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今年以来我省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建议
(决策咨询报告35期)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按照“转方式、调结构、抓改革、强基础、惠民生”的总体要求,有效应对强降雨等不利天气影响和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全省经济延续去年以来的回升向好势头,总体呈现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民生改善的发展态势。展望下半年,既有巩固回升向好的良好机遇,也面临“两难”问题增多的严峻挑战,实现经济强劲而可持续的发展,还需付出艰苦努力。
一、对上半年经济形势的总体评价
(一)经济增长稳健上行。上半年,全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805.39亿元,同比增长15.1%,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5个百分点,同比加快2.3个百分点,总体向好的态势更趋明朗。一是农业在防汛救灾中稳步发展。目前,除早稻受灾较重将减产外,蔬菜、棉花等作物长势恢复较好,肉类、禽蛋、水产品、林产品等保持增产势头。上半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687.67亿元,增长4.8%。二是工业推动力增强。上半年,全省工业增加值2939.75亿元,增长22.5%,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60.8%,同比提高8.1个百分点。在列入统计的442种主要产品中,有344种增产,占77.8%。其中,服装、水泥、钢材、十种有色金属、混凝土机械、汽车分别增长41.1%、14.2%、20.2%、29.6%、1.19倍和15.1%。三是建筑业发展较快。6月末,全省建筑业有工作量的企业达1778家,从业人员达116.28万人,分别增长3.1%和7.4%。商品房施工面积达1.33亿平方米,增长39.9%,其中,新开工面积增长79.9%。上半年,全省建筑业增加值379.44亿元,增长18.4%,高于2005年以来平均增速。四是第三产业回升好于预期。一季度,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延续了2008年四季度以来的下滑态势,其增加值仅增长6.5%。但进入二季度后,除房地产、金融等少数行业增速继续趋缓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营利性服务业等多数行业增长明显高于预期。上半年,全省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98.53亿元,增长10.0%,增速比一季度加快了3.5个百分点,成为支撑二季度全省经济增长上行的重要因素。
(二)三大需求协调拉动。一是投资继续在较高水平上增长。上半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71.85亿元,在去年同期增长40.6%的高基数上增长28.5%,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其中,非国有投资2650.08亿元,增长36.5%,比国有投资增速快22.6个百分点。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527.65亿元,增长29.8%。其中,第一、二、三产业投资为72.84亿元、1475.30亿元和1979.51亿元,分别增长61.0%、39.6%和22.5%。6月末,全省城镇在建项目1.42万个,增长23.7%。其中,新开工项目0.96万个,增长26.6%。二是消费持续活跃。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77.40亿元,增长18.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2个百分点。住房、家电、汽车、奢侈品、文化、旅游等消费保持旺势。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1726.41万平方米,增长29.5%。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中,与住房相关的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41.2%,家具类增长46.3%,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增长44.3%;汽车类销售达180.7亿元,增长42.5%,与之相关的石油及制品类也增长38.4%;与奢侈品相关的化妆品类增长36.4%,金银珠宝类增长40.8%,烟酒类增长37.5%;与文化相关的书报杂志类增长35.0%,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4.5%;与旅游相关的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为163.31亿元和312.21亿元,分别增长22.1%和19.9%。三是出口加快回升。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额63.08亿美元,增长39.7%,扭转了去年同期下降25.6%的局面。其中,出口34.42亿美元,增长40.8%,比一季度加快18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11.92亿美元,增长59.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21亿美元,增长78%;分别占出口总额的34.6%和6.2%,同比提高4.1个和1.1个百分点。随着出口需求的回升,规模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27.28亿元,增长32.6%。
(三)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一是新产品开发加快。上半年,全省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1178.45亿元,增长51.3%;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4.6%,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企业提取技术开发费35.57亿元,增长51.0%。今年早稻、中稻及一季晚稻中优质稻比重分别达到60.2%和58.4%,比去年提高1.5个和5.3个百分点。据省畜牧水产局调查,三元杂交猪占全省出栏生猪的65.0%,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二是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加大。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02亿元,技术改造投资1200亿元,分别增长78.6%和40.2%,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2.9%和34%,同比提高0.1个和8.9个百分点。三是产业结构升级提速。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80.59亿元,增长40.