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把握机遇 增强责任 强化措施 迎接服务经济时代的来临

____2010年湖南服务业发展状况与对策分析

(决策咨询报告29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1-05-31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2010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带来的机遇,积极利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全省服务业呈现总体增长稳步上扬,传统和新兴行业竞相发展,投资结构改善,企业效益提高等特征,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部分地区和部门对服务业发展重视不够,措施落实不力,从而导致服务业增长放缓,比重下降,传统服务业比重仍然偏高,企业市场化组织化程度偏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亟需全省上下把握机遇,增强责任,强化措施,促进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

  一、2010年全省服务业发展状况与特点

  (一)贡献提高,助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20082009年连破4000亿元、5000亿元大关后,2010年,全省服务业总体规模再登6000亿元新台阶,达到6322.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5%,增幅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二、三、四季度累计增幅依次为6.5%10.0%11.5%11.5%,呈前低后高、稳步上扬态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9.8%,拉动全省经济增长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2%。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有效地增强了地方财力。2010年,服务业完成各种税收585.81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38.7%,其中国税收入266.98亿元,占全部国税收入的 27.3 %;地税收入318.83亿元,占全部地税收入的59.4 % 。服务业的快速增长还带来了就业机会的增加,为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2010年,全省505.7万城镇从业人员中,服务业吸纳的从业人员达291.06万人 ,占57.6 %。其中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吸纳从业人员101.03万人,比上年增长6.2 %。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从业人数增长较快,增幅均在10%以上。

  (二)亮点纷呈,传统与新兴服务业竞相发展。要实现服务业的快速转型,促进服务业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结构转变,一方面要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提质改造,另一方面要注重培育新兴产业。2010年,通过实施提质改造与加快培育并举的措施,湖南传统服务业焕发活力,新兴服务业加快成长,亮点频现,竞相发展。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全面提速,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增强。2010年,全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发展实现增加值817.91亿元,增长14.6 %,与上年比,增幅提高7.8个百分点。从业务量完成情况看,交通运输生产持续向好,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货换算周转量3773.38亿吨公里,增长15.3%,增幅比上年提高10.3个百分点;邮政业务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52.09亿元,同比增长18.2%,增幅比上年 1.2个百分点,其中快递业务快速发展,全省规模以上快递企业全年实现业务量4227.7万件,增长54.4%,高于全国水平28.5个百分点,在全国排第四位。

  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蓬勃发展,热点突出。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居民消费能力持续增强。2010年,全省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746.46亿元,增长11.2%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千亿元,达5775.26亿元,超额完成省委省政府“十一五”规划提出的4160亿元的目标,同比增长19.1%,增幅加快2.7个百分点。汽车、石油及制品、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建筑及装潢材料、家具、金银珠宝类等商品继续成为市场的消费热点,2010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分别增长44.0%35.6%39.4%49.7%53.0%44.9%

  金融业蓄势腾飞,市场扩张驶入快车道。随着全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金融市场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业企业进驻湖南,在2009年广东发展银行和北京银行首次入驻湖南的基础上,2010年,华夏银行、东莞银行、湛江银行、渤海银行、华泰人寿也首次入驻湖南,为湖南金融市场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其他已有金融机构也不断设立新的网点,将市场扩张到省会长沙以外市州。到2010年末,全省共有金融业法人单位(含视同法人的产业活动单位)652家,比上年增加15实现增加值443.23亿元,增长6.3 %。分业务品种看,存贷款余额较快增长,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643.27亿元,增长18.6%;各项贷款余额11521.67亿元,增长21.0%证券市场融资创新高,年末全省上市公司数量达到75家,比上年增加11家,其中,境外上市公司12家,比上年增加2家;企业证券市场融资647.56亿元,增长2.1倍;保费收入快速增长,全省原保险保费收入438.53亿元,增长25.9%,比上年提高14.4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有序发展,市场活跃。2010年,全省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  448.13亿元, 增长6.6 %房地产开发投资1469.33亿元,增长35.5%;房地产用地供应5141.60公顷,增长77.8%;商品房屋销售面积4472.97万平方米,增长27.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143.06万平方米,增长27.0%;商品房销售额1406.52亿元,增长49.4%,其中,住宅销售额1247.87亿元,增长51.1%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稳步发展,新兴业态快速增长。2010年,全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增加值327.84亿元,增长10%。限额以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实现收入362.29亿元,增长6.1%全年实现电信业务总量1014.34亿元,增长18.5%新兴电信业务快速增长。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346.18万户,比上年增加610.28万户,增长22.3%;互联网宽带用户368.02万户,新增64.86万户,同比增长25.6%3G用户数156.12万户,比上年增加116.41万户,增长293.15%。计算机服务业快速发展。限额以上计算机服务业实现收入8.8亿元,增长16.7%

