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投入产出表看湖南经济结构调整
(决策咨询54期)
本文利用五年一度调查编制的湖南投入产出表,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湖南近五年来经济结构的变化情况,揭示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经济结构调整的建议。
一、近年来湖南经济结构变化的基本特征
(一)产业结构的演进
1、第二产业主导地位提高。根据最新投入产出表,湖南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20.4:36.7:42.9调整为2007年的17.7:42.6:39.7,2008年为18.0:44.2:37.8,呈现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的趋势。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深入,第二产业已经成为湖南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2、工业内部结构趋于合理。一是采矿业、制造业比重下降,电气水的比重上升。湖南采矿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2002年的10.7%下降到2007的8.1%,下降了2.6个百分点;制造业的比重由81.2%下降到80.4%,下降了0.8个百分点;电气水的比重由8.0%上升到11.5%,上升了3.4个百分点。
二是传统支柱产业比重下降,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比重上升。2002年—2007年间,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在湖南制造业中一直居前五位。这五个传统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有所下降,由2002年的53.9%下降到2007年的52.1%。一些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比重提高,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2002年的5%提高到2007年的6.3%。
三是劳动密集资源型产业的比重下降,资本密集资源型产业比重上升。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2002年的9.9%下降到2007年的4.7%;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比重由2002年的8.8%上升到2007年的13.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比重由2002年的1.2%上升到2007年的3.0%。
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档次提升。除交通运输业的比重由2002年的4.8%上升到2007年的5.0%外,大部分传统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下降,批发零售贸易业的比重从2002年的8.2%下降到2007年的7.1%,住宿业餐饮业的比重由2.1%下降到2.0%,金融业比重由3.2%下降到2.1%,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比重下降较多,由6.3%下降到3.6%。
一些新兴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信息传输服务业的比重由2002年的2.2%上升到2007年的2.8%,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比重由0.3%上升到0.5%,房地产业的比重由2.9%上升到3.6%,居民和其他服务业的比重上升较快,由0.4%上升到4.8%,此外,娱乐业、旅游业的比重也上升较快。
(二)需求结构的升级
湖南三大需求占GDP的比重呈“一升二降”态势。2002-2007年最终消费比重从66.4%下降到58%,资本形成总额比重从33.5%提高到43.9%,净流出比重从0.1%下降至-1.9%。消费、投资及流入流出结构呈现如下特点:
1、消费结构向小康型转变。一是对实物的消费减少,对服务业的消费增多。2002年居民对一、二、三次产业消费需求结构为23.9:42.7:33.4,2007年转变为11.6 : 43.4:45.0,三次产业消费需求结构由“二三一”转为“三二一”。居民对一、二产业实物产品消费的比重由2002年的66.6%下降到2007年的55%,而对第三产业消费的比重由33.4%上升到45%。
二是初级产品消费减少,深加工产品消费增多。2002年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占全部消费的比重为23.9%,2007年这一比重下降至11.6%,对煤炭产品的消费由2002年1.16%下降至2007年的0.6%,对纺织品的消费由0.85%下降至0.6%;而对食品加工业产品的消费由2002年10.4%上升至2007年的11.5%,对石油加工产品的消费由0.16%上升至0.6%,对服装皮革羽绒类制品消费由7.1%上升至7.6%。此外,对化学产品、医药制造业、家用电器、交通运输设备的消费比重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
三是新兴服务消费比重上升。2002年居民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他社会服务业的消费占全部消费的比重分别为2.4%、0.49%、0.04%、2.05%,2007年居民对这四个行业的消费分别上升至4.5%、3.7%、1.1%、2.7%。此外,在传统服务业中,居民对批发零售贸易业的消费比重下降,对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消费的比重上升。
四是城镇居民向更高层次消费。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上存在差异,农村居民对于农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的消费比例要远远高于城镇居民;而相应的,城镇居民在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方面的消费比例要明显高于农村居民,
2、投资结构呈多元化趋势。2002至2007年间投资结构呈多元化趋势。表现在构成投资产品主体的建筑安装品占总投资的比重下降,由2002年的79.4%下降到2007年的70.1%;设备工器具投资品占总投资比重上升,由2002年的18.4%上升到2007年的27.4%,其中:通用和专用设备的比重上升较快,由2002年的11.8%上升到2007年的17.1%;比重上升的还有电子机械及器材、金属制品和其他制造业产品,分别上升了1.9、1.9和0.5个百分点,比重下降的主要有交通运输设备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产品,分别下降了0.57和0.08个百分点;非主体产品所占比重则有升有降,研究与实验发展投资占总投资比重上升,综合技术服务业投资占总投资比重下降。
在存货投资方面。2002年与2007年比较,存货增加总量下降,由2002年19.2亿元下降到2007年的8.93亿元,存货增加中所占比重下降较快的是农产品、食品、纺织品、煤炭产品、石油加工产品、化学工业产品,而建材产品、金属冶炼及压延产品、交通运输设备、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的存货增加所占比重上升较快。
