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决策咨询报告36期)
200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既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应该肩负的社会历史使命;发展低碳经济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的重大措施,也是湖南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科学跨越的必由之路。
一、国内外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缓慢恢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纷纷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措施,进行“新工业革命”,以期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低碳经济必将成为世界新一轮经济增长点。总体上看,欧盟最先,日本次之,美国最后。如英国政府把低碳经济发展置于国家战略高度,运用多种手段引导人们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致力于清洁能源开发;德国环保技术产业有望在2020年赶超传统的汽车及机械制造业,成为德国的主导产业;日本将由政府主导建设低碳社会,并出台《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法案,大力推进能源和环境技术研发;美国投入巨资研发低碳技术,奥巴马上任伊始就推行绿色新政,出台《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大力发展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未来10年,美国在可替代能源上的投资将达1500亿美元。
我国碳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一,超过美国,在此次哥本哈根会议上受到了较大压力。国家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和相关产业发展。2006年以来,国家先后公布《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新型能源技术,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等;2007年,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胡锦涛主席首次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2008年初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2009年4月,国家发改委已着手制定“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低碳经济的研究和试验在国内一些地方已开始启动。如吉林市已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低碳经济区案例研究试点城市;广东建议将珠海申请为中国首个“低碳经济示范区”;上海已拟定建立“低碳经济实践区”;河北保定以“中国电谷·河北保定”为口号倾力打造内地首个低碳城市;河南省已率先组建了低碳集团有限公司。同时,北京环境能源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也相继成立等。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湖南积极应对能源挑战的必然选择
湖南发展低碳经济既是顺应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提升经济实力,更是改善能源结构和环境质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
挑战之一:能源问题突出
第一是能源消费增长较快。近年来湖南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总量和增速跃上了新的台阶,GDP连续5年保持11%以上的增速,总量在2008年首次突破了万亿,见图(1)。而与之相应的能源消费总量和增长速度也加快,2009年湖南能源消费量为13331.04万吨标煤,2005年为9709.27万吨标煤,2005-2009年能源消费年均增长8.2%,是全国消费量超过1亿吨标准煤的省份之一。在能源消费中,煤品燃料消费增长31.9%,年均增长7.2%,水电消费增长58.2%,年均增长12.2%。
第二是能源供需缺口大。2009年,湖南能源供需缺口量高达5480万吨标准煤,较2005年增加3522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11.7%。2009年,湖南净调入煤炭(含原煤、洗精煤、其它洗煤、煤制品和焦炭)3215.74万吨,比2005年增加1158.48万吨,年均增长11.8%;净调入石油1011.55 万吨,较2005年增加143.40万吨,年均增长3.9%。同时,通过西气东输工程,2009年输入天然气10.2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5.4亿立方米,年均增长20.5%。到2009年底,水能资源已开发容量占全省水电经济可开发量的93.9%,原煤需求对外依存度达到25.9%,油气全部靠外区调入,可再生能源经济开发量非常低,且技术尚不完善,仍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湖南在“一化三基”等战略的推动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据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湖南GDP如保持在10%以上增速的话,能耗的增长速度要在7%以上,据此推测,到2015年,湖南的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17500万吨标准煤。而湖南能源自身的产量有限,这就意味着湖南能源总量缺口将越来越大。
第三是优质清洁能源所占比重偏低。湖南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油等能源为主,2009年,煤品燃料消费总量达8774.36万吨标煤,占全社会消费量的65.82%,油品燃料消费总量为1496.54万吨标煤,占11.23%,水电、天然气消费量为1575.26万吨标煤,仅占11.82%。(见图2)
目前,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占23.7%,发达国家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则普遍高于这一水平。但是,湖南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将长期存在,水力、天然气等优质清洁能源所占比重偏低。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其结果是导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大量排放,引起城市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特别是湖南原煤基本上没有经过洗选就直接燃烧,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80%以上,湖南酸雨面积越来越大,主要城市都在酸雨控制区内,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
第四是节能降耗任务艰巨。近年来,湖南节能降耗成效显著,能耗大幅下降。2009年湖南能耗为1.202吨标准煤/万元GDP(按2005年可比价计算,下同),2005年为1.472吨标准煤/万元GDP,累计下降0.27吨标煤/万元GDP,完成了“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20%目标的18.20%。2005-2009年间,能源消费以8.2%的年均增长支撑了11.0%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节能对缓解湖南能源供需矛盾,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减少环境污染,保障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目前湖南经济增长主要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实现的,能源利用较为粗放,能耗水平仍居高不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从GDP综合能耗来看,湖南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南与经济发达省市的能耗相比差距十分明显(见表1)。在中部六省中,湖南的单位GDP能耗都比较高,排名一直比较靠后(见表2)。主要是能源利用效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
挑战之二:产业结构偏重
第一是第二产业比重偏高。2008年,全省GDP总量首次突破10000亿元,2009年达13059.69亿元,2005年至2009年年均增长13.5%;2009年人均GDP达20428元,2005年至2009年年均增长12.6%;伴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经济实力得到明显提升, 2009年,湖南三次产业结构为15.1:43.5:41.4,与2005年比较,第二产业比重提高3.9个百分点(见表3)。从用能结构来看,湖南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用能在能源消费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2009年,湖南省二产业能源消费总量按等价值计算分别为9467.83万吨标煤,占全社会消费总量的71.02%。二产业中,工业耗能为9273.07万吨标煤,占二产业的97.94%,占全社会消费总量的69.56%。(见表4)