  (三)结构改善,新兴服务业投资升温。2010年,随着整体投资增幅的回落,服务业投资增幅也有所减缓,全年实现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924.34亿元,增长25.3%,占城镇以上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比重为56.1%,与上年比,增幅和比重分别降低了7.2个和1个百分点。但投资结构出现积极变化。一是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2010年,生产性服务业完成投资1630.58亿元,比上年增长33.6%,增幅比全部服务业快8.3个百分点,占全省城镇服务业投资总量的比重为33.1 %,与上年比,上升了2.1个百分点;二是新兴服务业投资升温。2010年,在服务业整体投资增幅减缓的情况下,仓储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租赁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文化艺术业、娱乐业等新兴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增幅均高于50%,超出整体增幅一倍以上。

  在服务业投资总体增长势头减缓,结构有所优化的同时,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总量也有所减少,比重降低。2010年,湖南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49628万美元,比上年减少8292万美元,同比下降14.32%;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比重为9.6%,比上年降低了3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2010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行业实际利用外资总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特别是占服务业利用外资总量三分之一左右的房地产业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实际利用外资同比下降了34%,成为服务业利用外资总量减少的重要原因,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新兴服务业呈现较好的增长势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比上年增长541.8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比上年增长355.84%,成为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新增长点。

  (四)规模提升,限额以上企业引领服务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省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法人10543家,实现营业收入7391.02亿元,增长23.4%,增幅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较限额以下服务业高10个百分点以上;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606.17亿元,增长8.6 %;吸纳从业人员101.03万人,增长6.2%。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企业总收入依次为3572.62亿元、1413.76亿元、1106.79亿元,居各行业企业总收入规模前三位;企业总收入增长较快的是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幅分别为26.5%32.6%25.3%28.6%,超出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单位营业收入平均规模达到7010万元,比上年提高771万元。年营业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257个(含视同法人的产业活动单位),其中,过10亿元的企业107 个。分行业看,亿元以上企业主要分布在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金融业。

  伴随着规模的扩大,全省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效益普遍提升,劳动生产率和资金利润率进一步提高,亏损面下降。2010年,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人均创造营业收入73.16万元,比上年提高9.86万元,平均每百元固定资产创造的利润为23.2元,19.9元,比上年提高3.3元。同时企业利润也快速增长,全年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实现利润总额605.26亿元,增长26.2%,增幅较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所有行业门类和绝大多数行业大类都实现了盈利,其中盈利最多的是金融业,为257.72亿元,209.53亿元;其次是批发零售业,为125.19亿元,117.87亿元;第三是房地产业,为93.25亿元。

  (五)两极集聚,省会长沙和一点一线外地区增势强劲。2010年,全省十四个市州中,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收入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3. 4%的有长沙、衡阳、张家界、益阳、郴州、永州、怀化、娄底,增幅分别为24.3%25%29.6%33.4%31.5%28.5%30.4%43.9%,增长较慢的是株洲、湘潭、自治州,增幅依次为10.2%15.6%14.2%,比全省增幅分别低14.18.710.1个百分点。分区域看,长株潭地区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收入4537.15亿元,同比增长22.2% "3+5"城市群实现收入6091.15亿元,增长22.8%;一点一线地区实现收入5694.68亿元,增长22.5%;一点一线外地区实现收入1696.34亿元,增长26.3%。与全省平均增速比,长株潭地区、"3+5"城市群、一点一线地区依次低1.20.60.9个百分点,而一点一线外地区比全省平均增速高2.9个百分点。

  可以看到,随着新型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一点一线外地区服务业发展逐渐升温,对全省服务业增长贡献加大。不过省会长沙依然保持着对服务业强劲的凝聚力,增长势头不减,稳坐服务业的龙头地位。2010年,长沙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收入3809.26亿元,增长24.3%,占全省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总收入的 51.5%,对全省限额以上服务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53.2%

  (六)结构多元,以私营经济为主体的非公经济地位进一步上升。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步推进,湖南省服务业所有制结构日趋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随着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非公经济在服务业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首先,从登记注册类型看,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中,私营企业实现收入1668.94亿元,增幅达到32.4%,超过服务业平均增幅9个百分点,所占比重达到23.6%,较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另外非公经济中的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也保持了较快增长,增幅达到26.9%;其次从控股情况看,2010年,私人控股企业实现收入2584.06亿元,增长31.8%,港、澳、台商控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5.74亿元,增长27.7%,均高于服务业企业平均增幅,非国有集体控股企业营业收入占全部企业的比重达到45.5%,比上年上升1.3个百分点。

