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2011年湖南新型工业化引领发展成效显著

(决策咨询报告10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2-03-21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2011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严格按照“转方式、调结构”总体要求,深入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引领科学发展,积极应对和化解工业生产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省工业经济整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势头,第一推动力作用进一步显现。

  一、新型工业化发展基本情况

  2011年,全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稳步推进,呈现出经济贡献显著、效益稳步提升、发展方式继续优化、创新能力增强、增长后劲较足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增长贡献显著,协调发展势头较好。全省上下继续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工业经济规模总量再上台阶,第一推动力在全省经济中的贡献及地位进一步提升。全省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8083.1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2%,比上年提高1.85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1%,拉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2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2%,增速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快5.4个百分点。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0.1%,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排全国第8位。规模工业38个大类行业生产全部实现增长,有21个大类行业增速高于20%。环长株潭城市群、湘南地区和大湘西地区规模工业生产呈现出齐头并进的势头,增加值增速基本在19.9%—20.8%之间波动。

  (二)企业效益提升,对财政与就业贡献突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省工业企业积极开拓市场,狠抓生产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全省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395.64亿元,比上年增长41.0%;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252.23亿元,增长43.9%;全省38个大类行业中有36个行业实现盈利,35个行业利润总额增长,专用设备制造业成为首个利润总额过200亿元(为250.79亿元)的大类行业。全省工业企业实缴税金975.27亿元,增长25.6%,增幅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其中,实缴国税842.84亿元,增长25.2%,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实缴地税132.43亿元,增长27.9%,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全省规模工业吸纳就业人员280.62万人,增长12.0%,工业对拉动就业的贡献突出。

  (三)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增长驱动合理性增强。全省工业以结构调整为重要任务,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工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壮大企业规模,取得了明显成效。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103.3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7%;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1.1%,比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快18.3个百分点。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工业增加值2026.15亿元,增长31.4%,高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11.3个百分点。全省规模工业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增长28.8%,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2.4%,分别比规模工业平均水平高8.7个和12.3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分别比上年高1.7个和0.7个百分点。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过50亿元和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分别为202家、26家和12家,比上年分别增加68家、6家和1家。

  (四)新型特征明显,产业竞争能力提高。全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持续推进,工业不断朝着节约、集约和可持续方向发展。2011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比重比上年低0.2个百分点,增速比规模工业平均水平低3.2个百分点。全省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明显。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铅排放总量,比上年分别削减3.25%6.70%14.96%3.29%。工业集聚集群发展程度提高。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3150.52亿元,增长23.3%,高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全省工业拥有机械、食品、石化、有色、轻工、建材、冶金和电子信息制造等八个千亿产业,这八大千亿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规模工业的比重超过80%。全省建设用地供地率为26.9%,单位工业用地面积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9.8%。信息产业发展加快。全省限额以上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569.6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比上年提高0.38个百分点。

  (五)创新能力增强,工业发展后劲较足。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达205.2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05%,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研发经费支出分别为169.85亿元、13.86亿元和21.5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加40.39亿元、2.00亿元和1.05亿元。研发创新成效显著。全省获得专利授权16064项,增长15.8%;新产品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1.7%。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全省进一步加大投资、引资力度,确保工业增长持续有力。全省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812.13亿元,增长36.7%,增速高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8.8个百分点,其中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3315.12亿元,增长39.5%。全省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61.03亿元,增长35.6%。工业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598.40亿元,增长16.1%。其中,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6.49亿美元,增长9.4%;引进内资1298.03亿元,增长19.1%

  二、新型工业化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及不足

  全省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面临的困难还不少、压力还较大。从转变发展方式看,将受到较强“倒逼机制”冲击。当前,国家为解决经济发展中不可持续的问题,加大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政策的落实力度,环境制约、要素供应、增长空间都将面临更大压力。从需求看,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增长仍显乏力。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缓慢,中东等地区政局动荡,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贸易保护主义壁垒等,造成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出口保持较快增长难度较大;而国家宏观调控整体偏紧,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短期内难以健全,快速提振和释放国内需求的难度同样很大。从要素保障看,适度偏紧转向短缺将成为常态。能源供应紧张最为突出,而土地供给、资金供应、人力支撑等方面的保障难度也越来越大。

  另外,全省新型工业化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与短板。一是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减缓。2011年,全省研发经费增幅比上年低近20个百分点,研发经费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几乎没有提升;专利授权量增幅比上年低50.9个百分点。二是产业集聚集约水平不高。产业园区规模较小,全省仅3个千亿产业园区,园区工业增加值占比不足四成,发展水平远低于发达省份;千亿产业个数比同为中部省份的安徽省和湖北省分别少2个和1个;单位用地面积工业增加值增速明显放缓,增幅比上年低8.4个百分点。三是高耗能行业还占据重要地位。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近3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工业增加值居前五位的大类行业中,有3个是高耗能行业。四是环境保护还有待加强。在监控的五种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中,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上年上升了8.5%,全省有12个市州不同幅度增长。

  三、几点建议

  全省新型工业化发展虽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但是综合政策导向、内需扩大、项目支撑等方面因素看,支撑发展的基础仍然较好、动力仍在。目前,湖南工业化进程仍处在中期阶段,工业快速增长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日趋紧张并存,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要实现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明确并坚持正确的战略,找准发展的着力点,形成科学的发展导向。

  (一)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战略影响全局,战略的合理与否关系全省工业化发展的大势。实践证明,湖南这样一个传统的资源型工业省份,在实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5年多时间里,工业取得了综合素质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方式向好、经济贡献提高的显著成绩,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符合本省工业发展实际。加快工业化进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巩固共识,在现有产业结构和产业基础条件下,实施新型工业化是湖南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要进一步明确发展内涵,新型工业化要求加快发展的同时更要求发展质量,更注重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更注重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要进一步加强政策落实和执行力,紧跟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切实做到政策不走样、执行不打折。

  (二)狠抓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着力点结合湖南实际,要通过抓着力点来促进新型工业化的更好更快发展,必须坚持有抓有放、着眼长远的原则,找准重点,有的放矢。一是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重点领域重点突破,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等支柱产业要尽快做大做强,生物、信息、新能源等先导产业要做精做专。二是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产业发展政策,严格限制两高行业规模扩张和产能提升,要因势利导,促进两高行业逐步向低能耗、低排放、高产出的方向转变。三是要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行业的加快发展。四是要推动先进的适用性技术及装备的广泛运用,提升食品、纺织、冶炼等传统型产业的升级改造。

  (三)加快形成发展方式转变的科学导向工业要彻底转变以往粗放的、低水平的发展模式,就必须认真落实“转方式、调结构”的具体要求。通过加强新型工业化考核激励,完善监督机制,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浓厚的转变发展方式的工作导向。努力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及能力;重视高新技术运用,加大工业技术改造力度;贯彻四化两型建设理念,推进工业节能减排;注重行业节约意识培养和产业链培育及产业配套,提升产业集约、集聚发展水平;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行业盈利能力,努力挖掘发展潜力。

承办:工业处
执笔:谭兵农
核稿:李跃辉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