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湖南经济:总体基本趋稳 后期有待巩固
(决策咨询报告51期)
今年以来,在世界经济复苏减缓、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的严峻形势下,省委、省政府加强经济运行调控,及时出台有效措施,湖南经济运行总体趋稳,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民生状况继续改善。展望后势,经济运行环境依然复杂,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各项决策部署,确保全面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一、总体评价,基本实现稳中求进
今年以来,湖南经济走势与全国一样,延续了去年以来增速逐月回落的势头,但从5月份开始出现企稳迹象,特别是6月份,工业、投资、消费、财政收入、用电量、贷款余额等主要经济指标企稳态势更加明显。初步核算,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9909.4亿元,同比增长11.5%,虽较去年同期回调1.9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全国增速3.7个百分点。与经济发展高度相关的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7%,货物周转量增长11.7%。
(一)产业发展总体平稳。一是农业稳定发展。初步核算,上半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14.4亿元,同比增长4.0%,增速与一季度持平,比去年同期快1个百分点。受益于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全省农业生产形势较好,春夏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增长。据抽样调查,6月末,全省生猪出栏增长6.3%,牛、羊、禽出栏(笼)分别增长3.1%、2.1%和4.5%。二是工业企稳回升。今年以来,全省规模工业呈回落趋势,增速从2月份的26.0%,一度回落到4月份12.6%的最低点。由于各地认真贯彻落实 “稳增长”的一系列措施,从5月份开始,工业生产增速呈现缓中趋稳走势。5月份和6月份,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3.0%和15.7%,分别比上月提高0.4个和2.7个百分点。上半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5.4%,比1—5月提高0.1个百分点。全省统计的工业产品中,产量同比增长的有257种,占总数的63.6%。其中,混凝土机械增长33.3%,原油加工量增长26.9%,原煤增长14.9%,水泥增长7.5%,十种有色金属增长6.4%,卷烟增长4.1%。三是服务业稳步发展。上半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3993.9亿元,增长10.3%。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9.3%,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4.5%。完成货运量82783. 8万吨,增长11.6%;客运量92049.9万人,增长8.3%。
(二)发展动力逐步增强。一是投资增长稳定。上半年,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30.4亿元,同比增长24.2%,增速比1—5月回升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98.9亿元,增长62.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703.7亿元,增长31.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828.7亿元,增长16.0%。全省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575.2亿元,增长32.0%;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为27.5%,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二是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32.9亿元,增长15.5%,与一季度持平。分月度看,2月、3月、4月、5月和6月分别增长15.4%、15.4%、14.9%、15.3%和16.3%,大体在15%上下波动,且在4月份触底回升。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汽车类、金银珠宝类、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6.9%、18.3%、23.4%和30.2%。三是开放型经济稳定发展。上半年,全省进出口97.1亿美元,增长7.5%。其中,出口53.4亿美元,增长18.3%。实际利用内资1284.5亿元,增长18.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8.0亿美元,增长10.5%。
(三)财政金融形势稳定。一是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上半年,全省财政总收入1574.2亿元,同比增长22.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44.8亿元,增长29.1%。二是金融运行平稳。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21433.0亿元,比年初新增1989.7亿元,同比多增52.1亿元。全省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14728.6亿元,比年初新增1264.5亿元,同比多增134.2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9947.0亿元,比年初新增782.1亿元,同比多增26.7亿元。
(四)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一是工业结构得到优化。上半年,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31.0%,同比降低3.8个百分点,而高加工度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35.0%和6.5%,同比分别提高0.7个和1.6个百分点。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4.6%和10.7%,同比分别提高9.1个和2.5个百分点。二是投资结构不断调整。上半年,全省完成技改投资2250.9亿元,增长32.5%,比全省投资增速快8.3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为39.3%,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力度加大,完成投资238.7亿元,增长87.9%,同比提高56.9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9.5%,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
(五)民生状况继续改善。一是惠民支出较快增长。上半年,全省财政医疗卫生支出152.1亿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40.6亿元、住房保障支出109.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4%、36.9%和4.6倍。二是劳动就业保持稳定。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3.7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72.9%。三是居民收入继续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抽样调查,上半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64元,同比名义增长14.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121元,同比名义增长17.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四是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全省新开工廉租住房51844套,完成投资43.0亿元;公共租赁住房新开工58838套,完成投资19.9亿元;农村危房改造已动工61181户,竣工20669户。扩改建乡镇敬老院开工206所,竣工14所。96个试点县市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100%。
