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决策咨询报告57期)
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运行环境,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稳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实现增加值1510.34亿元,同比增长20.6%,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一、主要特征
(一)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增速回落势头减缓。从规模上来看,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从2011年上半年的1234.78亿元扩大到今年上半年的1510.34亿元,增加275.56亿元;从增速上来看,从2011年上半年的40.2%,回落到今年上半年的20.6%,增速大幅回落19.6个百分点,但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同时,近两个季度以来增速回落的势头明显减缓,2012年一季度比2011年四季度回落8.8个百分点,二季度只比一季度回落1.5个百分点。
(二)工业企业增速回升,重点行业反弹明显。2月至6月,全省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单月同比分别增长34.3%、13.4%、10.5%、16.2%和23.2%。从趋势上看,2-4月,增速回落逐月变缓,5月和6月增速开始止跌回升。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九成以上,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速的回升,有利于带动整个高新技术产业增速的回升。
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来看,占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8.1%的专用设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2.3%,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7个百分点。从2-6月单月来看,该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为55.9%、19.5%、4.6%、36.3%和37.7%。分季度看,前两个季度,专业设备制造业单季分别实现高新技术增加值154.64亿元和270.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5%和27.3%,二季度当季增速比一季度高出12.8个百分点,其中5月增速比4月高出31.7个百分点,增速反弹势头明显,后期将有利于拉动高新技术产业增长。
(三)园区平台作用强化,部分领域高速增长。上半年,全省省级以上高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089.14亿元,销售收入2248.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0%和12.9%,高出全省平均增速1.4和2.1个百分点,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销售收入的比重比上年同期均提高0.9个百分点,园区平台作用有所加强。从区域上看,上半年,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长株潭城市群分别实现增加值983.88亿元和1368.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4%和20.3%,增速虽略低于全省平均增速,但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中的占比仍达到65.1%和90.6%,高新技术产业区域集聚效应依然明显。从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分类看,上半年,电子信息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三个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44.7%、39.1%和34.2%,增速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排在八大高新领域的前三位。
(四)湘南地区增速较快,私营企业态势良好。今年以来,湘南地区抓住获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机遇,着力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平台、跨区域合作的引领区、加工贸易的集聚区和转型发展的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较好。上半年,湘南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4.85亿元,销售收入454.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0%和25.2%,分别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2.4和14.4个百分点,在全省占比提高0.9和1.2个百分点。从注册类型上看,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私营企业实现增加值290.64亿元,销售收入905.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6%和23.7%,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10和12.9个百分点,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6.4%。
二、主要问题
(一)内资企业增长速度偏低。内资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主体。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中,占全部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增加值的91.9%的内资企业同比增长20.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也低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21.4%和外商投资企业的32.3%。由于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外向度不高,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增加值分别只占全省的3.4%和4.8%,难以大幅拉动整个产业的增长。
(二)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从高新领域看,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虽然涉及全部八大高新技术领域,但过分集中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新材料技术两大领域,其增加值占全省69.6%。而在这两大领域中,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增加值比重较大的企业大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电子信息技术、高技术服务业和资源与环境技术规模太小,其增加值分别只占全部高新领域的6.6%、3.7%和3.9%。湖南的生物与新医药技术,主要停留在化学制药的水平上,新型剂及制剂技术、基因工程类生物药品少。电子信息产业数字化整机和终端消费类产品少,软件和信息安全技术比重低。新型机械领域企业辐射拉动效应不明显。从行业看,在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144家企业占比达到15.2%,这两个大行业增速比上年同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直接导致了高新技术产业增速下滑。虽然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来看,二季度这两大行业止跌回升,但是反弹力度不大,这两个行业后期仍然会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三)大型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增长缓慢。大型企业由于规模较大,其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增速影响较大。从上半年情况来看,企业数量仅占8.1%的大型企业实现增加值896.53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59.4%。但是,由于大型企业在经济下滑时期应对的灵活性不强和体制上的弊端,上半年,大型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高新技术增加值分别只增长17.6%和8.5%,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和12.1个百分点。
(四)企业研发投入水平有限。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研发和创新较一般企业的强度更大、频率更高。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研发风险,二是市场风险。研发风险是指研发活动不能完成预期的技术创新目标所造成的风险;市场风险是指技术产业化后不能取得预期的销售目标所造成的风险。造成高新技术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新技术研发过程和产业化过程的高度不确定性。高新技术的高风险性使得一般性的资金难以承受其风险而不愿介入。目前,湖南企业技术创新基础条件较弱,研发投入不足。2011全省规模工业企业中有92.0%没有建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比重仅为13.3%。技术集约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产业发展急需的设计、开发等高端人才匮乏。全省拥有的国家级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偏少,2011年拥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仅27家,数量不仅远低于沿海发达省市(山东86家,浙江45家,江苏51家,广东43家),在中部省份中也低于河南(48家)和湖北(31家)与安徽并列第3,仅占全部大中型企业的1.8%。地方科研机构多数已转制成科技型经济实体,骨干研发力量大量外流,特别是流向人才吸引力强的广东、上海等地区,使得全省在行业关键技术研发方面自主创新能力减弱,这种状况将制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虽然受宏观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较大的下行压力,但今年作为“十二五”的第二年,转型是今年宏观经济的重要特征,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转型中具有重要作用;今年也是《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五年行动计划(2008—2012年)》的最后一年,全行业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政策周期效用会更加明显。同时,中央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基调下, “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加强了预调和微调,预计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将呈现逐步回升态势,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将继续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产业招商引资力度,提升产业外向程度。大力、有效地引进和发展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从而优化经济结构。突出对高端项目的招商引资,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具有引领性、关键性和突破性的重大高端产业项目;突出关键企业,集中力量引进在产业链构建中起关键作用的关键企业和重大项目;突出龙头产品,引进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产品项目。
(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渐淘汰劣势产能。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结构调整,是由结构调整的永恒性、动态性和全局性所决定的,同时也是为了解决湖南高新技术产业所存在的高新产品低附加值、技术密集程度不高等结构问题。在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调整中,首先是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调整,通过市场机制来发挥对高新技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明确企业才是机构调整的主体,政府的作用是通过产业政策及法律法规等制度供给来引导机构调整。其次是以技术演进路径指引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调整。高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具有报酬递增的性质,先发展起来的技术可以凭借先占的优势,通过自我强化机制在竞争中胜出。再次是以聚集规律指导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调整。最后是以大企业集团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调整。在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调整中,大企业、大集团由于在产业中所占比重大,因而它们对结构调整更具影响力。同时,由于一些中小型企业主要是为大企业提供产业配套,因此大企业在投入产出结构上的改变,往往会通过乘数效应连锁影响到中小企业的投入产出结构,从而影响整个行业和产业的产出结构。
(三)加大企业创新引导力度,培育新的增长点。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不断加强创新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设,并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一是要引导企业加强产品创新。鼓励企业集中精力研究和开发高科技产品的技术,不断发展可以在生产中直接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从而能迅速回收技术投入,创造最大的效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以自有知识产权产品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二是要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鼓励企业提高科技投入力度,在加强自身技术研发的同时,加强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并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和进一步创新。三是突出重点,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及成熟技术的推广及规模化应用示范,增强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来调优装备制造业产品结构,实现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和产业优化。重点支持循环经济关键链接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承办:社科处 执笔:刘 峰
核稿:李跃辉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