第二是六大高耗能行业比重居高不下。2009年,湖南省规模工业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治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加工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为1510.18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5.5%,比上年下降4.4个百分点;其综合能源消费量达4994.28万吨标准煤(见表5),占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为79.5%。
第三是低耗能工业缺乏规模优势。2009年湖南规模工业中低耗能行业(除6大高耗能行业外的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285.54万吨标煤,占全部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20.5%,实现增加值2739.89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64.5%,与2006年比较年均提高5.2个百分点。
因此,只有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才能逐步调整改善湖南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和能源利用效率,才能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绿色湖南发展跨越的持续动力。
三、湖南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
湖南具备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条件,在全省推行低碳经济发展,实现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科学跨越,应遵循以下新路径:一是加快培育低碳基础产业发展;二是加快推进传统产业低碳化;三是继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四是培育特色低碳产业群;五是加快创建低碳城市(圈)。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水平不同,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要加强低碳经济与“长株潭”战略有机融合。
(一)大力发展低碳基础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低碳基础产业主要包括节能产业、环保产业以及清洁能源产业等,其中,核心是新能源产业发展。低碳基础产业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新的经济增长点,湖南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就是要重点培育和扶持好这些低碳基础产业。
首先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环保产业是包括环保产品制造、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服务等领域,涵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新兴产业,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湖南环保产业发展潜力非常大,但由于投融资渠道单一、投资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以及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机制不健全等原因,未来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解决。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关键要把环保产业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新的经济增长点来谋划,特别是要把环保监测仪器等制造业和环境服务业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其次是积极开展节能产业。节能产业是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主要包括工业、建筑、家电、照明以及汽车节能等。在工业节能上,可以组建工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储备库;在建筑节能上,重点加强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制;在家电节能上,推进高效节能家用电器的开发和生产;在照明节能上,加快开发新型紧凑型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LED灯和太阳能照明,在节能汽车上,加快新能源电动车研发力度,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抢占世界汽车发展制高点。
第三是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关联度高,对于改善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作用明显,应力争把清洁能源产业打造成为湖南新的支柱产业。在核电上,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科学选址,有序推进,积极研发,带动核电项目和相关产业集群发展;在风能上,加快全省风能资源勘测力度,推进风电设备制造业发展;在生物质能上,力争自主掌握核心技术,与林业、森工有机结合,做好能源基地林建设;在太阳能上,积极稳妥推广太阳能热利用产品应用,发展太阳能热产业集群,同时加快光伏产业发展步伐,开辟光伏产业发展新路。
(二)加快推进传统产业低碳化,全面推广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而传统产业是碳排放的大户,因此,要利用低碳经济的理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低碳化,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等是湖南的传统支柱产业,这些产业多为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是节能减排的压力所在。在推进传统产业低碳化过程中,要重点抓好石化、钢铁、有色等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减排,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做好“去产能化”工作,同时探索形成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高新技术产业是低能耗、低污染、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产业之一。湖南要充分利用科教优势,关键要在推进产业化上下功夫。以国家级高新区为主要载体,围绕电子信息、光伏产业等重点和优势领域,加快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要完善智力资本股权激励政策,引导科研人才走向市场,创办科技型企业,加快培育、壮大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
(四)稳步打造低碳园区,培育特色低碳产业群。
低碳经济和低碳产业发展,也应借助园区平台,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然而,低碳园区与传统开发区不同,它是清洁生产、循环园区和生态工业园的有机结合。当前,湖南低碳产业集群发展,应坚持以产业园区以及其他循环经济示范区为重要平台,大力培育低碳产业群: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群、电动汽车动力设备产业群、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群、生物质能与生物医药产业群等。
(五)坚持“两型社会”理念,加快创建低碳城市(圈)。
低碳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目前,低碳城市正在成为一个世界城市品牌的新亮点和新坐标,在城市软实力的竞争中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两型社会”的提出为“长株潭”创建低碳城市示范区提供了良好契机。一是要创新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即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改善低碳城市能源结构,建立起低碳化产业发展和消费模式;二是要注重开发低碳城市的“城市矿山”问题,即加强对各种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做到“变废为宝”;三是提高低碳化的城市交通系统,开发低碳居住空间;四是强化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低碳转型等。
承办:能源处
执笔:江泽智 王书华 李 群 李培楚
核稿:张映欣
责编:鲁 喆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