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运行整体趋稳向好 转型发展任重道远
——2010年湖南工业经济形势分析
(决策咨询报告07期)
2010年,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全省各级各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全年工业取得了规模壮大,效益提升,结构优化,后劲增强的良好成绩,工业经济运行呈现整体趋稳向好的态势。
一、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工业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6275.1亿元,是上年的1.3倍;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5890.29亿元,是上年的1.4倍,是2006年的2.9倍。工业增加值规模的不断壮大主要得益于规模工业的持续较快增长。“十一五”期间规模工业生产年均增长21.3%,比“十五”期间快个2.3百分点。2010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3.4%,比上年加快2.9个百分点。
1.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2010年规模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增长20.0%,比上年快0.4个百分点;重工业增加值增长25.1%,比上年快4.2个百分点,重工业对规模工业的增长贡献率为71.9%,较上年同期提高 2.2个百分点,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6.8个百分点。
2.国有经济的主导力量有增强。2010年,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分别增长15.0%、18.5%、20.0%、25.8%和21.2%。其中,国有经济与整个规模工业的增长速度差距由上年的 12.8个百分点缩小为8.4个百分点,增长速度比上年同期快7.3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的增长贡献率为11.7%,较上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拉动规模工业增长2.7个百分点。
3.大中型企业的支柱作用更加突出。2010年规模工业中,大中型企业增加值增长18.1%,小型企业增加值增长27.9%。大中型企业和整个规模工业的增长速度差距为5.3个百分点,上年同期为8.9个百分点,缩小3.6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对规模工业的增长贡献率为35.2%,拉动规模工业增长 8.2个百分点。
4.支柱行业贡献突出。在规模工业38个大类行业中,除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外,其他行业均保持增长,其中增长速度在20%以上的行业有23个,在30%以上的有8个。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六个大类行业对规模工业的增长贡献率为46.6%,共拉动增长10.9个百分点。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41.7%,拉动规模工业增长3.0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6.5%,拉动增长2.1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8.7%,拉动增长1.7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23.3%,拉动增长1.4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6.0%,拉动增长1.4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8.1%,拉动增长1.3个百分点。
(二)结构调整稳步推进。2010年,全省工业战线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力度空前,成效显著。
1.六大高耗能行业比重继续降低。在2010年的规模工业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7%,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7个百分点,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4.9%,比2009年和2008年分别降低0.6个和5.0个百分点。
2.高加工度工业和高技术产业比重稳步提高。高加工度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885.00亿元和271.39亿元,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分别为32.0%和4.6%,比上年分别提高1.9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增加值分别增长33.5%和30.9%,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快10.1个和7.5个百分点。
3.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2010年,全省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2221.94亿元,占规模工业的37.7%,比重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增加值同比增长30.0%,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快6.6个百分点。千亿产业数量和总量再上新台阶。机械、石化、食品、冶金、有色、轻工、建材等七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千亿,比上年增加2个。
(三)经济效益明显提升。2010年,盈亏相抵后,规模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855.49亿元,增长46.1%。38个大类行业均实现盈利,比上年多1个。35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扭亏为盈。实现利润最多的5个行业,共盈利401.70 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的47.0%。亏损面缩小,亏损额减少。截至12月底,企业亏损面为5.8%,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累计亏损63.91亿元,同比减少11.3%。
(四)增长后劲保持有力。2010年,全省通过狠抓重点项目建设,依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拓展需求空间,确保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协同发力,提升企业发展信心,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1.三大需求均实现较快增长。企业经营效益保持良好水平,为企业加大投入奠定了基础。2010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21.06亿元,同比增长27.6%,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3879.72亿元,增长40.6%,比上年快0.8个百分点;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38.2%,比上年快1.5个百分点。全社会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5775.26亿元,增长19.1%;出口总额79.55亿美元,增长44.8%。三大需求的较快增长,为工业经济注入了持续有力的发展动力。
2.企业信心充足,生产经营状况预期向好。在2010年四季度末的有关专项调查中,企业对2011年一季度保持发展态势信心较足。从支撑增长的具体因素看,四季度,被调查企业接到的产品订货增长和持平的分别占48.7%和43.5%,比三季度分别高3.0个和2.0个百分点;出口形势进一步好转,在被调查的有产品出口的企业中,接到的产品出口订货较上年增长的占47.7%,比三季度高12.0个百分点。
二、工业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宏观环境形势复杂,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力度加大,对工业生产将产生深远影响。一是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受美国等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冲击,美元贬值预期提高,人民币升值步伐加速,截至2010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62。人民币升值将对外向型企业出口带来不利影响,降低企业在国外市场的竞争力。二是管理通胀成为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流动性收紧将增加企业的融资难度和成本。2010年末、2011年初,央行几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及存贷款基准利率,利率的提高将增加企业的借款成本,流动性收紧将增加企业融资难度。三是2010年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愈加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措施,其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如“国十一条”、房产税试点、提高首付比例、限购令等等,对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打击一波强过一波。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措施效应的累积显现,将在一定程度上对房地产相关上游水泥、建材等行业,以及下游的消费品行业产生不利影响。
(二)生产成本压力增大,企业效益增长的空间受到挤压。国外大宗商品价格不断走高,石油、有色金属等资源价格高位运行,输入型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加大相关资源加工型企业生产成本。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多个行业主营业务成本增速超过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企业增收又增利的压力越来越大。
(三)高耗能行业增速快比重高,转型发展任重道远。2010年,规模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长20.7%,比全国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速快7.2个百分点。工业增长对高耗能行业的依赖度依然较高,高耗能行业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0.5%,拉动规模工业增长7.1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个数占全部大类行业的15.8%,但高耗能行业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达34.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6个百分点,比重仍较高,这加大了能源资源消耗和转型发展难度,不利于节能减排降耗的推进和工业可持续发展。
三、几点建议
2011年,工业各级战线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抢抓转型发展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机遇,加快推进“四化两型”建设,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2010年国家下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将从财税金融等方面出台一揽子政策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也在酝酿之中。我省先后出台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规划》,确定了“753”战略。要充分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大力培育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新兴产业,将其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战略。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巩固专用设备制造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的现有优势,加大对前沿性、共性、关键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积极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推动新材料自主研发和成果转化,努力使湖南成为全国新材料主要产业化基地;加快生物技术产业培育,加强生物医药与医药领域科技专项相衔接,推进自主创新的生物医药、化学医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的产业化。
(二)继续加强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产业集约发展。鼓励、引导投资节能环保领域和高技术领域,支持重点节能项目建设,严控高耗能、高污染投资项目的审批,提高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准入门槛。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在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化、建材、纺织、造纸、建筑等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采用节能减排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盲目扩张,加大对水泥、造纸、印染、电解铝、炼铁、铁合金、制革等行业落后生产能力淘汰力度。合理控制信贷投放的规模和进度,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及生产能力过剩行业中落后产能和工艺的信贷投入,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差别电价等手段,提高落后产能企业和项目使用能源、资源、环境、土地的成本。
(三)加强自主创新和两化融合,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自主创新是推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的关键。加大研发投入,打造一批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高科技产品,促进产业高端化、高新化发展。加强产学研资源的整合,形成以优势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紧密协作的产学研体系,健全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长效机制。加快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设备改造提升钢铁、有色、石化等传统产业,促进产品向精深加工化和高附加值化转变。积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多个环节,加大信息化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力度,提高工业生产全流程的信息化水平。推广装备制造、钢铁有色、石油化工、食品加工等行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加快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传统产业进行全行业信息技术改造。
承办:工业统计处
执笔:张吉世 邹 阳
核稿:张映欣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