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湖南需求结构变化及应对政策分析

决策咨询32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3-07-11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总需求包含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与净出口,它们三者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经济增长对需求结构产生一定影响,需求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又有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湖南综合实力明显提高,经济增长格局由最初的消费需求占主导,逐渐向消费和投资共同拉动转变。“十二五”初期,国家提要“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经济发展方式要由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发展方式转变,湖南如何抓住这个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关键阶段,调整和优化需求结构,充分挖掘和释放内部需求的潜力,是加快湖南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一、目前湖南需求结构呈现的特点

  总需求由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组成,内需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外需包括净流出和净流入,反映货物和服务的顺差或逆差。“十五”以来湖南内需和外需在总量结构、内部结构以及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方面发生一些变化,主要体现在:

  (一)从总量结构来看,内需中投资规模扩张远远大于消费总量的扩张,外需由净流出转变为净流入。改革开放初期湖南生产力相对落后,社会生产成果绝大部分被用于消费,需求结构中消费占绝对优势地位。2000年湖南经济总量达到3551.49亿元,是197824.2倍,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分别达到2471.77亿元和1046.05亿元,是1978年的24.524.7倍。“十五”之后湖南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千方百计加大投入,投资总量由20011190.1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2488.84亿元,消费则由2638.3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0166.09亿元,分别是200011.9倍和4.1倍,这个时期投资规模的扩张开始远远大于消费,同时投资和消费总量差距不断缩小,两者差距由2000年的1425.72亿元缩小到2008333.55亿元,直到2009年投资超过消费总量,2012年湖南投资总量超过消费总量2322.65亿元。

表一 湖南经济总量及三大需求总量

单位:亿元

年份

地区生产总值

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

货物和服务净流出

1978

146.99

100.83

42.41

3.75

1990

744.44

564.7

184.12

-4.38

2000

3551.49

2471.77

1046.05

33.67

2001

3831.9

2638.39

1190.12

3.39

2002

4151.54

2754.62

1391.46

5.46

2003

4659.99

3046.5

1599.06

14.43

2004

5641.94

3552.05

2173.55

-83.66

2005

6596.1

4026.02

2576.17

-6.09

2006

7688.67

4608.61

3250.48

-170.42

2007

9439.6

5275.29

4284.22

-119.91

2008

11555

5988.91

5655.36

-89.27

2009

13059.69

6644.74

6773.35

-358.4

2010

16037.96

7603.53

8780.76

-346.33

2011

19669.56

9088.73

10913.43

-332.6

2012

22154.23

10166.09

12488.84

-500.7

  湖南属中部农业大省,经济外向度低,改革开放以来有很多年份出口略大于进口,但净流出规模非常小,2000-2003年净流出占经济总量不足1%2004年湖南由上年的净流出14.43亿元转变为净流入83.66亿元。净流入状态一直持续到2012年,总量有扩大之势,表明湖南带动外省的产品或服务需求份额在逐渐增加。2012年湖南外贸依存度为6.23%,净流入500.7亿元。

  (二)从贡献率及占比来看,经济增长格局从消费占主导向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转变,净流入对经济增长造成负拉动。2000年以前湖南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消费,平均消费率达到70%以上。2000年以后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和扩大再生产的需求不断加大,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显现。2000-2012年湖南投资率连续13年攀升,从200029.5%的提高到2012年的56.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从200023.1%上升到201262.7%;消费率则从200069.6%下降为2012年的45.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068.7%下降为201239.8%。经济增长格局由消费占主导逐渐转变为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

表二 湖南三大需求贡献率及拉动百分点

年份

最终消费支出

资本形成总额

货物和服务净流出

贡献率(%

拉动百分点

贡献率(%

拉动百分点

贡献率(%

拉动百分点

2000

68.7

6.2

23.1

2.1

8.2

0.7

2001

56.3

5.0

43.1

3.9

0.6

0.1

2002

53.2

4.8

46.3

4.2

0.5

0.0

2003

47.0

4.5

52.8

5.1

0.2

0.0

2004

41.9

5.1

59.6

7.2

-1.5

-0.2

2005

54.8

6.7

51.3

6.2

-6.1

-0.7

2006

45.8

5.9

55.1

7.0

-0.9

-0.1

2007

48.6

7.3

56.7

8.5

-5.3

-0.8

2008

44.8

6.2

57.6

8.0

-2.4

-0.3

2009

40.2

5.5

64.0

8.8

-4.2

-0.6

2010

40.3

5.9

62.0

9.1

-2.3

-0.4

2011

40.0

5.1

62.8

8.0

-2.8

-0.3

2012

   39.8

4.5

62.7

7.1

-2.5

-0.3

  从外需情况来看,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0年的8.2%下降为2003年的0.2%2004年后净流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一直为负,2012年贡献率-2.5%。拉动经济增长从20000.7个百分点下降为2012年的-0.3个百分点。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由正拉动逐渐转变为负拉动,外需逐步减弱。

