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城镇就业形势及对策建议
(决策咨询74期)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不仅事关一个人的生计和尊严,而且事关社会的稳定和谐。如何增加就业,一直是各级政府需要积极应对、努力化解的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湖南2000年以来的就业情况的分析研究,提出促进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就业情况
进入新世纪后,国家采取了积极的就业政策,省委、省政府结合湖南实际,通过出台一系列适合我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平台,促进了社会就业。
(一)就业总量增加,城镇从业人员增长较快
2008年全省就业人员总量3910.06万人,2000-2008年,年均增长1.1%。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提高,2008年达到57.1%。
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开拓,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城镇从业人员增长较快。2008年,全省城镇从业人员1148.21万人,比上年增加26.87万人,增长2.4%;与2000年相比,增加402.67万人,2000-2008年,年均增加50.33万人,年均增长5.5%,高于全省从业人员的年均增长率;城镇从业人数占全部从业人数的比重为29.4%,比2000年提高8.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农村从业人数逐年减少。2008年,农村从业人员2761.85万人,比2000年减少70.19万人。
表1:分阶段湖南省从业人员年均增长率
(二)就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
就业结构是指从业人员在不同领域和产业、行业以及职业等方面的分布情况,它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政策、从业人员文化和职业技能素质、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水平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所制约。2000年以来,随着产业发展格局的变化,湖南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也逐步调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和份额持续稳定下降,就业人数从2000年的2126.70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1720.44万人,占就业人口比重由2000年的59.30%下降到2008年的44.00%,下降了15.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在经历了比较大的波动后已趋于稳定;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数量稳定增长,由2000年的616.08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1313.78万人,占就业人口比重由17.2%上升至33.6%,上升了16.4个百分点。
(三)就业质量改善
近年来,在努力增加就业总量的同时,在改善就业质量、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劳动合同签订率不断提高。据调查,2008年底全省企业劳动合同动态签订率达到了99.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99.5%,集体企业为99%,外商投资企业为99%,私营企业为96%。
参加各种社会保险的人数增加,保险覆盖面扩大。2008年,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829.06万人、390.12万人和682.02万人,2000-2008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8%、1.5%和23.3%,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全省14个市州,参保人数达639.64万人;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03.5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431.55万人,2004-2008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7%和19.4%。
二、存在的问题
2000年以来的就业情况显示,湖南在就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通过论证分析,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能力逐渐减弱
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索洛模型证明经济增长可以促进就业增长,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也通过对美国经济的实证分析,提出了被称之为“奥肯定律”的经验规则,进一步证实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同向变动的关系。1995年后,湖南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市场经济,积极扭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和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实现从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向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合理构成来实现经济增长的转变。企业也开始注重生产效率,新设备和新技术的采用逐渐成为增加产出的主要手段,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统计数据显示,1978-1995年,湖南从业人员总量增加了1187.26万人,年均增长69.83万人;1996-2008年,就业总量增加395.90万人,年均增长仅32.99万人。此外,从就业弹性系数来看,通过对1978-2008年的就业弹性系数的拟合,可以看出,就业弹性系数有规律的波动,呈逐渐下降趋势,2008年仅为0.05。从分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来看,二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下降。近十几年来,随着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采用,第二产业出现了对人力的排斥,就业弹性系数不断下降,2008年仅为0.17,技术对人力资源的替代作用在第二产业表现得最为明显;而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2001年后逐渐下降,表明第三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吸纳就业的能力未能完全发挥出来。
(二)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调整拉动力不强
经济学中,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的产业结构正进行符合规律的调整,就业结构也调整变化了,但就业结构调整长期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运用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和分产业的结构偏离系数可以看出, 2000年以来,湖南的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逐渐下降,2008年为1.69,低于全国水平,在中部六省中,仅高于安徽省和江西省,但是与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广东省比较,湖南的结构偏离度偏高,说明虽然湖南的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偏差缩小,但是就业结构依然滞后于产业结构发展;分产业看,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系数是逐年提高,2008年为0.97,高于全国水平,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系数则逐年下降,2008年为0.13。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系数的变化趋势,表明湖南的第二产业发展与从业人员增长不对称变化的趋势加强,第二产业吸纳就业不足;第三产业发展与从业人员增长不对称向对称变化发展,第三产业有进一步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潜力。
表2:2000-2008年湖南产业就业结构偏离情况和2008年全国和部分省市结构偏离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湖南统计年鉴》、国家和相关省市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三)城镇化进程加深了城镇已有的就业矛盾