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9%,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全省对制造业的投资达1153.38 亿元,增长47.3%,有力地支撑了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在全省规模工业中,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826.45亿元,增长37.3%,所占比重达32.3%,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而六大高耗能行业的增速逐月趋缓,由一季度的25.1%降至上半年的22.8%,所占比重相应由一季度的36.6%降至上半年的34.5%。6月末,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000多家,比去年同期末增加140多家,促进了农业产业化。上半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1336亿元,增长21.2%。四是产业集中度提高。上半年,全省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960.52亿元,增长32.3%,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7.6%,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
(四)运行质量持续提升。一是财政收入增速大幅回升。上半年,全省财政总收入937.54亿元,增长27.9%,增速同比提高20.2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35.76亿元,增长26.7%。二是企业效益进一步好转。上半年,全省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7819.13亿元,增长44.9%,增速同比提高34.4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373.18亿元,增长70.1%,增速同比提高50.2个百分点。截至6月底,企业亏损面为8.8%,同比下降4.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35.10亿元,同比减少47.8%。三是节能降耗有一定成效。一季度,全省单位GDP能耗上升1.33%。随着各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加大,进入6月份以来,社会用电量和钢铁、水泥、火力发电等高耗能产品产量增长明显趋缓,加之第三产业推动经济增长上行,预计上半年全省单位GDP能耗有望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甚至止升趋降。
(五)生产要素保障较好。从建设用地来看,上半年,全省土地供应总量为4199.76公顷,增长67.2%,供应量为近三年来新高。从发展资金来看,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0757.52亿元,增长21.4%,增速虽同比回落15.7个百分点,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上半年新增贷款1220.31亿元,虽同比少增615亿元,但仍处于历史同期次高水平,接近2008年全年新增贷款额度。其中,新增中长期贷款1029.71亿元,同比少增218.33亿元。全省引进内资893.85亿元,增长17.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7.82亿美元,增长20%。从能源供应来看,上半年,全省原油加工量和规模工业发电量分别增长23.8%和26.4%,为多年来少见的新高。5月份以来,我省降水增多,水电出力加大,电煤库存也稳步提高。截至7月13日,全省电煤库存上升到400万吨,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充足的电煤库存将有力保障迎峰度夏。从运输保障看,上半年,旅客周转量增长11.3%,货物周转量增长13.0%,增速同比加快8.8个和13.7个百分点。
(六)民生状况有新改善。一是民生和社会事业领域投资快速增长。上半年,全省民生工程投资151.03亿元,增长29.8%;对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381.31亿元,增长50.7%。各级财政对农业、社保、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环保等支出480.98亿元,占财政支出的48.4%。二是为民办实事取得新成效。上半年,全省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3.37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72.3%;新建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4971公里;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116.04万人;新增廉租住房20372套;改扩建乡镇敬老院186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率达45.8%;8100家农家书屋全部竣工。三是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调查,上半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38元,增长8.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901元,增长11.6%。
客观分析,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中新出现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一是高耗能行业一度快速反弹,节能降耗难度加大。二是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成本上升较多,致使部分工业企业增产增效困难。三是重大建设项目有所减少,投资后劲不足。四是早稻可能减产,生猪养殖效益持续下降,农民增产增收困难增多。此外,房地产业快速降温、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等问题也值得关注。
二、对下半年经济走势的初步预测
(一)经济增长可能回调趋稳。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月7日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4.6%,为2007年以来的最快增速(预期美国经济增长3.3%,欧元区增长1%,日本增长2.4%),但同时也警告全球经济面临更大风险。该组织预期我国经济增长10.5%,虽较其4月份所作的预测提高0.5个百分点,但仍低于上半年我国实际增长11.1%的幅度。目前,各界较普遍的判断是,下半年巩固回升向好的动力依然强劲,但引发震荡的不确定因素也很多,全国经济增长继一季度“冲高”之后,将在去年“低开高走”的基础上,呈现逐季平稳回落之势,上半年已由一季度的11.9%回落到11.1%。我省经济增长在二季度抬头上行之后,受大环境影响,下半年也极有可能在去年“高开稳走”的基础上有所放缓。主要依据是:一是高耗能产业面临“减速”。随着节能降耗工作力度的加大,上半年全省高耗能行业已开始减速,对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的拉动由一季度的9.1个百分点下降到上半年的7.8个百分点,这是二季度全省规模工业增速减缓的主要因素。为确保节能降耗目标的完成,下半年高耗能行业生产必将进一步减缓。由于历史积累的原因,我省工业中的高耗能行业比重偏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可低估。二是房地产业开始“下滑”。