对外贸易环境。第一,在进出口管理、进出口税收、外汇管理、通关便利化等方面,采取必要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第二,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出口企业贷款,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目前,国际原材料、能源价格大幅下滑,且人民币升值,这正是扩大重要原材料、资源性产品、关键部件进口的大好时机,可量力增加进口。第三,建立跟踪服务制度。要帮助出口企业用足用好政策,确保政策落实到位;要跟踪分析企业运行情况,了解订单、用工、用电等情况,帮助企业排忧解难;要帮企业争取出口订单,开拓国际市场,解决贸易纠纷,提供个性化的政策法律支持服务。
(二) 发挥区位优势,打造良好平台,扩大招商引资
1、加强与沿海地区合作,努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平台
面对金融危机和沿海地区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一些外商投资企业不得不向外转移。湖南具有良好的地位优势,当前正面临沿海外商投资贸易企业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应该加强与沿海地区合作,用好外商长期在沿海经营形成的商业平台,把沿海地区作为外商投资湖南的信息中心、媒介中心和沟通纽带,作为湖南联系海外市场的枢纽,努力构筑承接产业转移的基地。
2、放宽外商投资领域,扩大服务业利资规模
第一,在生产性服务领域,如:产品分类、包装、仓储、运输、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勘探、技术研发等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吸收外商投资,拓展产业规模和区域辐射功能。第二,在非生产性服务领域,如:贸易、广告、传媒、会计、法律、咨询、旅游等领域,扩大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引进多元市场竞争主体,带动产业发展。第三,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方式上,加快采用国际上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方式,继续培植服务外包基地和服务外包中心,吸引外资投资在湖南更多地开展服务外包业务,使湖南成为服务外包强省。
3、降低投资成本,增强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要保持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吸引力,就必须使利用外资企业能够抵偿成本上升造成的收益损失,获得正常利润率。一方面,需要湖南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办事效率,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另一方面,要建立企业创新配套支持体系,为企业创新和转型提供金融支持、财政支持和产业政策扶植,推动企业加快产品工艺创新、设计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还应该发挥劳动力、土地等价格相对较低的成本优势,打造适宜投资的区域环境,增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参与国际分工
金融危机蕴含着引进资本、人才、技术、设备、项目的阶段性机遇。发达国家许多以前不愿意转让,或需要高价转让的技术和设备,现在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不仅开始愿意转让,而且愿意比过去低得多的价格转让。湖南可以按照自身发展需要,抓住时机,大胆引进更多的资本、人才、技术、设备、项目,优化引进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努力将引进外资与提升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结合起来,同带动经济发展、企业技术改造结合起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提高,通过积极利用外资,继续不断输入新的经济变量和发展动力,推动各个层面的协调开放,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促使湖南国民经济健康、持续、高效、协调发展
承办:贸外处
执笔:贺淑贞
核稿:张映欣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