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四化”同步发展情况探析
决策咨询71期
一、“四化”同步发展现状
(一)信息化和工业化逐步融合。一是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2012年,湖南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9140.00亿元,工业占GDP比重41.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8个百分点,比2006年提高6.1个百分点。一般地,一个地区工业化程度超过40%,则表示该地区已步入重化工业化阶段。二是信息化程度快速提高。从信息产业发展情况看,2012年,湖南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669.44亿元,比上年增加172.89万元。其中,规模工业电子设备制造业458.07亿元,占信息产业增加值比重68.4%,比上年提高9.2个百分点。2006-2012年间,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7.1%,远高于同期GDP增速。从IT产业相关指标看,2012年,湖南软件业务收入236.35亿元,在全国排第15位;互联网上网人数2200万人,在全国排第10位。三是工业信息化相关程度比较高。利用2006-2012年湖南工业增加值与信息产业增加值,测算出二者之间相关系数高达0.986。这表明随着新型工业化的逐步推进,当前湖南工业企业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产、管理等方面依赖程度比较高。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二)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一是城镇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储备。2012年,湖南拥有市镇人口3349.41万人,城镇化率46.65%。与2006年比,市镇人口增加729.48万人,城镇化率提高7.94个百分点。二是工业化为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提供了必要催化。2012年,湖南工业从业人员年均工资达39834元/人,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18516元/人;2006-2012年间,工业从业人员年均工资年均增长15.3%,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快2.8个百分点。利用2006-2012年工业从业人员与市州人口数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二者相关系数高达99.6%。这表明随着分布在城镇的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待遇不断提高,工业化已逐步成为加快城镇化主要催化剂之一。
(三)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一是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为城镇化进一步推进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农业机械化程度看,2012年,湖南农业机械总动力5189.24万千瓦,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第5位;2000-2012年,湖南农业机械总动力年均增长7.4%,比全国平均水平快1.8个百分点。从单位面积产出看,2012年,湖南单位耕地面积产出7.93万元/公顷,在全国排第5位;人均粮食产量454公斤/人,在全国排第11位。从就业人数看,随着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逐步减少。2012年,一产业从业人员1668.99万人,比2006年减少121.47万人。二是城镇化顺利推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为提高农村居民劳动技能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提供了可能。从城镇人口增量看,2006-2012年,湖南总人口提高411.77万人,其中,市镇人口提高729.48万人,除少部分来自于自然增长外,更多的来自于农村转移人口。从城市发展相关指标看,2012年湖南建城区面积1465.1平方公里,是2006年的1.41倍;年末实际道路长度10367公里,是2006年的1.58倍;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575.3万立方米,是2006年的1.19倍。城市规模与基础设施迅速扩大,为农民工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二、“四化”同步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工业化质量不优,对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进力度不够。一是规模小,对城镇化、信息化加速作用有限。从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看,2012年,湖南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仅排第20位;从单个企业平均总资产规模看,2012年,湖南平均每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1.39亿元,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排第31位;从从业人员增量看,2006-2012年,工业从业人员增加74.51万人,仅为同期城镇人口增加数额的10.2%。二是科技投入重视不够,企业利润率低,对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基础支撑作用有限。从科技投入强度看,2006-2012年,湖南R&D经费投入强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企业获利能力看,2012年,单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仅排第27位。三是高能耗行业占比高,工业增长续航能力差,对工业化推进效率负面影响力大。2011年,湖南地区生产总值能耗0.894吨标准煤/万元,远高于北京(0.459吨标准煤/万元)、广东(0.563吨标准煤/万元)、上海(0.618吨标准煤/万元)等发达地区;2012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31.5%,规模工业增加值居前五位的大类行业中,有3个是高耗能行业。规模小、利润低、能耗高的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企业市场竞争力差,在面临2011、2012年国际国内经济运行环境欠佳的大趋势下,湖南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两年快速下挫,给”四化”同步发展带来了挑战。
(二)信息化相对滞后,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引领作用不强。一是工业产能过剩,信息化水平不能满足工业化纵深发展需要。工业企业根据所掌控的信息资源及自身生产、运输、销售能力,合理安排生产,因此,产能利用率能从一定程度反映信息化水平对工业企业的作用力度。2012年,规模工业2416个企业30个主要产品中,产能利用率小于80.0%的企业有1219个,涉及到的主要产品有18个。二是信息产业规模小,互联网建设相对滞后,信息化对城镇化、农业机械化加快促进作用有限。2012年,湖南信息产业增加值669.44亿元,占GDP比重仅3.0%;互联网上网人数2200万人,但接入端口1070.16万个,人均端口数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仅排第23位。
(三)城镇化进展较慢,对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承载能力不佳。一是城镇化总体水平偏低,不利于工业化、信息化的快速推进。2012年,湖南城镇化率46.65%,低于52.57%的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仅排第22位。二是城镇化水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利于“四化”同步纵深发展。2012年,长株潭、湘南、环洞庭湖、大湘西地区城镇化率分别为63.4% 、44.7%、45.0%、37.7%,城镇化水平最高地区比最低地区高出25.7个百分点。三是城镇化步伐慢,城市承载能力低,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2012年,湖南农民工总量1470.8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056.9万人,占总量的71.9%。这表明与本省比,农民工更加愿意到收入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发展更快的外省务工。现阶段大量农民工依然不能离开农业生产,脱离农村,再加之在医疗、低保、教育等方面仍不能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户口转城镇户口体制仍比较难等因素影响,城镇化面临发展步伐慢、承载能力低,对农业现代化促进作用有限的诸多挑战。
| 湖南农民工数量 |
| |
|
|
| 单位:万人 |
| 2012年 | 2011年 | 增长% |
农民工总量 | 1470.8 | 1408.4 | 4.4 |
外出农民工 | 1056.9 | 1019.5 | 3.7 |
本地农民工 | 413.9 | 388.9 | 6.4 |
