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从投入产出角度对湖南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决策咨询70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3-12-16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湖南是农业大省,稻谷、油料、柑橘、生猪、水产品等生产规模较大,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全省生产要素投入逐年增加,但要素投入结构不尽合理。资源的稀缺性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决定了农业产业不能单纯依赖生产资源投入来实现发展,只有在科学地利用现有技术的条件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才是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 
  一、湖南农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全省对农业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加大,农业发展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农业生产条件也有了一定的改善。 
  (一)农业生产得到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湖南稻谷总产量、播种面积一直稳居全国首位,占全国的份额也一直稳定在12%以上;蔬菜产量从2007年开始,超过广东,由第八位上升到第七位;水果产量在全国的排名由2007年的第十三位逐步上升到2012年的第九位,柑橘产量从2007年开始,一直稳居全国首位;2007年以来,湖南生猪出栏数、存栏数分别居全国的第二位和第三位;水产品养殖产量居全国第四位。 
  (二)农业全面发展,优势农业产业布局初步形成。目前,全省共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3000多万亩。湘东、湘中形成了以蔬菜、时鲜瓜果、花卉苗木、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生产、加工为主的农产品集聚区;湘北形成了以稻米、优质棉花、油菜、水果、蔬菜和特种水产、水禽养殖为主的农产品集聚区;湘南形成了以蔬菜、时鲜瓜果、油茶、烤烟、养殖等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主的农产品集聚区;湘西形成了草食畜禽产品、优质水果、优质名茶、反季节蔬菜、药材为主的农产品集聚区。 
  (三)城镇化进程逐渐加快,省内外市场不断扩大。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湖南城镇人口比重进一步提升。2012年底,全省城镇人口为3097.06万人,城镇化率从2007年的40.5%提高到2012年的46.7%。农产品的省内市场不断扩大,2012年,全省粮油深加工及物流产业突破千亿。受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带动,湖南消费品市场持续兴旺,2007年以来,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3.8%。湖南紧邻粤港澳,地处长江中游,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日益加强和与“长三角”的经贸关系日益紧密,湖南有望成为这些地区的“粮袋子”和“菜篮子”。 
  (四)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2007年以来,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073万亩,土地集中率达到22.1%,农业规模经营适度发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有新进展,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4435家,入社农户占农户总数12.5%。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村累计达2.13万个,已覆盖47%的行政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主体任务,发证率达99.1%。被列为全国唯一水利改革综合试点省份,启动了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投融资体制、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水价“五大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顺利推进。 
  二、湖南农业投入产出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湖南农业投入力度不够,农业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有待提高。2012年,湖南农作物播种面积8511.9千公顷,占全国的5.2%,而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只占全国的4.1%,有效灌溉面积只占全国的4.3%,农用化肥施用量只占全国的4.2%,农村用电量只占全国的1.5%。可见湖南农业投入力度不足,整体水平偏低。2012年,湖南农业从业人数1857.4万人,占全国农业从业人数总量的6.9%,而湖南农林牧渔增加值仅占全国的5.7%,农林牧渔总产值仅占全国的5.5%。此外,2012年,湖南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7440元,比全国低477元。可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湖南农业仍是弱势产业的特征,农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待提高。 
  (二)湖南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湖南农业劳动生产率与现代农业先进地区差距明显。2012年,全省农业劳动力人均粮食产量为1615公斤/人,在全国排名第二十一位,人均粮食产量最高的黑龙江省达到了8567公斤/人,而农业发达的美国早就超过了100000公斤/人,差距十分明显。由于湖南农作物复种指数高,化肥、农药投入高,在土地产出率方面湖南在国内排在前列,但与荷兰、日本、韩国等国家相比则要低很多。湖南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率也比较低,以水稻为例,湖南水田90%以上仍采用传统漫灌技术,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只有0.44,而美国达到0.70以上,以色列更是高达0.90。 
  (三)湖南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普及应用率较低,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农业经营方式落后。湖南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水平较高,但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普及应用率较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55%。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只有20%,大大低于30%的全国平均水平,80%的农产品还是以鲜销为主。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率只有1:1,低于全国1.4:l和山东等发达省份2.3:l的水平。农业经营方式落后,主要以一家一户小规模家庭生产为主,到2012年底,全省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仅占农户总数的10.8%。 
  三、湖南农业投入产出实证分析
  (一)湖南投入产出影响因素分析
  选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业从业人员()、化肥施用量()、农药使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指标,构建CD生产函数并进一步将模型转化为多元线形回归模型得到2008年、2012年湖南农业投入产出回归模型。 
   
  2008年模型: 
  

  2012年模型: 
  

