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上半年湖南新型工业化建设稳步推进

(决策咨询报告50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1-08-19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今年以来,湖南各级、各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主线,继续稳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效益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

  一、 新型工业化建设稳步推进

  上半年,在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大力推进下,全省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3825.58亿元,同比增长18.4%,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538.50亿元,增长20.4%,增速排名全国第8位。

  1.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加强。上半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达86.5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全省申请专利11329件,增长23.7%,专利授权量7437件,增长37.1%,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702件,同比增长43.60%,发明授权量为1237件,增长60.4%;全省规模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193.24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33.7%,比2010年提高2.0个百分点,其中长沙、湘潭、株洲和娄底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56.5%48.9%46.6%35.6%,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2.8个、15.2个、12.9个和1.9个百分点。

  2.企业经济效益增势良好。全省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0936.23亿元,同比增长41.3%;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74.64亿元,同比增长55.0%;全省规模工业38个大类行业中37个行业实现盈利。亏损企业亏损额31.9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5%;企业亏损面为5.2%,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缴税金528.11亿元,增长36.0%,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0.5个百分点,税金总额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41.1%

  3.能源利用水平提高。一是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全省规模工业能耗为3330.08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9.1%,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4.8个百分点;全省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35%,除张家界外,全省其余13个市州单位增加值能耗均下降,其中湘潭、株洲和衡阳市单位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13.1%12.5%12.2%,降幅居全省前三位。全省规模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17.3%,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1个百分点;增加值总量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34.8%,比一季度低0.4个百分点。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合计为2605.25万吨标准煤,能耗同比增长7.2%,增幅比上年同期低6个百分点,低于规模工业能耗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全省规模工业重点耗能企业在统计的73种单位产品能耗中,同比下降的有51种,下降面达69.9%二是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升,全省建设用地供地率为8.1%,每公顷工业用地面积实现工业增加值719.31亿元,同比增长10.1%

  4.环境保护保持加强。全省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万元工业增加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铅分别为8.09千克、2.22千克、5.81千克、0.37千克和0.64克;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铅排放总量分别削减6.4%3.3%3.5%9.2%,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略有上升。

  5.人力资源得到发挥。全省规模工业吸纳就业人员259.37万人,增长12.1%,增幅比一季度提高0.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全省规模工业专业技术人员达28.57万人,占规模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11.0%,比去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湘潭、株洲、衡阳、长沙、邵阳、岳阳和永州7个市州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为12.9%12.8%12.3%11.7%11.2%11.1%11.1%

  二、新型工业化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1.产业结构仍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六大高耗能行业占比仍较高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1233.12亿元,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34.8%,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6个、4.5个和7.6个百分点。二是产业组织结构不优,产业集中度不高。全省规模工业38个大类行业中仅有专用设备制造业一个行业主营业收入占全省比重超过10%。规模工业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仅为9040万元,居全国第29位,中部末位。

  2.企业创新能力仍显不足。全省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仍在1%左右,其中规模工业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仅为71.92亿元,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提取的研发经费仅1.53元。目前,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仍然依赖进口。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比重为13.1%,比去年同期低1.5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增长26.8%,低于工业总产值增速15.0个百分点。

  3.资源环境约束压力较大。一是环境保护压力较大。全省工业企业氮氧化物排放同比增长1.4%,全省除娄底外,其余13个市州氮氧化物排放增长,其中常德、永州、岳阳、湘西自治州、郴州、怀化、邵阳和长沙8个市州氮氧化物排放增长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分别增长2.5%2.5%2.3%2.3%1.9%1.8%1.7%1.5%。张家界、娄底、益阳、怀化、衡阳、湘西自治州和永州7个市州万元工业增加值所产生二氧化硫排放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为46.61千克、34.29千克、19.63千克、14.32千克、13.96千克、10.34千克和9.98千克。二是工业生产要素约束增强。劳动力供需矛盾较明显,上半年全省规模工业趋势判断调查显示,被调查的企业计划招工人数为27.96万人,实际招工人数为25.65万人,存在2.31万人的缺口。劳动力缺口占企业用工需求的比重为8.3%。企业融资难度加大,上半年趋势判断调查显示,43.3%的被调查企业的流动资金紧张,比一季度高11.1个百分点,其中,6.9%的企业资金严重紧张。此外,电力供应紧张和电价上涨,对工业尤其是冶金、石化等高耗能企业生产的冲击明显。

  三、几点建议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湖南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所在,也是新型工业化的重中之重。要打破瓶颈制约,建设好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要素集聚的平台和载体,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重点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攻关和重大成果转化项目。要加快扶优汰劣,为战略新兴产业腾出发展空间。随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紧张,国家对用地、耗能、排污等方面控制更加严格,大力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材料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两型”化方向发展应成为当务之急。

  2.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进绿色发展。要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努力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要优先建设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产业项目。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以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建设为重要抓手,建设以低碳排放、再循环为特征的工业体系,推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3.加快自主创新,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要着力加快高端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技术产权和成果交易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加快推动知识和技术的有序转移和扩散,制定和落实鼓励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的税收、金融、知识产权等政策措施,引导更多资金参与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中来。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措施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促进人才向企业和重点产业集聚。

  4.强化要素保障,加快突破资源制约。要着力解决工业发展资金难题,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工业发展资金的筹集问题,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改善企业尤其是非公和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增加信贷投放,扩大直接融资。要加大能源资源保障。要加强对煤电油运气等的调度,抓紧完善能源储备体系和建设输送通道,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用地、用工、能源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承办:工业处
执笔:周  玲
核稿:张映欣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