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从近年湖南消费价格指数变动规律看后期通胀预期与防范

(决策咨询71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9-12-03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物价稳定与否,是一个地方宏观经济运行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在近年来的历次价格变动中,湖南消费价格指数(CPI)呈现出回升早于全国、回落快于全国的特有现象。认真分析湖南消费价格变动规律,对于管理后期通胀预期,意义重大。

  一、近年湖南消费价格指数变动早于全国、快于全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032008年,我国共发生了两轮通胀,在通胀涨消期间,湖南消费价格指数变动轨迹与全国相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主要特点:

  一是湖南消费价格指数回升早于全国,且上涨初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涨幅居全国前列。比如,2003年全国消费价格上涨,涨幅从6月起逐月加快,湖南消费价格涨幅从当年元月就开始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从20035月至20045月,湖南消费价格环比指数有8个月高于全国,同比指数连续13个月高于全国,同比指数由位居全国各省(市区)中等位置上升到长期位居前列,其中有4个月名列首位。

  

  20069月全国消费价格再次逐月加快上涨时,湖南消费价格从当年4月就已开始逐月加快上涨,8月份涨幅就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从20069月至20077月,湖南消费价格有8个月环比指数上涨幅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或持平,同比指数连续11个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有6个月居全国第一。2007年前9个月,湖南消费价格累计上涨幅度持续居全国各省(市区)首位。

  

  二是湖南消费价格指数回落快于全国,且回落初期价格指数居全国后几位。2005年下半年全国消费价格涨幅回落时,湖南消费价格同比指数从当年8月到20067月连续12个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20062月份和3月份消费价格分别下降0.5%0.4%,在全国各省的位次也几乎垫底。

  

  2008年,全国消费价格指数在2月份冲高到历史高点108.7%以后逐步回落,至12月降至101.2%。在全国消费价格指数回落的最初几个月,湖南消费价格指数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的排位也一直相对靠后。

  

  湖南消费价格指数在上涨时早于全国、高于全国,在回落时快于全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湖南消费价格指数波动幅度比全国要大,既反映了湖南经济结构的特点,也反映出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还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是农业大省的省情,决定了湖南消费价格变动明显受到农产品价格变动主导。2003年开始的两轮消费价格上涨均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上涨特点。其中,农产品(粮食、猪肉为主)价格上涨导致食品类价格上涨,又是影响消费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因素。农产品价格变化波动频繁、震荡幅度大,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南,这种结构性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2005年以来的四年中,湖南农产品价格分季度同比上涨最大幅度达40.4%,下跌幅度最大达19.4%。以粮食、生猪为主的农产品价格上涨高峰时期,也是湖南消费价格上涨高峰时期;粮食、生猪价格向下时,也引起消费价格走低。20031012月,湖南粮食价格分别上涨3.1%10.6%13.5%,由此带动全省消费价格分别上涨2.5%4.5%4.1%2004年和2007年,在粮食和生猪价格上涨带动下,湖南食品类价格分别上涨11.6%13.7%,对当年消费价格上涨的贡献率分别为80.1%80.6%2008年初,猪肉价格上涨创下历史新高,影响湖南消费价格也达到最高,当年2月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8.1%,其中猪肉价格影响上涨1.8个百分点。20083月起,随着生猪供应逐渐增多,猪肉价格逐月下降,到年底比最高峰下跌30%以上,这又拖动了消费价格下行。当年12月,仅猪肉价格变动就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7个百分点。

