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2008年湖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回顾与2009年展望

(决策咨询19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9-04-14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2008年,全省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作为积极应对国际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全省生产性服务业最大限度克服冰灾和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呈持续快速发展态势,为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强财力做出了贡献。展望2009年,湖南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既存在有利因素的推动,也面临不利因素的制约,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克服困难,把握机遇,将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一、2008年湖南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一)全年快速稳定增长,对经济增长、地方财力和就业拉动作用增强。2008年,全年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625.49亿元,增长14.5%。分季度看,除一季度受冰灾影响增幅略低外,其他各季度累计增幅均在14.5%左右,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和全省GDP的比重分别为38.1%、14.6%;拉动全省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7.8%,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在对全省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有效地增强了地方财力。2008年,生产性服务业完成营业税43.88亿元,增长20.1%,占全部地方营业税收入的25.2%,比上年上升0.6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承接上年快速增长态势,实现营业税23.86亿元,增长25.5%,增幅继续居各行业之首。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就业机会的增加,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2008年,限额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达到48.29万人,比上年增长3.8%。分行业看,农林牧渔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批发业、证券业、保险业、商务服务业等行业从业人员快速增长,增幅都在5%以上,其中证券业和保险业增幅分别达到99.5%和22.7%。

   (二)限额以上单位数量增加,单位平均年收入破亿元大关。
2008年,全省限额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单位(不含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以及铁道部所属企业事业单位,下同)达到2479个(其中企业法人1996个,行政事业法人483个),比上年增加50个。总收入达到2598.65亿元,增长19%,其中企业法人营业收入2553.13亿元,增长19.1%。限额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单位平均规模破亿元大关,达到12791万元,比上年上升19.1%。年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42个,5-10亿元的企业48个,1-5亿元的企业298个。分行业看,批发业、金融业无论是总收入还是单位平均收入均居前两位,总收入依次为1205.55亿元、741.35亿元;单位平均收入依次为38030万元、13603万元。单位平均收入规模过亿元的还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12752万元。

   (三)现代服务业领先增长,产业结构逐步向高端化发展。2008年,限额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中,收入增长最快的是保险业,增长59.4%;其次是租赁业,增长50.4%;第三是银行业,增长28.4%。另外,农林牧渔服务、快递服务、软件服务、职业中介服务、证券分析与咨询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业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也表现出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带动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逐步向高端化发展。2008年,以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为代表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限额以上单位收入合计达到1222.06亿元,占限额以上全部生产性服务业位收入的比重为44%,比2007年上升了2.4个百分点。

   (四)投资稳定增长,外资覆盖领域进一步拓宽。
2008年,湖南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生产性服务业投资达909.84亿元,分别占全部投资和服务业投资的18.2%、32.2%;比上年同期增长46.4%,增幅分别比全部投资和服务业投资增幅快13.2和15.8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完成投资614.44亿元,增长48.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完成投资84.63亿元,增长32.7%;批发业完成投资103.22亿元,增长37.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完成投资64.6亿元,增长91.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完成投资22.35亿元,增长61.1%。稳定增长的投资,为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保证。同时,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和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生产性服务业利用外资的领域进一步拓宽。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4.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6%,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实际利用外资大幅增长,增幅分别为341.7%、153.5%、3062.9%。继2007年第一家外资银行--汇丰银行和第一家外商投资性公司-湖南湘投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入驻湖南后,今年又有第一家外资旅行社--湖南永安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和第一家外资国际海运船务代理公司--长沙浩瀚船务代理有限公司落户湖南省,填补了外资在这些领域的空白。到2008年止,生产性服务业共有外资(含港澳台)企业52家,占服务业全部外资企业数的23.4%。外资企业中,交通运输、仓储业单位最多,有19家,其次是金融业,有12家。

   (五)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向"3+5"城市群中的"5"扩张。2008年,全省十四个市州中,限额以上生产性服务业收入增幅超过22%的有7个市州,分别是邵阳、岳阳、常德、益阳、湘潭、娄底、自治州,其中湘潭、娄底、自治州增幅分别达到26.8%、26.3%、29.3%。分区域看,长株潭地区限额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收入1648.10亿元,同比增长17.6%,比全省平均增速低1.4个百分点,而长株潭以外地区限额以上服务业实现收入950.55亿元,同比增长21.5%,比全省平均增速高2.5个百分点,其中"3+5"城市群中的"5"实现收入491.56亿元,增长22.6%,增幅比长株潭地区增幅高5个百分点。随着新型工业化的不断推进,长株潭以外地区特别是周边地区越来越成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聚集的热地。但从比重看,省会长沙依然稳坐生产性服务业的龙头地位。2008年,长沙限额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收入1400.63亿元,占全省限额以上生产性服务业总收入的53.9%,对全省限额以上服务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50.2%。分行业看,除农林牧渔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外,其他行业生产性服务业收入长沙占全省的比重都在40%以上,其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比重为82.4%,居第1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比重为77.9%,居第2位;批发业的比重为63.9%,居第3位(见表1)。

   (六)股份制经济和外商经济快速增长,但公有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步推进,湖南省服务业所有制结构日趋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生产性服务业更是成为股份制经济和外商经济抢占市场份额的重要领域。2008年,限额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中,股份制经济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增长24.9%,外商经济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增长25.6%,增幅分别比全部限额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快5.8和6.5个百分点,但由于股份制经济大多为国有和集体控股,加上私营和个体经济发展受限,因此,生产性服务业中公有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和比重仍然较低。2008年非公有经济实现收入553.05亿元,占限额以上全部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的21.7%。分行业看,除农林牧渔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外,其他行业都为公有制经济所主导,其中公有制经济比重最高的是金融业,占88.8%;其次是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占82.6%。

