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城镇化与环长株潭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群建设
(决策咨询报告83期)
城市群是人口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加快环长株潭城市群[i]发展,是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湖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环长株潭城市群人口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群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人口城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深入推进湖南“四化两型”建设,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进一步加快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实现人口均衡化发展。
一、环长株潭城市群人口发展现状及主要特征
(一)人口总量——突破4000万人。湖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环长株潭城市群常住人口为4008.18万人,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加205.97万人,增长5.42%,年平均增长率为0.53%;占全省常住人口的61.01%,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高0.92个百分点;人口密度为410人/平方公里,比全省平均水平高99人/平方公里;人口集中指数[ii]为0.1057,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高0.0983。其中,长株潭常住人口1365.02万人,占环长株潭城市群的34.06%(见表1)。
表1:环长株潭城市群人口总量情况
|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
||||
常住人口 |
占全省比重 |
人口密度 |
常住人口 |
占全省比重 |
人口密度 |
|
一、全省 |
6570.08 |
— |
311 |
6327.42 |
— |
300 |
二、环长株潭城市群 |
4008.18 |
61.01 |
410 |
3802.22 |
60.09 |
390 |
其中:长株潭 |
1365.02 |
20.78 |
487 |
1239.26 |
19.59 |
442 |
#长沙市 |
704.10 |
10.72 |
596 |
613.87 |
9.70 |
521 |
#株洲市 |
385.71 |
5.87 |
343 |
358.18 |
5.66 |
319 |
#湘潭市 |
275.22 |
4.19 |
550 |
267.21 |
4.22 |
535 |
衡阳市 |
714.83 |
10.88 |
468 |
678.49 |
10.72 |
444 |
岳阳市 |
547.61 |
8.33 |
363 |
501.14 |
7.92 |
333 |
常德市 |
571.46 |
8.70 |
303 |
574.09 |
9.07 |
304 |
益阳市 |
430.79 |
6.56 |
350 |
430.91 |
6.81 |
350 |
娄底市 |
378.46 |
5.76 |
467 |
378.32 |
5.98 |
467 |
注:本表根据湖南省第六、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整理。 |
(二)人口城镇化率——48.12%。湖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环长株潭城市群城镇人口为1928.8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8.12%,即人口城镇化率为48.1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82个百分点。其中,长株潭的城镇化率达60.98%,比全省和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城镇化率分别高17.67、12.85个百分点。从各市的城镇化率看,长沙城镇化率高于60%,株洲、湘潭的城镇化率高于50%,低于60%;衡阳、岳阳的城镇化率高于40%,低于50%;常德、益阳、娄底的城镇化率均低于40%(见图1)。
(三)城镇人口性别比——104。湖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环长株潭城市群常住人口性别比[iii]为104.84,处于人口统计学的正常范围[iv],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降低3.51,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96。其中,城镇人口性别比为104.00,也处于正常范围,比乡村人口性别比低1.63,比全省城镇人口性别比低0.17。从各市的城镇人口性别比看,最低的是常德,最高的是衡阳;相对于乡村人口性别比,只有湘潭和衡阳的性别比略高于乡村人口性别比,其他各市均低于乡村人口性别比(见表2)。
表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环长株潭城市群人口性别情况 |
||||||
|
男性人口 |
|
女性人口 |
|
性别比 |
|
其中:城镇 |
其中:城镇 |
其中:城镇 |
||||
一、全省 |
3377.65 |
1451.69 |
3192.43 |
1393.62 |
105.80 |
104.17 |
二、环长株潭城市群 |
2051.47 |
983.34 |
1956.71 |
945.52 |
104.84 |
104.00 |
其中:长株潭 |
695.27 |
423.55 |
669.75 |
408.80 |
103.81 |
103.61 |
#长沙市 |
357.96 |
241.98 |
346.13 |
234.61 |
103.42 |
103.14 |
#株洲市 |
197.00 |
111.11 |
188.71 |
106.75 |
104.39 |
104.08 |
#湘潭市 |
140.31 |
70.46 |
134.91 |
67.44 |
104.01 |
104.49 |
衡阳市 |
370.76 |
165.15 |
344.08 |
152.94 |
107.76 |
107.98 |
岳阳市 |
283.31 |
129.66 |
264.30 |
122.30 |
107.19 |
106.01 |
常德市 |
288.10 |
110.64 |
283.36 |
111.49 |
101.67 |
99.23 |
益阳市 |
219.00 |
86.48 |
211.79 |
85.51 |
103.41 |
101.13 |
娄底市 |