二、展望后势,趋稳基础尚待巩固
从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数据的变化来看,虽然湖南经济运行呈现初步企稳迹象,但在国际国内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全省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还不十分牢固。客观分析,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高度关注。
(一)内生增长动力短期依然不强。一是投资增长虽然企稳,但仍需挖掘潜力。虽然国家加大了预调微调力度,启动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措施,但政策实施效果仍有时滞。上半年,一直是湖南经济主要动力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明显下滑,增速同比回落6个百分点。其中,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非常大的基础设施投资仅增长7.6%,同比下滑7.5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为19.3%,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受此影响,全省专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回落17.5个、12个和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由于投资预期收益降低,民间投资呈弱势状态。上半年,非国有投资仅增长22.5%,同比回落14个百分点;增速由上年同期高于国有投资20个百分点变为低于国有投资6.1个百分点,由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3个百分点变为低于1.7个百分点,投资活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消费虽然平稳增长,但仍需大力提升。在消费刺激政策效应减弱、居民消费意愿和有效需求不足等因素作用下,今年以来,全省消费品零售额各月累计增速虽都保持在15%以上,但同比回落幅度均在1.5个百分点以上。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5%,增速同比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企业(单位)零售额增长22.7%,同比回落6.9个百分点。
(二)实体经济回升压力依然较大。一是工业增速较缓。上半年,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4%,分别比1—2月、1—3月、1—4月低2.5个、1.6个和0.5个百分点。与工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工业用电量上半年仅增长0.3%,同比回落9.3个百分点。14个市州中,仍有7个市州的工业用电量呈负增长。由于需求减弱、工业品出厂价格降低,工业企业盈利增幅也呈逐月回落之势。1—5月,全省规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仅增长3.9%。二是第三产业发展趋缓。从交通运输来看,上半年,全省累计完成客货换算周转量增长8.4%,同比回落7.8个百分点。其中,货物周转量增长11.7%,今年以来已经连续4个月回落。由于煤炭、钢铁、电力等行业消费需求不振,铁路主要货源明显减少,铁路货物周转量同比下降2.8%。从第三产业投资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仅分别增长3.9%和8.5%,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投资分别下降5.6%和9.6%。
(三)房地产业下行影响依然明显。一是开发投资继续下滑。上半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913.7亿元,同比增长12.8%,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年全年和今年1—3月、1—5月回落23.9个、16.3个、8.0个和1.3个百分点,呈逐月下滑趋势;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为15.9%,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9.3%,比一季度降低7个百分点。二是商品房销售继续回落。上半年,全省商品房屋销售1842.9万平方米,下降11.6%,同比回落32.3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省商品房屋待售面积1468. 7万平方米,增长65.8%,增速比1—5月提高6.5个百分点;待售面积和销售面积的增速差达到77.4个百分点,去库存化形势依然严峻。三是对相关行业的影响继续加深。上半年,与房地产开发相关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9%和14.7%,同比下降8个和12个百分点;与房屋销售关联度高的商品受其影响,销售也出现减缓。家电类、建筑装潢类商品零售额增速同比回落14个和18.3个百分点。全省建筑营业税仅增长3.1%,同比回落31.6个百分点。
(四)调结构促转型任务依然艰巨。一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全省高耗能行业以及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比重较高,而高加工度工业和高技术产业比重偏低,在今年市场环境偏紧的情况下,结构制约更为明显。目前,全省规模工业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能过剩的钢铁、水泥两大行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0%;而高技术产业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不足7%,出口产品中的高技术产品比重也不到11%。二是产品竞争力有待增强。一方面,全省原材料工业产品及初级产品比重较高,易受国际市场等外部环境的冲击。上半年,全省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增长6.4%,同比回落7.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投资关联产品比重高,易受宏观调控或突发事件冲击。如钢铁冶炼产品、建筑水泥、铁路交通装备、工程机械专用设备等都是湖南工业的重点产品或拳头产品,在今年投资回落影响下,上半年产品产量多为低水平增长甚至负增长,从而拉低了全省工业生产的增长水平。三是企业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上半年,全省规模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1645.0亿元,增长16.5%,同比回落10.3个百分点;占总产值的比重为13.0%,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
三、抢抓机遇,确保完成全年发展目标