  二是湖南毗邻农产品消费大省的地缘特点,决定了湖南消费价格变动必然受到这些省份需求变化的明显影响。湖南具有地缘优势,主导产品粮食和生猪除满足本省消费市场外,主要销往东南沿海省份。湖南主产的籼米每年有5060亿斤销往广东、福建和广西等地,其中70%以上销往广东;生猪销售量也占到广东市场购进量的一半以上,这些对发展湖南农业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但当广东等这种近地缘的重要农产品消费市场强大的购买力需求发生变化时,也会造成湖南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生猪等价格的大幅波动。例如,2006年上半年发生严重的生猪“蓝耳病”,生猪外需锐减,湖南生猪市场供过于求,加上大量猪贩又推波助澜压级压价,一度导致生猪和猪肉价格暴跌,农民因此大量减少养猪数量和大量宰杀母猪。数据反映,这个时期的湖南农产品价格在各省(市区)中也是率先向下调整。2007年上半年,周边省份市场需求扩张,大量购进湖南生猪,造成湖南生猪面对周边和本省两个市场巨大消费市场,生猪供不应求;加上广东省还出台政策,规定在湖南定购的生猪除按市场价格收购外,还另外返还每头20元的屠宰税,致使湖南生猪供求矛盾更加尖锐和突出,加剧了生猪价格上涨。生猪价格的暴涨暴跌,带动了消费价格的大幅升降。

  三是部分重要农产品由于缺乏有效的价格调控措施,加剧了湖南农产品价格变动对消费价格的影响。2004年之前的几年,国家粮食、生猪等农产品价格是向市场放开的,价格完全由市场调节。这个时期,粮食和生猪价格的波动对消费价格影响十分明显。2005年,国家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当年粮食价格降幅稳中收窄,以往粮食价格牵动消费价格大幅起落的作用有所削弱。但生猪生产没有相应的政策保护措施,农产品价格又在生猪价格下跌带动下迅速进入下行通道,作为生猪出产大省的湖南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肉禽及制品类价格下降幅度也一直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今年以来新一轮消费价格指数止跌回升,重显以往规律特征

  今年,全国平均消费价格指数延续去年3月以来的下行趋势,继续逐月下行,至今年7月降至98.2%的近年最低点后,在国家扩大内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等作用下开始逐月缓慢回升。湖南消费价格指数和全国一样,延续了上年的下行趋势,特别是从今年2月份起结束了连续33个月上涨趋势转为下跌,但至89月跌幅明显收窄,10月又先于全国由负转正。总体看,今年湖南各消费价格同比呈“上涨—下跌—跌幅收窄—上涨” 的“U” 形态势,回升过程与以往规律基本相符。

  

  (一)受猪肉价格环比上涨等影响,湖南消费价格七月环比止跌企稳,成为此轮消费价格变动的拐点,这种趋势在八、九、十月份得到进一步巩固

  在部分农产品价格大幅回落和国际金融危机引起世界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叠加影响下,湖南消费价格由上年初大幅上涨,到今年2月份开始出现20064月以来的首次下跌。至6月份,同比降幅扩大到1.6%7月份,全省猪肉价格比上月上涨0.6%,连续5个月下降之后首次出现回升。猪肉价格上涨带动牛肉价格比上月上涨0.6%,羊肉价格上涨0.1%,畜肉副产品价格上涨0.9%,食品类价格环比降幅缩小。受此影响,当月全省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5%,降幅较上月缩小0.1个百分点;环比与上月持平,改变了近5个月以来消费价格环比连续下降的局面。

  89月份,湖南消费价格同比跌幅明显收窄,环比上涨的趋势得到进一步巩固。8月份,湖南食品价格同比上涨0.2%,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6%,均是半年来首次上涨,消费价格同比降幅也大幅收窄。9月份,湖南食品价格环比上涨1%,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6%,同比下降0.6%,降幅较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回升势头。

  10月份,受国庆和中秋两节的拉动,市场需求明显增加,部分商品价格上升,湖南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1%,在连续下降八个月后由负转正,环比上涨0.2%。调查的八大类商品价格同比呈“五涨三降”态势。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9%,烟酒及用品上涨0.6%,衣着上涨0.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0.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0.1%;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类价格下降。在食品类价格中,粮食价格同比上涨0.1%,糖和调味品价格分别上涨6.8%0.1%,蔬菜受天气少雨短收影响价格大幅上涨16.4%,蛋类上涨3.2%,猪肉价格因节后需求减少稍有回落。