195.02 |
67.87 |
183.44 |
64.47 |
106.31 |
105.27 |
注:本表根据湖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整理。 |
(四)城镇家庭户规模——2.99人/户。湖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环长株潭城市群家庭户为1144.55万户,占全省的61.45%,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加73.98万户;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数为3.24人,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减少0.15人/户,比全省平均水平少0.08人/户,呈现出家庭规模缩小、户结构简化的趋势。其中,城镇家庭户为557.14万户,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数为2.99人,比乡村家庭户平均规模少0.5人/户(见表3)。
表3: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环长株潭城市群家庭户情况 |
||||||
|
家庭户数 |
|
家庭户人数 |
|
平均家庭户规模 |
|
其中:城镇 |
其中:城镇 |
其中:城镇 |
||||
一、全省 |
1862.57 |
824.21 |
6191.14 |
2512.39 |
3.32 |
3.05 |
二、环长株潭城市群 |
1144.55 |
557.14 |
3713.37 |
1663.62 |
3.24 |
2.99 |
其中:长株潭 |
394.96 |
238.43 |
1218.94 |
695.26 |
3.09 |
2.92 |
#长沙市 |
207.20 |
137.45 |
609.53 |
386.38 |
2.94 |
2.81 |
#株洲市 |
106.41 |
61.66 |
359.54 |
194.95 |
3.38 |
3.16 |
#湘潭市 |
81.35 |
39.32 |
249.87 |
113.93 |
3.07 |
2.90 |
衡阳市 |
194.29 |
88.11 |
676.33 |
282.46 |
3.48 |
3.21 |
岳阳市 |
150.49 |
71.01 |
507.12 |
219.93 |
3.37 |
3.10 |
常德市 |
170.23 |
66.65 |
535.58 |
191.23 |
3.15 |
2.87 |
益阳市 |
125.40 |
53.00 |
412.33 |
155.6 |
3.29 |
2.94 |
娄底市 |
109.18 |
39.93 |
363.07 |
119.14 |
3.33 |
2.98 |
注:本表根据湖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整理。 |
(五)城镇人口婚姻状况——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有配偶的占70.94%。根据湖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资料,环长株潭城市群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未婚人口占20.37%,有配偶人口占71.57%,离婚人口占1.51%,丧偶人口占6.56%,婚姻状况属于稳定型。其中,城镇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未婚、有配偶、离婚、丧偶的占比分别为22.01%、70.94%、1.95%、5.11%;与乡村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相比,城镇人口未婚和离婚的占比分别高3.13、0.83个百分点,有配偶和丧偶的占比分别低1.20、2.76个百分点(见表4)。
表4: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环长株潭城市群常住人口婚姻状况 |
||||||||
|
|
|
|
|
|
|
单位:% |
|
|
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 |
其中:城镇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 |
||||||
未婚 |
有配偶 |
离婚 |
丧偶 |
未婚 |
有配偶占比 |
离婚 |
丧偶 |
|
一、全省 |
20.47 |
71.41 |
1.45 |
6.68 |
21.41 |
71.52 |
1.92 |
5.16 |
二、环长株潭城市群 |
20.37 |
71.57 |
1.51 |
6.56 |
22.01 |
70.94 |
1.95 |
5.11 |
其中:长株潭 |
21.36 |
70.87 |
1.60 |
6.17 |
24.39 |
68.83 |
2.01 |
4.77 |
#长沙市 |
23.82 |
68.91 |
1.56 |
5.71 |
27.38 |
66.39 |
1.84 |
4.38 |
#株洲市 |
18.90 |
73.25 |
1.55 |
6.31 |
19.64 |
73.17 |
2.03 |
5.15 |
#湘潭市 |
18.11 |
72.85 |
1.79 |
7.25 |
20.81 |
70.95 |
2.63 |
5.61 |
衡阳市 |
22.60 |
69.31 |
1.18 |
6.90 |
23.27 |
69.73 |
1.55 |
5.44 |
岳阳市 |
19.79 |
72.56 |
1.56 |
6.09 |
19.09 |
73.83 |
2.00 |
5.08 |
常德市 |
16.84 |
74.34 |
1.81 |
7.02 |
17.70 |
74.52 |
2.32 |
5.46 |
益阳市 |
19.14 |
72.60 |
1.55 |
6.71 |
18.80 |
73.37 |
2.05 |
5.78 |
娄底市 |
20.06 |
71.56 |
1.19 |
7.19 |
19.43 |
73.73 |
1.60 |
5.24 |
注:本表根据湖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整理。 |
(六)城镇人口年龄结构——15—64岁的常住人口占77.53%。湖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环长株潭城市群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639.77万人,占15.96%;15—64岁人口为2973.11万人,占74.18%;60岁及以上人口为594.33万人,占14.83%;65岁及以上人口为395.31万人,占9.86%,呈现明显的老年型人口结构特点[v]。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22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9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24个百分点,依据人口学家桑德巴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标准[vi],环长株潭城市群人口年龄构成正从稳定型向减少型发展。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中,0—14岁的占14.26%,比乡村0—14岁常住人口的占比低3.28个百分点;15—64岁的占77.53%,比乡村15—64岁常住人口的占比高6.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8.20%,比乡村65岁及以上人口的占比低3.19个百分点(见图2)。