  2012年湖南农业投入产出模型中,耕地面积弹性系数(0.885)、有效灌溉面积(0.741)较高,说明2012年湖南农林牧渔业产值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耕地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其次是农业机械总动力(0.423)和农业从业人员(0.388),化肥施用量(0.158)、农药使用量(-0.024)对农业生产影响甚微,说明对湖南而言,化肥、农药不是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化肥投入能够基本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农药投入能够完全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2008年至2012年五年间,影响湖南省农业投入产出的主要因素发生了变化,由农业机械总动力变成了耕地面积,说明随着湖南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产出和耕地面积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业从业人员弹性系数的变化说明,随着近年来水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不断匮乏,其对农业产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弹性系数的变化则说明,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量并非越多越好,当超过作物的实际需要后,其对农业产出贡献不大。 
  (二)中部六省农业投入产出效率比较
  选取中部六省201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作为农业产出变量,选用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业从业人员、化肥施用量、农药使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作为投入变量,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进行比较研究,模型结果如下: 

12012年中部六省技术效率

技术效率

纯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

河南省

0.381

0.872

0.437

山西省

0.390

0.433

0.900

湖北省

0.620

0.891

0.696

安徽省

0.369

0.621

0.594

江西省

0.570

0.642

0.887

湖南省

0.539

0.875

0.616

注:数据包络分析(DEA)将技术效率(TE)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E)与规模效率(SE),及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是指各地每年能否有效利用生产技术,使产出最大化,该值表示投入要素在使用上的效率。规模效率则指的是各地每年产出与投入的比例是否适当,该值越高表示规模越合适,生产力也越大。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中部六省份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小于1,说明都存在着农业投入要素未能充分有效利用、规模不合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等问题。 
  从技术效率来看,湖南只有0.539,在中部六省中排第三位,低于湖北和江西。其中,纯技术效率0.875,低于湖北;规模效率0.616,低于山西、江西、湖北。

  (三)湖南省农业投入冗余、产出不足分析

22012年湖南省农业投入冗余、产出不足情况

指标

原始值

产出不足额

投入冗余额

目标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4904.1

777.4

0.0

5681.5

耕地面积

3790.7

0.0

0.0

3790.7

有效灌溉面积

2762.4

0.0

0.0

2762.4

农业从业人员

1857.39

0.0

0.0

1857.39

化肥施用量

855.2

0.0

173.9

681.3

农药使用量

12.3

0.0

3.3

9.0

农业机械总动力

5189.2

0.0

800.3

4388.9

  从表中可以看出,2012年湖南省在农业投入方面存在过剩的现象,分别是化肥施用量(冗余额173.9万吨)、农药使用量(冗余额3.3万吨)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冗余额800.3万千瓦)。与此同时,2012年湖南省在农业产出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可以提高777.4亿元,达到5681.5亿元。 
  四、提高湖南农业效率的对策与建议
  虽然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但是相对于众多的人口来说,其农业资源还是相对有限的,所以不能只注重量的扩张,而应该在农业投入规模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扩大产出能力。 
  (一)引导各农业生产区提高对生产效率的认识。湖南省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基地,其农业生产区遍布各个市州,由于各个市州的发展水平都不同,农业生产条件也不一样,导致在各个农业生产区内的投入产出效率都不同,如果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有必要引导全省各个生产区关注自身的农业投入产出水平,并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其对农业生产效率的认识。 
  (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包括农田水利、农村通水、通路、通电等在内的具有极强外部性的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和现代农业。二是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继续提高水平,推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持续发展,更好地造福农民。三是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 
  (三)加快土地流转,变革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方式有两种:农户制和农场制。农户制实行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的小农经济,经营规模较小,家庭分散经营。农场制即农业企业化,是以土地适当集中基础上的专业化生产为典型手段,以谋取利润为直接目的,在城乡社会化和市场一体化背景下开展竞争性商品生产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农场制的实质是“规模化经营”和“企业化经营”,有利于劳动力的分流,有利于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科学配置,有利于在农业中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创造和保持农产品的品牌。 
  (四)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农业从业者的技术水平。人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人的技术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的产出大小,所以应该在人才上下大功夫,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技术水平,鼓励其参加各种职业教育培训,使其掌握农业生产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从而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适当引进农业研究型人才,针对自身的农业生产特点,研究适当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五)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科技转化和推广。一方面增强农业科技创新的针对性。紧紧围绕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等环节,突破关键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解决科技创新和农业发展脱节的问题。另一方面加速技术推广进度,引进优良机械、节水灌溉、高产低耗养殖、现代产品储运、农产品保鲜加工技术、农产品检测技术、优良品种等先进生产技术和信息网络、互联网技术、系统软件等高新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以技术进步快速推动传统农业向创新型农业转变。

承办:农经队
执笔:刘伟巍
核稿:李跃辉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