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2010年湖南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决策咨询报告34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1-07-06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2010年,随着宏观经济开始回稳向好,湖南省中小企业在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和促进下快速发展,总量不断扩大,效益逐步提高,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中小企业发展也面临着重视程度不够,融资渠道不畅,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一、2010年中小企业运行状况

  (一)规模加速扩大,成为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末,全省中小企业共计16.66万家,较去年增加1.46万家,增长9.6%,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8%,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部分。全省中小企业继2009年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后,2010年再登6000亿元新台阶,达到6471.39亿元,较上年增长18.7%,增速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中小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7%,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比。中小企业拉动GDP增长6.9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7.3%,分别比上年提高0.71.5个百分点。在工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三大行业中,中小企业占主体地位,其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建筑业及房地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63.9%68.9%69.4%,且这三大行业中小企业增加值增速在各行业中也居前列,分别达21.4%19.9%27.1%

  (二)经营状况良好,利润快速增长,吸纳就业能力增强。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4949.23亿元,同比增长29.4%,增幅比上年高出13.6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制造业和房地产开发业发展较快,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42.8%37.4%35.4%。随着营业收入的不断增加及经营成本控制良好,全省规模(限额)以上中小企业实现营业利润1521.59亿元,较上年增长38.8%,增速比上年大幅度提升。中小企业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就业机会的增加。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吸纳从业人员642.88万人,增长3.9%,增幅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各行业中,制造业吸纳从业人员最多,为279.58万人,而从业人员增长速度排在前三位的行业为其他房地产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建筑业,其增幅分别为7.9%7.1%6.8%

  (三)对财政支撑作用突出。随着中小企业收入和利润的较快增长,中小企业税收也稳步增长,对财政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完成各种税收共计806.08亿元,增长24.0%,占全省全部企业税收的比重为57.5%。其中国税收入328.84亿元,增长19.2%,占全部国税收入的38.0%;地税收入477.24亿元,增长27.5%,占全部地税收入的88.9%

  (四)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大。2010年,全省14个市州中小企业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营业收入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9.4%的市有衡阳、益阳、郴州、永州、怀化、娄底,其增幅分别为37.1%32.4%53.3%30.1%36.1%36.1%。增长相对较慢的是湘西自治州、株洲和邵阳,其增幅依次为15.2%20.1%23.3%,比全省增幅分别低14.29.36.1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增长速度最快的郴州市比最慢的湘西自治州快38.1个百分点。从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看,增加值最多的是长沙市,达到1617.02亿元,占全省中小企业增加值的25.0%,其后依次是岳阳和衡阳,分别为797.07亿元和626.11亿元。郴州市、怀化市、衡阳市、娄底市和张家界市的中小企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其增幅分别为30.1%28.8%25.3%23.9%21.5%湘西自治州和株洲市增幅较慢,增速均低于10%,分别为4.0%9.4%

  (五)经济类型多元化,私营经济的主体地位进一步上升。全省各类型中小企业中除国有企业以外,其他经济类型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增速均超过20%。其中私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625.86亿元,增长32.7%,超过全省中小企业平均增幅3.3个百分点,所占比重达到54.6%,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拥有固定资产原价达3472.32亿元,增长32.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2个百分点,所占比重达40.4%,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

  (六)中小企业获得贷款总量增加。全省中小企业年末贷款余额达到3560.30亿元,比2009年增加680.26亿元,增长23.6%,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50.7%。从产业投向看,第三产业获得贷款最多,达到2192.42亿元,增长24.9%,占全部中小企业贷款的61.6% ,第二产业次之,为1137.80亿元,增长15.0%,占32.0%;而增幅方面,第一产业增长最为迅速,2010年共取得贷款230.08亿元,同比增长70.4%;从地区分布来看,长沙市中小企业贷款占了全部中小企业贷款的半壁江山,共获得贷款1843.24亿元,占全省的51.8%,而娄底、湘潭和湘西自治州则在贷款增速上位列全省前三,分别为49.0%37.4%35.1%

  二、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小企业融资依然困难。尽管一系列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得到实行,但由于金融体系依然不够健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加之中小企业存在资本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且科技含量低、财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善。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年末贷款余额达3560.30亿元,同比增长23.6%,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50.7%,比上年分别下降了5.6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的增幅下降最为显著,比上年降低10.7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中小企业年末贷款余额连续两年负增长,融资上的劣势,遏制了其发展能力,2010年其营业收入增长7.2%,为各行业最低。

  (二)服务体系不健全,发展环境亟待优化。中小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而我省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功能不全,致使中小企业发展受阻。由于中小型企业的规模较小、资金不充裕,大多数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人员培训、市场开拓、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较弱,其非常希望从企业外部、从政府和社会获得满足发展需要的服务,而当前我省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有关信用担保、技术支援、人才引进、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三)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几年湖南省陆续出台了一批促进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但由于宣传不到位等方面的原因,致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落实不到位等情况,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融资、用地、税收、人力资源培训、社会保障等具体问题往往得不到有效解决,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有效的政策扶持体系。要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的法律和经营环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等法律法规为基础,结合实际制定促进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技术创新、用地、人力资源管理等的政策文件,以适应促进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要采取优惠财税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一是逐年提高国民收入分配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的比重;二是年度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政府投入资金总额中应提高用于扶持中小企业项目建设和技术改造资金的比例。三是要推进增值税转型,扩大中小企业增值税抵扣范围,减轻企业税负。

  (二)采取有力措施, 继续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由政府全资担保机构、政府参股担保机构、互助式会员制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组成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增强各类担保机构的融资担保能力,分散和控制信用担保系统风险。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信用评价工作,建立中小企业动态信用信息数据库。规范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首先,要规范企业财务制度。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不做假账,提高企业财务状况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其次,要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树立良好的企业法人形象,杜绝不良信用记录,提高企业信用价值并有效防范信用风险。此外,还要建立一整套信用等级评估制度和指标,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尽快构筑信用体系。金融部门应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合理配置金融资本,充分利用利率的杠杆作用,对市场的金融贷款进行市场调节。商业银行应开发更多更新的金融服务项目,提高为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效率,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关的信息咨询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信贷管理体制,改进贷款授权授信制度。商业银行要适度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对一些信用记录好的优质客户,可允许发放部分信用贷款;对一些规模相对较大、信誉较好的中小企业实行授信制度;对一些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积极开办应收账款抵押、自然人担保、优质中小企业联保保证制度;根据中小企业生产周期和贷款期短、频率高、周转快等特点,积极开办可循环贷款,减少中小企业贷款成本,提高贷款效益,也可以充分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类金融需求。

  (三)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继续建立并推广政府部门为龙头,各类民间商会为桥梁,社会服务中介机构为依托的多方社会资源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全方位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有关部门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如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中心, 引导技术服务中心与中小企业合作, 探索建立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产学研” 合作的长效机制, 切实解决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缓慢的问题。在人才培养方面,重点要抓好创业培训,建立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基地,并充分利用现有高校、培训机构的作用,对中小企业从业者进行上岗培训、再就业培训、高级管理人员和高新技术专业人才的培训。充分利用现有高校、培训机构的作用, 大力开展中小企业员工在岗及转岗技能培训。同时不断推进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 扶持基础性信息资源平台建设, 利用互联网等形式, 进一步搭建中小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应对贸易全球化趋势。

承办:服务业处
执笔:谢占鳌
核稿:张映欣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