(七)城镇人口总抚养比——28.97%。湖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环长株潭城市群总抚养比[vii]为34.81%,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总抚养比下降5.64个百分点,比全省总抚养比低2.91个百分点。其中,少儿抚养比为21.52%,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下降8.23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为13.30%,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提高2.59个百分点。总抚养比下降,使环长株潭城市群享受人口红利带来的好处。在城镇常住人口中,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人抚养比分别为28.97%、18.39%、10.58%,分别比乡村常住人口的低11.75、6.29、5.47个百分点(见表5)。
表5: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环长株潭城市群人口抚养比 |
|||||||||
|
|
|
|
|
|
|
|
单位:% |
|
|
总抚养比 |
少儿抚养比 |
老人抚养比 |
其中:城 镇 |
乡 村 |
||||
总抚养比 |
少儿抚养比 |
老人抚养比 |
总抚养比 |
少儿抚养比 |
老人抚养比 |
||||
一、全省 |
37.72 |
24.27 |
13.46 |
31.27 |
20.58 |
10.70 |
43.09 |
27.34 |
15.75 |
二、环长株潭城市群 |
34.81 |
21.52 |
13.30 |
28.97 |
18.39 |
10.58 |
40.73 |
24.68 |
16.05 |
其中:长株潭 |
31.09 |
18.57 |
12.52 |
25.93 |
15.86 |
10.07 |
40.06 |
23.28 |
16.78 |
#长沙市 |
29.18 |
17.53 |
11.66 |
24.40 |
15.08 |
9.32 |
40.50 |
23.33 |
17.17 |
#株洲市 |
32.53 |
20.05 |
12.48 |
28.72 |
17.91 |
10.82 |
37.82 |
23.02 |
14.80 |
#湘潭市 |
34.11 |
19.25 |
14.86 |
26.96 |
15.44 |
11.52 |
42.15 |
23.52 |
18.63 |
衡阳市 |
41.54 |
28.92 |
12.62 |
34.19 |
23.95 |
10.24 |
48.03 |
33.31 |
14.72 |
岳阳市 |
33.58 |
21.39 |
12.18 |
30.34 |
19.91 |
10.43 |
36.47 |
22.71 |
13.75 |
常德市 |
32.74 |
17.57 |
15.17 |
27.61 |
16.09 |
11.51 |
36.22 |
18.57 |
17.66 |
益阳市 |
35.41 |
20.22 |
15.19 |
30.51 |
17.74 |
12.77 |
38.88 |
21.98 |
16.90 |
娄底市 |
41.13 |
27.10 |
14.03 |
34.54 |
23.98 |
10.57 |
44.94 |
28.91 |
16.03 |
注:本表根据湖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整理。 |
(八)城镇人口受教育情况——每10万城镇常住人口中大学及以上学历16607人。湖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环长株潭城市群6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研究生受教育程度(包括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下同)人口10.18万人,大学本科受教育程度人口130.45万人,大学专科受教育程度人口226.36万人,高中(含中专,下同)受教育程度人口685.40万人,初中受教育程度人口1558.06万人,小学受教育程度人口1030.88万人。其中,每10万城镇常住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高中、初中、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分别为16607人、23710人、34175人、18415人(见表6)。此外,环长株潭城市群文盲人口[viii]为82.44万人,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2.45%,比全省的文盲率低0.7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人口文盲率为1.35%,比乡村人口文盲率低2.16个百分点(见图3)。
表6: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环长株潭城市群常住人口受教育情况 |
||||||||
|
|
|
|
|
|
|
单位:人/10万人 |
|
|
大学及 |
高中 |
初中 |
小学 |
其中:城 镇 |
|||
大学及 |
高中 |
初中 |
小学 |
|||||
一、全省 |
7598 |
15425 |
39539 |
26790 |
14898 |
22855 |
34945 |
19249 |
二、环长株潭城市群 |
9157 |
17101 |
38872 |
25720 |
16607 |
23710 |
34175 |
18415 |
其中:长株潭 |
14731 |
17400 |
36586 |
23715 |
22581 |
22364 |
31829 |
17005 |
#长沙市 |
19139 |
17648 |
34249 |
22163 |
26861 |
21747 |
29668 |
15872 |
#株洲市 |
8840 |
16416 |
39114 |
26573 |
14200 |
22230 |
36008 |
20178 |
#湘潭市 |
11711 |
18143 |
39020 |
23678 |
21031 |
24709 |
32697 |
15909 |
衡阳市 |
5963 |
13006 |
42073 |
27340 |
11738 |
