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湖南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决策咨询报告60期)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湘发[2004]17号)文件精神,坚持与时俱进,以创新理念引领发展,以调优做大产业推进发展,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深入实施,强力推进。通过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民营经济、特色经济和劳务经济,县域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势态。
一、发展概况
(一)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发展速度加快
2010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10450.06亿元,比2005年 增长87.6%,年均增长13.4%。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过100亿元的县42个,过200亿元的县9个,分别比2005年增加36个和9个。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813元,比2005年增长了1.4倍(现价比)。县域财政总收入 623.09亿元,比2005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22.7%;人均财政收入1122元,比2005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22.2%。 全省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县有13个,过5亿元的县40个,分别比2005年增加11个和32个。县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054.60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3.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04.91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
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1891.63亿元,比2005年增长3.9倍;利润981.52亿元,增长9.5倍;销售利润率8.3%,提高4.5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县域经济在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产业结构也逐步优化,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9.1:48.3:32.6。与2005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8.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1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2.6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第三产业的稳步发展,使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010年一产比重最大的农业主导县(市、区)只剩下共4个,比2005年减少16个,其中两个县是山区县,两个是湖区产粮大县、粮棉种植基地县。二产比重最大的工业主导县(市、区)共有55个,比2005年增加22个,它们大都位于铁路沿线或城市附近地区,工业发展较快,是推动全省工业发展的主力军。三产比重大的服务业先导县(市、区),共38个,比2005年减少6个,主要是一些大城市附近经济较为发达的县(市)和省内主要风景区所在县(市)。
(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生不断改善
2010年,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为14224元,比2005年名义增长84.2%,年均增长13.0%;农民人均纯收入5524元,名义增长77.1%,年均增长12.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282.07亿元,增长1.1倍。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人数283.41万人,比2005年增长10.1%;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总额763.81亿元,增长1.1倍。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数2135.57万户,比2005年增长1.7倍,国际互联网用户195.20万户,增长1.2倍;农村彩电普及率95.8%,比2005年提高13.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0.47,比2005年降低0.09。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数337.79万人,比2005年增长29.3%;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数373.61万人,增长47.9%;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72.71万人,增长8.6%;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1.55万人,增长6.3%;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22.23万人,增长3.9倍;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4669.29万人,增长2.2倍;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751.87万人,增长4.6倍。
(四)基础设施改善
2010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22.8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386公里,形成了以长沙为中心连接各市州的4小时高速经济圈,实现了公路村村通,99.8%的乡镇、81.5%的行政村道路硬化。自来水受益村比例43.7%,比2005年提高9.8个百分点;通电话村99.2%,提高3.2个百分点;通有线电视的村60.2%,提高17.6个百分点。通汽车的村99.2%,提高2.0个百分点。
2010年全省新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点854个,实现互联网宽带上网行政村2057个。“十一五”期间,湖南水利投资额居全国第2位,达137亿元,仅2010年,投资达60多亿元。
(五)区位优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明显
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区位优势和矿产资源优势,尤以区位优势为甚。湖南的县域经济强县主要集中在“一点一线”地区,其区位优势使得这一地区的发展优于其它地区。区域内以长沙县为首的一些市县成为全国经济强县。该区域内2005年只有长沙县进入全国百强县,到2009、2010年就有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望城县4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2011年又有醴陵市进入百强县。其中2011年长沙县位于18位,在中部地区排名第一,在中西部地区中排名第二位,仅次于内蒙古的准格尔旗;浏阳市、宁乡县、醴陵市分别位居百强县的第64、68、98位(望城县因撤县设区,没有列入排名)。
二、基本经验
(一)工业园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
各地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措施,走“以园兴工、以工强县”的发展思路,加大对园区的投入,不断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2010年,全省省级以上园区78个,面积1788.5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长3.6倍;入园工业企业7597个,增长71.5%;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2221.94亿元,增长3.8倍。2010年长沙县“一区七园”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019亿元,增长33.9%,高于全县产值增速2.3个百分点,占全县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达96%,其中长沙经济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79%。汨罗市循环经济工业园全力打造“永不消竭”的城市矿产,全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1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39%,入库税收6.9亿元,占全市62.7%。
(二)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深刻把握发展环境和内部条件,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依据,强化对区域空间开发秩序的引导。分类指导,统筹发展,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因地制宜形成各种发展格局。长沙县将全县域划分为县城及经济开发服务区、工业优势区、农业优势区和工农业综合发展区,实施区域分类发展。实行工业向园区集中,以“一区七园”为载体,积极打造“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和“湖南汽车及零部件基地”。在北部乡镇规划建设了面积达1150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并推进“产业集中发展、资本集中下乡、土地集中流转、农民集中居住、生态集中保护和公共服务集中推进”六个集中,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全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城乡统筹迈出坚实的步伐。攸县在加强城乡管理的同时,投资6000多万元对城乡市场进行改造之后,又投入1000万元推进镇区“三创四化”和乡村洁净大行动,大力实施环境净化、房屋美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工程。
(三)坚持项目带动
牢固树立项目开发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的理念,全面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努力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把重点项目和龙头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十一五”期间,长沙县始终发挥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带动作用,大力引进资本、技术等要素,丰富自身发展资源。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策划和包装了大批高质量的项目,以项目吸引资本。坚持引大引强,引进战略投资者。如引进广汽-菲亚特项目,5年内总投资100亿元,投产后形成50万辆轿车产能,400亿元工业产值,50亿元利税。松雅湖建设项目,总投资40亿元,规划总面积16.97平方公里,成湖面积6300多亩,建成后将极大提高城市品质。 “十一五”期间宁乡县累计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96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03个,因此,工业产值由“十一五”期初的150亿元增加期末的830亿元。
(四)把产业承接作为主要抓手
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开放的重点和全局性工作。充分认识到承接产业转移既是重大机遇,又是严峻挑战,是后发地区实现加快发展的最佳路径。湖南各地,特别是湘南地区,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大规模转移的重大机遇,实施充分开放合作,创造和发挥比较优势,找准承接方向,打造承接载体,优化承接环境,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永州作为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对接东盟的桥头堡,加大产业承接力度,打造了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目前,蓝山县毛织企业480多家,用工6万多人,成为全国第三大外向型毛织基地。郴州成功争取承接产业转移先试先行“34条”政策,创建国家级郴州出口加工区,“十一五”期间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是“十五”期间的7.6倍。衡阳市“十一五”期间共承接产业转移项目730个,加工贸易企业153家,到位资金410亿元,共创造就业岗位20多个。
承办:农经队
执笔:张纯钢 杨鸿雁
核稿:张映欣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