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2012年湖南中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分析

决策咨询35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3-07-10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近年来,湖南相继出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得到完善,开始迈入蓬勃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小微企业已成为为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中小微企业运行基本情况 
  (一)规模继续扩大,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50%。2012年末,全省中小微企业共计20.22万家,较上年增加1.73万家,增长9.4%,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8%,仍然占据国民经济的主体地位。中小微企业实现增加值9357.91亿元,较上年增长14.1%;占全省GDP的比重为42.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中小微企业拉动GDP增长6.1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7.8%,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中小微企业的资产规模也继续扩大,中小微企业固定资产原价合计10026.33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二)经营状况良好,大部分行业从业人数增长。2012年,全省中小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4025.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占全部企业营业收入的72.8%。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5.6%,金融业营业收入增长22.0%,卫生和社会工作营业收入增长24.8%,是发展较快的三个行业。中小微企业吸纳从业人员650.04万人,下降2.0%,占全省全部企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83.1%,比去年上升了0.3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工业、建筑业从业人员比上年减少,分别下降2.0%和11.7%;其余行业从业人员均保持增长。 
  (三)技术创新升温,专利申请授权量增长迅速。2012年全省中小微企业专利申请量达15981项,比上年增长47.1%,占全部企业专利申请量的78.3%,比重上升了9.6个百分点;共获得专利授权10715项,比上年增长67.6%,占全部企业专利授权量的75.7%,比上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中小微企业专利授权量与申请量之比为67.0%,比上年上升了8.2个百分点。其中,长株潭地区的专利申请和授权分别占全省中小微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的61.4%和64.5%。 
  (四)税收增长稳定,对财政支撑作用明显加强。2012年,全省中小微企业完成各种税收共计1311.43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占全省全部企业税收的比重为59.8%,比去年上升8个百分点。其中国税收入445.07亿元,增长15.0%,占全部国税收入的35.9%;地税收入866.38亿元,增长19.9%,占全部地税收入的91.0%。从产业支撑看,第三产业贡献最大,完成税收751.81亿元,占全省中小微企业税收的57.3%,比上年上升6.3个百分点。从地区分布看,长沙、株洲、郴州在税收总量上位列全省前三,分别为481.17亿元、111.90亿元和109.66亿元,分别占全部中小微企业税收的36.7%、8.6%和8.4%。 
  (五)贷款快速增长,融资状况进一步改善。2012年末,全省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5856.4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253.29亿元,增长27.2%;中小微企业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58.0%,较上年上升3.2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获得贷款3750.06亿元,增长34.4%,占全部中小微企业贷款的64.0%,为三次产业中获得贷款总量最多、增幅最快的产业。从地区分布来看,长沙市中小微企业贷款依然占据全省中小微企业贷款的半壁江山,为3178.40亿元,占全省的54.3%,而娄底在各市州中贷款增速最快,为44.3%;张家界中小微企业贷款较上年下降了14.4%。 
  二、中小微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结构调整压力依然很大。中小微企业虽然投资少、见效快,但整体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首先,从近几年来的三次产业结构可以看出,中小微企业“二、三、一”分布仍然明显,且呈现二产业逐年上升、三产业逐年递减趋势(见图1)。其次,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劳动密集型、能源消耗型传统产业仍然占主体地位,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行业比重低。第三产业中,信息、物流、商务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以及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比重只有15.8%,而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占到了59.8%,产业层次低,发展粗放,结构调整的压力仍然较大。 

  (二)融资问题仍然困扰。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难题,尽管出台了一系列引导政策,各家商业银行在为中小微企业服务上做了许多努力,但仍然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求。目前,银行由于利益驱使,仍然更情愿把大企业作为贷款营销重点,中小微企业虽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8%,但仅仅获得了不到六成的贷款,42%的贷款集中在了0.2%的大企业,中小微企业银行信贷门槛高的状况仍然严峻。同时,由于中小微企业在经营管理上财务制度不规范、信息不透明,受银行管控风险的制约,不少企业只能通过贷款担保机构申请贷款,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还不完善,个别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等机构没有国家统一的收费标准、行为不规范,造成融资成本高,进一步困扰着企业。 
  (三)转型升级困难重重。部分中小微企业基础差,管理粗放,难以适应经济形势变化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的要求,处于不转型生存难、想转型能力不足的瓶颈之中。首先,在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以及用工成本、物流成本和资金成本增加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中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显著上升,利润空间受到挤压,直接影响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其次,专业化的管理咨询、融资顾问、项目申请等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健全,无法提供专业规范的服务。第三,企业融资、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宣传不到位,落实不到位,产生的效果和作用不明显。 
  三、进一步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建议 
  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一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已出台的政策,规范市场监管,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环境,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依法依规为中小微企业“松绑”,让企业轻装上阵,增添活力和创造力。 
  (一)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首先,要因势利导,对不同发展类型的中小微企业采取不同的引导扶持措施。对基础条件好、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鼓励其向现代服务业与战略新兴产业等领域拓展;对易受市场影响的加工贸易型企业,鼓励其利用出口优惠政策,稳定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对经营困难的轻工、纺织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实施专项救助计划,并鼓励其转行发展。其次,推广中小微企业产业集群发展道路,通过规划引导、服务平台、财政补助等手段,促进企业联合协作,实现技术互补、资源共享。第三,引导和鼓励中小微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开发科技含量高、能耗低的新型产品,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二)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切实缓解融资困难问题。切实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问题,提升企业资金动力,必须坚持“政银企”携手。首先,政府应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贷款信息池,发布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信息,发布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信息,发布银行信贷投向重点、信贷品种、信贷程序等信息,构建政府搭台,企业自荐,银行自主选择的中小微企业融资互动平台。其次,银行要在合法、合规和风险可控前提下,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优化信贷审批流程,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同时围绕中小微企业的产品链、资金链等生产经营特点,不断创新信贷产品和营销方式。第三,引导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增加透明度,提高信用等级,同时完善社会担保体系,鼓励企业间实行会员制的联保,实行担保和再担保相结合。 
  (三)进一步优化社会服务体系,努力营造良好发展氛围。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中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人才、技术、信息、市场、法律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首先,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扩大中小微企业专项资金规模,重点鼓励技术创新、结构调整、人才培养、吸纳就业等。其次,实施结构性减税,适当延长税收减免期限,扩大企业政策受益面。第三,进一步健全中小微企业运行测监体系,拓宽信息面,形成比较全面完整的数据库,及时分析发布中小微企业资料,为企业经营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

承办:服务业处
执笔:韩建芳
核稿:李跃辉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