20754 |
37897 |
20640 |
岳阳市 |
6853 |
22978 |
38325 |
23343 |
11481 |
28391 |
34633 |
18413 |
常德市 |
6275 |
17173 |
39373 |
28082 |
12513 |
26084 |
35257 |
19495 |
益阳市 |
6247 |
15385 |
40393 |
28716 |
11950 |
23035 |
37222 |
20587 |
娄底市 |
6079 |
17094 |
39381 |
26354 |
13417 |
27260 |
33339 |
17301 |
注:本表根据湖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整理。 |
(九)城镇人口就业状况——失业率为5.74%。湖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环长株潭城市群16岁及以上人口中,劳动参与率为68.8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24个百分点;就业人口比为66.53%,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36个百分点;失业率为3.4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2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16岁及以上人口中,劳动参与率、就业人口比分别为62.30%、58.72%,分别比乡村的低12.53、14.85个百分点;城镇失业率为5.74%,比乡村失业率高4.07个百分点(见表7)。
表7: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环长株潭城市群就业情况 |
|||||||||
|
|
|
|
|
|
|
|
单位:% |
|
|
16岁及以上人口 |
|
|||||||
其中:城 镇 |
乡 村 |
||||||||
劳动参与率 |
失业率 |
就业人口比 |
劳动参与率 |
失业率 |
就业人口比 |
劳动参与率 |
失业率 |
就业人口比 |
|
一、全省 |
71.12 |
3.14 |
68.89 |
63.40 |
5.82 |
59.71 |
76.90 |
1.49 |
75.75 |
二、环长株潭城市群 |
68.88 |
3.42 |
66.53 |
62.30 |
5.74 |
58.72 |
74.83 |
1.68 |
73.57 |
其中:长株潭 |
64.86 |
4.27 |
62.09 |
60.67 |
5.97 |
57.05 |
71.20 |
2.07 |
69.73 |
#长沙市 |
61.58 |
4.99 |
58.51 |
58.43 |
6.27 |
54.77 |
68.02 |
2.72 |
66.17 |
#株洲市 |
70.31 |
3.35 |
67.95 |
66.75 |
5.08 |
63.36 |
74.66 |
1.46 |
73.57 |
#湘潭市 |
65.96 |
3.86 |
63.41 |
59.13 |
6.53 |
55.27 |
72.40 |
1.80 |
71.10 |
衡阳市 |
73.21 |
2.61 |
71.30 |
64.12 |
5.16 |
60.81 |
80.42 |
0.99 |
79.62 |
岳阳市 |
69.03 |
3.27 |
66.77 |
64.02 |
5.26 |
60.65 |
72.99 |
1.90 |
71.61 |
常德市 |
75.55 |
1.95 |
74.07 |
66.02 |
4.33 |
63.16 |
81.17 |
0.80 |
80.52 |
益阳市 |
67.76 |
4.00 |
65.05 |
61.73 |
7.09 |
57.36 |
71.49 |
2.34 |
69.82 |
娄底市 |
67.24 |
4.02 |
64.54 |
60.42 |
7.42 |
55.93 |
70.85 |
2.48 |
69.10 |
注:本表根据湖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整理。 |
二、环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型建设现状
(一)现代城镇体系逐步完善。2011年,环长株潭城市群共有设市城市19个(设区市8个,县级城市11个),建制镇637个。从市辖区人口看,长沙超过200万人,100万—200万的5个,分别是株洲、衡阳、岳阳、常德、益阳。长沙市市辖区建成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株洲超过100平方公里,湘潭、衡阳、岳阳、常德、益阳介于50—100平方公里。随着城市群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区规模逐步扩大,城市空间布局加快拓展,核心层城市群呈融城之势。长沙形成了一主、两次、四组团式发展布局,并积极向株洲、湘潭方向拓展。株洲在河西向湘潭方向拓展,规划建设成13平方公里的新城区,并沿长株潭高速公路两侧发展,北上与长沙对接。湘潭则向北朝长沙方向拓展,沿江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的新城区,东面则与株洲对接。融城格局使得长株潭三市城区规模进一步扩大,中心作用进一步增强。
(二)经济实力稳步提升。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环长株潭城市群根据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道路,创新体制机制,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发展。2011年,环长株潭城市群实现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15483.61亿元、1039.75亿元、22604.67亿元、4476.51亿元、8241.90亿元,分别占全省的78.9%、68.5%、85.9%、76.7%、78.0%;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8490元、22179元、8115元,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610元、3335元、1548元。环长株潭城市群日益成为湖南产业最为密集的区域,是湖南经济发展的龙头,也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力量。
