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立足新起点 追求新高度

——湖南如何更好实现党的十八大翻番目标浅析

(决策咨询报告80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2-12-17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唯一量化的新目标。回顾十多年来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从以往看重速度增长和总量扩张,到现在更关注发展质量和民生建设,无论是在发展方向和模式,还是具体措施都有明显的转变。如果能够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不协调的问题,努力达到“三量齐升”,将成为全省又好又快实现党的十八大翻番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

  一、目标翻番的进程和测算

  (一)GDP总量翻一番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2010年为基期,按可比价格计算,2011年湖南省GDP增速为12.8%,如果2012年增速为11%,那么2012年GDP总量比2010年可以增长25.2%,即可以实现翻一番目标的1/4强。经测算,要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湖南未来8年间GDP总量年均增长达6.1%以上即可。以此类推测算见下表:

预计完成目标年份

2020年提前(年)

GDP年均增速需达(%

2019

1

7.0

2018

2

8.2

2017

3

9.9

2016

4

12.5

  2000-2011年湖南省GDP年均增速为12.2%,综合湖南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客观判断,湖南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大致还需要5-6年时间,也就是说有望提前2-3年,最早在2017年,最迟在2018年实现翻一番目标。

  (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国内生产总值翻番目标的同时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2010年为基期,按可比价格计算,2011年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44元,较上年增长7.9%;农民人均纯收入6567元,增长10.6%。经测算,要实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湖南在未来9年间(包括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达7.1%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达6.8%以上即可。如果以2000-2011年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8.6%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7.7%来推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都将在2019年实现翻一番目标。

  二、从经济相关度看翻番目标的实现

  结构合理的产业增长、均衡的需求拉动和主要相关指标的有力支撑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按照翻一番的要求,预计提前3年实现目标,即GDP年均增速需达9.9%以上,根据历年三次产业、三大需求和与GDP增长相关经济指标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推算指标的增长情况如下:

  (一)三次产业增长预测。GDP总量中三次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各产业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息息相关。通常情况下,第一产业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且稳定。结合湖南近几年年均增速(4.6%)和今年以来发展状况,预计未来5年第一产业增速为4%左右。根据湖南2005年以来第二、三产业结构比呈逐年稳步递增趋势的特点,分别取第二、三产业结构比同方向调整力度值(即与两年间结构比差额)中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测算,比较分析后认为取平均值时产业结构数据比较合理,由此可以推算若2017年实现GDP总量翻一番的目标,未来5年湖南省第二、三产业年均增速分别将要达到12.4%8.3%。此外,考虑受到国际国内实体经济下滑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湖南第二产业已呈现减速发展的趋势,如果减速趋势延续,那么推算未来5年湖南省第二、三产业年均增速分别将要达到10.7%10.6%,后期将出现第三产业增速高于第二产业增速的局面(见下图)。

  (二)三大需求指标预测。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通常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总额三项指标看,2000-2011年年均增速分别达21.1%15.6%20.2% ,与GDP年均增速的弹性系数分别为:1.1061.0311.071,推算若2017年实现GDP总量翻一番的目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总额未来5年年均增速需分别达21.5%13.3%17.7%以上。

  (三)主要经济支撑指标。从支撑经济增长和测算GDP增长的主要相关指标,包括财政收入、金融存贷余额、客货周转量和电力消费来看,若2017年实现GDP总量翻一番的目标,可推算各项指标增速(见下表)。

主要指标

财政总收入

金融存贷余额

旅客周转量

货物周转量

电力消费

2000-2011年年均增长(%

20.6

18.0

7.7

10.9

11.1

GDP增速的弹性系数

1.075

1.051

0.960

0.988

0.990

预计达标年均增速(%

18.1

15.6

5.5

8.6

8.8

  三、目标翻番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结构亟需调优。从产业结构看,目前湖南产业结构调整较慢,层次不高。表现其一是农业比重较高。湖南一直是农业大省,由于农业本身规模效益的局限性,占GDP总量比重大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虽然湖南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从2000年的22.1%下降至2011年的14.1%,但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可见湖南仍存在继续调优农业占比的空间。二是工业结构偏重。近年来湖南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迅速发展,2011年全省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重化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一半,高达49%。工业结构偏重直接导致能耗结构偏重,必将承受转型升级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双重压力。三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由服务经济主导,产品增值的空间日益向服务环节转移,全球服务业占GDP比重平均超过60%,发达国家大多超过70%,相比之下湖南服务业发展还有比较明显的差距,2011年占比仅为38.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

  从需求结构看,2000年以来,相对于投资率的不断升高,湖南消费率逐年下降,2011年消费率为46.2%,较2000年下降了23.4个百分点,而且下降的趋势有可能持续。长此以往将导致投资与消费结构的失衡,在投资迅速扩张的同时,没有同步扩张的消费需求来吸纳,就会出现无效投资和产能过剩等不良后果。

