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面临困难及对策

决策咨询59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3-10-09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近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围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成效显著,非公有制经济呈现总量稳步扩大、结构继续优化、企业集群发展、发展后劲增强、社会贡献日益凸显的良好发展态势。非公有制经济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但也还存在企业融资难、用工难、规模较小、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亟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

  (一)经济总量稳步扩大,发展速度有所减缓。2008年以来,湖南非公有制经济总量稳步扩大,增加值由2008年的6252.27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2518.48亿元,总量实现翻番,平均每年增加1千亿以上。2012年,全省非公增加值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6.5%。2013年上半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6582.15亿元,总量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升。

  2008年以来,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增速与全省地区总值增速走势相似,都经历了先加速后减缓的过程,但非公有制经济增速一直高于GDP增速,年均增长14.6%,比湖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快1.3个百分点。2013年上半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1.2%,比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快1.2个百分点,但比2012年全年低1.7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0%,增幅比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低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2.8%,比全省高2.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3%,比全省低1.0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继续优化,部分国民经济门类非公增加值比重超五成。湖南非公有制经济三次产业构成由2008年的12.9:48.5:38.6,调整为2012年的6.2︰55.0︰38.8。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6.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6.5个和0.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湖南非公有制经济三次产业构成为6.0:55.4:38.6。与2012年对比,第二产业比重提高0.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均下降0.2个百分点。

  2012年,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均超过50%,分别占本门类的68.4%、85.9%、82.8%和90.0%,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这些门类发展的主体和重要力量。2013年上半年,工业、批发和零售业及住宿和餐饮业等3个门类中的非公经济占比提高,分别提高2.6个、0.3个和0.5个百分点。 

  (三)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增速明显领先于全部非公有制经济。2012年,湖南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是2008年的2.4倍,总量占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的49.9%,比2008年提高7.5个百分点,2013年上半年占比达51.0%。2008年—2012年,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年均增长21.5%,比全部非公有制经济年均增速快6.9个百分点。2013年上半年,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增长14.4%,比全省规模工业增速快4.1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同期低4.1个百分点;总量占全部规模工业的68.6%,比上年同期高3.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规模工业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826.69亿元,增长18.9%;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25.49亿元,增长8.0%;吸纳从业人员225.73万人,增长8.5%。 

  (四)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投资总额持续攀升。2012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678.71亿元,是2008年的2.7倍;总量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66.4%,比2008年提高4.0个百分点;2008年—2012年,非公有制经济投资额年均增长32.1%,比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高1.9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新增固定资产3420.01亿元,是2008年的3.7倍,占全部新增固定资产的70.3%,比2008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非公有制工业完成投资额5420.77亿元,是2008年的3.2倍;五年年均增长37.7%,增幅比全部工业投资增速快1.0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施工项目2.05万个,是2008年的1.4倍。2013年上半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际完成投资5087.84亿元,占全社会实际完成投资额的68.8%;投资总额增长27.0%,比全社会实际完成投资额增速高0.9个百分点。其中,非公有制工业投资2836.22亿元,增长26.3%, 

  (五)市场主体发展强劲,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2年底,全省共有个体工商户168.04万户,是2008年的1.5倍;资金数额951.06亿元,是2008年的2.2倍;从业人员323.53万人,是2008年的1.6倍。在全省个体工商户中,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个行业门类户数超过10万户,分别达到119.43万户和15.40万户;资金数额排名前3位的是批发和零售业(597.71亿元)、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94.42亿元)以及住宿和餐饮业(78.35亿元);吸纳从业人员过20万人的行业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212.54万人)、住宿和餐饮业(30.28万人)、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9.65万人)以及制造业(26.26万人)等4个行业。 