(三)两型产业集聚发展。2011年,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面积为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5.6%,但创造了全省约80%的地区生产总值、60%以上的地方财政收入、90%左右的工业增加值;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期末的16.9:42.4:40.7调整为10.6:54.4:35.0;高新技术增加值2550.36亿元,占GDP的16.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当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313.82亿元,相当于GDP的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53718人年。主导产业中,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实力壮大,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一批千亿产业、千亿集群和千亿园区逐步形成,环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
(四)城市交通得到长足发展。2011年末,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道路总长度达到6626.11公里,是2001年2.2倍,城市道路面积、人行道面积分别为11860万平方米、2796万平方米,分别是2001年的3.2倍和3.1倍。城市公共汽车运营车数8714辆,比2001年增长70.0%;公共汽车标准运营车数10097标台,比2001年增长120.9%;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线路网长度达到9117公里,客运总量179884万人次,分别是2001年的5.9倍和2.4倍。运营车辆的增加以及运营线路网的扩大方便了旅客的出行,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更大的便利。随着城市地铁的开建、高铁、动车和城际列车的陆续开行,城市交通将更为快捷,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显著缩短,大大提高了城市功能和效率。
(五)城市供水和供气能力增强。2011年,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自来水供水管道7969.68公里,比2001年增长75.9%;用水人口达到794.49万人,比2001年增长50.5%;自来水日综合生产能力达到628.08万立方米,年供水总量达到126250.01万立方米,城市生产运营用水30390.51万立方米,居民家庭用水55139.45万立方米。城市用水普及率达97%以上。城市天然气供气管道长度7520公里,用气户数144.39万户,供气总量达117390万立方米;城市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15.46万吨,用户117.99万户。城市用气普及率达95%以上。
(六)市政设施进一步改善。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市政设施状况显著改善。2011年,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桥梁367座,立交桥62座,分别比2001年增长108.5%、47.6%;城市路灯35.23万盏,是2001年的4.8倍;城市排水管道6556公里,是2001年的2.6倍;城市防洪堤592公里,其中百年一遇标准防洪堤160公里,分别是2001年的1.5倍和11.4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污水处理厂26座,每日处理能力达到265万立方米,污水处理量93522万方,分别是2001年的2.2倍、5倍和4倍,污水处理率在80%以上。
(七)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环长株潭城市群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根据自身特点,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加大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资。2011年,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绿化覆盖面积36360公顷,园林绿地面积31126公顷,公园绿地面积7660公顷,分别比2001年增长56.1%、53.8%、138.3%;城市公园数由2001年的54个上升至2011年的94个,公园面积增加至4412公顷,增长196.4%。环保产业单位数752个,占全省的67.1%;环保产业项目数6803项,占全省的83.2%;环保产业年收入497.06亿元,占全省的75%,相当于GDP的3.2%。
(八)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环长株潭城市群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加快新型城镇化的新路径,逐步实现了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协调发展。“十一五”时期,环长株潭城市群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累计3024.92亿元,年均增长32.8%,比“十五”时期快20.3个百分点。2010年,完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756.86亿元;财政对农林水事务支出126.41亿元。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1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68个点。
三、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加快环长株潭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群建设,实现人口均衡化发展
近年来,环长株潭城市群人口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群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人口城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但是,在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下,环长株潭城市群当前的发展状况,仍然与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四化两型”的总要求差距较大,特别是还远未实现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口均衡化发展模式还远未形成。因此,环长株潭城市群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抓制度创新、抓产业支撑、抓基础设施、抓龙头带动、抓生态建设,主动转方式、调结构,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积极率先建设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和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群,实现人口均衡化发展。