"十五"期间,湖南省城镇化进程以年均1.45个百分点的速度向前推进,进入"十一五"后,全省城镇基本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城镇化进程加快。2008年全省城镇化率为42.15%,较2000年提高12.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5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年均上升1.19个百分点的速度。2000-2008年的8年间,城镇人口年均增速为5%,高于全国城镇人口年均增长3.55%的速度,2008年全省城镇人口达到2885.25万人。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湖南的城镇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城镇中新成长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转移劳动力需要就业,据推算,如果不考虑城乡间人口迁移的因素,2000-2008年,城镇自身平均每年净增的劳动力资源总数为41.85万人,农村平均每年进入城镇的劳动力资源总数为98.35万人,城镇就业人数每年净增50万左右,即每年有90万左右的人口要就业。城镇中城镇化进程加快,而劳动力资源总量供大于求的状况长期存在,加剧了城镇的就业矛盾,使得城镇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四)劳动力素质不高
劳动力素质不高是湖南省长期存在的问题。2008年11月份人口变动和劳动力调查资料显示,被调查的1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3%,大学专科文化程度的占5.13%,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占60.1%,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1.5%,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27年,仅相当于初中一年级的水平。大量需要从农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更低,农村中被调查的16岁及以上人口中,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比重仅为1.7%,高中的仅为11.4%,小学及以下的却有41.9%。
劳动力素质低已成为制约部分人群就业的“瓶颈”。据长沙市2009年二季度劳动力市场统计资料,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的要求来看, 93.71%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有要求,要求高中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占总体需求的48.16%,其中对职高、技校、中专的用人需求占62.34%;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仅为3.35%。从求职倍率来看,大学本科学历为1.22,硕士以上学历达到2.65,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仅为0.49。从用人单位对技术等级要求来看,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占总需求人数的91.92%,主要集中在初级工、中级工和技术员、工程师,其所占比重合计约76.82%。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基本上都大于1,其中求人倍率较大的是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其求人倍率分别为9.43和11.34。
由于文化程度和技能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需求,农村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部分求职者就业难度增加。而随着湖南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空间日益缩小,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产业升级加快,低素质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突出。
三、对策建议
(一)发展经济尤其是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
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作,积极引导建筑行业健康发展,并把握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机遇,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人员就业;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金融、税收等政策上给予政策扶持,加快文化、教育、旅游和现代物流等行业的发展,使第三产业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阵地。
(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吸纳劳动就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政府应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和社会环境,要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机制,出台政策措施鼓励传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转型和新技术产业化,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竞争力,使得中小企业获得长远发展。
(三)提高劳动者素质
1、抓好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首先要抓好基础教育,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情况下,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能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湖南各级各类学校中,在学校数量、招生数量和在校生数量方面,普通高中和大学都远多于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职业技术教育的吸引力不强,接受高等教育仍是很多年轻人的首要选择。而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技能型人才、高精技术人才、专业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大。面对这种情况,湖南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制定发展职业技术学校政策,加大对职业技术学校的资金投入,降低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成本等措施,鼓励和吸引更多人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
2、加强职业技术培训
职业培训包括以提高职工技术能力为目的的在职培训,为失业人员提供的再就业培训和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的培训等。
对于在职人员的培训,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培训,建议根据被培训人员的岗位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技能的培训,并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调动劳动者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全面提升劳动力队伍的整体素质。
对于失业人员的培训,应加强培训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培训的内容应与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结合起来,根据劳动部门发布的短缺职业信息,开展目前求人倍率较高职业培训,并将培训与介绍就业结合起来;定期开展创业培训,鼓励失业人员自主创业。
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要引导和鼓励农民工接受培训教育;要围绕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式和定向培训,要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改造和新开工项目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于想自主创业的,可以开展创业培训。
(四)强化公共就业服务
大力发展公共就业服务, 一是要进一步规范职业介绍、劳动保障事务代理、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完善劳动力市场,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全方位就业服务。二是对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要加强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就业信息服务,收集适合他们的岗位信息,组织专场招聘会、开辟专门的就业服务窗口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区域劳务合作,开展有组织的培训和劳务输出;积极培养劳务品牌,建设劳务基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承办:人口处
执笔:廖闻菲
核稿:张映欣
责编:鲁 喆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