  (六)社会贡献日益凸显,就业与税收不断增加。 近年来,湖南非公有制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提升。一是实缴税金总额突破千亿。2012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缴税金1222.33亿元,是2008年的2.2倍。总额占全社会实缴税金的53.7%,比2008年高5.6个百分点;五年年均增长26.0%,比全省实缴税金五年年均增速快4.9个百分点。2013年上半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缴税金726.81亿元,总额占全社会实缴税金的52.3%,比上年同期低1.3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1.1%,比全省实缴税金增速低2.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6.2个百分点。二是吸纳近九成从业人员。2012年,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吸纳二、三产业从业人员2042.30万人,比2008年多吸纳171.58万人,五年年均增长2.3%;总量占全社会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86.9%,比2008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吸纳从业人员882.45万人,占全部第二产业的93.0%;第三产业吸纳从业人员1159.86万人,占全部第三产业的82.8%。 

  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仍然严峻,外需、内需增速放缓,产能利用不足,生产景气程度下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尤为突出。 

  (一)企业融资瓶颈问题仍未根本解决。近年来,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融资 “瓶颈”的制约, 2013年上半年《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及景气状况专项调查》(下称《专项调查》)结果显示,有24.8%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微型企业占比更是高达58.3%。从一季度非公有制分行业发展情况看,属于资金密集型建筑业等行业发展明显放缓,建筑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非公增加值比重下降了0.4个百分点。其原因,一是企业融资渠道受限。现行融资渠道除了银行贷款融资门槛较高,非公有制企业难以融资外,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民间借贷与小额贷款公司运作等融资渠道尚不成熟,在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的门槛又过高,导致非公企业融资渠道“遭堵”。二是银企合作不畅。由于非公有制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存在生产规模较小、财务制度不够健全、抗风险能力较差等原因,从而造成银行贷款普遍向大型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倾斜。因此,银行与非公有制企业之间难以建立完善的伙伴关系与信息桥梁,非公有制企业融资的难度始终较大。 

  (二)企业用工难日益突出。一是职工队伍不稳定,招工用工难。用工难是所有企业都面临的难题,无论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反映普通员工和技术人才都难招更难留。上半年《专项调查》结果显示,16.9 %的企业认为“用工短缺”,比上年同期高0.6个百分点。被调查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计划招工30.47万人,实际招工26.85万人,用工缺口超过3.62万人,缺口率为11.9 %,比上年同期调查结果低3.7个百分点。二是员工工资大幅上涨,企业压力大。由于非公有制企业在员工权益保障方面的能力相对偏低,员工去留随意性较大,企业一方面不愿花钱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又因担心关键人员突然离开而提前储备人才,增加企业成本的同时又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2013年上半年《专项调查》显示,对于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判断,42.1%的企业选择的是“用工成本上升”,比上年同期调查结果高5.7个百分点。 

  (三)企业规模效益水平及能力偏低。近年来,虽然湖南非公有制经济总量每年都登新台阶,但企业的规模实力并不强。一是非公有制龙头企业户数少于国有控股企业户数。以规模工业为例,2012年,全省非公经济规模工业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5家,50—100亿元企业5家,10—50亿元企业125家,1—10亿元企业5276家,分别占全省非公规模工业企业的0.04%、0.04%、1.09%和46.09%,分别比国有控股企业占比低1.19个、10.6个、7.57个和3.02个百分点。二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占比低于企业户数占比。全省非公有制规模工业企业户数占规模工业的89.5%,但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和从业人员分别占全部规模工业的53.0%、71.6 %和75.2 %,比非公企业户数占比低36.5个、17.9个和14.3个百分点。三是企业户均主要经济指标远低于全省国有控股企业平均水平。2012年,全省非公有制规模工业企业户均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和从业人员分别为0.83亿元、1.74亿元和200人,分别为全省规模工业企业户均水平的59.2%、80.0%和84.3 %,分别为全省规模国有控股企业户均水平的7.6 %、18.6%和23.6 %。全省非公有制工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给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聚集和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并带来了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低等一系列负面效应,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壮大,进而影响到非公有制经济整体实力的提升。 