3、流入流出结构出现逆转。流入流出结构反映了湖南产业结构特征和产品的竞争优势。2007年湖南产品由2002年的净流出5.46亿元转变为净流入168.73亿元,2007年湖南流出的产品价值总量4910.65亿元,流入产品的价值总量5079.38亿元,对外需求规模略大于省外需求。在省外贸易额中,货物贸易额占92%,服务贸易额占8%。
主要流出的产品为:农产品、食品、纺织品、交通运输设备、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产品,这些产品占全部流出的58.2% ;主要流入的产品为:煤炭、原油、金属矿、金属制品、服装、通信设备、计算机、电子产品以及建筑业,这些产品占全部流入的57.21 %;流入流出量都较大的有:通用专用设备、化工产品,分别占流出的6.6%、6.6%和流入的11.3%、7.2%。
2007年与2002年比较,流出产品中农产品、金属冶炼及压延产品、石油加工产品、通用专用设备所占比重均有所上升,其比重分别由2002年的17.8%、13.5%、0.18%和1.23%上升至2007年的24.8%、 16.9%、2.4%和6.5%。调出产品中比重下降的有食品、纺织品、化学工业产品、非金属矿制品、交通运输设备,分别由2002年的15.3%、4.2%、8.4%、9.9%和8.4%下降至2007年的10.4%、 2.3%、6.6%、1.5%和3.8%。
(三)投入和产出结构的变化
1、中间投入率降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改变。从三次产业的投入结构看,第一产业的中间投入率由2002年的39%降低到2007年的38.2%,第二产业中间投入率由2002年的71.4%下降到2007年的68.2%,第三产业由43.3%下降到39.4%。各产业中间投入率降低,表明同等数量的产出需要较少的投入。
制造业都是高中间投入的产业,2007年湖南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率都在60%以上,其中: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中间投入率超过70%,这些产业的生产对其他产业的消耗大,其兴衰对其他行业的影响也大。2007年制造业对其本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534 ,反映出制造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高度依赖及分工的细化。
建筑业的中间投入率也较高,为68.6%,建筑业对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为69.1,显现建筑业对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制造业产品的高需求,扩大投资需求对制造业的带动作用大。
三产业中间投入率高的有旅游业、住宿和餐饮业,中间投入率分别为66.4%、62.2%。
2. 产品分配及使用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需求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引起产品分配及使用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2007用于生产的中间使用产品占全社会总产出的45.2%,比2002年的53.4%降低了8.2个百分点,在中间使用构成中,货物所占比重由2002年的69%提高到2007年的79.9 %,而服务所占比重由31 %下降到20.1%。
2007年用于最终使用的产品占全社会总产出54.8%,其中:用于最终消费的产品占20.5%,下降1.8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占15.6%,上升了2.8个百分点。在最终使用构成中,货物所占比重由2002年的74.9%下降到2007年的73.4 %,而服务业所占比重由25.1%上升到26.6%。其中,资本形成总额变化相对较小,最终消费结构变化较大。资本形成总额中服务业所占比重由2002年的2.8 %上升到2007年的 2.9 %,上升了0.1个百分点;而最终消费中,货物消费所占比重由49.6%下降到41.6 %,服务性消费所占比重由50.4 %上升到58.1 %,提高了7.7 个百分点。
(四)能源的供给与消费结构
1.能源的供给结构趋于改善。能源部门主要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5个部门。2002—2007年间,全省能源总产出由2002年的564.14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1403.48亿元,增长了2.5倍。
从能源供给结构看,2007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占能源总产出的19.9%,比2002年的26.3降低了6.4个百分点;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占32.5%,提高了7.4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占43.4%,降低了3.7个百分点;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占4.2%,提高了2.7个百分点;湖南没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我省对煤炭、电力两大能源依赖有所降低,表明能源供给结构趋向优化。
2.生产能源消耗下降,生活能源消耗上升
2002—2007年间,全省能源消费总额由2002年的933.29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2063.1亿元,增长了2.2倍。
从能源消费结构看,2007年一产业消耗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额的2.3%,比2002年降低了0.1个百分点;二产业消耗能源占69.5 %,降低了4.6个百分点;三产业生产消耗能源占18.2%,提高了2.7个百分点。居民消费能源占10%,提高了2.1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消费能源占3%,降低了0.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消费能源占7%,提高了2.8个百分点。
二、湖南经济结构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第一产业比重仍较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2008年湖南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8.0:44.2:37.8,全国为11.3:48.6:40.1,湖北为15.7:43.8.:40.5,福建为10.7:50.04.:39.3,湖南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部六省中最高,而第三产业比重不仅低于湖北、福建,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工业结构升级缓慢。由于工业技术更新改造和技术创新状况没有明显改善,工业结构不能实现由高加工度向技术集约的转变,目前,湖南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以原材料加工为中心的传统产业,资本密集、技术集约型产业虽有一定的发展,但规模仍较小。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化学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居高不下,标志着湖南经济发展还没有摆脱重化工业为主导的模式。
