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发展加快 制约因素仍然较多
决策咨询28期
2012年,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湖南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产业园区发展,全省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发展加快(以下简称“产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但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一、产业园区发展加快
至2012年末,湖南省省级及以上开发区80家和省级工业集中区27家。在80家开发区中,工业开发区28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2家,综合开发区40家。107家产业园区实际已开发面积898.89平方公里,同比增长13.7%,其中工业用地623.97平方公里,增长16.2%;共设立各类企业18326个,比上年增加1292个,其中工业企业数由上年的9662个增至10969个,净增1307个;安排就业人数211.61万人,增长11.4%。2012年,园区运行状态持续良好,经济效益指标进一步提升,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8300.90亿元,增长27.0%,其中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14734.56亿元,增长23.6%;利润总额960.23亿元,增长11.4%;上缴税金总额604.65亿元,增长24.2%。
(一)园区主导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产业特色初步形成。目前,湖南省产业园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化工、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食品加工、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有色金属加工、生物制药、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优势产业集群,集聚能力逐步增强。部分园区主导产业逐渐形成产业链条,例如湖南郴州出口加工区以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进一步向精密仪器、新型材料等产业延伸;韶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先进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进一步向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促进园区集约发展水平的提高。
(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科技创新快速推进。全省产业园区引进了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增强了园区整体科技创新能力。2012年,全省共有高新技术产品企业1880个,比上年增加287个;拥有专利数15234件,增长35.5%;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183.30亿元,增长26.2%;R&D经费支出总额330.95亿元,增长32.3%。全省拥有高新技术产品企业超过10个的园区为41家,其中14家拥有20个以上的高新技术产品企业;拥有专利数超过100件的园区28家,其中3家拥有专利数突破1000件;当年R&D经费支出总额超过1亿元的园区为38家,其中7家超过10亿元。湖南望城经济开发区作为一家省级开发区,拥有国际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个,高新技术企业22家,推动了园区自身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三)园区招商引资持续升温,内资外资齐抓并举。2012年,全省园区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67个,比上年增加32个;实际利用外资35.12亿美元,增长36.7%,占全省利用外资总额的48.2%,高于全省增幅18.3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超5000万美元的园区有25个,占园区利用外资总额的77.8%。全省园区实施省外境内合作项目1581个,比上年增加281个;实际引进内资1067.63万元,增长25.8%,占全省利用内资总额的43.3%,高于全省增幅7.6个百分点。
(四)省级工业集中区发展速度较快,发展空间较大。工业集中区自2012年批准成立以来,正处于筑牢基础,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招商引资、财政收入和扩大就业等方面都具有较大发展空间。2012年,全省27家省级工业集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415.58亿元,实际到位外商直接投资2.76亿美元,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165.70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34.45亿元,上缴税金总额43.51亿元,利润总额80.29亿元,分别增长17.7%、47.5%、22.3%、31.5%、25.2%和39.7%。其中实际到位外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上缴税金总额、利润总额增速分别高于全省园区平均增幅10.9个、5.3个、1个和28.3个百分点。
(五)国家级开发区支撑作用明显,规模效应显著。2012年,全省13家国家级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9672.20亿元,占园区总量的52.9%,增长28.1%,高于全省增幅1.1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园区技工贸总收入增长14.7个百分点。其中,技工贸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开发区有3家,分别是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673.63亿元,占国家级开发区的48.3%。国家级开发区实际到位外资、规模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上缴税金总额、R&D经费支出总额、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等主要指标占全省产业园区的比重均超过50%,分别为52.3%、50.7%、59.4%、61.7%、68.2%,带动了全省经济的发展。
二、产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湖南省产业园区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逐渐成为全省经济的领跑者,但从总体来看,仍存在发展不平衡、总量不大、优势不明显、综合实力不强、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
(一)园区规划用地有限,未来发展受到制约。在国家严格审批用地制度下,产业园区用地难度加大,原有规划以不能满足实际发展需要,园区普遍面临用地紧张的问题。2012年,全省园区经国家和省政府核准的规划面积为507.87平方公里,而园区实际管辖面积为2365.22平方公里,实际已开发面积为898.89平方公里。根据园区原有规划推算,平均每个园区占地4.75平方公里,平均每个企业占地约40亩,平均每平方米有5个从业人员。由推算出的各项数据来看,都难以满足园区用地需求。例如:衡阳西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规划面积0.84平方公里,现开发区总体规划11.76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近8平方公里;望城经济开发区原规划面积6.3平方公里,现已建成面积30平方公里。由此看出,园区原有规划已不能满足实际发展要求,部分园区扩区调规进程迫在眉睫。
(二)人力成本较高,园区企业用工缺口大。随着园区规模的扩大和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企业对工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尤其是电子业、服装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缺口较大。目前,园区电子、服装鞋帽企业已达800余家,此类企业普遍存在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等现象,而新项目、新订单增多,对技术工人的门槛提高以及人力成本逐渐上升等原因,导致企业招工难,留人更难,工人流失成为企业持续缺人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约企业扩大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某制鞋企业,实际需要员工约8000人,目前实际从业人数仅为4000余人,员工无法得到及时补充,严重影响生产计划的按时完成。
(三)企业间关联程度不高、部分市州园区产业结构交叉设立。为促进园区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省内部分园区通过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进园,因此企业的集聚缺乏一定的产业关联,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产业链尚不成熟,无法形成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企业集群。此外,部分市州产业园区之间产业结构雷同,主导产业交叉的现象仍然存在。例如邵阳市3家园区主导产业为“农副产品加工”,郴州市9家园区主导产业为“有色金属冶炼”。 各市州内园区的主导产业相互重复,上、下游相关产业延伸拓展不足,内部竞争激烈,无法形成配套发展的产业集群,竞争实力受到制约。
三、加快湖南产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将产业园区打造成全省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财政收入的主要增长点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地,应认真思考,多方配合,积极寻求各种瓶颈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突出主导地位、发挥支柱作用。产业园区要成为全省经济的支柱,就要凸显自身在经济总量、工业规模、财政收入、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绝对优势。每个园区都要认清自身的产业、技术、资源和人才发展现状,围绕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严格按照规划好的园区产业发展方向选择企业,避免贪大求多思想。综合当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选择与园区产业集群、配套设施、区域经济、交通物流等因素相适应的企业,全面提升园区发展质量。避免与园区产业关联性不强的企业进入园区,以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和支撑作用强的大项目为招商引资主要目标,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进入园区,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确保园区的主导地位。
(二)整合土地资源,统筹规划发展。园区在确立优势产业的同时,应做好高质量、超前性的规划,为以后发展预留充分空间。在园区用地紧张、有限的情况下,合理规划和管理现有土地,对部分占地面积大,经济效益差的企业,要从严供应用地,或依据有关法律政策收回土地,重新进行优化配置。大力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和管理,不过分投资,不闲置浪费,通过修建多层标准厂房等形式,提高土地利用率;避免新建过多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对占用土地面积大,用工缺口大的制造业企业,加强指导,鼓励技改创新,促进转化升级。
(三)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应充分考虑园区主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性,减少产品层次低、技术水平落后、市场需求量不足的企业或项目入驻。有规划,有步骤的优化产业结构,注重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于各行业内的重点扶持企业,考虑适当给予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科技研发,提高产品层级,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进而提升园区产业层次,使园区成为产业结构合理,资源环境友好的经济增长区。同时积极推进综合园区建设,如建设集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园区,或低碳、环保、节约的生态工业园区等。
承办:贸外处
执笔:吕 燕
核稿:李跃辉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