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湖南就业形势稳定趋好
(决策咨询报告57期)
今年以来,湖南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加快整合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推进城乡就业。目前,全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趋好。
一、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趋好
1、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了就业
全省继续贯彻落实以“鼓励、提升、扶持、服务、托底”为核心内容的一整套扶持政策,全面推进“四个计划、一个工程”和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以及“515创业扶持计划”。进一步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力度、统筹帮扶重点群体就业和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取得一定成效。1-6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3.67万人,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实现动态清零。
2、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稳步增加
二季度,全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511.49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31.21万人,同比增长6.5%;其中在岗职工472.76万人,增加27.02万人,增长6.1%。分经济类型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281.97万人,集体单位30.63万人,其他单位198.89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5.1%、10.7%和8.0%。
3、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企业从业人员增加
部分地区由于承接产业转移,呈现出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和从业人员增加的现象。例如,郴州,一季度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达到17.35万人,同比增长13.2%,其中,非公有制工业企业12.68万人,较去年同期增加2.01万人,同比增长18.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3.1%,较去年同期提高5.31个百分点。衡阳,前3个月实现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约2599万美元,同比增长73.41%以上。创造就业岗位15万多个,占全市城乡可用剩余劳动力的60%以上。
4、制造业从业人员增长较快
随着经济稳定向好,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状态良好,从业人员增加。对117家单位用工情况进行的重点调查数据显示,1-5月117家单位的从业人员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1.7%,比一季度的增速提高了1个百分点,其中,增长最快的行业是制造业,增速达25%。制造业从业人员增长较快主要是部分龙头企业扩大生产所至。
5、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稳定向好
省委省政府一直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招聘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扶持力度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长沙市月度劳动力调查数据显示,失业人员中拥有大学专科和本科学历人员的比重在下降,1-7月调查的失业人员中大学专科、本科学历的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为15.0%和4.7%,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5.1和2.0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问题
1、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对高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熟练技工的需求量逐步增加,导致缺口较大。另一方面,低技术岗位无人问津。受工资待遇、劳动强度等因素的影响,企业普工“空岗”现象普遍。6月份对全省3551家小型工业企业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有42.8%的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用工缺口,其中,缺少“一线生产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企业分别占41.6%、39.0%和19.3%。
2、企业用工成本增加
企业用工成本是影响劳动就业增长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1-5月,全省规模工业企业人均工资同比增长了29.3%。此外,6月份对全省3551家小型工业企业抽样调查显示,被调查企业普遍反映用工成本增加,95.8%的企业反映企业劳动工资有所上涨,其中,各类人员工资普遍上涨的企业占68.9%,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工资上涨的企业分别占6.6%、7.5%和12.7%。
3、就业服务需不断完善
近年来,湖南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和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就业服务需要不断完善,需要多元化和更具实效,在各劳动力市场和社区举办的招聘会上,求职者穿梭其中,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从长沙市月度劳动力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劳动者的求职观念发生了变化,求职形式多样化,但是委托亲友这种传统的找工作方式依然是主流,1-7月被调查的失业人员中委托亲友找工作的人员比重高达48.0%,参加招聘会的仅占8.2%,在职业介绍机构登记的占8.8%,应答或刊登广告的占0.6%。
三、全年劳动就业形势判断及对策建议
得益于各项政策措施不断落实到位,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预计全年劳动就业形势依旧会保持平稳,并保持一定量的增长。针对上半年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建议: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培训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近年来湖南省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一方面要制定中长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通过不断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建设,推进职业教育体制创新,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和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职业培训资金投入,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从而减缓用工的结构性矛盾。
2、加强保障力度,改善就业环境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能有效促进就业。要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重点促进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参加社会保险;同时要改善公共服务,在户籍、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要改善就业环境,企业要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改善工作环境,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险待遇,从而吸引更多人员就业。
3、进一步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能力
通过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失业动态监控体系和失业调控预测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增长机制和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进一步规范职业介绍、劳动保障事务代理、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完善劳动力市场,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对于高校毕业生、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等不同群体,开展适合他们需求的招聘会。
承办:人口和就业统计处
执笔:廖闻菲
核稿:张映欣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