  二、湖南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占总体经济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一五”时期我国有三项预期性指标没有完成目标任务,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其中之一。同全国一样,湖南也没能完成“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1.5%的预期目标。2006-2010年,湖南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依次为42.4%41.0%40.6%41.8%39.8%,呈逐年下降趋势,与2005年比,累计下降了4.2个百分点。从增长速度看,2006-2010年服务业增幅依次为12%15.7%15.5%11.3%11.5%,而同期GDP 的增幅依次为12.8%15%13.9%13.7%14.5%。与前3年比,近两年不但绝对增幅下降,相对于总体经济增幅也有所下降。

  (二)现代服务业比重仍然较低。“十一五”时期,湖南服务业内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仍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主要位于产业链次要环节的传统服务业比重仍然较高。2010年湖南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业三大行业增加值合计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0.6%,服务业的发展仍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行业的支撑;二是占据产业链重要位置的知识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科学技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我省约为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一个百分点以上,金融业我省比重约为7%,比全国低4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总量上的弱势成为制约全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主要阻力。

  (三)企业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湖南服务业企业数量众多,但大多规模小, 集中度不高,产业链条较短,规模效应不明显,缺乏有带动力和影响力的服务业企业集团和品牌,新兴服务业行业更是如此。2010年,全省共有限额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764家,其中,营业收入1000万以上的仅254 家,占66.8%的企业为小型企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企业319家,其中,1000万以上的仅117家,63.1%的企业为小型企业;居民服务业企业199家,其中,1000万以上的仅37 家,81.5%的企业为小型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资金、技术、人才问题的制约难以得到有效解决,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企业“朝开夕闭”,难以发展壮大。

  三、加快湖南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实现到“十二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的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的《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也指出, “十二五”时期将是服务业可能跨越式发展的时期,服务业将承担起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改善民生福利的“主力军”,到“十二五”末,我国很有可能迎来服务经济时代;在前不久闭幕的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省委省政府顺应当前国内外发展大势,立足湖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集中全省人民的智慧,作出了推进“四化两型”的战略抉择。这一切都预示着,随着“十二五”的到来,湖南服务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有了更好的机遇,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把握发展机遇,增强发展责任,强化工作举措,提高服务业比重,提升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实现我省服务业既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一)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健全服务业发展保障体系。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现代经济增长中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源泉,是服务业的发展。未来十年,我国有可能从现在的人均G D P 4000美元提升到1万美元左右,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为了获得这么大的调整和发展空间,迫切需要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状况,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使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相协调。因此全省上下必须紧紧围绕推进富民强省和四化两型战略目标,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新时期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地位,从根本上改变重工业轻服务业的传统观念,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把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一是要更加关注服务业发展状况,特别要对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瓶颈因素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以便制定政策时有的放矢;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通过编制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鼓励发展方向、发展领域和发展重点,出台配套性政策保障措施,加大对服务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在资金投入、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确保服务业健康发展;三是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积极创建公开、公平、合理的市场秩序;四是要加强目标考核,优化绩效考核办法,将与服务业相关的重要指标列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推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产业结构不优,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是目前我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十二五”时期要把产业结构调整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全面协调发展中突出重点。一是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当前,我省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要以我省新型工业化建设为契机,以延伸产业链为突破口,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首先要加快功能区建设,充分发挥长株潭一体化的产业集聚效应,规划建设一批与之相关的信息、金融、物流、会展、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其次要推动产业链升级,大力引进和发展产业链中最具价值的生产服务环节,推动产业向研发、设计、物流、营销、品牌推广、系统集成等上下游延伸;第三要推动制造业内部服务专业化发展,积极引导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大力发展第三方专业化服务企业。二是要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一切的发展都是为了使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除了保障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的发展之外,要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精神享受的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的发展,同时要促进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旅游度假、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领域,培育现代服务业的新增长点。

  (三)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实施品牌战略,构筑服务业发展优势。服务产品是无形产品,它难以像农产品和工业品那样可以标准化生产和重复制造,让人们有直观的感受,重要的就是要充分体现服务品牌的魅力。因此,要高度重视服务品牌建设。一是打造知名品牌。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联动的品牌建设工作机制,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产品,实施一批品牌示范作用明显的产业项目,培育一批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服务业品牌。二是做强做大企业。依托有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上市等方式,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在现有基础上,培育一批在同行业具有影响力的服务业大型企业或集团,以带动同行业的发展。

  (四)加大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切实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服务业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投入不足是长期存在并制约湖南服务业更快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切实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一是要在政府投入中提高服务业投资份额。各级政府在安排投资规划时,要特别保证服务业投资比重的有效提高,以投资拉动服务业较快发展。二是要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加大对服务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以及重点课题研究的扶持等。三是要积极拓宽服务业融资渠道。除了要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资金外,要尽快制定有可操作性的鼓励民间投资进入垄断行业的实施细则,为扩大民间投资范围提供必需的规则保障和制度环境,特别要引导民间投资投向新兴服务业,为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承办:服务业处
执笔:张雍雍 伍春阳
核稿:张映欣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