(四)农业现代化推进不力,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支撑效果不好。一是谷贱伤农,不利于农业现代化进一步推进。湖南是传统农业大省,具备土地肥沃、产量高(谷物6328公斤/公顷,全国第6),水利资源丰富(有效灌溉面积71.7%,全国第9)等有利生产条件。但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农民收入提升困难,农业生产积极性影响较大,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现象时有发生。从农产品价格看,2012年,湖南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100.2,在全国排第29位;从居民收入差距看,2012年,湖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440元/人,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差13879元/人,与2006年比,这一差距扩大了1.95倍。二是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信息化支撑效果欠佳。2012年,湖南工业与一产业增加值比3.04,按高低顺序排序在全国居第23位。农业是工业发展的主要支撑,该比值结果说明,与外省比湖南工业发展需依赖更多农产品作支撑,农业现代化对本省工业化支撑效果仍有待提高。
三、加快“四化”同步发展的几点建议
“四化”同步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现经济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政方针。从过去几年的情况看,湖南“四化”同步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部分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进一步推进湖南“四化”建设:
(一)提高工业化水平,打造“四化”同步发展的新引擎。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加速器,是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一是调结构、重科技、促发展。当前,湖南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工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行业,调结构,转方式,刻不容缓,应立足湖南发展的实际,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在保增长基础上逐步实现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引领作用,加大技术改造中的信息技术应用,通过信息技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逐步优化升级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传统支柱型产业,重点培育壮大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生物、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三是充分发挥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联动作用。通过深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有机联动,形成“两化”协调、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通过不断提升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已形成工业化更有力支撑。四是加快推进重点领域“两化”融合,围绕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安全生产,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两化”融合,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推动经济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形成二者与工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良性循环。注重提升发展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产业结构“低碳化”和“两型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信息化步伐,找准“四化”同步发展的突破口。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是工业化的发动机,城镇化的催化剂,农业现代化的新助力,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或将成为促进湖南经济发展新的突破口。一是加快传统产业的信息化进程。结合湖南产业特点,借鉴推广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的成功经验,促进电解铝、硅铁、电石、建材等行业的企业引入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支持原材料工业开展“两化”融合试点工作。二是加大农村信息化工作力度。加强对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指导,进一步支持省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涉农专家咨询服务队伍、村信息服务站和村信息服务员队伍建设。巩固农村信息化现有成果,实现信息化在全区农村的全覆盖和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信息服务的目标。三是支持信息一体化建设。加强统筹规划、协调配合,做好顶层设计,有效整合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整合、信息资源整合、服务整合和三网融合,进一步完善和扩展信息服务平台功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速经济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建设。
(三)扩大城镇化规模,构筑“四化”同步发展的高平台。城镇是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载体。一是以分类指导实现全面小康为契机,以城市群建设为核心,创新城镇化规划体制。从管理体制,强化省级管理机构职能出发,建立以长株潭城市群为龙头,实现跨行政区的城镇化发展规划,实现行政区域规划向经济区域规划转变,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区域城镇化差距。二是以农业现代化发展为依托,壮大农村城镇经济。以加强中小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积极承接大中城市产业转移,大力培育城镇特色主导产业,提高城镇经济素质,更多地吸引农村非农产业人口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以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做大做强做优农产品加工企业,提升城乡产业聚集的关联度;三是以实现“两型社会”为城镇化发展目标,着力发展生态低碳循环经济。大力加强城乡尤其是资源型城市生态低碳循环型的生产系统、流通服务系统和消费系统建设;集中打造生态低碳产业园区,加强循环型绿色低碳民生服务业建设,促进工业高能耗企业逐步实现高技术、高产出、低能耗转变;积极倡导绿色低碳消费,逐步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与利用,实现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和无害化。
(四)加大农业现代化力度,夯实“四化”同步发展的好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基础,是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关键。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现代化的提供有利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物质基础,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保障。应从农村公路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网改造和信息化建设、乡村清洁工程等方面,着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现代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二是依托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现代化基础支撑作用。提高加工深度是增加农业效益的根本措施,强大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带动力量,是充分发挥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城镇化基础支撑作用的关键。三是充分利用信息化,革新农业生产管理理念与经营方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现代农业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转变传统小农意识。充分利用国内外农业生产与加工信息,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新飞跃科学性与先进性。四是逐步放宽户口变更政策,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建设,使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更协调。一方面要逐步放宽户口变迁限制,加快城镇化步伐;另一方面要尽快建设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同步发展。
承办:核算处
执笔:黄陈武
核稿:李跃辉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