  (二)本轮消费价格指数回升,湖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符合近年湖南消费价格指数变动规律

  去年3月以来全国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下降,至今年7月达到98.2%的底谷后,从8月份起开始逐月回升。与全国平均消费价格指数对比,湖南是在6月份达到98.4%的低谷,7月份开始逐月回升的,且回升时,湖南消费价格指数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从在全国的排位看,78910月当月湖南消费价格指数分别居全国第15131612位,比前几个月排位明显靠前。从环比看,湖南消费价格环比指数也从8月份起开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逐步拉大。据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预计,1112月份湖南消费价格指数同比还将有明显上涨,第四季度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5%左右,全年下降0.5%左右。湖南消费价格上涨比全国早、比全国快的这一特征初步显现。

  三、来年价格回升通胀压力加大,应未雨绸缪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各种生产要素价格的消涨,以及今年下半年以来物价的逐步转向,关于来年是否会出现通货膨胀的担忧和争论也日渐增多。有人坚持认为明年将出现通胀,有人认为不可能出现通胀,而且理由各持一端,互不相让。我们认为,判断物价走势,既要充分考虑内外环境变化,又要全面分析促进价格消涨的各种因素,不能孤立地只看某一方面,以免偏激和武断。

  促成来年物价上涨的因素有很多。一是近半年来全球黄金和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强劲回升势头,国际油价也从最低点的30多美元升至80美元左右。随着全球经济进一步复苏,国际能源和资源产品价格明年还会进一步上涨,我国有可能会在输入石油、矿石的同时,输入通胀势头。二是各国为刺激经济增长不断发行货币,国内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将持续,国内外流动性不断积聚,股市持续上涨、房市复苏,各地资产价格泡沫正在继续膨胀,将对整体物价产生明显影响,如不能有效管理,来年或会出现泡沫式通胀。有人将上述这种由资源与资产价格变化带来的通胀称为“二资”性通胀。三是国内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不断巩固,总需求不断趋旺。未来物价回升的预期不断增加。10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0.1%,但同比降幅收窄0.3个百分点,仍呈回升之势;工业品出厂价格9月份环比上涨0.6%、10月份环比上涨0.1%,已连续7个月上涨。四是以肉、禽、蛋等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恢复性增长,柴油、汽油、天然气、水、电等能源、资源产品政策性提价,以及甲流、大面积雪灾等突发性事件,都将推动物价上涨。10月,受石油价格上涨和线路调整影响,全省长途汽车票价同比上涨1.7%;受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上涨影响,全省液化气价格比上月上涨9.4%;受部分地区水价调整影响,全省自来水价格同比上涨2.1%;受近期甲型H1N1流感加重影响,所需药品及口罩、体温计等相关商品供应紧张,价格上涨明显。五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上年第四季度以来价格出现明显下跌导致后期对比基数低,也将抬高来年物价指数。

  抑制明年物价过快上涨的因素也不少,主要是由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我国经济滑坡,在短期内要巩固企稳回升的基础,还存在相当多的困难。一是受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内经济下滑的惯性影响,预期2010年底前,我国总需求,特别是拉动价格上扬的国际市场需求即出口,以及当期居民消费需求,出现较大幅度增长的可能性不大。二是来年国家不会再有像本轮刺激经济增长一样的推出4万亿大投资、10万亿高信贷,流动性将适度抑制。三是农业连续六年丰收,粮油价格将基本稳定,国家成功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之后,也对生猪等农产品实行了调控政策,以往靠粮油和生猪价格推动的消费价格变动的因素削弱,不会明显影响物价波动。四是10年来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工业生产不断扩大,我国市场供给中存在的产能相对过剩还在增加,结构性供大于求成为主调,调结构任务繁重,预期来年还难以彻底改观。

