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湖南加快实体经济发展研究

(决策咨询报告82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2-12-31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产业为本、实业为基。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立身之本,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和创新驱动器,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维持经济社会稳定中发挥着中坚作用。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中央审时度势,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作为中部崛起的湖南,实体经济更是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特别是湖南当前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逐步向高级阶段转化的门槛上,加快实体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实体经济的界定

  按照我国传统的分类方法,结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为便于统计测算,本文确定实体经济主要包括以下行业: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

  二、湖南实体经济发展概况

  (一)从总量看实体经济发展水平。2011年,全省从事实体经济的法人单位数20.01万个(见表1),占法人单位总数的66.4%,比上年增长7.6%,比全省法人单位的增幅高2.6个百分点。其中,单位数最多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为5.91万个、4.39万个、1.19万个;单位数增长最快的三个行业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增长20.9%15.2%15.2%2011年,全省实体经济增加值达到1.78万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90.7%。其中,增加值规模最大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分别为7046.14亿元、1662.34亿元、1239.24亿元;增加值增长最快的三个行业分别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增长27.9%19%15.9%。由此可见,实体经济是全省经济发展的主体。

  (二)从贡献看实体经济发展地位。2010年,全省实体经济实现税收1381.88亿元(见表1),占全省税收的91.2%2011年,吸纳从业人员3786.26万人,占各行业从业人员总和的94.5%,比上年增长0.3%。分行业看,贡献税收最多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税收收入分别为686.62亿元、212.09亿元、115.77亿元;除农林牧渔业外,吸纳从业人员最多的分别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从业人员分别为503.1万人、338.19万人、312.37万人。显然,实体经济对税收和从业人员的贡献突出。

1:湖南实体经济发展状况

 

法人单位数

增加值

单位数(个)

占比
%

比上年
增长(%

总量
(亿元)

占比(%

比上年
增长(%

总计

301281

100.0

5.0

19669.56

100.0

12.76

其中:实体经济范畴

200127

66.4

7.6

17846.44

90.7

    #农林牧渔业

8347

2.8

21.1

2768.03

14.1

4.24

  采矿业

8012

2.7

-1.3

667.33

3.4

13.88

  制造业

59087

19.6

0.2

7046.14

35.8

19.01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4914

1.6

3.8

409.28

2.1

11.63

  建筑业

7149

2.4

8.5

1239.24

6.3

9.6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4417

1.5

6.6

948.82

4.8

12.61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8385

2.8

3.8

403.04

2.0

13.30

  批发和零售业

43882

14.6

20.9

1662.34

8.5

8.34

  住宿和餐饮业

7369

2.4

2.0

406.87

2.1

7.47

  房地产业

8644

2.9

15.2

518.04

2.6

4.05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1863

3.9

15.2

307.24

1.6

15.92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7347

2.4

7.6

180.95

0.9

15.62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922

1.0

2.1

75.40

0.4

5.45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5323

1.8

2.7

684.21

3.5

12.23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8276

2.7

0.1

276.73

1.4

0.25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4190

1.4

1.9

252.78

1.3

27.90

 

税收收入

从业人员

总量(亿元)

占比
%

人数
(万人)

占比(%

比上年
增长(%

总计

1514.67

100.0

4005.03

100.0

0.6

其中:实体经济范畴

1381.88

91.2

3786.26

94.5

0.3

    #农林牧渔业

1.42

0.1

1679.94

41.9

-0.6

  采矿业

58.66

3.9

95.12

2.4

0.7

  制造业

686.62

45.3

503.10

12.6

1.9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56.97

3.8

22.03

0.6

7.0

  建筑业

115.77

7.6

312.37

7.8

1.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6.93

1.8

170.06

4.2

2.8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24.76

1.6

54.29

1.4

6.5

  批发和零售业

212.09

14.0

338.19

8.4

-8.9

  住宿和餐饮业

18.54

1.2

190.80

4.8

5.9

  房地产业

110.65

7.3

28.47

0.7

14.0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5.83

1.7

91.96

2.3

7.1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17.38

0.4

26.3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0.19

0.3

-4.8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36.63

2.4

163.31

4.1

1.7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2.48

0.2

48.90

1.2

-4.1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4.52

0.3

60.15

1.5

6.6

注:除税收收入为2010年数据外,其他三项指标均为2011年数据。

  三、湖南实体经济分行业发展状况

  (一)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湖南自古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是一个农业大省。2011年,湖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4508.20亿元,其中,农、林、牧、渔总产值分别为2391.67亿元、239.11亿元、1425.60亿元和255.04亿元,用只占全国3.2%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5.5%的农业产值。稻谷、柑橘和苎麻一直稳居全国第一,生猪出栏居全国第二,油菜籽居全国第三,烤烟居全国第四,油料全国第五,茶叶和甘蔗居全国第六,棉花居全国第八。

