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稳中求进”看消费

(决策咨询报告12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2-03-26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湖南经济实现“稳中求进”意义重大。从近几年湖南经济增长的情况看,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的拉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而从经济发展规律和湖南长期增长因素看,消费需求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起点和归宿,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且湖南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较大。因此,湖南要实现“稳中求进”,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建设“两型社会”,最可靠的途径就是增加消费。

  一、湖南消费存在5个“偏低”、1个“偏高”的特征

  2011年,湖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635.1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9.0%,拉动经济增长5个百分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是与2000年相比,贡献率和对经济增长拉动分别下降29.71.2个百分点,呈不断减弱之势。

 

  GDP增长率相比,湖南最终消费增长率自1991年以来一直低于GDP增长率,消费不足、发展不快仍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主要表现为5个“偏低”和1个“偏高”。

  ()最终消费率偏低,投资、消费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机制尚未形成。1978年,湖南最终消费率为68.6%80年代平均为72.6%90年代平均为70.4%,到2000年为69.6%。此后,湖南最终消费率连年降低,2006年降至60%以下,为59.9%2010年降至50%以下,为47.4%,比2000年大幅降低22.2个百分点,呈现出明显的逐年降低趋势。与世界各国比较,湖南最终消费率明显偏低,2002年,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9.1%,其中低收入国家的消费率为80.2%,中等收入国家为72.6%,高收入国家为80.3%。湖南的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比低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都低近30个百分点。最终消费率过低,必然使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很大部分来自投资。长期以来,湖南投资增长明显快于GDP的增长,2000年湖南投资率为29.5%,之后连年快速提高,2006年超过40%2009年超过50%、超过最终消费率,2010年达到54.7%,比最终消费率高7.3个百分点,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状况进一步扩大,协调增长、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机制还未形成。

  ()居民消费率偏低,居民即期消费意愿和消费行为受到压抑。一是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1978年湖南居民消费率为63.9%19811990年为64.6%19912000年平均降为56.3%,到2010年降至36.1%2010年比1978年下降27.8个百分点,特别是2001年以来下降了16.9个百分点。二是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总额的比重不断下降。19972010年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从80.3%下降到76.1%,政府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则从19.7%上升到23.9%。而世界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比重在80%以上。三是居民消费倾向较弱。上世纪90年代以后,湖南居民消费年均增长速度比GDP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徘徊在0.7左右,并呈现下降的趋势。

  ()农村消费水平偏低,城乡之间消费能力、消费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一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拉大。1978年湖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271,近十几年来差距迅速扩大,2011年扩大至2.87:1,二者差距逐年扩大。二是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拉大。1978年,湖南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289.56元、140.07元,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之比是2.07:12011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13403元、5179元,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进一步扩大至2.59:1

  ()中产阶层人群比重偏低,尚未形成成熟的大众消费和有强劲购买力的可持续消费能力。形成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消费者群体,是产生可持续消费需求的基础,近年来湖南中产阶层不断发展扩大,但总体上看,湖南在这方面的差距也很大。一方面,中产阶层家庭占家庭总数的比重低。2010年全国仅25%左右的家庭步入中产阶层,而从湖南居民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实际看,湖南的中产阶层占比还低于这一水平。另一方面,中产阶层的消费率近年来也出现大幅度下降。城市中等收入阶层,户均全部财产只相当于一套经济适用房的价值,也就是说,购买一套经济适用房,将耗尽大多数中等收入家庭的全部财富。而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中产阶层是形成成熟大众消费社会的基础,是具有强劲购买力的主体。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中产阶层占社会家庭总数的比重都在70%以上,除了房产之外,可增值的财富、可永久性保存的财富拥有量很大,加上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撑,这个群体是市场消费的主体,是产生可持续消费需求的最主要来源。

  ()信用消费水平偏低,湖南即期消费需求的主体实质上是有购买能力的现金消费能力。消费信贷在我国是从90年代后期发展的,湖南起步更晚、更慢、规模更小。2011年末湖南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3462.50亿元,其中,个人短期、长期消费贷款分别为111.93亿元、1705.82亿元,两者合计仅占13.5%,这意味着,湖南信用消费的比重明显偏低,扣除住房消费贷款等中长期消费贷款,用于即期其他消费的信贷消费将更低。

  ()居民储蓄率偏高,居民支出构成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失调,即期消费需求受到“挤压”。19782011年,湖南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3.99亿元增加到10623.38亿元,居民储蓄占GDP的比重从2.7%上升到54.1%,提高了51.4个百分点。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居民储蓄高速增长为湖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裕资金,但湖南储蓄率过高,也意味着居民支出构成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失调,即期消费与未来消费比例失调,说明消费者有限收入用于储蓄,以支付未来消费的部分过多,导致即期消费需求受到抑制。