(一)抓制度创新。一是深化新型城镇化的制度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推进土地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全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改革等。二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现代城市管理模式,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产业结构,完善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三是完善城市群建设合作协调机制。积极落实《湖南省“十二五”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规划》,加快建立和完善环长株潭城市群各市发展的综合协调决策机制,破除行政区划对城市群发展和经济融合的障碍,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制度保障机制等。
(二)抓产业支撑。立足环长株潭城市群现有基础和优势,以“两型”产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和导向,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空间结构,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优势特色传统产业为支柱、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促进群内产业发展横向成群、纵向成链,朝着集约化、集群化方向更好更快发展。一是制订和发布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产业导向目录,明确鼓励发展产业、限制发展产业和退出产业。二是加强产业技术创新规划的引导,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突出核心技术原始创新,重点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发挥环长株潭城市群科教优势,促进产学研合作。三是推进“两型”企业创建,强化“两型”企业示范作用,以示范带动区域和行业内的企业“两型”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鼓励地方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两型”产业振兴的支持力度。
(三)抓基础设施。要坚持一体规划,突出“两型”,统筹协调,适度超前,推进各类基础设施区域内对接。一是着力增强和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道路、能源、水利、通信、环保和消防安全等市政公用设施。逐步建立健全区域间互通、共享、便捷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提高区域间大型基础设施的共享水平。二是注重保持城市的风格特征和文化品位。要从实际出发,因“市”而异,着力创造一个既有独特风格,又有历史传承,还有文化内涵的形象,彰显各具特色的城市“名片”。三是要深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制,保持合理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循环和滚动发展。
(四)抓龙头带动。长株潭地区是湖南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推进“四化两型”的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在加快以“两型”促“两新”的进程中,要加快提升长株潭地区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促进其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一是要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物流基地。二是要加强“五同”一体化建设,增强区域发展支撑能力。三是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四是要完善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协调机制,健全区域合作、互助和扶持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区域经济协作。
(五)抓生态建设。一是突出生态文明理念。优化城市群生态结构布局,将城市群划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适度开发区、优化开发区等生态空间管治层级;完善城市城镇生态设计,培育生态产业。二是注重资源节约。进一步进行资源评价,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规划城镇增长规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三是加大环境保护。加快工业污染防治,强化城市环境保护,推进新农村环境保护,全面推进洞庭湖和湘江流域生态环境整治。
承办:设管处
执笔:彭沧海
核稿:李跃辉
责编:黄湘冀
[i]环长株潭城市群,是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中心,1.5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5个省辖市在内的城市聚集区。
[ii]人口集中指数计算公式:,为i地区的人口比重,为i地区的面积比重,c为集中指数。
[iii]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iv]在人口统计学上,人口性别比一般正常范围在102至107之间。
[v]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这样的地区或国家的人口则称为“老年型”人口,这样的社会即称为“老龄化社会”。
[vi]桑德巴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标准,是指0-14岁人口占40%时为增加型,占26.5%时为稳定型,占20%时为减少型。
[vii]人口抚养比,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即0-14岁、65岁及以上人口与15—64岁人口之比。
[viii]文盲人口,是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