  (二)工业:贡献及地位不断提升。2011年,全省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8083.1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2%,比上年提高1.85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1%,拉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2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2%,增速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快5.4个百分点。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0.1%,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排全国第8位。规模工业38个大类行业生产全部实现增长,有21个大类行业增速高于20%。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170.87亿元,成为继机械、食品、石化、有色、轻工、建材、冶金之后的第8个千亿产业,千亿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超过80%。同时,还涌现出长沙工程机械、岳阳石化2个千亿集群,形成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株洲高新区3个千亿园区。

  (三)建筑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全省有工作量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1792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839.39亿元,比上年增长21.4%;总产值在全国排第12位,中部六省第3位。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241.58亿元,增长9.8%;占GDP的比重为6.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建筑企业施工项目遍布全国30个省市区,2011年在省外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93.75亿元,占全行业总产值的28.5%。湖南德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湖南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建五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等4家施工企业承建的4个省外项目获全国鲁班奖,建筑湘军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

  (四)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能力明显提升。2011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948.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湖南铁路、道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运输能力明显提升。2010年,全省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货换算周转量3692.70亿吨公里,十一五期间客货换算周转量年均增长10.4%,比十五期间快2个百分点。2011年末,全省铁路营业里程3693公里,其中武广客运专线606.29公里;公路总里程达23219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649公里。全省规模以上快递企业全年实现业务量6342.7万件,增长50.0%;实现收入11.5亿元,增长34.3%2011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780.48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517.80万户,3G用户474.19万户。

  (五)批发和零售业:经营形式发生变革。传统的批发和零售业在积极吸引外资进入商业领域后,具备世界水平的大型综合商厦在城市不断涌现,一流的设施、丰富的商品、优质的服务相得益彰,商业经营形式发生巨大变革,多种零售业态共同发展,如超级市场、便民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无店铺销售等,大大方便了人民购买。市场上名、优、特、新商品层出不穷,消费者地位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11年,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662.34亿元,比上年增长8.3%

  (六)住宿和餐饮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406.87亿元,比上年增长7.5%。伴随着旅游业与会展经济发展步伐同步壮大,湖南宾馆(酒店)经历了数量从少到多,产业规模从小到大,管理和服务水平从低到高的过程。2011年住宿业增加值124.73亿元,比上年增长7.4%。湖南餐饮消费日趋大众化,消费品位和服务层次不断提高,打造餐饮文化的理念成为时尚。2011年餐饮业增加值282.14亿元,比上年增长7.5%

  (七)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湖南房地产市场总体运行平稳。2011年,房地产业增加值518.04亿元,比上年增长4.1%;房地产开发投资1896.66亿元,增长29.1%;商品房屋销售额1852.22亿元,增长31.7%;累计销售商品房屋4877.65万平方米,增长9.1%

  四、湖南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2011年,全省从事实体经济的中小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为30305.31亿元,占全部中小微企业的98.7%。其中,营业收入规模最大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合计24215.97亿元,占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的79.9%。从业人员平均数为653.8万人,占全部中小微企业的98.6%

2:湖南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经营状况

 

营业收入

从业人员平均数

2011年实际(亿元)

比上年增长(%

2011年实际(万人)