  (四)创新不足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虽然近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质量有所提高,但企业科研投入较少,创新能力仍然不足。一是主要户均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以规模工业为例,2012年,在全省非公规模工业企业中,户均研究与试验发展(R&D)项目经费支出和户均研究与开发人员分别为168.00万元和7.5人,分别比全省规模工业平均水平少103.90万元和2.5人。二是相关总量指标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非公规模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项目经费支出占其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1.08%,比全省规模工业平均水平低0.17个百分点;研究与开发人员占全省规模工业从业人员比重为3.8 %,比全省规模工业平均水平低0.4个百分点。 

  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非公有制经济是湖南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全省上下要形成共同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继续加大对非公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加快培育骨干企业,支持企业开拓市场,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确保非公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实现。 

  (一)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拓展企业融资渠道。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加快组建新型金融机构,引导商业银行作为发起人在湘设立村镇银行等新型中小金融机构,尽快实现小额贷款公司在全省县市区全覆盖,推动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二是努力扩大信贷投入。省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服务小型微型企业的专营机构或部门,完善小型微型企业信贷考核体系,提高小企业贷款呆账核销效率,健全信贷人员尽职免责机制。三是拓宽非公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加非公有制企业上市培育力度,优先支持高科技、高成长非公企业进入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享受各级政府重点上市后备企业的优惠政策。四是充分发挥民间资金作用。积极支持与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实体经济、支持非公企业发展。 

  (二)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大力推动全民创业。一是顺畅招工与求职信息。建立健全企业用工需求预测制度,积极鼓励人力资源市场为非公企业提供服务。建立非公有制企业与大学、职业院校定向、定单式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校企“招生、教学、就业”全程合作,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紧密对接。二是保障职工基本生活待遇。积极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和完善职工工资协商、增长、保障机制。建立非公企业员工在城市落户、子女上学、保障性住房、政治荣誉、个人档案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三是培养企业责任感。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推进非公企业科学管理、效率管理,通过增加投入,做大产业,新增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让社会成员实现充分就业,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三)加快培育骨干企业,推动企业转型发展。一是出台培育骨干企业的相关政策。可以参照发达地区的做法,出台一些加快培育规模骨干企业的相关政策,以骨干、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主业突出、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骨干工业企业。二是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做大企业。鼓励非公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控股等多种方式进行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在细化、落实各项兼并重组政策的基础上,给予专项支持,并协调金融机构给予融资倾斜。三是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积极构建拟上市企业资源后备库,加强企业上市辅导,优先将符合条件的培育企业纳入上市计划。四是支持培育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兼并、收购、联合、参股等多种方式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经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强企业。鼓励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收购国外研发机构、营销网络,建立海外供应和销售基地、境外研发基地。 

  (四)继续优化发展环境,支持企业开拓市场。一方面,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湘政发〔2010〕21号)等相关政策,扩大民间投资领域,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加强对民间投资的引导。另一方面,支持非公企业开拓市场。鼓励和引导非公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组织省内产需对接,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本省产品,促进非公企业与国有大企业建立稳定的协作配套关系。发挥异地湖南商会作用,着力打造产品产销洽谈会平台,支持非公企业参加国际性、区域性产品展览展销会,促进湘品出湘。支持电子商务、集中采购与分销配送平台、专业市场、物流园区、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引导非公企业创新营销和商业模式,提高市场开拓能力。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支持非公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发展新型业态,大力推动公共技术创新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鼓励、支持非公企业在技术、工艺、产品、管理、营销、市场等方面的创新。支持非公企业建设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研发中心,鼓励有条件的非公企业,参与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以及标准制定。鼓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技术服务机构和大企业向非公企业开放研发试验设施、承担课题和项目研究、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推广。鼓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向非公企业转移扩散技术创新成果。扶持相关企业协同推进产业链整体发展,促进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工程化、产业化。

承办:工业统计处
执笔:罗  彬
核稿:李跃辉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