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以人为本 促进就业

(决策咨询32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9-06-23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就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民生之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2008年,湖南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的要求,出台多项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政策扶持、服务改善、就业环境优化

   2008年初,《就业促进法》正式实施,8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的出台,为就业工作增加新的动力,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8年,省政府安排就业资金1.68亿元,发放《再就业优惠证》17.89万本;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54亿元,0.64万人享受小额担保贷款;152.55万人享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城镇新增就业76.06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26.8%;失业人员再就业34.35万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1.61万人,县以上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4910户。

   湖南省在积极促进就业的同时,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切实为就业者服务。

   一是加强监察执法力度。2008年,重点开展了农民工工资支付、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规范企业用工行为、清理整顿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机构秩序、《劳动合同法》实施等专项检查活动。为7.21万名农民工追讨工资和赔偿金6113.4万元;整治51家黑职介机构和52家不规范的职介机构;督促3718户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登记,补缴社会保险费6063万元。

   二是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平台。
全省拥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870家,其中劳动保障部门办602家。全年县以上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共组织了210场专场招聘活动,有2.36万家单位进行现场招聘,28.2万人进场求职,现场达成用工协议9.5万人;有17.4万家用人单位进入各级人力资源市场,提供就业岗位84.62万个,132.34万人进场求职登记,职业介绍成功49.34万人,介绍成功率为37.3%。

   二、就业规模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8年末,全省从业人员达到3910.06万人,比上年增加26.65万人,增长0.7%,占全省劳动力资源总数的73.9%。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148.21万人,增加26.87万人,增长2.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720.44万人,比上年减少23.21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875.84万人,增加21.49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313.78万人,增加28.37万人,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分别为44.0%、22.4%和33.6%,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5个百分点。

   (一)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在岗职工人数继续增加。2008年末,全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454.69万人,比上年增加19.34万人,增长4.4%。其中,在岗职工421.36万人,增加11.38万人,增长2.8%。

   1、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吸纳就业能力逐年提高。2008年,其他单位从业人员157.12万人,增加14.97万人,增长10.5%。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吸纳的就业人数逐年增加, 2001-2008年,年均增长19.5%。


   2、大部分行业从业人员增加。
十九个行业门类中,从业人员增加的有17个行业,减少的只有2个行业。其中,从业人员增加最多的为制造业,增加4.12万人,其次为批发零售业,增加2.34万人;增长幅度较大的有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农林牧渔业,分别增长18.5%、17.6%和16.9%。 

   3、长株潭地区对就业者的吸引力依然强劲。2008年,长株潭地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47.10万人,在全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为32.4%;其中长沙的城镇单位从业人员86.70万人,在全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为19.1%。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增加。2008年,湖南省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3062.44万人,占总资源数的57.8%。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我省想方设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加大培训力度、打造劳务品牌,让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走出来”和“富起来”,也使农村劳动力逐渐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2008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1207.73万人,比上年增加110万人,其中省外就业890.56万人,省内就业317.1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950亿元,人均年务工收入7866元。

   三、2009年湖南就业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劳动力资源总量逐年增长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年龄资料测算,全省劳动力资源供给量(16岁及以上的劳动年龄人口)从2003年开始每年都超过5000万人,并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即使是扣除了自然减员的劳动力和不可能就业的劳动力(正在学校求学、因身残或年龄已高丧失劳动能力不能就业或不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人口),每年应该就业的劳动力总量仍然是在逐年上升,2009年将达4905.11万人,从新成长的劳动力来看,2009年,新成长的劳动力将达71.22万人。

   (二)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

   据2008年11月份劳动力调查,16岁及以上人口中,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所占比重分别为41.9%、18.2%、5.1%、2.7%和0.6%,其中城镇分别为:39.1%、24.3%、8.4%、4.8%和1.1%;农村分别为:45.0%、11.4%、1.4%、0.3%和0。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重不高,这种情况在农村地区尤其突出。目前,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技能要求更高,低素质、无技能的劳动者随时可能失业,2008年11月份的调查数据显示,失业人员中,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占76.4%。 

   (三)部分企业经营紧缩或倒闭,就业容纳量缩减

   受金融危机影响,湖南省一些企业目前生产经营仍然困难,不得不采取裁员、放假和取消原有招聘计划来渡过难关。建筑业和制造业所受冲击较大,据统计,2008年末,建筑业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减少了2.30万人;制造业中,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人数最多的3个行业大类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减少人数分别为0.96万人、0.64万人和0.25万人。

   (四)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就业挑战大

   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08年湖南省高校毕业生25.6万人,比上年增加3.6万人,比2000年增加21.2万人,2000-2008年,年均增长24.7%。而根据2005年、2006年、2007年湖南高等教育学校普通本科、专科和研究生招生数,推算出2009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将达27万人。新的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加上之前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

   四、积极应对,促进城乡就业

   (一)优化结构增就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产业结构经历着符合规律的优化升级过程,就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但就业结构调整长期滞后于产业结构。1978年,湖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为40.7:40.7:18.6,就业结构为78.4:13.4:8.2;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8.0:44.2:37.8,就业结构为44.0:22.4:33.6,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过多,二、三产业人数偏少的状况依然存在,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因此,要继续优化湖南省经济结构,发挥好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做好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工作,落实承接产业转移就业服务计划,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第二产业特别是涉及人们生活、消费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在继续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增加更多就业岗位。

   (二)进一步强化就业服务机制。
2008年11月份劳动力调查显示,失业人员寻找工作时,在职业介绍机构登记的占11.4%,比2007年11月份、2006年11月份调查分别高出2.4个3.5个百分点,但是参加招聘会的只占6.9%,分别比2007年11月份、2008年5月份下降1.3个和0.5个百分点。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规范就业信息服务,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类招聘活动。在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形势下,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针对不同的就业群体,提供适应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和支持企业招收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加强指导,引导大学生理性就业。高校应丰富就业指导内容,增加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求职技巧,引导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使大学生择业理性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承办:人口处
执笔:廖闻菲
核稿:张映欣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