比上年增长(%

中小微企业合计

30716.09

23.1

663.37

3.2

其中:实体经济范畴

30305.31

23.0

653.80

3.3

    #农林牧渔业

69.57

13.0

6.95

8.0

    采矿业

2009.62

35.6

48.15

9.7

    制造业

17097.94

27.4

278.54

-0.4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734.25

16.5

16.83

18.3

    建筑业

2310.96

17.9

141.48

6.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623.41

6.2

23.37

2.0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73.08

11.6

7.10

3.0

    批发和零售业

4807.07

17.3

48.89

3.0

    住宿和餐饮业

276.85

9.2

21.42

-2.1

    房地产业

1229.45

9.7

17.87

15.6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416.30

12.3

15.27

3.9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159.34

18.0

6.05

5.4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35.83

7.9

1.68

3.1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203.54

8.0

12.17

4.6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42.32

16.8

2.14

2.6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15.78

9.3

5.89

6.2

  在从事实体经济的中小微企业中,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分别为29.08亿元、5291.78亿元、849.29亿元、349.9亿元、118.31亿元、437.34亿元、134.76亿元、334.53亿元,实现的税收分别为0.99亿元、304.18亿元、128.79亿元、21.24亿元、12.14亿元、115.89亿元、17.08亿元、169.77亿元。

3:湖南实体经济主要行业中小微企业的效益状况

 

增加值

税收

2011
实际
(亿元)

比上年
增长
%

中小微企业所占比重(%

2011
实际
(亿元)

比上年
增长
%

中小微企业合计

8154.32

16.1

41.5

898.97

28.4

其中:实体经济范畴

农林牧渔业

29.08

-2.1

1.1

0.99

6.3

工业

5291.78

20.2

65.5

304.18

34.6

建筑业

849.29

8.7

68.4

128.79

28.5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49.9

6.9

37.5

21.24

17.5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18.31

7

28.6

12.14

19.8

批发和零售业

437.34

10.6

26.3

115.89

1.6

住宿和餐饮业

134.76

12.9

33.1

17.08

27.1

房地产业

334.53

-1.2

62.8

169.77

62.7

  五、湖南实体经济在中部六省的比较地位

  (一)工业规模比较2011年,湖南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8083.1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3%,居中部第6位,比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分别低11.710.54.94.92.2个百分点。市场占有率为3.06%,居中部第3位,比河南、湖北分别低2.440.16个百分点,安徽、山西、江西分别为2.96%2.0%2.2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为2.06亿元,居中部第5位,山西、江西、河南、湖北、安徽分别为4.572.872.62.552.01亿元。表明湖南工业企业 小而散的状态没有根本改观,多数行业内企业规模不经济,行业聚集效果不明显,导致生产要素的聚集度低。需要多管齐下提升工业经济总量,加大投资力度,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工业综合竞争力。

  (二)现代制造业比较。2011年,湖南现代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17.7%,居中部第4位,比湖北、江西、安徽分别低8.47.84个百分点,比河南、山西高2.912.6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湖南现代制造业比重低14.9个百分点,发展优势不足。

  (三)装备制造业比较。2011年,湖南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26.5%,比重居中部第3位,比湖北、安徽低5.34.4个百分点,其它省依次是江西(20.3%)、河南(14.3%)、山西(5.4%)。装备制造业利润占销售收入比重为7.2%,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居中部第3位,分别比河南、湖北低1.70.2个百分点,其他省依次是安徽(6.3%)、江西(6.3%)、山西(3.5%)。

  (四)主导产业比较。目前,湖南在全国树起了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产业的品牌;湖北的汽车、钢铁、光纤通讯、激光、生物工程、计算机软件在全国具有相当的优势;安徽的汽车、家电,稳居全国前列;河南食品加工业、公路客车和耐火材料实力较强;汽车、铜业、稀土、陶瓷等产业是江西的骄傲;山西能源开采和不锈钢等产业发达。2011年过千亿产业数量,湖南8个(机械、食品、石化、有色、轻工、建材、冶金、电子信息),河南15个(建材、食品、有色、煤炭、钢铁、电力、石化、专用设备制造、纺织、电子、汽车、通用设备制造、金属制品业、医药、造纸),安徽10个(电子、钢铁、食品、电力、汽车、有色、石化、建材、煤炭、纺织),湖北8个(汽车、钢铁、食品、石化、电力、建材、纺织、电子),江西7个(有色、石化、建材、钢铁、电力、食品、纺织),山西4个(煤炭、钢铁、石化、电力)。

