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转方式、调结构”步伐稳健 大有可为

(决策咨询报告51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1-08-19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两个坚定不移,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着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产业结构保持高级化趋势,工业继续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有所提高,但经济增长的粗放特征依然明显,区域发展差距有所扩大,经济结构调整仍然任重道远,对此我们应予以清醒认识和高度重视。

  一、转方式、调结构有新的进展

  1、从结构看,第二产业比重提升较快。今年以来湖南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经初步核算,2011年上半年湖南实现生产总值8762.66亿元,同比增长13.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25.08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286.07亿元,增长17.6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50.91亿元,增长11%。受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有所减缓,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10.6%,比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较快,比重达48.9%,较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达40.5%,较去年同期下降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逐步提高,表明我省经济仍然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调整的高级化还处于较初级阶段。

  2、从贡献看,工业是拉动经济较快增长的主导因素上半年湖南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825.58亿元,增长18.4%,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比GDP高出5.0个百分点,工业占GDP比重由上年同期的41.9 %提高到43.7%,提高了1.8个百分点。湖南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2.2%62.4 %35.4%第二产业是拉动经济较快增长的主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六成,拉动经济增长8.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贡献率达57.7 %,拉动经济增长7.7个百分点,继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3、从需求看,投资增长势头强劲。今年以来,国家实施偏紧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在银行信贷紧缩、房地产限购以及小排量汽车减税优惠政策取消,社会消费热情有所减退的大环境下,湖南积极加大要素投入,增强自主发展的动力,保持强劲的投资驱动。上半年湖南固定资产投资额达4613.21亿元,增长30.2%,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步伐。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44.47亿元,增长17.4 %,比去年同期回落1.0个百分点。经初步推算,上半年湖南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68.1%35%-3.1%

  4、从长远看,经济发展的后劲正在增强。湖南经济发展后劲增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进一步提高。上半年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4.9%,比去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增速达33.6%,比规模工业增速快13.2个百分点。全省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新材料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四大领域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二是高耗能行业产值及能耗增速相对放缓。上半年全省规模工业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17.3 %,比规上工业增速低3.1个百分点。规模工业能源消费3330.08万吨标准煤,增长9.1 %,增幅比去年同期降低4.8个百分点,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六大高耗能能行业能源消费总量同比增长7.2%,增幅比去年同期降低6.0个百分点。三是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上半年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13元,增长12.7%,较去年同期提高3.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51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比去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不仅是短期的民生考量,更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转方式、调结构有提升空间

  1、经济增长的粗放方式有待改进。一是投资的低效率。近年来虽然湖南投资率连年攀升,但投资效果系数却出现了下滑态势。所谓投资效果系数是一定时期内单位投资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量,用于衡量投资的宏观效率。2001-2010年十年间平均投资效果系数仅为0.3266,比19912000年的0.5679下降了42.5%。上半年湖南投资效果系数仅为0.3722,仍处于较低效率状态。二是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工业能源消费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较高,已达七成左右,而重点耗能行业能耗又占工业能耗的九成以上。从投资看,上半年湖南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非金属矿物制品、石油化工炼焦、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等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626.33亿元,增长32.9%,比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还高出2.7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较快,势必影响经济结构调整。

  2、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湖南是农业大省,2010年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仍达到14.5%,高于10.2%的全国平均水平。农业生产的好坏,事关经济发展、民生稳定,可以说农业仍然在湖南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近几年湖南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形成了机械、食品、石化、有色、建材、冶金等千亿产业,工业占GDP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2010年为39.3%,比 2005年上升了6.0个百分点,新型工业化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湖南工业增加值比重仍然偏小,在中部六省中居末位,河南为52.1%、山西为50.5%、江西为46.2%、安徽为43.7%、湖北为42.6%,工业增加值比重均高于湖南。而湖南第三产业比重一直维持在40%左右,并伴有缓慢下行的趋势。当前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正在积极打造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3大支柱产业,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等4大先导产业,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以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仍然任重道远。

  3、区域发展差距有待缩小。“十一五”时期,湖南在打造“长株潭”城市群的同时,全面启动了“大湘西”整体开发方案,有效加快了“大湘西”开发步伐,呈现出多区域共同发展势头。“十一五”时期,“长株潭”三市GDP年均增长15%,而基础薄弱的“大湘西”地区GDP年均增长12.8%,“长株潭”与“大湘西”地区GDP增长速度差,由“十五”时期的4.1个百分点缩小到“十一五”时期2.2个百分点,缩小了1.9个百分点。但今年以来由于受矿业整治整合、锰锌企业大面积停产的影响,“大湘西”与“长株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有所扩大,上半年长株潭三市GDP增长14.9%大湘西地区增长12.6%两者之间速度差由上年的1.3个百分点扩大到2.3个百分点

  三、转方式、调结构的几点建议

  1、转方式、调结构,重在发挥好投资的导向作用。近些年来,湖南的投资率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积极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积极引导投资向水利、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教育卫生、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倾斜;放宽市场准入,将中央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坚决控制高能耗、高排放和产能过剩领域的投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2、转方式、调结构,重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成果转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以推进“信息化”,打造“数字湖南”为契机,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大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全省创新型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充分发挥高校院所知识创新的骨干作用,推动高校院所在服务发展中做贡献,加快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变为创新发展优势;充分发挥高新区等各类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集聚创新资源,集中打造自主创新高地。力争在较短的时期内把我省由货物和服务的净流入地区,转变为产品和服务有较强竞争力的净流出省份。

  3、转方式、调结构,重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一是立足优化产业结构,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快服务业特别是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二是把协调结构关系与提高结构水平有机结合,使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走向高级化。要下决心优化第二产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企业,把优化投资结构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低消耗、轻污染、科技含量高而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业,从整体上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与现代制造业密切相关的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部门,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标准、物流、营销和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环节,同时重点发展面向农村的生活性服务业;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服务领域;鼓励创新服务业,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提升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积极承接服务业转移和外包。

  4、转方式、调结构,重在推进“四化两型”建设。一是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二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决淘汰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现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高产出、高效益、能循环、可持续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要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不断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让广大民众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形成良性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5、转方式、调结构,重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推动环长株潭城市群、大湘南、大湘西三大区域板块协调发展。坚持把扶持大湘西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继续把大湘西作为我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积极推动武陵山区建设,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增加对大湘西地区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转移支付,扩大扶贫资金直补规模,加大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民生工程投入,大力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支持构建以文化旅游、现代中成药、食品加工、生态农业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承办:核算处
执笔:唐双全  彭  蕾
核稿:张映欣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