  (三)从增速来看,内需增长与经济增长有一定趋同性,投资增长远远快于消费。内需增长与经济增长有一定趋同性,经济高涨引起总需求扩张,经济衰退也会引起总需求的收缩。“十五”期间湖南GDP年均增长10.4%,投资增长19.8%,消费只增长10.2%。“十一五”期间湖南实现弯道超车经济发展更为迅速,GDP以年均14.0%的速度快速增长,投资消费增速也达到峰值,投资增长27.8%,比“十五”期间快8.0个百分点;消费增长13.6%,比十五期间快3.4个百分点。不论“十五”还是“十一五”投资增速远远快于消费,从表三中可以看到,近五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等经济指标的下滑,投资和消费的增幅也有所回落,但投资年均增速仍达到18.8%,依然快于消费增长4.8个百分点。

表三  投资与消费及相关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对比(%

内需构成指标

经济增长指标

年份

资本形成总额(投资)增速

最终消费(消费)增速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2001-2005

19.8

10.2

19.2

12.2

2006-2010

27.8

13.6

30.8

18.8

2008-2012

18.8

14.0

30.1

18.4

  注:为便于比较此表中速度用的是名义增长速度

  (四)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来看,消费对湖南第三产业诱发效应明显,投资对产业结构诱发效应较弱。根据罗斯托对经济成长阶段的技术标准划分理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会对第二、三产业产品(尤其是第三产业产品)有更高更大的需求,而这些现实或潜在需求的满足就必定对产业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使得总供给与总需求相适应。生产诱发系数是投入产出关联分析方法的主要指标之一,它表示某最终需求所诱发带动的某一产业部门的生产额,可以间接说明该产业受需求影响的程度。

  2002年和2010年生产诱发系数进行比较,消费和投资影响最大的前10个产业部门出现变化。2010年消费需求对产业部门影响较大的10个部门中,新进入前10位的第三产业就有5个,分别是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教育、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第二产业中有2个,分别是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化学工业。可以看出消费对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投资需求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变化相对较小,2010年投资需求对产业部门影响较大的10个部门中,有3个部门是新进入前10位的:其中第二产业2个,第三产业仅1个,分别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

表四 消费、投资生产诱发系数对产业部门影响最大的10个部门

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

2010

2002

2010

2002

农林牧渔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化学工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金融业、住宿和餐饮业、教育、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零售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农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科学研究事业、金融保险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建筑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工业、批发和零售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建筑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农业、化学工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注:2010年使用的是投入产出延长表的结果

  (五)从最终消费内部构成来看,居民消费是最终消费的主体,城镇居民消费能力提高较快。最终消费是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组成。1978年居民消费占到最终消费93.2%2000年下降到78%,之后下降趋势不变,2012年居民消费占76.4%。居民消费占比逐年下降,但仍然是最终消费的主体。同期政府消费占比分别为6.8%22%23.6%,政府消费的比重远远低于居民消费,但占比逐年提高。在居民消费内部,城镇居民消费总量远远大于农村居民。2012年湖南城镇居民消费5482.75亿元,农村居民消费2285.6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5.33倍和2.54倍。2001-2012年城镇居民消费年均增长12.1%,而农村居民消费增速仅4.2%。由于城镇居民消费增长长期快于农村居民、城镇化率不断上升双重因素影响,城镇居民消费占整个居民消费的比重由2000年的53.3%上升到201270.6%,城镇居民消费能力提高较快。

  (六)从居民消费内部结构来看,食品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享受型消费品档次快速提升

  2012年人均GDP跨越5000美元,标志湖南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活跃加速发展期,随着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支出的内部结构也发生变化。2012年湖南人均消费水平达到了11740/人,比2000提高2.88倍,年均增长8.7%近年来,居民在经历家电产品万元级消费后,进入到一个以家电、手机换代更新、汽车等为主的享受型消费时期。城乡居民在衣着、医疗保健和交通通信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食品、文教娱乐及用品服务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

  从城镇居民看,在衣着、医疗保健和交通通信支出方面提高较快,特别是交通通信占比从2000年的7.6%上升到2012年的14.3%,汽车、手机等享受型消费品普及率大大提高。农村居民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和交通通信和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均上升,上升最快的是居住和医疗保健,分别上升了5.5个和4.3个百分点。

表五  湖南省城乡居民各项生活消费支出占比情况(%

居民各项消费支出占比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2000

2012

2000

2012

食品

372

37.2

542

43.8

衣着

95

11.1

46

54

居住

111

8.9

130

185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104

71

40

64

医疗保健

52

6.3

42

8.5

交通和通信

76

143

51

82

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

144

119

115

68

其它商品和服务

46

32

34

24

合计

100

100

100

100

  (七)固定资本形成中第三产业占比最大,第二产业占比逐渐提高。从需求角度来看,投资是由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组成。2001-2012年湖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比一直维持在90-100%之间,是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三次产业分布来看,2000年湖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在三次产业分布为4.521.474.1,资本形成绝大部分集中在第三产业。2009年三次产业分布调整为3.040.656.4,二产业提高,一、三产业下降。2012年三次产业占比调整为3.243.453.4,很明显投资在二产业比重持续提高。

