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及走势研判
(决策咨询报告25期)
一季度,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新兴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集群化、传统产业高新化的思路,以高新技术应用为基础,统筹项目、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继续扩大。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和趋势
(一)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一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实现增加值628.62亿元,同比增长22.1%;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9%。实现销售收入1875.58亿元,同比增长13.0%;利税额208.04亿元,增长2.0%,增速比上年同期明显放缓。究其原因:一是受去年高开低走、逐季回落的惯性影响。二是受宏观经济增长趋缓、全省规模工业增速回落的影响。三是由于高新技术产业中规模大的核心企业与规模工业的高度一致,但高新产业规模比规模工业又小很多,增长幅度变化“快就越快、慢就越慢”趋势明显。去年增速很快、基数较高、比重较大、关联企业多的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湘潭钢铁集团、株洲南车等高新技术企业明显收缩,个别企业甚至出现负增长,从导致产业增速整体下滑,其程度甚于工业。四是产业结构性调整的影响,部分高能耗行业的高新企业在认定期满后逐步退出高新技术产业的统计范围。
(二)聚集区域比重未减,园区平台作用弱化。一季度,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域长株潭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79.85亿元,销售收入115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9%和10.4%,增速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60.4%和61.7%,与上年基本持平。一点一线地区实现增加值512.80亿元,销售收入1515.47亿元,分别增长21.0%和10.8%,占全省的81.6%和80.8%;环长株潭城市群实现增加值568.0亿元,销售收入1695.10亿元,分别增长21.8%和12.4%,占全省的比重均为90.4%;湘南地区是增速较快的区域,实现增加值68.23亿元,增长22.4%。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益阳、郴州七大高新区共实现增加值304.76亿元,增长19.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为48.5 %,比上年略有下降。
(三)新兴产业增长迅猛,重点领域优势略减。一季度,处于产业链高端且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的高技术服务业、电子信息领域和生物与新医药等技术领域分别实现增加值21.93亿元、40.01亿元和73.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7.9%、64.8%和48.6%,在八大高新技术领域中增速分列前三位,远高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增速,但由于基数不大,占比分别只有3.5%、6.4%和11.7%。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新材料技术两大重点技术领域分别实现增加值256.78亿元和181.59亿元,分别增长16.2%和14.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占比由74.1%下降到69.7%。。
(四)科技投入继续增加,投入强度地区间不平衡。一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投入科技活动人员14.09万人,同比增长35.4%。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5.98万人,同比增长22.6%。投入R&D活动经费48.25亿元,同比增长25.4%。其中,规模工业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投入研发经费40.15亿元,占全省全部规模工业研发经费的85.8%;占主营业务收入1.8%,比规模工业研发经费在主营业务收入占比高出一倍。全省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与长株潭辐射强度成正比。从地区来看,长株潭地区投入研发经费26.11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2.4%;环长株潭城市群投入研发经费38.44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2.0%;一点一线地区投入研发经费33.41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9%;湘南地区投入研发经费2.63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0%;大湘西地区投入研发经费0.64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0.6%。
今年以来,东部传统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加速,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以及高新技术领域中新兴产业迅猛增长的势头都将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根据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预计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从二季度开始可望扭转自去年一季度以来增速逐季下滑的趋势。
二、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高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仍需努力。从高新领域看,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的新型机械和新材料技术中的金属材料等少数领域占比较大;而能耗低、技术水平高、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的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与节能和资源与环境等技术领域的企业数量占比仅分别为2.8%、3.2%和3.5%,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由于所占比重较小,难以大幅度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分行业看,部分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大型企业,能耗较高、技术水平有限、产品更新较慢,并且增长速度缓慢,需要逐步调整、退出高新企业的行列。工业行业集中了91.5%认定的高新企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企业较少,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业企业几乎没有,不利于产业链的延伸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全面发展。
(二)“三资”企业在高新产业的比重较低。一季度,内资高新企业实现高新产业增加值576.42亿元,同比增长22.7%,占全省高新产业增加值的91.7%;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5.07亿元、27.12亿元,分别只占全省的4.0%、4.3%。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规模原本不大的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省的占比呈下降趋势,一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中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的企业仅有190家。
(三)高新技术产业利税增长减缓。一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利税208.04亿元,同比仅增长2%。从领域看,占全省61.7%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实现利税128.42亿元,仅增长1.6%。从行业看,占全省46.4%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利税96.44亿元,仅增长3.9%;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利税同比减少2.28亿元。受此影响,部分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比较大的地区利税额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负增长。
三、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保持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有效提升产业结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在区域间、技术领域间的协调发展;在制定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时,大力培育和扶持目前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所占份额较小,又有发展前途的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与节能和资源与环境等技术领域的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的企业,从而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极。特别要引导农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企业走高技术路线。以加大宣传力度和落实优惠政策为抓手,鼓励企业积极申报,不断拓宽高新技术产业的覆盖面,向上下游拉伸产业链,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全面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在鼓励自主研发的同时,新引进的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应逐步转向高新技术领域,从而优化三资企业的增量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对高端项目的招商引资,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具有引领性、关键性和突破性的重大高端产业项目;突出关键企业,集中力量引进在产业链构建中起关键作用的关键企业和重大项目;突出龙头产品,引进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产品项目。
(三)进一步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完善创新体系。首先要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的优质科技资源,重点在专用设备制造、生物医药、环保装备等重点行业建立大院名校合作关系,加快重点行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着力解决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其次要抓好科技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以块状经济为依托,有重点、分层次地培育和提升科研仪器设备与实验平台、技术支撑服务与成果转化基地等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增强其服务功能,努力满足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创业活动的需求。最后要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发展非营利性中介技术服务组织,为高新技术成果提供技术等级、技术作价、市场前景、项目风险等方面的评估。大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企业科技协作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创业创新服务网络体系。
(四)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智力支撑。高新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对知识和技术的依赖性更大,知识密集度更高,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更高。要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健全人才的引进、使用、激励和培养机制,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抓好科技型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企业加强与院校合作,大力培养、引进和使用创新人才,特别是既懂科技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完善和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力争培育引进一批高新技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吸引高科技人才创新创业,领办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承办:社科处
执笔:刘 峰
核稿:李跃辉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