  综合分析,来年我国物价素将温和上涨,不会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但股市楼市等投资市场价格正在加速回升,国外输入性通胀压力最有可能通过资产价格向要素价格传递,特别是油、电、水、气等公共产品集体大幅涨价将推动整个物价上涨,湖南物价指数回升再次早于全国、快于全国,预示来年物价涨势也还存在不可预见的变数,通胀压力不可小视。因此,我们既没必要担心“狼来了”而过度惶恐,也不能因为经济大局稳定向好就盲目乐观放松警惕,对于通胀预期,我们应当谨慎乐观,并做好充分应对准备:

  (一)稳增长的同时稳物价,实现“双稳”并重。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也是为启动新一轮增长周期奠定基础的关键年,继续巩固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是这一年的重要任务。但经济运行健康与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物价的稳定与否。鉴于明年物价走势中可能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建议明年在着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把稳定物价提高到与稳定经济增长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是要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要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保持较好的衔接,避免局部的资产泡沫对经济复苏带来的不利影响。当前的货币政策促使流动性大量注入投资领域,股市已经开始脱离实体经济出现泡沫放大的苗头,原本偏高的房地产价格在经过短暂调整后重又回升,要防止流动性过分集中带来资产价格过度膨胀。二是要以稳定生猪价格为重点稳定农产品价格。农产品生产和价格具有周期性和波动性,特别是生猪、油料、棉花等大宗农产品波动性更大,每次波峰和低谷对消费者和生产者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农产品价格暴跌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影响很大。国家在成功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后,也对生猪等农产品实行了尝试性调控,但效果不大。建议稳定农产品价格的着力点放在稳定最低价的基础上,有利于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三是稳定油、电、水、气等公共产品价格。应分步骤合理调价和适度错开调价,避免过度集中涨价推动整个物价上涨。总之,要防止出现结构性通货膨胀或输入性通货膨胀,并通过有效发挥价格杠杆作用调节经济,进而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实现“双稳”并重。

  (二)调结构的同时抓价改,做到两者兼顾。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我国实现了金融危机下的被动式平衡:以投资替代外需、以政府代替市场、加快银行放贷弥补市场流动性不足、延缓部分领域的改革,从而使全国经济得以在严峻的外部环境下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湖南也将实现甚至超额实现年初预定的各项目标。但这种被动式平衡只是暂时的,伴随着上述政策的实施,诸多弊端也开始显现:以投资补外需的方式使得投资和消费的矛盾更加恶化、加剧了产能过剩的压力、民企生存空间进一步受挤压、资产泡沫开始显现。因此,要把调整经济结构、防止资产泡沫演变为通货膨胀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为此,要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高度重视物价改革,特别是深化、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加快煤、电、油、气、水等重要资源价格改革的进程,让市场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增加粗放利用资源性产品的成本;同时,要深化民生价格和涉农价格改革,加大补贴力度,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在价格改革中,要坚决纠正那种单纯的以政策性涨价代替价格改革的做法,真正通过价格改革来抑制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同时促进结构调整。

  (三)保民生的同时重监管,坚持两手都硬。保民生是保增长的最终目的,消费价格的变化与民生息息相关,必须高度重视价格监管,尤其要重点关注物价变化对居民的生活的影响。一是加强监测,特别是加强价格环比监测,及时通报价格信息,掌握价格动态,科学预警。比如,要通过监测并利用好畜禽监测数据,提早半年以上发出预警信号,有助于生猪养殖户特别是专业养殖户规避风险。二是建立和完善调节机制,及时应对价格变化和平抑可能出现的物价过快上涨。比如,要通过加快培育行业组织或者生猪养殖者协会,由行业组织直接干预生产,促进生猪供求平衡;在肉价过快上涨时,政府应用好库存、进出口等手段调节猪肉市场的供应;在肉价较低时政府要采取价格干预措施,保护好生猪的生产能力。三是重点关照低收入家庭生活,帮助他们度过生活难关。四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应对价格变化有困难的企业走出困境。五是加大打击力度,坚决查处哄抬价格扰乱经济正常秩序的行为。 


[1]价格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网站,下同

承办:综合研究室
执笔:曾斌求  宋立冬
核稿:张映欣
责编:鲁  喆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