  二、湖南需求结构中出现的不均衡问题

  (一)投资效率偏低,存在一些负面效应。投资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十五”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4%。投资力度非常强劲,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投资效率下降,对产业影响减小。2012年投资效果系数为0.171,比2000年的0.316下降45.9%。从投资生产诱发系数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在42个产业部门中消费诱发系数增大的部门20个,而投资诱发系数增大的部门只有7个,说明虽然湖南投资增速较快,但对绝大部分产业的影响是减小的。二是一些领域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然突出。比如湖南房地产开发投资2001-2012年年均增长达到32.6%,远远高于同期GDP增速。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迅猛增长带动钢材、水泥、能源、化工等相关行业产品价格上升,高回报率形成投资集聚“洼地”,盲目扩张和市场恶性竞争难以避免。三是随着投资在第二产业分布比重越来越大,对能源、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排放产品的依赖性增强。2012年湖南火电厂供电煤耗327.52克标准煤/千瓦时,吨钢综合能耗609.53千克标准煤/吨,水泥熟料燃料消耗104.58克标准煤/吨。湖南单位GDP能耗比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高50%以上,湖南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对资源环境构成了较大压力。

  (二)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制约居民消费整体提高,消费率持续走低。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的增加对国民经济各行业有直接或间接的拉动。但是近年来由于居民收入与财富增长速度远低于投资与GDP增长速度,制约了居民整体消费能力和意愿,特别是消费中占主体地位的居民消费增长明显低于经济增长水平。2001-2012居民消费年均增长9.1%,低于同期GDP增长3个百分点,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增长仅仅为4.2%。政府消费占GDP比重不断增大,2012年政府消费比2000年提高3.4倍,而居民消费只提高了2.1倍,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降低,导致消费率持续走低,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明显减弱。2012年湖南最终消费总量在全国排第10位,比2000年后移两位。消费率为45.9%,在全国排第19位,在中部排第3,和发达国家60%-70%的消费率相比差距甚远。

  (三)消费率、投资率和外贸依存度均偏小,对本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不足。 2012年湖南消费率和投资率分别为45.9%56.4%,在全国分别排在第1920位。从湖南投入产出生产诱发系数可以看出,最终消费的生产诱发系从2002年的2.043下降到20101.523,投资的生产诱发系数则从2002年的2.46下降到20101.475,生产诱发系数的下降说明湖南的消费与投资对本地产业的影响程度是下降的,对本省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减弱。湖南进出口总量在全国排第21位,外贸依存度仅为6.23%,出口商品种类少,规模小,竞争优势不足。此外,湖南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规模较小,2012年仅为13.83亿美元,仅占出口总额的11%

  三、实现需求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

  (一)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充分发挥好投资对扩大内需的关键作用。投资不仅在总量上直接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投资结构同时决定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质量,决定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优化投资结构,首先要完善项目引进机制,严把项目质量关,淡化盲目追求投资总量。重点根据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大民生工程、基础设施项目、生产性项目的建设力度,严格限制“两高一资”项目建设。适当扩大民生领域等薄弱环节的项目投资,扩大教育、医疗和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投资。其次要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改变长期以来依靠资源优势引进项目的状况,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硬环境,通过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增强服务优化投资软环境,以优良的投资环境引进项目。第三要创新投融资渠道,优化投资信贷结构,加大对小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加强对信贷投向的监测和指导,加强对投资风险和投资效益的跟踪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扩大居民消费,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解决需求结构失衡的关键所在。从长期来看,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要从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与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着手,一方面提高大多数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倾向。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一是逐步形成居民、企业、政府可支配收入协调增长的机制,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中的比重,使其在各市场主体、各阶层成员之间切分得更加公平。二是通过工资政策改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偏低的状况,尽量使经济发展的财富更多地分配到居民手里,引导企业通过节约资源、技术进步、改进管理而不是通过压缩劳动报酬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引导地方政府从关注GDP增长转向民生领域,通过完善并严格执行劳动保护制度、最低工资标准制度等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当期消费信心,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倾向。一是加大财政投入与转移支付的力度,拓展其他筹资渠道。目前社会保障发展过程中资金缺口巨大,政府可通过划拨部分国有资产、国有股转持、福利彩票发行、开征社会保障税等措施,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二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变社会保障体系重城市轻农村的局面。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发展覆盖面广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卫生保障和基本养老保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三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标准。三是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关注弱势群体。应继续加强对农村居民收入的支持和补贴力度。增加对农用运输工具和加工、收割等农用机械的消费信贷投放力度,增强农民购买力。加大对落后地区贫困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三)促进出口,利用区位优势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利用湖南承东启西、辐射东中西市场的区位优势,依托已有的工程机械、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轨道交通设备、电站及输变电成套设备等优势产业,积极承接配套行业和企业落户湖南,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走集约化,规模化道路;积极引导有色金属、钢材等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合理开发和利用优势资源,提升产业深加工能力,提高资源开发效率和效益;积极鼓励企业改进设计和工艺,采用新材料、新技术,研发自主知识产权,打造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提升加工贸易的加工深度,提升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从代加工向代设计乃至自主品牌发展。

承办:核算处
执笔:邓  樱
核稿:李跃辉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