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
(决策咨询55期)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十七大又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湖南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推行“一化三基”战略,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呈现出稳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展良好。按照方案测算,2008年湖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为76.3%,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8.1个百分点,8年来年均提高2.3个百分点。
一、湖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分析
按照国家统计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对湖南省2008年全面小康进程进行监测,结果显示,体现全面小康内涵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6个方面均在稳步推进,发展势头良好。
(一)经济发展方面。2008年实现程度为59.4%,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5.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9个百分点。在经济发展子指标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过半的指标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7.8%,实现程度为75.6%,比2000年降低7.4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比重为42.15%,实现程度为70.3%,比2000年提高20.7个百分点;城镇调查失业率4.2%,实现程度100%。
(二)社会和谐方面。2008年实现程度为82.4%,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38.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4.8个百分点。其中,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过半的指标有: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为0.414,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98.2%;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06,实现程度95.2%;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为52.5%,实现程度为58.3%,比2000年提高47.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5.9个百分点;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实现程度10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实现程度99.8%。
(三)生活质量方面。2008年实现程度为80.0%,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7.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城乡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34.9平方米,已超过了人平27平方米的全面小康目标值,实现程度100%;平均预期寿命为74.4,实现程度99.2%,比2000年提高5个百分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1.76‰,实现程度为100%,比2000年提高57.3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为46.4%,实现程度为86.1%,比2000年提高4.7个百分点。
(四)民主法制方面。2008年实现程度为88.0%,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3.2个百分点。从反映民主法制的两项指标看,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的实现程度为88.9%,比2000年提高22.2个百分点;社会安全指数实现程度为87.2%。
(五)文化教育方面。2008年实现程度为86.1%,比2000年提高22.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9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100%,比2000年提高5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6.5个百分点;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63年,实现程度为82.2%,比2000年提高8.1个百分点;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为8.94%,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55.9%。
(六)资源环境方面。2008年实现程度为81.7%,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8.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单位GDP能耗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62.0%;环境质量指数为88.68%,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88.7%;耕地面积指数为96.64%,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100%。
二、湖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发展滞后,投入仍显不足。近几年,湖南的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但由于湖南的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的滞后仍然影响了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从监测结果看, 2008年全省人均GDP为17521元,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为13167元,只完成了全面小康目标值的41.9%,实现程度还不到全面小康目标值的一半。同时,经济发展中的自主创新能力尚弱,投入的强度仍明显不足,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2008年,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只有1.03%,离全面小康2.5%的目标值相差一半以上,实现程度为41.1%,是23个指标中实现程度最低的一个指标。
(二)收入差距呈扩大之势,社会保障覆盖率偏低。一是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拉大的趋势。基尼系数由2000年的0.380扩大到2008年的0.414,已经超过了0.4的警戒线;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0年的2.83扩大到2008年的3.06。这些指标的小康实现程度基本呈下降趋势,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逆向而行;二是居民收入仍然较低,制约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0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的小康实现程度还只有44.1%,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仍是全面小康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三是社会保障覆盖率不高。2008年,湖南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的小康实现程度为58.3%,虽然比2000年大幅提高了47.3个百分点,但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值,困难仍然较大。
(三)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耗、污染居高不下。湖南经济结构总体上看仍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仍占很大比重,近几年单位GDP能耗等指标虽有所控制,但仍未达2000年水平。
三、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政策建议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发挥优势,主攻难点,全面推进,确保按期并力争提前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在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要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坚持推进“一化三基”,加强规划引导作用。经济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落后是制约我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要紧紧围绕富民强省战略目标,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继续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作,进一步加湖南经济发展步伐,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加强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引导作用,2010年至2020年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在制订湖南“十二五”规划纲要过程中,要把全面小康建设指标体系作为确定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和发展重点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二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改善民生。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投入、完善体制,加快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从而使老百姓在文化、教育、就医、养老等方面的需要得到同步保障。目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成为一个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问题,而作为一个人口近7000万的大省,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人均水平偏低,解决居民收入差距的难度很大,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一方面,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已出台的各项收入分配政策,另一方面,要根据湖南省情,创造性解决收入分配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如何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偏大的问题。为此,一是要全力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把就业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问题来解决;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完善和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三是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居民收入再分配机制。
三是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以长株潭获批“两型社会”建设实验区为契机,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湖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要按照国家节能减排有关文件精神,高标准、严要求,确保政策执行到位,确保工作取得实效;要加强监督管理,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资源和环境业绩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中的比重;落实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二要强化产业分类,注重产业引导。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坚决淘汰落后和污染严重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加大资源密集工业企业优化重组力度,逐步形成大型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组织结构。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三要突出抓好节能减排重点难点工程建设。如加大湘江和洞庭湖流域的综合治理,力争把湘江沿岸建成城市群的绿色轴线和示范窗口。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结果(湖南)
单位:%
承办:科研所
执笔:周曙东
核稿:张映欣
责编:鲁 喆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