   二、2009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展望

   (一)有利因素

   1.新型工业化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将为全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旺盛的市场需求。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拉动。随着新型工业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认识到:单纯依靠自身力量已无法支撑企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必须转入外购(外包)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新阶段,加快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特别是对占全省制造业企业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由于自身无力提供某些生产性服务,因而对外购服务的需求尤其迫切。同时,湖南省制造业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已基本具备分工细化的条件,这就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广阔的空间。

   2.国际生产性服务业的加速转移将为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借力"发展的机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天然联系决定了在国际制造业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同时,必然带来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的连带转移。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纷纷将其商务流程中非核心的中间环节和客户服务环节向低成本国家和地区转移,形成了"商务流程外包"(BPO)的新潮流。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不但可以增强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实力,而且有助于推进国内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3.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新的产业政策的不断出台将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宏观环境。从经济发展看,近几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2007年全省GDP增长了14.5%,2008年在全国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速度明显放慢的情况下,仍保持了12.8%的增幅,比全国高3.8个百分点,列第9位,GDP总量规模达到11156.64亿元,首次步入万亿元方阵,这为聚集市场人气,树立国内外大机构、大资本对湖南市场的信心,加快入驻湖南的步伐奠定了基础。从产业发展政策看,国家层面,继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后,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也联合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省级层面,继200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后,2008年省政府办公厅又出台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工作方案,全省各市州县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这意味着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正在加速形成。所有这些都为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加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不利因素

   1.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程度和开放程度仍然较低,整体竞争力不强。从投资来看,近几年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投资虽然增长较快,但基本上是以国有投资为主,导致国有资本在生产性服务行业中仍占主体地位或绝对地位,非公有制比重较低,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垄断现象较为普遍,市场准入门槛较高,一些领域对私人资本和外资限制严格,竞争还不够充分,市场化程度和开放程度仍然较低,致使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部分行业亏损严重,发展后劲不足。2008年,全省1996家限额以上生产性服务企业中,亏损企业达700家,占35%。分行业看,保险业、邮政业、航空运输业亏损最为严重,亏损面均达到50%以上,从利润总额看,这三个行业表现为全行业性亏损,亏损额分别达到27.43亿元、0.82亿元、0.87亿元。

   2.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内陆省份的影响将逐步显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内陆省份与沿海省份产业结构存在着明显区别,这就使得全球金融危机对两者的影响程度和时间不同,相对来说,内陆省份受到的直接影响要弱一些,时间也要滞后一些。湖南是一个内陆省份,更多的需求是在国内市场,同时大多数产业是处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价值链的末端,因此,影响会在2009年逐步显现,首先是制造业,进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关联影响。

   3.部分地区和部门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工作积极性不高。由于认识的不到位,一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措施往往停留在文件层面,抓落实不够。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大多为中小企业,资金、技术、人才问题的制约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三、加快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大支持,将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精神落到实处。一是要进一步明确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一定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其他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交易成本和交易效率,在新型工业化迅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迫在眉睫。因此,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和目标时,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租赁商务、规划设计等生产服务业。二是要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支持和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价格、财税、投资、信贷、土地等政策,合理规划,加强引导,增加投入,优化环境,为生产性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三是要积极实施人才战略,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行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关键首先取决于人才的竞争。特别是规划设计、软件开发、投资论证、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科技决策咨询、工程管理咨询、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研究与开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的投资和开发,积极引进高素质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因此应以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契机,通过优化投资结构和产业布局,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和建设,精心构建商务区、特色街、科技园区等服务业集聚区,使之成为吸引服务业项目的新平台,大力发展与之密切相关的交通、通讯、商务服务、科技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要根据不同情况,建立聚集区,提高集聚效应,如在中心城区布局建设商务商贸集聚区,在城郊结合部和交通道口布局建设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在开发园区布局建设技术服务和物流集聚区等。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城镇化的推进。因此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城镇,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城郊结合部开发,改革不利于城市化发展的各种制度,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向城镇集中,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形成城乡一体、共同繁荣的局面,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和城市规模,进一步拓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特别要抓住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3+5"城市群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快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提高城市化率,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

   (三)深化体制改革,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近年来,湖南省实际使用外商投资一直保持快速增长,但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只有35%左右,而服务业利用外资又主要投向了房地产业、商品零售业等非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投向生产性服务业的比例不到10%。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制造业和非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据世界权威机构测算,全球FDI的投资方向已经开始转向服务业,2007年全球服务外包总值已达1.2万亿美元,未来几年全球外包市场仍将以30%至40%的速度递增。同时,更多的国际机构将我国列为跨国公司服务转移和外包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和研发转移目的地。服务外包业务的巨大市场为湖南省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力度,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带来了良好的契机。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一是要进一步开放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大力引进跨国公司来湘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服务中心、财务中心、运营中心和地区总部等,拓展服务贸易领域利用外资的宽度和深度,提高外资引进中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要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引进国际服务业的新理念、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水平的提高;二是要把承接国际服务离岸外包作为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发挥湖南省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培育一批具备国际化水平的服务供应商,提高接单能力,积极承接计算中心、数据处理、技术研发等国际生产性服务业的转移;三是要积极引进市场机制,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改革和重组,全面推进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进程,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服务业发展机制,放宽市场准入,除了涉及到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领域、法律明令禁入的服务领域,其余的都要向社会资本放开,积极鼓励非公经济的参与,努力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

供稿:服务业处
执笔:匡浩堂 张雍雍 伍春阳
审核:张映欣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