今年以来,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高开低走”,由1—2月的53.7%降为1—6月的29.5%。上半年,全省开发土地面积比去年同期减少24.5%,购置土地面积减少15.5%;房地产开发投资虽增长34.1%,但比一季度回落8.7个百分点。这些迹象预示房地产投资可能进一步减缓。上半年,全省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8.1%,其中二季度仅增长2.7%。由于房地产业发展与众多行业密切相关,其增速下滑,也将在相当程度上拖累相关产业、社会投资、财政税收的增长。三是生产要素供给可能“趋紧”。从投资看,为防止出现新一轮经济过热,国家已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推迟下达中央资金拨付进度,减少中央投资。上半年,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中央项目投资下降35%,国家预算内资金下降11.2%,预计下半年可能延续这一趋势。从信贷看,今年以来,国家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对货币政策已作微调,流动性趋紧,新增贷款明显减少。上半年,全省新增本外币贷款比上年同期减少615亿元。特别是国家清理和规范政府融资平台,其贷款大幅减少。上半年,全省政府融资平台新增贷款216亿元,同比减少460亿元,占少增贷款的75%。今年各商业银行总行普遍调低信贷年度规模,且对投放节奏、结构控制更加严格,加上国家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管理,下半年我省经济发展资金可能偏紧。从成本看,上半年,全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涨9.7%,比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高3.1个百分点,这种高进低出的价格涨幅“剪刀差”,导致部分企业成本压力积聚,加之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上调,用工成本增加,也将削减企业利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后期生产的积极性。四是需求增长也可能“回稳”。如:汽车、家电等消费需求随着去年基数逐步走高和政策刺激效应的递减,其增幅也将逐步回稳;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国家取消“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退税、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也可能使出口的恢复性增长受到一定限制。
(二)调结构转方式面临攻坚。一是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空前。5月底,国家公布了今年18个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具体目标任务,并要求各地尽快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市(州)、县(市、区)和企业,今年应淘汰的落后产能在第三季度前全部关停。这涉及我省水泥、玻璃、铁合金等12个行业。如水泥行业需淘汰落后产能349.3万吨,相当于去年该行业规模企业新增产能的40%。同时,国家提高土地使用成本,加大差别电价加价幅度,实行惩罚性价格政策等,将倒逼我省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二是各地发展新兴产业的竞争激烈。从国际上看,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尽快走向复苏,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提出了“再工业化”、“低碳经济”等新理念,加快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命科学等产业发展,抢占未来科技和经济发展制高点。从国内看,为抢抓新一轮经济增长机遇,破解资源环境制约,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各地都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如国内已有18个省提出建设新能源基地,有的省甚至把新能源作为支柱产业来打造。在新一轮经济发展竞争中,谁率先调整结构,谁就赢得先机,获得更多的持续发展空间。三是我省面临的任务艰巨。当前我省经济正处在不断巩固向好的关键时期,提升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尚需保持一定的投资强度和政策刺激,对传统产业的依赖性较强,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两型”产业正处在培植阶段,大部分企业创新能力也还较弱。2009年,全省高新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医药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所占比重仅为2.2%和1.2%,而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35.5%,分别比湖北、安徽高5.4个和8.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从业人员分别占规模工业的26.6%和35.2%。上半年,全省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虽提高到14.6%,但比沿海发达省份低15个百分点左右。保增长与调结构所形成的“两难”将变得更加突出。
(三)节能降耗任务依然很重。我们初步测算,尽管上半年全省单位GDP能耗有望止升趋降,但要完成“十一五”规划的节能降耗目标,今年全年单位GDP能耗就必须下降2.3%以上,完成任务的担子基本寄托在下半年。这要求下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要稳定在14%左右,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要控制在8%左右,难度依然不小。一是遏制高耗能行业增长难。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的我省,投资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对电力、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品的需求必然旺盛。目前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大都属于我省的支柱产业,其综合能源消费量约占规模工业能源消费量的80%、全社会能源消费的50%。上半年,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22.8%,增速同比提高12.3个百分点;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5%,增速同比提高5.8个百分点。下半年如过于压低这些行业的增长,必然加大“保增长”的难度。二是推动全社会节约用电难。随着经济回升向好,全社会生产生活用电总体上是有增无减。上半年,全省全社会用电量达到550.66亿千瓦时,增长22.7%,为多年来少见的快速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2.4%,第二产业增长27.7%,第三产业增长17.5%。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也达到97.10亿千瓦时,增长9.9%。社会用电量普遍快速增长,增大了节能降耗的压力。三是引导企业降低单位产品能耗难。1—5月,全省596家重点耗能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合计为1900.04万吨,增长18.6%。在这些企业上报的70种产品单耗中,有29种产品单耗上升。其中,选煤电力单耗、吨原煤生产耗电、硅锰合金单位电耗、单位粗铅综合能耗、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等五种产品上升最快,分别上升59.2%、39.7%、22.8%、22.4%和20.1%。