三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产业结构层级偏低。如:2007年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只有2.2%,与2002年持平。值得注意的还有:教育、社会保障和福利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下降,分别由2002年的8.9%、1%下降到2007年5.2%、0.26%。
(二)使用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消费率逐年下降,投资率逐年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降低,特别是由于消费增长持续滞后于投资增长,要警惕部分行业可能出现产能过剩。
二是在最终消费需求结构已转为“三二一”情况下,湖南第三产业的比重却逐年下降。表明湖南的产业结构升级缺乏有利的支撑基础。
三是流入流出结构出现逆转。湖南产品由2002年的净流出5.46亿元转变为2007年的净流入168.73亿元,不仅表明湖南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步降低,而且净流入对本省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抵减效应。
四是部分产品的外需比例偏大。原材料中34.8%的煤炭,100%的原油、47.5%的金属矿产品来自省外;消费品中62.3%的服装鞋帽、44.3%的日用化学品、54.7%的家用电力和非电力器具、54.6%的金属制品、91%的电子计算机、84.3%的家用视听设备来自省外;投资品中80.3%的金属加工机械设备、60.4%的化工木材非金属加工专用设备、59.9%的农林牧渔专用设备、51%的通讯设备、96.9%的文化办公机械设备来自省外。
(三)主要工业部门能耗高
从能源消耗总量看,2007排在前几位的部门分别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350.3亿元,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41.04亿元,交通运输及仓储业155.52亿元,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54.02亿元,化学工业150.24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20.71亿元,这些部门对能源的消耗占全部能源消耗的56.8%。除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属能源加工部门外,我省工业增加值排在第二、三、四位的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全部为高能耗部门,其能源消耗率分别排在高能耗部门的第2、5、6位。
三、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
从本质看,经济结构的调整的方向应该是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从中长期趋势看,湖南产业结构调整既要解决三次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又要解决各次产业内部的升级问题,既要顺应发展趋势,又要立足湖南实际。
(一)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应与有效需求相一致
2008年湖南人均GDP达到17251元,人均水平达到一个新的层面,根据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当人均GDP达到一个新的层次时,需求结构将发生较大的变化,人们会对第二、三产业产品有更高更大的需求,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要考虑这些现实或潜在需求,使得总供给与总需求相适应。
在产业结构调整时尤其要关注具有高关联度产业的供给和需求关系的变化情况,如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等行业,这些部门在湖南工业中占比重大,其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均远大于社会平均水平,它们不仅受其他部门影响的感应程度较大,而且对其他部门的波及影响也较大。因此,只有从有效需求出发的产业结构调整,才是最有效的调整。
(二)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突破口是工业结构升级
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关系来看,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部门是为第二产业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第二产业这一巨大的市场需求,没有工业的高度发展作为支撑的第三产业的过度发展,将会导致经济的泡沫化,降低经济运行的质量,极易受到外部经济风波的影响。因此,工业结构升级应当成为湖南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口。未来湖南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工业产业升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一是要逐步舍弃发展重化工业的道路,选择符合新型工业化特点的产业作为优先扶持发展的产业。通过投入产出表可以看出,湖南各产业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品中间使用率很高,而湖南的供需差率很大,需大量依赖省外的流入,这些行业的影响力系数高出平均水平30%以上,发展这些产业可以使湖南工业格局逐步走向高级化。
二是要改造和提升传统支柱产业。传统产业同样面临产业升级的重任,若不及时进行产业升级,传统产业的发展必然是粗放型的和不具有竞争力的。从目前情况看,湖南工业经济总量排在前位的仍然是食品烟草、冶金、化工、机械等传统产业,对这些传统的支柱产业,应该也必须运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加大科技含量,使其可以焕发生机和活力。
三是发展反哺农业型工业。食品加工业是湖南的传统产业,具有较好的基础,但湖南的食品加工业并未得到深度发展,湖南山清水秀少污染的农业生产环境可为食品工业提供充足的有机食物原料,食品加工业的深度发展能增加农业产品的出路,有利于农民增收,这对于湖南经济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意义更大。
(三)加大第三产业发展的力度
发展第三产业,是湖南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随着产业结构向高级化的演进,第三产业在其结构中必将保持一个较高的比例。因此,发展第三产业是湖南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
承办:核算处
执笔:张 晴
核稿:张映欣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