  二、五方面的因素制约湖南消费发展

  湖南消费中存在的5个“偏低”和1个“偏高”,有历史和政策形成的原因,也有消费习惯的原因,除了投资与消费失衡、即期消费能力与远期消费能力失衡外,主要原因还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不足,加大了居民未来的消费支出预期。特别是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住房等方面公共服务不到位,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不足,导致居民风险防范型储蓄动机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用于教育、医疗和住房的额外支出,对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产生的挤出效应。如果政府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到位,湖南居民消费率和最终消费率即可提高。

  (二)收入水平偏低、中产阶层少,导致有购买力的消费需求不足。从人均收入水平看,湖南目前仍是个中低收入的地区, 2010年人均GDP才突破3000美元,相比其他省市实现3000美元的时间偏晚,人均GDP水平仅居全国第20位,还不及全国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除19811983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和1986199020012002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速外,其他年份均慢于经济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分别比生产总值年均增速慢3.33.4个百分点。从国民收入分配看,2010年,全省劳动者报酬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1%,比1993年下降近7个百分点,而美国在2004年劳动者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7.3%,湖南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所占比例明显偏低。

  (三)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农村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城市和农村采取两种不同的制度安排,人口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投资政策和力度等差距相当大,导致农村消费环境和消费能力与城市差距越来越大,城乡之间的消费断层明显,对消费需求的扩张形成较强的阻力。

  (四)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是信用消费水平低和消费环境差的根本原因。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契约产生预期效果的基础是信用,当前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信用消费水平过低,都与尚未建立完备的社会信用体系有直接的关系。由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信用缺失严重,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特别是与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紧密相关的食品、药品等安全隐患尚未解决。再加之相关制度的缺失,使得违法生产经营者付出的失信成本过低,失信者得不到严惩,风险成本小而获利巨大;守信者得不到鼓励,依法经营反而无利可图。消费环境受到严重影响,人们消费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下降。另外,信贷消费水平低的根本原因也是信用风险。

  (五)各阶层之间收入水平差距过大,分配体系总体结构失衡。2010年,湖南基尼系数达0.414,已连续3年超过了0.4的国际公认的收入差距“警戒线”,表明湖南经济社会已处于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较大的态势。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差距达到12277元,比2005年的6406元,扩大了5871元。从各地区看,2010年,人均GDP水平最高的长沙市已达9818美元,而最低的邵阳市仅1546美元,两者之间相差6倍多。从各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来看,2010年最高收入的前三个行业分别为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最低的三个行业分别为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的差距达3倍多。

  三、切实增强消费对湖南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必须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从湖南经济发展的实际看,资源禀赋不足,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环境压力持续扩大,发展难以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建设“两型社会”十分紧迫,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扩大消费需求。

  (一)进一步优化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使投资、消费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投资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既关系到湖南经济能否健康发展,工业化进程能否顺利推进,也关系到城乡居民能否从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规律表明,当居民消费由基本生存必需品为主转向工业品为主时,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会上升,进而形成投资率上升和消费率下降;当居民消费转向服务类产品为主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提高,并引起投资率下降和消费率上升。现阶段湖南工业化处于中后期阶段,第三产业加速发展,消费率有提升的较大空间,要努力刺激消费需求,同时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需要保持投资合理稳定增长,在结构优化的前提下保持适当的投资率,优化投资资源的配置,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增强投资对结构调整、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消费的带动能力。

  (二)进一步优化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的关系,优化政府消费结构。为满足湖南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公共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政府消费支出有必要随GDP增长而相应增加,但政府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与居民消费率相比不宜上升过快,以免挤占居民消费。应加强政府在宏观收入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加大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的力度,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促进低收入群体收入的稳定增长,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同时将政府消费的主要方向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对教育、医疗与福利服务的支出,加大对基本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充实社会保障资金、教育资金和医疗资金,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建立健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居民消费倾向、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三)进一步优化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一是扶优扶强,下决心培育一批大型流通集团。要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和支持大型流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托管等方式,优势互补,做大做强。争取在“十二五”期间,积极发展1-2个年销售额过百亿元,3-5个年销售额过50亿元的零售企业,以此形成发展支撑。二是加快推进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力争在“十二五”期间,确立连锁经营在湖南省商品零售业中的主导地位;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尽快设立专项资金,扶持省内大型商贸企业进军电子商务。三是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启动农村消费。规范发展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以县城和中心集镇为重点,支持大型连锁企业将触角延伸到农村,发展适合新时期农村特点的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并要规划建设以农村集镇为依托的区域性购物中心,努力挖掘农村消费潜能。四是加强商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商品质量监管,打击商业欺诈,完善企业信用分类管理制度,尤其是要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为广大消费者营造放心消费的良好环境。

  (四)进一步优化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的关系,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优化居民消费支出的内部结构、大力提升服务性消费水平是实现消费可持续增长的必然过程。加快服务业产业的提升和改造,积极拓宽新型服务领域,不断培育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和居民消费热点。湖南要大力发展文化、教育、旅游、社区服务等居民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实现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

承办:贸外处
执笔:彭沧海
核稿:李跃辉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