  (二)运行质量不容乐观。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能否科学、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湖南面临的主要窘况:一是资源消耗偏高。伴随着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高能耗行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带动能源消耗大增。2011年全省单位GDP能耗达0.894吨标煤/万元,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高于中部安徽、江西等省。二是增长动力不足。目前湖南主要依靠投资驱动,消费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处于较低水平。资本形成贡献率由2000年的23.1%上升到2011年的62.8%,而同时期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下降了28.7个百分点,资本投入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近年来技术进步对湖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虽然有所提升,仍处在较低水平。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 GDP的比重从 2000年的 0.54%提高至 2011年的 1.19% ,但仍大大低于北京(5.76%)、上海(3.11%)、天津(2.63%)的水平,也低于全国平均(1.84%)的水平。

  (三)区域发展差距正在加大。近年来,湖南大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各大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差距得到一定程度的缩窄,2000年长株潭地区GDP增速比湘南和大湘西地区分别高出2.2个和3.7个百分点,到2011年这一差距缩小到0.4个和1.3个百分点。但各区域间的绝对差距却呈现一种不断扩大的势头。长株潭与大湘西地区的GDP总量差距由2000年的633.19亿元扩大到2011年的5802.23亿元;2000年长株潭地区人均GDP是湘南地区的2.1倍,2011年则扩大到2.6倍。与此同时,不同区域之间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特别是城乡之间的差距拉大,导致各地区社会成员间机会和权利不均,对区域之间的协调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四)居民收入水平有待提高。虽然自2000年以来湖南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居民人均收入数额逐年增加,但通过分析和比较可以发现,在促进湖南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方面还存在不足。一是收入水平与人均GDP比例逐年下降。2011年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844元,比2000年增加12625元,与人均GDP比例却由2000年的1.15:1下降到2011年的0.63:1;农民人均纯收入6567元,比2000年增加4370元,与人均GDP比例却由2000年的0.4:1下降到2011年的0.22:1二是增速低于经济发展速度和人均GDP发展速度。按可比价计算,2000-2011年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6%7.7%,均低于同时期GDP年均增速12.2%和人均GDP年均增速11.9%的水平。三是城乡收入差距较大。2011年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差距达到12277元,比2000年扩大了8255元,城乡收入比率为2.91,仅居中部省份第4位。四是横向比较水平下降。2011年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6.4%,比2000年降低了12.6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4.1%,比2000年降低3.4个百分点,可见湖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呈继续扩大的趋势。

  四、如何更好实现十八大翻番目标

  通过测算,在数量上湖南省GDP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如期实现翻一番目标几乎不成问题,问题是能否实现高质量的增长,也就是要实现科学、稳健和可持续增长。

  (一)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努力促进财政增收。雄厚的财力基础是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加强的必要条件。二是努力加大融资力度。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还要积极引导民间投资,规范政府融资平台,防范金融风险。三是努力加强生产要素保障。交通、电力等各项配套设施建设要积极跟进。充分发挥现有产能,对资源要素供应坚持有保有限,强化需求管理,推进节能减排。

  (二)优化经济结构。一是调优产业结构。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谋划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湖南产业发展规划,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同时要认识到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经之路。当前应注重通过新型城镇化来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商业金融、交通邮电、文化教育和房地产等行业的优质发展。还可以通过加大第三产业中的科技含量,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规模、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显著提高。二是升级需求结构。逐步提高消费率,把培育消费热点作为战略基点,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加快培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旅游休闲、体育健身等消费热点。

  (三)提高运行质量。在努力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把“质”的提升优先于“量”的扩张。一是努力建设创新型湖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始终把“抓创新促转型”放在突出位置,积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增强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二是注重提高投资效率。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切实把投资着力点放到调整和优化结构上来,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和项目库建设,重点谋划一批大交通、大流通、大产业、大生态建设项目,提高投资的效率和可持续性。三是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继续抓好国家“两型社会”试点,加快建设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和再生资源基地,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资源、能源和废弃物的合理有效利用,从整体上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四)协调区域发展。在筹划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一是注重特色、实施错位发展。长株潭城市群要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力争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节约利用资源等方面取得新成效,增强在全省的示范带动作用。湘南地区要继续加强与粤港澳、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的对接合作。武陵山片区要围绕生态文明主线,加快构建综合性旅游圈和生态文明圈,推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协调发展。二是积极促进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三是推动与邻近省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以中部崛起战略、泛珠三角合作框架和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为载体,加强与央企、金融机构总部和知名民营企业的战略合作。

  (五)注重居民收入的实质性增长。抓住当前国家对收入分配问题高度重视和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的契机,密切关注改革动态,紧跟政策变化,加大财政政策在国民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中的核心作用,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健全社会安全网,稳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同时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防贫富差距的扩大。

承办:核算处
执笔:彭  蕾 黄陈武
核稿:李跃辉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