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发展潜力分析
(决策咨询报告64期)
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条重要方针。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政策,推进区域协调、均衡发展。从当前来看,湖南主要划分为环长株潭(3+5)城市群、湘南地区与湘西地区三大区域。为促进全省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利用大量相关的统计数据,重点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发展潜力。
一、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1.环长株潭(3+5)城市群。环长株潭城市群又称“3+5”城市群,是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中心,1.5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5个省辖市在内的城市聚集区。其中,长株潭三市为环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层,是湖南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衡岳常益娄五市为长株潭三市的辐射层,亦即环长株潭城市群的紧密层,是湖南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环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总面积9.65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4221.35万人,占全省的59.6%;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58.81亿元,占全省的78.3%,增长15.2%,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也超过了其他区域的发展速度,实现了率先发展的基本目标。
2.湘南地区。湘南地区是指湖南南部的衡阳、郴州、永州三个地级市,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美称。镜内钨、锡、铋、钼、铅、锌、银、金等矿产资源在全国乃至全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资源基地之一。湘南地区是通粤达海的湖南“南大门”,土地总面积5.72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1904.34万人,占全省的26.9%;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69.11亿元,占全省的20.4%,增长15 %,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
3.湘西地区。湘西地区是湖南西部的武陵、雪峰山脉覆盖地区,包括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怀化市、邵阳市和永州市的江永县、江华县,是通往云、贵、渝的门户地带,也是我国东部地区经济技术向西辐射和西南地区物质向东流转的必经之地,起着引东接西、连南通北的重要作用。湘西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土地总面积7.8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7%。2010年末总人口1828.68万人,占全省的25.8%;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24.31亿元,增长13.7 %,占全省的12.6%。
二、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近几年来,在一系列政策作用的推动下,全省三大区域的经济社会均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但由于人文自然环境、交通区位、科技与人力资源、产业结构与矿产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区域之间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发展差异。
1.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梯度格局。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10年,环长株潭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12558.81亿元,分别相当于湘南地区和湘西地区生产总值的3.8倍和6.2倍。环长株潭城市群以占全省59.6%的人口、45.6%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约80%的地区生产总值;湘南地区以占全省26.9%的人口与27%的土地创造了全省20%左右的地区生产总值;湘西地区以占全省25.8%的人口和37%的土地创造了全省12.6%的地区生产总值。从人均GDP来看,2010年,湖南省人均GDP为22628元,环长株潭城市群人均GDP为31843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4倍;湘南地区、湘西地区分别为19664元和12280元,与全省人均GDP分别相差2964元和10348元,湘西地区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4.3%。
2.三大需求呈现明显的不均衡。环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推力较强,投资、消费和外贸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强度均高于湘南地区和湘西地区。2010年环长株潭城市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7453.76亿元,分别相当于湘南地区、湘西地区的3.6倍和4.9倍;占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5.9%,分别比湘南地区和湘西地区高54.6个和60.6个百分点。环长株潭城市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476.51亿元,分别相当于湘南地区、湘西地区的4倍和6.1倍;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76.7%,分别比湘南地区和湘西地区高57.2个和63.9个百分点。在外贸方面,2010年环长株潭城市群外贸依存度达6.7%,而湘南地区、湘西地区外贸依存度分别为3.7%和0.4%。
3.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2010年环长株潭城市群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1.5:51.7:36.8,湘南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7.8:46.5:35.7,湘西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7:38:43.3,而全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5:45.8:39.7。这充分说明环长株潭第二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湘西地区第三产业(旅游为主)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湘南地区和湘西地区传统农业产业的比重比较大。根据钱纳里和西蒙库兹涅茨等经济学家的实证研究理论表明:环长株潭城市群已经进入较发达经济阶段,接近工业化高级阶段的初期;湘南地区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湘西地区则处在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迈进阶段。
4.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对2010年湖南城乡居民收入按五等份分组,计算得出湖南城乡居民基尼系数为0.303,比2009的0.312下降了0.9个百分点,总体而言,湖南居民收入差距处于相对合理的水平,并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减缓。从三大区域板块来看,2010年环长株潭城市群、湘南地区和湘西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比值分别为2.78、2.57和3.45,说明湘西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对较大。同时环长株潭城市群与湘西地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比值分别为1.55和1.93,说明区域之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也比较大。
5.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在教育方面,以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师数为参考指标,2010年环长株潭城市群普通小学、普通中学和高等学校师生比(每百人)分别为5.4、9.6和5.7,比湘南地区、湘西地区师生比都要高,说明环长株潭城市群在教育资源方面条件要优越(图1)。在医疗卫生方面,以万人拥有床位和医生数为参考指标,2010年环长株潭城市群万人拥有床位数分别比湘南地区、湘西地区多4.2和7;环长株潭城市群万人拥有医生数分别比湘南地区、湘西地区多4.9和2.3(图2)。2010年湘南地区、湘西地区每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分别相当于环长株潭城市群的63.7%和63.3%,参加医疗养老保险人数分别相当于环长株潭城市群的74.4%和73.8%,说明在基本保障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三、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分析
一个区域的发展,与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与经济发展潜力有关,而发展潜力代表一个区域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水平。从人才资源潜力、融资潜力和工业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对湖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潜力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发现各区域的自身优势,为未来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和依据。