(四)通货膨胀有望温和可控。据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调查,上半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2.3%。主要是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涨,两者合计拉动CPI上涨1.95个百分点,占CPI涨幅的84.8%。我们判断,后期如果不出大的意外,物价总水平不会持续上涨,有望趋稳可控。一是国际传导型通货膨胀的压力趋缓。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面决定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国际原油价格震荡走低,铁矿石价格冲高回落,农产品价格也呈下行趋势。二是国家宏观调控有效抑制了价格的上涨。根据全国全年7.5万亿元新增贷款和均衡投放的要求,预计M2和M1增速将在第四季度回落至20%以内。前期上涨较快、较多的蔬菜、绿豆等价格已明显回落。特别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已初见成效。6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4%,涨幅比5月缩小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上半年,全省商品房销售均价每平方米3057元,比一季度下降3.2%。。三是我省供需总体平衡,价格涨幅仍温和可控。去年全省价格前低后高所形成的翘尾影响将逐步消失。更重要的是,今年我省各种生产要素保障较好,市场商品供求总体平衡,稳定物价的有利因素较多。从环比看,6月CPI和PPI分别下降0.2%和0.4%,反映了价格上涨势头逐步得到遏制。
三、对确保全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抢抓重大项目建设。上半年,全省亿元以上项目仅1248个,比上年同期减少3.8%;完成投资1105.31亿元,虽仍增长26.6%,但较一季度增长34.0%的速度明显回落。其中,与增强工业竞争力相关的制造业投资增速由一季度的39.5%回落至上半年的31.8%,与基础设施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速由57.4%回落到18.9%。目前,我省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只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8%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下半年,要千方百计争取扭转重大项目减少和投资增长减缓的势头,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在保增长、调结构、强后劲等方面的突出作用。为此,要大力推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基础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民生工程等重大项目,并结合当前农村灾后重建,争取国家加大支持,加快落实配套资金,确保资金、土地等各类要素向重大项目倾斜。
(二)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与全国多数省份比较,我省房价较低,泡沫较少,虽然目前我省的房地产市场也明显降温。但从中长期看,我省人口较多,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房地产业仍处于黄金发展期。与住房相关的家电、家具、汽车、建材、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及服务业等,都仍将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当前国家鼓励的方向,关系长远,而我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高技术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还很小。上半年,规模工业中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4.4%。应结合湖南实际,抓好开发区建设,特别是借助“两型”社会建设,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从突破核心技术和推进产业化两方面入手,大力培育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确保完成节能降耗任务。一要抓监测预警。当前,要突出加强对高耗能企业生产运行及能源消费等重点领域的监测预警,强化电力、水泥、钢铁等重点行业企业的节能监管。二要抓专项督查。大力开展能效达标和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的专项督查,严格执行节能减排责任考核,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三要抓水力发电。充分利用丰水期,加大水电出力,降低对火电、煤炭的依赖。四要抓淘汰落后产能。根据情况,适时在媒体上公布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及关闭企业(生产线)名单,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还要坚决执行国家对高耗能行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严格控制“两高一资”行业盲目扩张。健全退出机制,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快推进全省高耗能企业的兼并重组步伐,将优势资源向投入产出效益好、能耗水平低、带动作用强的企业集中,推动产业结构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五)积极应对大宗农产品和原材料价格可能出现大幅震荡的冲击。下半年,价格总水平涨幅有望温和可控,但由于国内外市场不确定因素多,不排除一些大宗原材料价格可能出现大起大落。因此,下半年既要关注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快挤压企业利润,更要注意应对我省一些大宗原材料产品价格可能大幅回调的冲击。一是建立市场预警信息机制。及时做好价格信息的收集与反馈,引导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生产。二是探索和完善临时收储制度。对重要产品价格进行“托底”保护,避免价格大起大落,降低市场风险。三是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如: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加大生猪生产、加工、销售产业体系建设,提高抗风险能力,促进生猪养殖业稳定发展。
承办:综合研究室
执笔:张世平 曾斌求 李跃辉 宋立冬 黄建明 张晓辉
核稿:张映欣
责编:鲁 喆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