  (五)实体经济中的生产性服务业比较。2011年,湖南完成货物运输量16.85亿吨,居中部第3位,比上年增长12.7%,居第4位;货物周转量为3370亿吨公里,居第4位,增长15.1%,居第4位;旅客运输量为17.14亿人,居第3位,增长9.6%,居第4位;旅客周转量为1565.4亿人公里,居第3位,增长11.6%,居第3位。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39.94亿元,居第2位;局用交换机容量低于河南、湖北,居第3位;固定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低于河南和安徽,居第3位;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低于河南、安徽、湖北,居第4位;电话普及率居第4位,低于山西、湖北、安徽;宽带互联网用户低于山西、湖北,居第3位。

  (六)实体经济中现代服务业比较。2011年,湖南在以房地产、租赁商务服务、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文化体育娱乐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23.3%,比湖北高1个百分点。完成房地产投资1943.82亿元,居中部第4位。2010年,湖南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115.81亿元,居中部第3位,比安徽(1315.93亿元)、河南(1200.56亿元)少,比湖北(1105.94亿元)、江西(666.49亿元)、山西(286.25亿元)多。

  六、湖南实体经济发展的不足及主要问题

  (一)输入性发展动力不强

  1、区位交通优势并未转化为客流物流优势。湖南内陆交通区位优势相对较好,有很大的潜在客流和物流优势,但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区域物流发展模式,加之地区间流通壁垒,未能将潜在优势变成发展机会,快速便捷的客流物流格局没有形成。2011年,湖南旅客周转量1565.38亿人公里,分别低于河南、安徽423.6861.78亿人公里;湖南货物周转量3370.0亿吨公里,分别低于河南、安徽、湖北5076.45160.8428.8亿吨公里。

  2、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对高端产业可能形成排挤效应。湖南是人口大省,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2011年,湖南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3458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213元,居全国第24位。但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仅对一些中低端企业具备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反而可能会形成对高端产业的排挤效应。因为高端企业需要高端人才,人才素质跟不上,投资环境跟不上,相关配套产业和服务跟不上,低工资低成本便难以发挥优势。

  3、对外依存度不高。与沿海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湖南外贸规模不大,质量不高,依存度低于安徽、湖南、山西、江西,局中部第5,与湖南的经济实力不相称。2011年,湖南外贸依存度仅为6.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2.6个百分点。而沿海省份如浙江、福建分别为61.9%50.0%

  4、招商引资规模不大。2011年,湖南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1.50亿美元,省外境内资金实际到位2086.02亿元,远低于中部的安徽等省份。由于利用省外资金不够,导致湖南项目建设相比于先进省份明显落后,最集中体现在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上。十一五时期,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虽然突破30%,但投资总规模不仅落后于沿海先进省份,也落后于中部的河南、安徽。

  (二)产业发展不优

  1、产业规模竞争力不强。工业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行业,早在2009年,江苏有19个、广东有20个、浙江有15个、山东有22个、辽宁10个、河南10个,均远多于湖南。在中国社科院公布的《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名单中,全国有19个省市入围,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山东5省共占了70个,其中浙江24个、江苏15个、广东13个、山东和福建分别为11个和7个,中部地区山西4个,河南3个,而湖北、湖南均只有2个。

  2、产业发展层次不高。湖南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近3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工业增加值居前五位的大类行业中,有3个是高耗能行业,产能过剩的钢铁、水泥两大行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0%。而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不足7%,出口产品中的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也不到11%

  3、产业融合不紧密。一是制造业内部产业链存在脱节。即使是产业体系比较完善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本土配套仍然不高,特别是关键零部件的空缺。二是本土制造业对服务业拉力不足。湖南制造业产业规模虽然较大,但在区域分工中的位置并不高,自身产业链条相对较短,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尚未真正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仍占相当比重,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层次和总量都相对不高。

  4、相关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目前,湖南位于产业链次要环节的传统服务业比重仍然较高,占据产业链重要位置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2011年,在全省服务业中,两通(流通、交通)增加值合计所占比例达到39.2%,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五大现代服务业所占比例分别为5.4%6.5%7%2.4%4%,合计仅占整个服务业的25.3%

  (三)创新能力不足

  1、实业界精英人才流失多、引进少。湖南实业界精英人才不多、研究型顶尖人才层并不庞大,全国知名企业家人才明显偏少;院校、科研机构培养的人才多被发达省市和国外机构以高工资许诺挖走,特别痛心的是,大批进入实业界的初级人才经过多年培养成为高级人才后,因为各种原因主动和被动离开。原创、自主技术少,大部分企业为人作嫁衣,利润率不高。