1.人才资源潜力。一个区域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资源的多少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可以根据高校人才数、科技人数、专利申请数等指标来反映。因此,根据人口比重数、高校比重数、高校学校比重数、从事科技人员比重数、专利申请量比重数、城镇从业人员比重数以及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比重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结果显示:2010年,环长株潭城市群、湘南地区和湘西地区人才资源综合加权分值分别为133.8%、65.7%和49.2%,分别比上年提高0.9个、0.5个和0.3个百分点。从而可以看出,三大区域人才资源潜力最好的是环长株潭城市群,其次是湘南地区,湘西地区人才资源潜力最差。
2.融资潜力。强大的融资潜力可以提升一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对一个区域未来发展非常重要。存贷款利用率可以反映一个区域融资潜力,即存贷款利用率越高,说明利用水平越高,潜力也就越小。2010年,环长株潭城市群、湘南地区和湘西地区存贷款利用率分别为74.8%、42.5%和47.3%,其中环长株潭城市群和湘西地区存贷款利用率分别比上年提高1.1个和2.1个百分点,而湘南地区存贷款利用率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说明湘南地区融资潜力最大,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其次是湘西地区,潜力最小的是环长株潭城市群。
3.工业发展潜力。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是综合衡量工业经济效益各方面在数量上总体水平的一种特殊相对数,是反映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总量指标,也是反映工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即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越高,工业发展潜力就越大。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某项指标报告期数值÷该项指标全国标准值×该项指标权数)÷总权数。2010年,环长株潭城市群、湘南地区和湘西地区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分别为285%、306%和247.5%,分别比上年提高36.3个、48.4个和37.6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湘南地区工业发展潜力最大,其次是环长株潭城市群,潜力最小的是湘西地区。
四、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湖南要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均衡发展,需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加大扶贫开发攻坚力度,大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根据各区域发展经济的条件和特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经济资源,合理规划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从而达到发挥各区域经济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
1.优化区域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建立以长沙、株洲、湘潭为中心,以岳阳、益阳、娄底、衡阳为环中心经济带,以张家界、吉首、怀化、邵阳为主的湘西地区和衡阳、永州、郴州为主的湘南地区,以衡阳、常德为区域对接点的区域格局。要着力加快发展衡阳、常德,使其成为环长株潭城市群、湘南地区、湘西地区等三大区域对接的桥头堡,实现区域间的无缝对接。
2.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一是统筹规划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打破行政体制障碍,创新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统筹规划环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格局和目标定位,统一规划跨地区的资源开发、产业布局、设施配套和市场体系等,形成比较完备的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城镇相互配套联接的城市群体系。
二是加快环长株潭城市群工业化建设。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动人口、产业、技术、资本和市场的聚集和融合,充分发展区域优势和发展潜力,通过政策引导和生产力布局,加快长沙、株洲、湘潭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把环长株潭城市群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和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三是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交通体系建设。重点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城际轨道、地铁、机场、长株潭组合港和岳阳港等现代交通网络建设。实现城市之间的高速路网连通,扩大衡阳机场、岳阳机场以及张家界机场建设。
四是推动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和发展文化、旅游业。重点推动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建设,推动长株潭城市群现代化生态城市群建设,着力实施好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和保护,把湘江打造成“东方莱茵河”。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链,在创意设计产业、数字媒体产业、数字出版产业以及动漫游戏产业打造自己的品牌。加快重要旅游景点的开发与建设,使旅游业成为环长株潭城市群的特色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湘南地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一是重点发展有色金属产业。湘南地区资源丰富,物产富饶,具有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因此,湘南地区要立足本地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以有色金属开发为主线,提高有色金属的开发程度和加工程度,向精深加工、高增值方向发展,强化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促进有色金属产业向高水平、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力争主导国际市场,将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是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湘南地区要充分发挥湖南南大门的区位优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保护生态环境;要加强与珠三角现代物流、金融、人才、科技、品牌等方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提高湘南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整体竞争力。
三是争取政策支持力度。争取对湘南地区土地政策支持,将产业承接项目用地作为湘南地区建设供地的保障重点,对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符合国家政策的项目,优先安排用地;加大湘南地区财税支持力度,向承接产业转移企业加大资金倾斜力度,对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的产业和项目予以税收减免或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湘南开发开放的信贷支持力度,特别是有色金属产业和珠三角转移产业的信贷资金扶持。
4.湘西地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一是打造湘西地区生态文化旅游圈。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环境、少数民族风俗和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将湘西地区建设成为中外驰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强张家界、凤凰古城等名胜旅游景点的建设,积极发展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打造神秘湘西之旅、山水之旅、历史文化之旅三条精品线路和黄金通道,建设好绿色生态、历史人文、民俗风情、红色经典等四大特色旅游区。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建设特色农产品、林产品、中药材市场及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着力打造湘西地区特色农产品、林产品和生物医药产业链。加大特色产业兼并重组力度,促进特色产业企业由“资源型”向“创新型”发展,在有条件的地区,鼓励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三是加大扶贫力度。湖南要把湘西地区作为扶贫开发主战场,除了增加必要的财政资金外,还要进一步增加以工代赈扶贫资金和信贷扶贫资金。同时要完善扶贫开发机制,管好用好资金,提高使用效益。扶贫资金可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等。
承办:地调办
执笔:赵海军
核稿:张映欣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