随着省委、省政府稳增长措施的逐步实施,湖南经济下半年有望继续企稳回升,但在短期内持续快速回升的难度仍然很大,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仍需付出艰辛的努力。下阶段,要加强对经济运行的跟踪和监管,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预调微调力度的机遇、国家赋予湖南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政策机遇、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中蕴含的机遇以及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带来的机遇,进一步坚定信心,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切实促进企业加快发展和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努力确保全省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一)强化投资支撑作用。稳投资是稳增长的关键,这对于目前主要靠投资拉动、处于加快发展阶段的全省经济来说尤为重要。当前,项目施工进入“黄金期”,要抓好各项保障工作,确保重点项目、重点产业、重点地区的发展需要。一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尽快启动符合国家和省委、省政府规划要求的重大项目,多渠道筹集在建和续建重点项目资金,加快用地和环评审批,加强铁路、机场、市政、高速公路、农林水利、节能环保和“两型”建设等领域的投入,确保重点项目工程的进度。二是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上半年,全省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分别为1103.4亿元、238.7亿元,占全省投资的比重分别为19.3%和4.2%,两者比重均较低。因此,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加快以交通、能源、水利、市政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民生工程投入,构建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的交通运输体系,配套完善面向大众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三是加快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也是稳定投资的重要途径。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城乡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功能区划以及城市发展规模和建设速度,特别是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尽早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城市群。抓好县级市和以县城为重点的小城镇发展,提升特大城市和城市群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鼓励有条件地区开展旧城镇改造,促进农民有序转为城镇居民。
(二)提升工业经济活力。一是帮扶企业解决当前困难。对出现经营困难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实施“一厂一策”和“一厂多策”的专门帮扶,重点做好煤电油气运、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鼓励省内单位采购本省产品,积极协调组织拓展国际国内市场。认真落实中央和省政府政策措施,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二是加快产业改造创新步伐。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对食品加工、有色金属、烟花爆竹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步伐,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引导企业加快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集中力量加快重大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鼓励企业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生态企业、工业园区集聚,着力促进“两型”产业发展。三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等支柱产业,做精做专生物、信息、新能源等先导产业,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四是加快工业投资进度。工业投资事关工业发展后劲。工业产业链长,工业投资带动作用较大。从去年8月份开始,全省工业投资增速由1—8月的42.4%逐月下滑到去年全年的36.7%,回落5.7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工业投资增速继续回落到27.2%,同比大幅下滑12个百分点。因此,进一步完善全省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快推进区域工业集聚,着力培育壮大省级重点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争取国家对全省工业产业政策方面的支持,下放项目审批权限,支持工业企业改造升级,做好投资项目监督管理。
(三)稳定房地产业发展。房地产业具有拉动经济、建设城市和改善民生三大效应。因此,加快全省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稳定经济增长,应着力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一是加快保障房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二是支持合理购房需求。加强对房地产业的分类管理,抑制投资性和投机性购房需求,防止烂尾楼;落实国家信贷优惠政策,满足居民首套房等刚性需求。三是发展绿色节能住宅。鼓励发展符合国家节能要求的绿色建筑和商品住宅,引导住房建设向绿色宜居方向转变。
(四)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无农不稳”,稳定经济增长、改善居民生活、控制价格水平都需要保障农业生产。下阶段,一是促进农业尤其是大宗产品增产。加强中稻和一季稻的生产管理,为全年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认真做好冻猪肉收储工作,稳定生猪生产。千方百计抓好“菜篮子”工程,加强蔬菜生产,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二是促进农产品流通。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推进农产品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搞好农超对接,降低流通费用,保障蔬菜等重要农产品供应,稳定市场价格。三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公路、配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覆盖面,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四是促进农民增收。认真落实国家粮油、生猪生产和农机购置等惠农强农政策,及时足额发放涉农补贴,稳步提高稻谷等大宗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加强农民工培训,着力提高农民工技能素质。改善服务,引导农民自主创业,推动农民转移就业,推进农民创业就业来增加收入。
(五)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一是努力化解就业矛盾。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微型企业发展,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加大工业园区内统筹规划建设公租房、学校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为企业招工留人营造良好环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就业人员素质。二是积极促进消费增长。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收入分配政策,解决好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实施收入倍增计划,不断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抓好国家刺激消费政策的落实,促进节能产品消费,促进家电下乡、建材下乡。推行电子商务等新型消费模式,培育文化娱乐、旅游等新的消费热点。三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改进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切实提高全省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四是加快扶贫开发进度。认真落实国家全面启动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规划,实施精细化管理,抓好重大扶贫项目建设,办成办好一批惠民工程,促进武陵山区和罗霄山区经济社会发展。
承办:综研室
执笔:张世平 张昭红 李跃辉 周凌 伍晨曦
核稿:李跃辉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