  2、企业研发投入水平有限。目前,湖南企业技术创新基础条件较弱,研发投入不足。2011,湖南规模工业企业中有92.0%没有建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比重仅为13.3%;拥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仅27家,数量不仅远低于沿海发达省市(山东86家,浙江45家,江苏51家,广东43),在中部省份中也低于河南(48家)和湖北(31家)与安徽并列第3,仅占全部大中型企业的1.8%

  3、人才跟不上形势发展。人才需要环境汇集,低工资、低成本对某些低端产业相关企业有优势,但同时容易使多数高层次人才只出不进,损失远远大于高工资发展环境。同时,对高端人才不仅要用高工资吸引,还要关心其生活,主动较好地解决相关问题,用真感情吸引人、留住人,湖南在这方面的软环境还需加大力度。

  七、加快湖南实体经济发展的思考

  实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基。从国际经验看,英国曾因食利、忽略实体经济而丧失强国地位;拉美因过度城镇化、实业衰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日本因产业空心化、人口老龄化、房地产泡沫化以及日元的大幅升值,导致经济增长的停滞和衰退。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及目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充分揭示了过度金融创新、金融业脱离实体经济所造成的物极必反问题。相反,德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双重打击下依然欣欣向荣,其重要原因在于:德国注重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发展,其工业制造业成为经济脊梁,确保了经济增长始终具有活力。当前,湖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高度重视巩固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营造实业致富的市场环境,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

  (一)把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作为推进四化两型的重要抓手。坚持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工业现代化,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实施品牌大省和质量强省战略,打造具有湖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夯实转型升级的基础,全力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努力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实体经济发展道路。

  (二)着力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发展实体经济,要大力推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如要针对湖南大量的有文化、有历史、有品牌、有市场的传统产业,加大创意设计、提升技术含量,并积极探索商业模式和产业组织方式创新。同时,要花大力气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提升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使民营经济投资发展实体经济有市场、有效益、有前途。通过3—5年左右的时间,培育一批能够标志湖南转型升级成功的现代产业集群现代公司,大力提升湖南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

  (三)加强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建设。重点抓好产业政策支撑、技术进步支撑、制度创新支撑三大支撑能力建设。产业政策支撑,要充分体现支持制造业为主体实体经济发展,投资导向、政府采购导向、市场消费导向先要扶持湖南制造,给湖南制造更多的市场机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谋划产业政策扶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技术进步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要紧紧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科学技术发展重大突破的机会,寻求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这方面,政府和企业都要舍得花钱,没有重大的科学技术跨越,是不可能有未来经济社会跨越的。在制度创新上,要将扶持三农的某些政策移植到中小企业方面,对中小企业少取多予。进一步减少、简化行政审批,严格执行收费项目公示制度,坚决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费,治理乱罚款、滥评比、乱收费等。

  (四)加快建立和完善促进企业创新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利益补偿机制,通过对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人才培训、设备更新、节能减排等活动提供研发资助、对其高新技术产品实施首购政策和优先购买政策,鼓励企业在主营业务领域转型升级,解决企业不想创新的问题。通过完善融资体系、拓展融资渠道,克服企业创新的融资瓶颈,解决企业不能创新的问题。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激励,完善风险分担机制,解决企业不敢创新的问题。要创新人才制度,通过教育、评价、选拔、管理和激励制度创新来培养一大批技术领军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家,解决企业不会创新的问题。选择几个产业集群基础好的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创新集群,优化中小科技企业创新的小环境

  (五)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扶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扶持产业的发展,政府传统的做法是制订规划、补助一点、奖励一点、贴息一点,这种老办法,面对新形势,效用在下降。从当前及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湖南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创新政府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法,是湖南实体经济发展必须要破题的重大课题,需要创新政府扶持产业发展的方式。如探索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资资金,解决技术与资本结合的启动资金问题,使得政府资金起到撬动杠杆的支点的作用。面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政府必须创新实体经济的扶持方式,努力引导更多的社会高端要素资源流入实体经济,推进实体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发展。

  承办:设管处
执笔:彭沧海
核稿:李跃辉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